第4章 言傳身教業傳承
- 明園杯 2015上海市民文學大賽佳作選(卷三)
- 大賽組委會
- 2620字
- 2016-12-01 19:33:49
朱超群
當我聯系王元昌老師的二兒子王漪的時候,認識王老師大致有3個月了,約定寫的中篇傳記,不僅有了框架,而且寫了6~7萬字的初稿、2萬多字的采訪隨筆。如果在文字的量上,可以說已經圓滿完成了計劃,倘若文字的質上能夠提高的話,那么,就可以出一本比較理想的,大約有10萬字左右的畫家傳記了。
王漪的工作很忙,在嘉定區文教崗位上擔任了許多重要職務:嘉定區政協副主席、嘉定區文聯主席、嘉定區文廣局副局長、嘉定區文管辦主任、陸儼少藝術院院長等。他更是一位畫家:中國書畫名家館聯會常務理事、長三角美術館協作機制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中國畫院兼職畫師、上海書畫院特聘畫師、《畫壇》主編等。他還有一些其他的兼職,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星期一至星期五上班時間要采訪他,實在排不出時間。約了他幾次,一直沒有空。他說要么約在星期六或星期天吧。我說好。其實,我也希望在休息日采訪,這樣是一舉二得的事了。于是,約好在昨天,就是星期日下午1點,在他工作的陸儼少藝術院的畫室碰頭。我想聽聽他關于我寫他父親這本傳記書的一些想法、思路,是否還有一些值得增加的他們父子、家庭中的傳記細節、素材等等。倘若采訪1個人,能夠增加一個細節或一點素材,采訪10個人,那么就使作品豐富多彩了啊。何妨又是采訪王漪,他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呢!
星期天陽光明媚、春風暖意,是一個非常好的外出日子。我從家里出來,妻和女兒女婿說是要看陸儼少藝術院、嘉定博物館和就近的歐尚超市。我們就一起上車,由我開車從安亭出發,直奔嘉定,來到陸儼少藝術院門口停車。和妻子、女兒女婿一分手,我就由門衛領著到二樓王漪的一個工作室,敲開了房間的門。從門口看去,這是一個四十平方米以上的畫室,左面中間是一張很大的畫桌,至少可以由三、四個畫家同時繪畫;右面是二排單人沙發和三人沙發,可以接待幾位客人說事或聊天。四周墻旁都排列著書櫥,放著許多書和畫作。我坐在靠近門的三人沙發上,王漪坐在內側的單人沙發上。說是采訪,其實也就是兩個人坐在一起面對面地喝茶、聊天。
我從包里拿出一本中短篇小說集《明天告訴媽媽》送給王漪,這是我出版的第5本書,里面有我的文學創作傳略。當是一張名片,送給王漪作個紀念。王漪則拿出他的名片給我留念。名片上有許多他的頭銜和加入各種協會的職務,仿佛可以作為簡歷一樣。我介紹了一下自己,然后就談到他的父親。事實上,我與他的父親接觸時間不長,他長我一輩。在采訪王元昌老師時了解到:他的大兒子王威比我大一歲,二兒子王漪比我小二歲,三兒子王瑛比我小五歲。我和王元昌老師認識后,兩人仿佛有些緣分,我就為他寫一本傳記了。王元昌老師83歲的人了,一位對繪畫藝術終身追求的老畫家、老藝術家。不能說他有什么曲折的經歷,或有平生傳奇性故事。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一生追求執著的繪畫夢想,在實踐中實現不平凡的業跡,繪畫創作已經達到一定的境界,一定的高度。猶如我們偉大的祖國,有其幾千年的漫長歷史,通過千百萬人的智慧、才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永不停滯地努力,才創造出了極其輝煌的中華民族文化。王漪說他的父親從懂事起,就開始對繪畫興趣,喜歡畫畫。從學生到老師,到在學校領導崗位上工作,只要有時間,就一直不間斷地學習畫畫。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也是他們幾個孩子相繼出世、成長的時期,平日里看到父親下班回家、休息日時間里都不間斷繪畫。孩子們眼里看到的父親,是位不折不扣的畫家。那時,父親畫了大量的毛澤東畫像、樣板戲宣傳畫等。孩子們剛懂事,看著父親在家里畫畫,不停地畫畫,好奇而常常立在父親身邊看父親畫畫。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有時候,孩子們還為父親拿筆、拿墨、拿顏料,做幫手。文革中有一段時間停課,父親畫的畫更多,孩子們高興地在一旁協助父親畫畫。有時候父親外出寫生,也帶著孩子們一起寫生。在父親的熏陶下,三個兒子從小學畫,大了都會畫畫,都鉆研畫畫,并各有成績。王漪說他哥哥的竹刻藝術,是嘉定的傳承人。而他,則在上海畫壇甚至中國畫壇,正在展示自己的繪畫風采。
和王漪的聊天,聊出了一些有意義的重點:通過寫他父親的傳記,可以延伸出中國文化中的傳統意義,特別是在當下社會,如何進行藝術實踐。寫作要寫出時代特色和文化背景。通過傳記,反映文化教育和文化價值觀。他說江蘇有二位作家都在寫陸儼少的傳記,是二個不同版本的傳記,曾經到陸儼少藝術院來采訪,查找資料。他和他們聊天時,對他們介紹講了自己的意見。他說要寫出有分量的傳記很難。陸儼少本人寫過自傳,寫他必須超越他的傳記。而陸儼少是藝術大師,有非常豐富的曲折經歷,寫他比較好寫,但要超越可能很難。而寫好王漪的父親,肯定沒有陸儼少那么跌宕起伏的大事件,也沒有曲折的人生經歷,要寫好他父親,則更難了。他要求我不要急于求成出書,要好好琢磨,爭取磨出一部好作品來。
王漪說寫其父親,主要寫50歲以后,對其父親從小有夢,不斷自學畫畫的基礎上,開始系統地臨摹《芥子園畫譜》、四王畫稿,以及唐、宋、元、明、清優秀畫家的畫作。父親從學畫實踐,到藝術疏理,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也就是說,從非系統藝術到系統藝術的過程。然后是藝術積累,在大自然中寫生、提煉出藝術作品來。60歲以后創作大量畫作,已經出現一大批佳作,為許多名家畫院所收藏。而他父親的畫,又是取法百家之眾長,有中國山水畫,有中國花鳥畫,有中國人物畫。綜合性很強,包括中國畫中的各個門類。
我說在采訪過程中,許多熟悉的人,都說王漪的畫作非常看好,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感覺。他謙虛地說他的父親的作品好。在與王漪的聊天中,他表示最近正在選畫稿,自己準備出二本畫集。我衷心地祝愿王漪有畫集早日出版。他很忙,我看看時間已經聊了有一個半小時,也不好意思過多地打擾他。于是,我起身到畫桌旁,看了看畫桌上留存的幾幅畫稿和正在畫而未畫完的畫稿,欣賞了一番。我們相約等我寫出他父親傳記的初稿后,將全文發到他給我名片的郵箱里,請他拜讀,請他指教。
我下樓等我的妻子和女兒女婿,門衛對我說,王漪平時工作很忙,畫畫的事,經常是吃了晚飯,或休息日,到畫室里來畫畫,一直畫得很晚。有時畫到晚上11點鐘,有時畫到晚上12點鐘,有時則更晚……這情景,讓我想到了王元昌老師,采訪中的王老師,他自己是這么說,老伴是這么說,同事和朋友也是這么說。在藝術生涯的追求和探索中,燦爛輝煌的業跡,來自于實踐第一。王漪白天沒有充裕的時間畫畫,只能在晚上擠一點時間出來畫畫。父親與兒子,兩個人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