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非洲交通——火車與駱駝同行(3)
- 非洲常識
- 呂夏喬編著
- 3982字
- 2016-07-08 16:45:39
在這個過程中,關閉車窗、鎖上車門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非洲的野生動物完全未經人類馴化,保持著最原始與本真的野性,所以,要十分提防那些兇猛的動物如獅子、獵豹等突然對車輛發起進攻。
另外,很多去旅行的游客會對著動物大拍特拍,尤其是在初次見到動物過馬路的情形時會十分有新鮮感。拍照時切記關閉閃光燈,一方面閃光燈對動物的眼睛傷害很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閃光燈使動物恐慌,進而情緒失控。
13.如何在非洲熱帶雨林安全行走?
熱帶雨林是一種分布于南北緯5°~10°的森林生態系統。由于地處熱帶且降水十分充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熱帶雨林里擁有世界上最旺盛的生命力。
非洲目前有35個國家都有一定面積的熱帶雨林存在,包括剛果(金)、剛果(布)、加蓬、喀麥隆、中非、馬達加斯加、利比里亞、埃塞俄比亞等,這些國家的熱帶雨林面積加起來有200多萬平方千米。雖然非洲的熱帶雨林的物種多樣性在世界三大熱帶雨林區(其他兩個分別是印度馬來雨林群系、美洲雨林群系)中排第三,但仍然是十分寶貴的資源。近些年來,隨著非洲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和探險者開始將目光投向非洲的熱帶雨林。
但畢竟,在熱帶雨林中穿行并非逛逛公園或爬爬山那么簡單,甚至可以用“兇險”二字來形容。接下來就來看看,怎樣做才能在熱帶雨林中安全地行走。
物品準備
專業廠家的登山服:既防水又透氣。如果因為貪圖涼快而選擇背心短褲的話,基本上進去就只有遭罪的份了。
配有攝影燈的頭盔:電影里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即一條藏在樹枝上的蛇,悄悄地自頭頂探下腦袋……在熱帶雨林中完全可能出現同樣的情況,而熱帶雨林中有著密集叢生的灌木,加上樹木上的爬藤,臉很容易被劃傷,所以頭盔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誰也無法保證自己一直有旺盛的精力舉著手電筒,所以戴一個配有攝影燈的頭盔可謂一舉兩得。
驅蚊水:因為熱帶雨林中蚊蟲肆虐。
指南針(指北針):在熱帶雨林中,高大的樹冠遮天蔽日,指望根據太陽、月亮或星星的位置確定方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GPRS導航:置身于熱帶雨林中,無疑等于進入了迷宮,GPRS導航能夠有效地避免出現在原地兜圈子的情況。
刀具:瑞士軍刀是不錯的選擇,方便攜帶且一刀多用。
望遠鏡:便于觀察地形。
性能優良的手電和探照燈:如果要在熱帶雨林走夜路,一定要打著燈走,否則很有可能因為踩到蛇而遭到攻擊。
對講機:方便聯絡同伴之用;除此之外,如果可以的話,準備幾個信號彈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醫藥箱:里面最好有繃帶、止疼藥、創可貼、消炎藥、跌打損傷藥、止瀉藥、酒精、棉簽、膠布等物品。
帳篷與睡袋:帳篷一定要結實、防水,一方面為了避免受到一些野生動物的侵擾與傷害,另一方面也因為熱帶雨林的天氣變幻莫測,很可能前幾分鐘還艷陽高照,后幾分鐘便已經下起傾盆大雨。
打火機:多備幾個性能優良的打火機,能防水最好,且將打火機分置于不同地方,千萬不要隨便帶一盒火柴敷衍了事;如果你在蹚過一條河或者淋了一場大雨后,再摸出那濕作一團、快要化漿的火柴盒,一定會后悔萬分。當然,在森林中用火要十分謹慎。
壓縮餅干:探險途中的干糧就靠它了。
繩子與彩色絲帶:在迷路或與同伴失散的情況下,可以在行經的大樹上綁上絲帶,這樣就可以減少在原地兜圈子的概率,同時也方便同伴找尋自己。
垃圾袋:方便將自己在林中產生的一應垃圾裝袋帶走。
注意事項
去熱帶雨林探險時,千萬不要單獨行動,萬一在林中遇到危險,那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感覺絕對不好受。因而,最好是結伴同行,若能有當地居民做向導則更好。如果不幸被蛇咬傷,千萬不要慌張或者猛跑,這樣只會讓血液加速循環從而導致毒液流遍全身。正確的做法是拿繩拴綁傷處,以減緩被咬部位的血液循環。如指尖被咬,則綁至第一個指關節;小臂被咬,則綁至肘關節處;小腿被咬,則綁至膝關節處。但千萬不要太過用力地綁,否則,長久失去血液循環可能會造成被綁部位的組織壞死。晚上在林中過夜時,帳篷一定要搭在高地上,因為很可能會有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造成山洪暴發。
當然,在野外生存,任何突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因而,一定要盡可能多地掌握一些野外生存的技巧,比如說如何判斷野生的花果是否有毒、哪些植物對人體有致命危險等,還可以向去過熱帶雨林的人討教一些經驗。很可能一條曾經不經意間看到的求生技巧便能讓你脫離險境。
14.非洲哪些地區能經常見到人騎駱駝?
駱駝被譽為“沙漠之舟”,因而,在非洲這塊1/3的土地均被沙漠覆蓋的大陸上,駱駝自然不少見,且自古以來一直是非洲人重要的交通工具。時至今日,雖然非洲漸漸與世界文明接軌,汽車、火車、飛機對于非洲人來說不再陌生,卻仍有許多非洲人騎著駱駝出行。
目前,在非洲騎駱駝的人無非兩種,一種是仍然將駱駝作為穿行沙漠的最佳伴侶與交通工具,如撒哈拉沙漠一帶的游牧民族圖阿雷格族人;另外一種是來非洲旅行的游客,他們大都會騎著駱駝體驗穿越沙漠的探險旅行。
根據這兩類人的分布,我們不難猜到,非洲最常能見到有人騎駱駝的地方,便是在沙漠。在屬于撒哈拉沙漠的利比亞沙漠、賴卜亞奈沙漠、奧巴里沙漠、阿爾及利亞的東部大沙漠和西部大沙漠、舍什沙漠、朱夫沙漠、阿瓦納沙漠、比爾馬沙漠中,均能看到駱駝。但這并不意味著駱駝只存在于北非。事實上,非洲南部有一個著名的沙漠叫作卡拉哈里沙漠,這里居住著卡拉哈里人;此外,還有一個叫作布須曼的游牧民族也常常經過這片大沙漠,不管是卡拉哈里人,還是布須曼人,他們穿行于沙漠之中的交通工具,無疑也是駱駝。
時至今日,駱駝除了載著非洲人穿行沙漠之外,更多地承擔起運載游客的責任。任何一個富于地方特色的動物,當這個地方向游客打開大門時,這些動物難免淪為取悅游客的工具。在泰國,大象是如此;在非洲,駱駝依然如此。如在埃及,游客們在觀賞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的時候,往往還會花去幾個埃及鎊從而獲得騎著駱駝觀光的短暫體驗。
15.非洲的交通規則有什么特色?
說起非洲的交通規則,恐怕用“左右為難”概括比較恰當。
曾有中國的記者從納米比亞出發,向北經安哥拉與剛果(金),再向東駛入烏干達與肯尼亞,最終抵達位于“非洲之角”的索馬里。在納米比亞境內,車輛靠左行駛,進入安哥拉和剛果(金)變成靠右,進入烏干達再轉成靠左,在烏干達與目的地國家索馬里的交界地帶又變成靠右。而繼續往東行駛,則又要變回靠左。在這一路行駛的過程中,靠左與靠右行駛的切換多達5次!
在非洲,車輛靠左還是靠右行駛,不僅不同的國家不同,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也不相同(如索馬里)。究其原因,歐洲國家的殖民入侵是一方面,歐洲殖民者對于非洲殖民地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文化上、語言上,也體現在交通規則上。如英國開車靠左行駛,而曾是英國殖民地的非洲國家則靠左行駛;法國靠右行駛,曾是法國殖民地的非洲國家則靠右行駛。而曾為葡萄牙殖民地的非洲國家更是哭笑不得,因為他們不得不于1920年隨著葡萄牙本國的交通規則的改變將靠左行駛改為靠右行駛。
因而,要在非洲開車,必須得練就一身“左右逢源”的本事,否則就只能“左右為難”了。
有交通規則,便有對交通規則的遵守。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塊大洲上的司機能夠如非洲人那般,對于交通規則的遵守到了“苛守”的地步。
雖然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交通規則,但不同國家的交規,仍然給了司機一些無傷大雅的“變通”余地。以主線與支線并道為例,各國都有著“支線讓干線”的規定,非洲國家也不例外。但非洲人從未試圖在“變通”上動哪怕一絲一毫的腦筋。以南非為例,南非國家的干線主道入口,通常有醒目的“STOP”標志,車輛在由支線入主線口處,除非視線以內的主干道上并無車輛經過,否則均需停下來,等幾秒鐘,擇機并入干道。而干道上的車輛在支線的并入口處并不減速,亦不會剎車。所以,在并線過程中,將干道上開來的車子減速與剎車計入并線成功的可能性上,是十分不可行的。
當然,非洲司機的苛守,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其力量卻堪比交警。最顯著的一點是十字路口的交通信號燈壞掉的時候。信號燈“罷工”往往造成交通擁堵,對于這種緊急情況的應對,大多數國家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出動交警,人工指揮車輛行駛。而非洲的司機,則會在沒有交警的情況下,自覺地交替行駛,即岔路口不同路向按照一定的順序交替駛走一輛汽車。
16.什么叫“搭順風車”?
在非洲,如果你看到一輛大貨車后面攀爬著一個人,千萬不要以為這是電影里演的神偷或劫匪,他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一個非洲人,為了省時省力而扒車代步而已。這便是在非洲的“搭順風車”。
事實上,非洲人對“搭順風車”早已司空見慣,甚至有一些小孩子由于學校距家較遠,也會在每天上下學的時候爬上一輛剛巧經過的大車。一般情況下,非洲人選擇的“順風車”都是較大型的車,如大貨車或者集裝箱拉載車,這種車后面既有方便搭腳的踏板,又有便于攀爬的扶手。而小轎車因為流線型的設計往往不利于攀爬。
非洲為什么會出現“搭順風車”的現象呢?因為在非洲,油價高不說,交通工具也大都依賴于進口,這造成了非洲交通成本較高,超過了非洲普通民眾的經濟能力,更別提擁有一輛私家車了。甚至在有些地區,居民們連購買一輛自行車的錢都湊不齊,因而,非洲人索性尋找了這樣一個驚險而刺激的搭車方式。
可能我們會疑惑,難道“搭順風車”非要采取這樣的方式嗎?攔下一輛車,拜托司機載自己一程行不通嗎?事實上,這樣的情況也不是不存在,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居住在撒哈拉沙漠的時候,開車出門如果碰到陌生人,順路的話也會讓他們搭一程的。但事實上,非洲有太多的人日常較遠距離出行都是依賴于“搭順風車”這樣的方式,如果每個人都站在路邊截住一輛過路車要求載自己一程,恐怕無論是司機還是想要搭車的人都會不勝其擾,所以,索性便以這樣一種方式“搭便車”了。再者,“搭順風車”也的確是一項十分驚險刺激的活動。許是因為如此,非洲人似乎十分享受這個過程。
非洲的司機對于自己的車被“扒”很是習以為常,因而,他們非但不懊惱,反而會跟搭車的人熱情地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