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順治即位

(1)皇位之爭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極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去世,清朝的臣民們一下子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中,眾說紛紜,人心浮動。國不可一日無君,選立皇嗣當然就成了宮廷頭等大事。努爾哈赤當年是在立太子失敗的情況下才實行八貝勒共舉新汗的,而以此方式登基的皇太極,在有生之年卻沒有考慮到選立太子。不知是來自上輩的教誨,還是事情尚屬遙遠,皇太極沒有立太子。所以,選立新君的任務只好由他原來的手下諸王來承擔了。

順治帝朝服像

根據當時的情形而論,八旗諸王都有資格作為候選人。因此,大清的諸王們均躍躍欲試,皆是競爭皇位的主角。哪一個王公不愿享受一下九五之尊呢?可是這么多人都在覬覦王位,誰也別想順順當當入選。由于即將到來的競爭局面可想而知會異常激烈,所以沒有幾分勝算的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便知難而退,搖身而變為裁決者。代善雖資歷較高,但因為努爾哈赤廢除太子和皇太極壓制諸王他都深受其害,所以也對爭奪皇位不抱任何希望。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之侄,阿敏之弟,由于他死心塌地跟著皇太極,所以權重一時,成了皇太極手下炙手可熱的人物。但他畢竟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在競爭皇位問題上其他諸王自然是望塵莫及。

那么,爭奪皇位誰是眾望所歸呢?一個是在朝中手握重權的多爾袞,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帝位之爭的劇目主要是在這兩個人之間上演的。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初封貝勒,皇太極繼位后,他被封為和碩貝勒(旗主貝勒)。多爾袞在皇太極時期屢立奇功,備受重用。崇禎元年(1628年)他隨皇太極進攻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因其赫赫戰功被賜以“墨爾根代青”的稱號。后金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命多爾袞掌管吏部。天聰九年(1635年)派他統率大軍攻打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不動一刀一槍便解決了察哈爾部,招降了額哲,并得到了元朝的傳國玉璽,舉國為之震動,皇太極不久后便封他為和碩睿親王。接著,皇太極親征朝鮮,他和豪格分統左翼滿洲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大舉南下,然后轉入海戰,攻下江華島,將朝鮮王妃、王子及宗室76人俘獲。崇禎十一年(1638年),多爾袞被任命為“奉命大將軍”,與岳托分統左右路軍分道伐明。多爾袞率軍進入明境,從京畿打到山東,取城40余座,威名遠揚。多爾袞在諸貝勒中的地位可謂名至實歸,加之他對皇太極死心塌地的追隨,所以備受器重,在八旗諸王中卓然獨立。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早在天命時期(1616~1626年),就因功被封為貝勒。皇太極繼位以后又晉為和碩貝勒。清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肅親王,掌管戶部。后來在入關征明及松錦之戰亦有不凡表現。豪格在皇太極諸子中毫無疑問是拔尖的人物,在當時的諸王中也極為有名。

兩個人可謂各有擅長。首先說多爾袞。第一,他有兩位既有軍功、又有權勢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豪格在這一點上就相形見絀了。其次,多爾袞和多鐸是兩白旗主,他有著堅強的支撐,而豪格在當時是正藍旗旗主,兩黃旗因是皇太極所領旗,所以兩黃旗與豪格在利益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過,兩黃旗中擁護多爾袞的也大有人在。第三,皇太極對多爾袞的愛護“有目共睹”,而對豪格卻相對冷淡。還有,多爾袞為人處世方面也八面玲瓏,在這一點上,豪格也不是對手。如果沒有多爾袞認同,豪格要登上皇帝寶座是難上加難。但是,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已經逐步接受了漢族的封建禮法,父死子繼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所以當時的輿論對多爾袞并不太有利。朝中的元老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在此問題上態度尤為堅決。朝中幾大權臣均是如此,形勢對豪格多少有利些。

皇太極死后不久,豪格家門前宮車來往頻繁,兩黃旗中便有8位大臣密謀立豪格為君。豪格自然也是緊鑼密鼓地籌劃著,他派人去找鄭親王濟爾哈朗,以求擴充勢力,濟爾哈朗基本同意,但也表示要同多爾袞商量一下,實際上暗示了他將站在豪格一邊。這時,兩白旗這邊多鐸等人也在多方奔走。多鐸在得知兩黃旗中多爾袞呼聲甚重后,便和阿濟格對多爾袞說:“你不繼位,外人還以為我們是兩黃旗大臣。舅舅阿布泰和固山額真阿山都認為,兩黃旗大臣中支持皇子繼位的寥寥無幾。我們兩黃旗都愿意擁護睿親王。”多爾袞卻猶豫不決,這倒不是他有意退讓,他一向謹慎,不愿把事情弄砸了。他在審時度勢,準備見機行事。

兩黃旗和兩白旗之間暗流洶涌,局勢莫測。但是,最后的結局還是出人意料。

(2)福臨得利

八月十四日,皇太極去世后的第五天,多爾袞和豪格正面交鋒的時刻到來了。這一天,諸王大臣們要選立新君,決定大清的命運。多爾袞找到了兩黃旗大臣索尼,征求索尼對皇位繼承人問題有何看法,實際上是想掌握一點先機。索尼看出了他的目的,針鋒相對地說:“必須在先帝諸子中選立一人。”

會議開始之前,氣氛變得格外緊張。兩黃旗大臣們為不使本旗地位低落,竟然出動軍隊把會議地點——崇政殿團團包圍起來。如此這般,豪格一方聲氣為之一振。會議的氣氛一下子變得極為緊張。長久的令人窒息的對峙之后,多鐸先發制人,他先是慷慨陳詞,再次力勸多爾袞繼位,見多爾袞不敢應允,便將事情挑明:“你如不同意繼位,我就是最佳人選,太祖遺詔中便有我的名字。”此言不虛,多鐸當年曾深受努爾哈赤寵愛,可到此時,這已沒有多大的意義。多爾袞自然不會拱手相讓,況且他覺得立多鐸難以服眾,所以他對多鐸的自薦予以否決,他說:“僅憑名列太祖遺詔這一點說明不了什么問題。”多鐸見多爾袞這么說,固然是無可奈何,但他覺得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兩黃旗的人繼位,所以他又提議,立禮親王代善。

代善身為先帝之兄,在這次會議上起著平衡各方勢力的作用。可是他又覺得兩黃旗、兩白旗誰都不好惹,所以覺得事情極為難辦。他見多鐸提到自己,便心一狠,說出了蓄謀已久的心思,他說:“睿親王如果應允,自然是我大清之福。然而,我看肅親王豪格是先帝長子,立為皇帝亦是情理中事。而我年事已高,實難勝任。”

豪格見代善提到自己,不禁大為振奮,但他見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兄弟一言不發,其他諸王也態度冷淡,便頓時覺得很是沒趣,他面露怨色地說:“我德淺才薄,不能擔此大任。”說罷離席而去,兩黃旗大臣們見事情鬧到如此地步,便群起抗議:若不立先帝之子,他們決不答應,甚至以死相脅。

會議已經開不下去了,臺后甚至已有人準備動手。代善的提議不僅無人響應,而且使各方對峙得更加嚴重。他大為惱火,眼見事情已不可收拾,便也揚長而去。八王阿濟格見狀也提前出局,十王多鐸則滿面愁容。朝中重臣只剩下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兩黃旗的大臣們仍在一旁,等待著最后的結果。

多爾袞看到局勢的發展到了這樣的地步,覺得應該是調整策略的時候了。他決定用立幼子的辦法以退為進,同時為自己爭得更多的砝碼。經過反復思考之后,他和盤托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肅王豪格謙讓退出,不愿繼位,那么就立先帝的第九子福臨為帝吧。不過福臨年紀尚小,無法親政,不妨由鄭親王和我暫為輔佐,分領八旗軍隊。等福臨成年之后,歸政于他。”

多爾袞走了一著險棋,果然是大政治家的風范。兩黃旗大臣見多爾袞作了退步,兩黃旗作為皇帝之旗一事沒有變動,保駕皇子的目標也達到了,所以他們也愿意就此罷休。濟爾哈朗一直冷眼旁觀。他原來也深受皇太極器重,在會上除了失落之外,也感到輕松。他原來也傾向于豪格,但福臨上臺,他也不特別反感。這時見多爾袞提議福臨為帝并獲得了一致通過,劍拔弩張的兩家氣氛也松弛了,他自然就放心了。何況多爾袞將他拉上了輔政的位置,這就更是意外之事了,所以他沒有提出任何異議。代善得知這一情況后,也默許下來,因為福臨也是皇太極之子,多爾袞議立福臨與他擁立豪格沒有本質的區別,同時,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成為輔政大臣,以崇德時期(1636~1643年)二人的地位而論,也是名至實歸。

在諸王中輸得最慘的是豪格,他對多爾袞擁立福臨憤怒不已。但誰讓他當初故作高姿態呢,事已至此,也只好暫時任其自然了。多爾袞的兩位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也極為不滿,他們不愿看到皇位落入皇太極諸子之手。可是多爾袞卻一意孤行,最終立了福臨,二人內心的失落可想而知。可決定是多爾袞作出的,二人終究無可奈何,唯有以消極的沉默作為抗議。

和豪格相比,多爾袞已是大大地勝出了。他雖然沒能繼承皇位,但終究已占盡先機,一邊是年僅6歲的侄皇帝,一邊是懦弱隱忍的鄭親王,這就為他日后登上“皇父攝政王”的寶座打下了基礎。最后,多爾袞的個人利益和清政權的最高利益達成了和解。

順治帝登極詔書

現藏于臺灣省歷史語言研究所。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年僅6歲的九皇子福臨登上篤恭殿寶座,繼位為帝,改元順治,以第二年(1644年)為順治元年。

這樣,皇太極死后,王位爭奪戰以“福臨繼統”、二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的方式結束。在代善的主持下,諸王、群臣進行了盟誓,表示忠于新君,永不背叛。

諸王紛爭之后還有一點余波。不久,代善的兒子碩托和阿達禮(代善之孫)叔侄倆四處奔走,互通款曲,試圖擁立多爾袞繼位。代善揭發二人所為后,二人皆被殺。

清最高統治層在結束了因清太宗皇太極暴亡而引發的內部紛爭后,重整旗鼓,繼續入主中原的大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湖市| 察雅县| 丹寨县| 松溪县| 巩义市| 邻水| 同德县| 四子王旗| 永和县| 嘉禾县| 正阳县| 吉水县| 阿城市| 固安县| 中西区| 广东省| 灌南县| 宽城| 洛川县| 吴旗县| 长垣县| 东城区| 北碚区| 靖宇县| 开鲁县| 红原县| 从化市| 梨树县| 洪雅县| 宁河县| 凤城市| 南丹县| 定边县| 慈溪市| 民权县| 綦江县| 临夏市| 禹城市| 安陆市| 平邑县| 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