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改土歸流
雍正四年(1726年),云南巡撫兼云貴總督鄂爾泰再三上疏,奏請把西南的土司制度變為流官建制,雍正同意了他的建議并委任他主持這件事,于是在云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廣等省,清政府開始大規模地推行的改土歸流。這是雍正朝時期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
(1)土司肆意橫行
我國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當屬西南地區,在這里居住著二十多個少數民族,而且歷史悠久。但由于與內地相比生產力水平低下,再加上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特殊的生活方式,歷代封建王朝都對這里相繼采取特殊的方式加以統治,其行政體制和內地差異很大。秦朝時候,就在這里設置官吏。到了漢武帝時,設置都尉縣屬。唐宋時期,實行羈縻州制,設置州縣,其中大的作為都督府,由其部落首領擔任,而且世襲,這就是土司制度的雛形。元朝沒有平定中原前,先攻下西南,但由于少數民族強烈反抗他們的統治,不僅很難委任官吏進行管理,而且不能騰出手來進攻中原。因此,蒙古統治者實行安撫政策,任用當地各個豪門大姓的首領以及部落酋長擔任不同等級的官吏,讓他們管理當地事務,而且可以世襲,于是享有與普通官吏不同的特權。土司制度也就由此開始了。明朝沿用元制,對于前來歸附的西南少數民族部落,仍舊讓他們的首領擔任原來官職,并且陸陸續續地制定了有關土司的承襲、貢賦、征調、獎懲的一系列法規,使得土司制度比元代更為完備。清沿用明制,繼續實行這一制度。
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為穩固新政權,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暫時沿用以前的制度,對以前的土司一律承認,想等到天下大定之后,再對他們進行約束。但土司們的要求不僅僅只是空名號,于是就在大批土司歸順后,武裝反叛也隨之發生。但這時清政府正忙于鞏固新政權,穩定中原局勢,因此對于土司問題的出現,盡可能實行懷柔政策,并在一些地方實行改土歸流。但從當時全國的形勢看,土司問題還不是主要矛盾,清政府也沒有力量進行大規模地改土歸流。

鄂爾泰畫像
康熙中后期,四海平定,國力漸強,西南地區與內地進一步加強了聯系。由于內地人民南遷,使西南地區的民族成份變化很大,各族人民雜居在一起,互通有無,進行貿易往來,而且在不同民族間還有通婚,這都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到雍正時期,湖廣的民、苗通婚現象已經比較流行,這種民族間的通婚,更加強烈地要求打破少數民族地區和內地的界限。與此同時,西南地區和內地人民在經濟上進行貿易往來,也已成為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但由于存在土司制度,極大地限制了各族人民在經濟上的互通有無和貿易往來,有些土司甚至對富足的民、苗進行偷盜劫殺,往來商旅也不能幸免,這使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雍正登位后,更加暴露出土司制度的弊端,土司對其所管轄的屬民任意驅使,肆意擄掠,為所欲為,人民苦不堪言。
第一,土司反叛和相互間的爭斗。土司制度本身具有濃厚的割據色彩。這種制度的實行,使土司的勢力發展很快。明清時期,出現了許多像云南麗江木氏、車里刀氏,貴州水西安氏,四川烏蒙祿氏,湖廣永順彭氏、容美田氏,廣西泗城岑氏等頗具實力的大土司。這些土司管轄的范圍有百里甚至千里之多,統領兵眾數萬以至數十萬,憑此驕橫跋扈,恣意妄為,割據一方。他們除了擁有自己的世襲領地和大量土兵之外,還自設官吏、監獄和法庭。他們名義上雖歸朝廷管轄,實際卻是當地的土皇上。
土司勢力無節制的發展,而且愈演愈烈,使得他們和中央政權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許多土司不僅違背朝廷、不服政令,甚至公然發動叛亂。雖然清朝土司反叛的規模與明朝相比要小,但還是頗為嚴重。如康熙四年(1665年),云南迤東土司祿昌賢、王耀祖發動叛亂,帶領數萬人馬,一連攻下臨安、蒙自、嵋峨、寧州、石屏、宜良及六詔山區各個城邑,震動了整個云南。除了不斷發動叛亂外,土司之間或一個土司之內,經常為了爭奪土地和世襲地位互相殘殺或自相殘殺。他們動不動就出兵數千甚至數萬,甚至于若干土司聯合締約,結成盟好,以對付其他土司,在更大范圍內互相殘殺和燒殺擄掠。
如雍正三年(1725年),湖廣容美土司田如與桑植土司向國棟聯合進攻保靖土司,焚毀六十多處村砦,掠走一千多人口,賣到施南與四川酉陽等地。而且這種互相殘殺,往往是一旦結仇,永無休止。土司的反叛和相互間的爭斗,不僅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而且使清王朝在這些地方的統治受到直接威脅。清王朝統治者是不能忍受的。
第二,農奴制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土司制度是一種落后的世襲分封制度。土司在其管轄區域內有絕對權力,他把土民看作牲口一般,對他們任意買賣轉讓,或者用他們來祭祀鬼神和祖先。土民的所有財產都歸土司所有,他可以任意占有他們的牛馬,甚至他們的子女也歸其所有。土民生孩子后要向上報,記入名冊,長大后為土司做事,不許讀書,即使有的地方允許讀書,也不許參加應試,以免因為考上而脫離戶籍。土司一旦為自己的兒子娶媳婦,那么土民們三年都不敢談婚論嫁。如果有誰膽敢違犯土司的意志,不聽調遣,就會抄沒家產,本人及其家屬就會被賣到各地去做奴隸,再嚴重的就會被殘酷刑罰處死,如挖眼、折骨、剝皮等。在這里,土民只知土司的法,而不知道還有什么國法。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怎不令人毛骨悚然?

黎平古州等處黑苗圖 清 選自《皇清職貢圖》
同政治上的壓迫一樣,經濟上的剝削也相當殘酷。按照規定,各土司區向封建官府上交的賦稅,應該根據土司區大小、人口多少和自然條件好壞而定,數量比內地一般要輕。但各地土司都以向上交納賦稅為借口,從中勒索,進行盤剝,人民的實際負擔因此增加了多少倍。而土司們亂派濫收的各種名目,令人瞠目結舌。
除了占有大量世襲領地外,土司還對農民的土地進行貪婪而瘋狂的掠奪和搶占。雍正三年(1725年),云貴總督高其倬上奏匯報云南姚安府土同知搶占民地的情況說:“姚安府大姚縣苴卻、十馬等地,方圓三百多里,農戶很多,土地豐饒,現在的土同知高厚德的祖父高映為吳逆川東道時就開始侵占,到了高厚德又賄賂流官自己管理當地,征收當地錢糧。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以進京費為名加派苴卻、十馬五千銀兩。百姓們無錢可以湊齊,他就帶人強迫百姓寫下賣地的契文。百姓們忍氣吞聲,只好答應。”湖廣土司搶占土地的現象也十分嚴重。他們搶占的土地不僅有少數民族的,而且還包括很多漢族農民的。如容美土司田氏,所搶占的土地遍布石門、澧州、宜都、枝江等州縣。雍正年間,在搶占長陽縣民田時,等有人告到縣里,田氏不但不予理睬,反倒抓走了好幾十人。保靖土司彭氏,他搶占的民田錢財竟然有八百兩,而且還讓原來田地的主人交納。由于土司瘋狂搶占土地,使得許多良田落到他們手中。而土司又以守險抗敵為借口,不許開墾荒地。這樣,廣大農民真是走投無路了。
可見,雍正時期的土司制度不僅使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遭到破壞,不利于社會穩定,更重要的是使清朝政府的中央政令得不到有效的貫徹執行,也影響了地方吏治。看到土司制度存在的弊端和危害,封建統治集團內部一些人憂心忡忡,紛紛要求改土歸流。康熙末年,云南永北人劉彬寫出《永昌土司論》,指出了土司制度的危害,建議改土歸流。雍正二年,幕客蘭鼎元也提出削奪土司的辦法:根據土司犯罪輕重,削減他的村落里數,如果罪行非常嚴重,不便改土歸流,就除掉當地為惡的土司,把他的領地分給其子弟,以分化他的勢力。
(2)推行改土歸流
隨著土司制度對封建統治的危害進一步加深,雍正逐步認識到推行改土歸流的必要性。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他說:“現在天下同享安樂,而土民們卻在受苦,朕實在余心不忍。”但這時他還是猶豫不決,并沒有馬上實行改土歸流。同年十二月,他在廣西巡撫李紱的奏折上批示說:“土司制度由來已久,一旦實行改土歸流,將一些土司的襲位削去,肯定會使人心恐慌。”他還是怕萬一考慮得不全面,將會生出亂子。直到鄂爾泰任云貴總督后,雍正才下決心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
鄂爾泰,滿洲鑲藍旗人,世代因襲貴族頭銜,20歲中舉人,21歲做了御前侍衛。但是因為他為人忠正不阿,不會逢場作戲、阿諛奉承,也不參與康熙末年諸位皇子爭奪皇位的斗爭,所以在官場很不得志。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鄂爾泰37歲,這才做到內務府員外郎。而和他同齡的年羹堯,則因為和雍正關系密切,又有雍正暗中相助,替他說話,所以30歲就是四川巡撫,40歲當了川陜總督。與春風得意的年羹堯相比,鄂爾泰的仕途無比艱難。后來,他曾作詩說:“攬鏡人將老,開門草未生。”這就是說自己年齡已經很大,而地位還是如此。可見他當時心情的憂郁。
也就是在這時,還是親王的雍正就想把鄂爾泰拉攏過來,讓人帶話給他,求他辦事,誰成想鄂爾泰竟嚴辭拒絕。他說現在皇上還健在,并多次下令不準臣下和皇子們來往,所以,不能答應雍親王的事情。
從那以后,雍正不但沒有對鄂爾泰懷恨在心,反而更加敬佩他,說現在能忠于康熙皇帝的人,將來一定能夠忠于自己。所以雍正即位后,不計前嫌,對鄂爾泰破格任用,先把他調往云南督學,幾個月后又升為江蘇布政使。3年后升為廣西巡撫,鄂爾泰還在赴任的途中,又因為云南土司事務刻不容緩,改調云南巡撫兼署理云貴總督的事務。在短短不到3年的時間里,鄂爾泰就由一個小小的郎官,被雍正提拔為封疆大臣。由此可見雍正對他是多么器重。
雍正四年(1726年)春,廣順土舍氣焰異常囂張,將清軍營房燒毀,在這種緊急形勢下,鄂爾泰主張對他們用兵,以警戒其他土司,使他們不敢再來侵犯。當時雍正剛將政敵剪除,政權得以鞏固,而鄂爾泰德才兼備,就同意他用兵。四月事情平定之后,鄂爾泰到貴州長寨等地巡視,設立了長寨廳。長寨用兵,標志著雍正時期大規模改土歸流的開始。
鄂爾泰在長寨用兵時,對土司、土舍的蹈襲陣法很是頭痛,因為用兵的時候他們就會逃跑或者假裝投降,等軍隊一走,他們又恢復原樣,因此必須想個根本解決的辦法。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鄂爾泰正式建議改土歸流,并對其必要性、指導思想以及具體措施作了分析和說明,提出“計擒為上,兵剿為下”,雍正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同年十月,雍正實授鄂爾泰為云貴總督,并兼兵部尚書,好讓他更好地推行改土歸流。
前述鎮源土知府刁瀚及沾益土知州安于蕃,勢力很大,占地很廣,搶占土地,橫征暴斂,作惡多端。雍正四年(1726年)六月,鄂爾泰發兵活捉刁瀚、安于蕃,在其地分別設鎮原州(今云南省鎮沅縣)、沾益州(今云南省沾益縣)。同年冬,烏蒙土知府祿萬鐘對東川攻殺劫掠,鎮雄土知府隴慶侯與他狼狽為奸,鄂爾泰命令游擊哈元生率軍進行征討,在四川軍隊的協助下大獲全勝,隨后清政府就在其地改設烏蒙府(后改稱昭通府)和鎮雄州(今云南省鎮雄縣)。雍正五年(1727年),廣西泗城土知府岑映宸勢力較大,經常領兵四千在南盤江以北地區來往,耀武揚威;等烏蒙改土歸流之后,他撤去軍隊,收斂起來。鄂爾泰到貴州南部巡視,準備派兵對他進行討伐,岑映宸由于害怕就投降了。鄂爾泰便把南盤江以北劃歸貴州省,設立永豐州(后改為貞豐州,今貴州省貞豐縣),又把泗城改為府(管理今貴州省凌云縣)。這時梧州、柳州、莊遠等地土民,因為土舍暴虐殘忍、任意妄為,爭相準備糧食請朝廷派兵,因此廣西的改土歸流和設官建制開展得很是順利。
雍正六年(1728年)鄂爾泰開始著手處理貴州東南的土民問題。鄂爾泰認為清理貴州東南土民問題的關鍵在都勻府,其次是黎平府,再次是鎮遠,因此主張分清主次,逐個解決。于是鄂爾泰命貴州按察使張廣泗領兵進入黎平府古州(今貴州省榕江縣)地區的古州江流域、都勻府丹江(今貴州省雷山縣)地區的小丹江(九股河上游)流域和八寨(今貴州省丹寨縣)流域,鎮壓頑固土舍勢力,在此基礎上設廳,由同知管理當地百姓。
云貴、廣西的改土歸流,極大地影響了與之交界的湖南、湖北、四川等省。這些地方的土司,比較接近內地,勢力不大,與地方政府的聯系比較緊密,土、漢民經常交往。在云貴、廣西等地轟轟烈烈的改流建制聲勢中,土民們紛紛逃向官府,請求改流建官。面對這樣的形勢,土司們被迫相繼呈請交出世襲的印信,將自己的領地讓出,表示真心歸附。雍正六年(1728年),湖南永順土司彭肇槐主動提出改土歸流,雍正答應他的請求,封為參將,賜給拖沙喇哈番的世襲職務,還賞給一萬兩銀子,允許他在祖籍江西置辦產業、買房買地。雍正七年(1729年),在其地設立永順府,并設桑植、保靖二縣,由該府管轄。
在四川,經總督岳鐘琪、巡撫憲德、總督黃廷桂等人的努力,大部分地區都推行了改土歸流。雍正七年(1729年),天全土司改為天全州,土漢民雜居的黎大所改為清溪縣,原來管轄這些地方的雅州直隸州改為雅州府。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改土歸流在西南各省大部分地區實行。雍正八年(1730年),鄂爾泰筑橋于云、貴邊界,因為這一年是庚戌年,雍正就把它命名為庚戌橋,來紀念鄂爾泰推行改土歸流的功勞。因為云貴是改土歸流的主要地區,所以,這一年可以看作是改土歸流取得基本成功的一年。在改土歸流的過程中,鄂爾泰先對實行改革的地方用兵,進行鎮嚇,然后再進行安撫,軟硬兼施,政策得當,使得云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湖北六省的改土歸流成功推行。
改土歸流后,清朝政府變革改流地區的賦役方法,將原來土司的征收制度廢除,按照原來正常的賦稅額,由各家申報田產,然后按畝征收銀兩,使無田的土民不必交納賦稅,并取消了原來土司的土貢。這樣,土民在改土歸流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所受剝削。為減輕土民的賦稅負擔,清朝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沒收土司、土舍的田產,分給兵士,每人三十畝,實行軍屯,所給土地為軍田,允許兵士按民田價格進行買賣。對于土司強行購買的土地,土民可以按價贖回。在有些地方,甚至允許土民占有原來土司的部分土地。但是,耕地不足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
改土歸流后,清政府在原來土司地方,取消土司世襲制度,設置廳、州、縣等地方政權,派遣可以調換的流官進行一定時期的治理,這樣就使原來土司、土舍地區與內地的政治經濟聯系進一步加強了,從而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雍正十二年(1734年),署理湖南巡撫鐘保認為自從永順設府以來,文雅的風氣日漸興盛,上奏請求在府縣設立學校,招收12名文武童生,在保靖等縣設立訓導,招收八名童生,并且在府城設立考棚,雍正表示同意。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川學政隋人鵬認為土民與漢民交往頻繁,應當鼓勵土民讀書,讓土民與漢民文武童生一起參加,雍正也同意了。
改土歸流,將數百年以來的土司制度廢除,必然會招致敵對勢力的反抗。雍正十二年(1734年),貴州古州、臺拱地方設官后,原來土舍勢力還是比較大,總是想恢復原來的局面。雍正十三年(1735年),古州發生叛亂,雍正就任命貴州提督哈元生為揚威將軍,湖廣提督董芳為副將軍,領兵進行討伐,務必斬草除根,徹底解決叛亂,并任命刑部尚書張照為撫定苗疆大臣,到貴州處理苗疆事務。在貴州,董芳與哈元生二人不和,張照支持董芳,他們認為,從前改土歸流存在失誤,現在應該實行招安優撫,恢復舊日格局。因為意見不統一,將領失和,沒有取得討伐的成功。八月,雍正駕崩,乾隆繼位,將張照召回,命張廣泗為七省經略,進行平叛,第二年成功。
雍正時期的改土歸流,是清王朝為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打擊地方土司勢力的一系列措施之一,但有清一代,并沒有將土司制度徹底廢除。就在雍正年間大規模改土歸流運動進行的同時,清政府又設置了許多新土司。清代的土司總數和職銜比明代多,但制度也比明代完備得多,在西南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一直實行這一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無不對當地產生了重要影響。
雍正時期大規模的改土歸流運動,沉重打擊了土司割據勢力,促進了當地的穩定,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大為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土司、土舍凌虐屬民的現象;整頓賦役,興辦學校,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有所發展;由于政體統一,上下一致,使得民族雜居地戰爭的因素減小,社會秩序也趨向安定,有利于民族間的聯系。因此,可以說雍正時期的改土歸流,鞏固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