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簽訂《尼布楚條約》

(1)雅克薩大捷

雅克薩位于今漠河以東呼瑪西北黑龍江北岸,隔江與額木爾村相望。雅克薩在滿語中是河流沖刷的河流之義。當時是我國達斡爾頭人阿爾巴西的駐地。雅克薩是黑龍江上的交通樞紐,從貝加爾湖方向和雅庫次克方向進入黑龍江,雅克薩均是必經之地。順治七年(1650年),俄侵略軍在哈巴羅夫率領下向雅克薩一地侵擾,阿爾巴西領導居民奮勇抗擊侵略者,終因寡不敵眾,美麗的雅克薩被俄軍所占領。哈巴羅夫在雅克薩建阿爾巴金城堡,以此為進一步侵華的據(jù)點。后俄軍被清軍擊敗,其在雅克薩、黑龍江中下游的侵略勢力被肅清。

康熙四年(1665年),俄侵略軍重新占領了雅克薩,雅克薩又成為俄侵略軍在黑龍江上的最重要據(jù)點。

康熙帝永戍黑龍江的成功,使收復雅克薩徹底驅逐沙俄侵略者的時機已成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康熙決定以武力收復雅克薩。他向議政王大臣宣示:“向者羅剎,無故犯邊,收我逋逃,后漸越界而來,擾害索倫、赫哲、飛牙喀、奇勒爾諸地,肆惡多端。是以屢遣人宣諭,復移文來使。羅剎竟不報命,反深入赫哲、飛牙喀一帶,擾害益甚。應即翦滅。”早在一年前,康熙曾用滿、蒙、俄三種文字致書雅克薩俄方,令其送還根特木兒,從中國撤兵,俄方對此置之不理。但此次康熙仍主張于出兵征伐之前,再致書俄方,若在“宣諭之后,羅剎果能遵旨即回,以雅庫為界,我兵即駐扎于黑龍江,設斥堠于雅克薩,令疆圉帖然。如果仍行抗拒,則大兵相機而行”。議政王大臣詳議后,對康熙帝的主張表示贊同。將軍薩布素戍守黑龍江有功,但前一年康熙令其進兵雅克薩,“盡刈其田禾”,使俄人缺乏糧食,薩布素沒有執(zhí)行,而且所管“耕牛盡斃,農器損壞”。康熙認為薩布素若擔當指揮以征討,“定誤軍機”,故組建了新的前敵指揮班子,命都統(tǒng)彭春統(tǒng)兵,又派副都統(tǒng)班達爾善、護軍統(tǒng)領佟寶、副都統(tǒng)馬喇及鑾儀使侯林興珠等參贊軍務,侍郎薩海仍令督耕。同時令薩布素將黑龍江將軍印移交彭春掌管。達斡兒副頭目倍勒爾奉命往雅克薩偵察敵情,生擒俄俘訊問,對雅克薩城的防守工事有了了解,并得知,守城俄國“兵眾不滿千人”。三月初,康熙得此情報,他收復雅克薩的決心更堅定了。

三月十七日,康熙再次派人致書俄國察罕汗,提出撤退雅克薩俄軍、雙方以雅庫地方為界的建議。

四月二十八日,3000名清軍奉命出發(fā),分批前往雅克薩。五月中下旬,清軍陸續(xù)抵達雅克薩。其中包括駐璦琿的烏喇、寧古塔兵1500名,索倫、達斡爾兵500名、新調之京營八旗五六百名及康熙親自選調的善用藤牌大刀的漢族官兵420名,在發(fā)起進攻之前,彭春派被俘俄人進城送信:一封是康熙帝寫給沙皇的,內容同三月十七日信大致相似;另一封是彭春給雅克薩俄國督軍托爾布津的咨文,其內容著重在于講明清廷出兵之由,令俄人交還逃人,撤回雅庫,“則我亦將爾投降之人員悉予遣回”。

俄軍恃城防堅固,對彭春的信置之不理,清軍決定發(fā)起強攻。五月二十四日,清軍消滅了一批前來支援的沙俄侵略軍,斃30余人,俘10余人。當晚,清軍在城南建立檔牌土壟,布置弓弩,佯作攻擊之勢,而暗地里在城的東西兩翼架設了紅衣大炮。二十五日黎明,攻城戰(zhàn)開始,清軍槍炮齊發(fā),斃俄軍百余人。城內無防火設備,清軍炮火所及,烈焰熊熊,城內一片火海。俄方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走投無路,決定投降。康熙對俄軍戰(zhàn)俘極為寬大,事先已遣親隨侍衛(wèi)關保至軍前傳諭:“以我兵馬精強,器械堅利,羅剎勢不能敵,必獻地歸城,爾時勿殺一人,俾還故土。”彭春遵照康熙的指示,“宥其困而后降之”,在保證不再重犯條件下,俄軍戰(zhàn)俘被釋放了。同時他們還帶走了其財產與武器。俄軍舉行投降儀式之后,清軍即將700余俄國人(包括少數(shù)婦女、兒童)送至額爾古納河口,遣返俄國。另有巴西里等45人不愿歸國,清廷把他們安插盛京。城內被俄軍擄去作為人質和奴隸的160余名中國人,其中大多為索倫、達斡爾人,“仍各發(fā)回原地”,喀爾喀、厄魯特人口,“俱察送到部,給發(fā)本主”。雅克薩之戰(zhàn),完全在康熙帝的掌握之中,他所設定的作戰(zhàn)目標也實現(xiàn)了。不言而喻,皇帝、王公大臣、文武官員聞訊都沉浸在喜悅之中,康熙對彭春等迅速收復雅克薩甚是高興,克復雅克薩,特予以嘉獎,命“在事人員,從優(yōu)議敘”;薩布素以往的過失“亦概從寬免”。

早在正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即已在諭旨中對收復雅克薩之后的行動作了具體安排,他明確指出:“我兵即駐扎于黑龍江,設斥堠于雅克薩。”而且提請將領們注意:“若不如此周詳區(qū)畫,今縱克取雅克薩城,我進則彼退,我退則彼進,用兵不已,邊民不安。”收復雅克薩后,康熙在六月十四日的諭旨中再次告誡:“至雅克薩城雖已克取,防御決不可疏。應于此地永駐官兵彈壓,此時即當定議。著大學士勒德洪、學士麻勒吉、圖納、同郎談、關保,與議政王大臣等會議具奏。”然而彭春等人收復雅克薩之后,一把火燒了城堡,沒有割掉雅克薩周圍的莊稼,哨所未立,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擅自撤兵回璦琿、墨爾根等地,以至俄國人在兩個月之后重新侵占了雅克薩。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十三日,康熙在數(shù)月之后才得知俄軍重新侵占雅克薩。他立即降諭部署第二次雅克薩之役:“今羅剎復回雅克薩筑城盤踞,若不速行捕剿,勢必積糧堅守,圖之不易”, “令將軍薩布素等,始停遷移家口,如前所請,速修戰(zhàn)艦,統(tǒng)領烏喇、寧古塔官兵馳赴黑龍江城。酌留盛京兵鎮(zhèn)守,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薩城”。四月底,又派副都統(tǒng)郎談、班達爾善、馬喇參贊軍務。這一次康熙把收復雅克薩的艱巨任務交給了黑龍江本地駐守官兵去完成,而指揮的征途也交給黑龍江將軍薩布素。

五月上旬,薩布素率所部兩千人從璦琿出發(fā),月底逼近雅克薩城,清軍于六月初從南北兩個方向發(fā)起猛攻,俄軍負隅頑抗。經數(shù)日激戰(zhàn),百余名俄軍被擊斃,其中包括俄國督軍托爾布津,俄軍被迫撤回城內固守。因城墻比較堅固,一時難于攻克,薩布素便于城周圍筑壘挖壕,采取長期圍困的辦法。臨近深秋,康熙見天氣轉寒,河流即將結冰,考慮到前方過冬準備問題,于八月二十五日諭薩布素:“船艦若何收藏,馬匹若何飼秣,敵兵來援,若何撲剿,勿令入城,爾等其詳加籌劃,密以奏聞。”薩布素遵旨上奏:已在雅克薩城的三面掘壕筑壘,壕外設置木樁鹿角,分汛防御;城西對江,另設一軍;為了防備敵人從江上來援,已在江的東西兩岸派駐了防御之兵;船泊已準備;離城六七里的上游有港而可以把船藏在那里,另設一江,一半發(fā)墨爾根,“令駐彼盛京官兵飼秣”。康熙基本同意他的安排,只是擔心盛京官兵喂不好馬,因而改令由索倫總管和黑龍江官兵承擔。清軍長期圍困策略取得顯著成效,至年底,800多俄軍大部死亡,僅剩150余人,糧食、彈藥嚴重缺乏,雅克薩已完全在清軍的掌握之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二十八日,幾名俄國使臣馬不停蹄地趕到北京,向康熙帝遞交了沙皇的信件,他向康熙帝表示,俄國政府愿意就兩國邊界問題舉行談判,請求中國趕快在雅克薩撤圍。

(2)簽訂條約

期望已久的談判即將舉行,康熙帝在耐心地等待著。他指示薩布素,可以接濟雅克薩俄軍一些糧食,準許其患病者醫(yī)治和回國,以表明中國守土自衛(wèi),期望以和平談判解決問題的最大誠意,盡管俄軍仍占據(jù)著中國的雅克薩等地。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正月初七,俄國沙皇正式任命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戈洛文為談判使團的全權代表。除侍衛(wèi)和翻譯人員外,代表團還擁有一支1938人的裝備齊全的軍隊。代表團里包括一支龐大的軍隊與和平談判的精神是相違背的,卻與戈洛文皮包中的沙皇訓令相一致。沙皇政府雖然答應康熙帝談判邊界問題,卻從來沒想歸還所侵占的中國領土。之所以答應康熙帝舉行談判,當然是中國的反擊太堅決太凌厲了,雅克薩那些俄軍士兵并不特別重要,重要的是雅克薩若被收復,清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尼布楚,甚至是色楞格斯克,那樣的話再談判就太遲了。另外,如果堅持對抗,沙俄也實在無力支撐,與瑞典和土耳奇爭奪波羅的海和黑海控制權的戰(zhàn)爭仍在進行,哪有余力向東方派兵。況且政府中兩個沙皇(兄伊凡、弟彼得于康熙二十一年同時被立為沙皇)勾心斗角,長公主索菲亞攝政,又想把整個大權攬于手中。這樣,政府向東方的侵略擴張在清朝反擊下當然難以實現(xiàn),“和談”只是迫不得已。通過談判達到戰(zhàn)場上所期望的目的,豈不是更好。正是有此如意算盤,沙皇政府授戈洛文為全權代表并帶有一支龐大的軍隊,并下達了一份密令:力爭以黑龍江為界,將黑龍江北岸所有地區(qū)都納入沙皇的統(tǒng)治。如果這一目的不能達到,便爭取以牛滿河(今布列亞河)或精奇里江為界,將黑龍江中游的北岸地區(qū)據(jù)為己有。實在不行,則以雅克薩為界,但牛滿河和精奇里江作為中俄兩國共同的漁獵場。當然,軍隊隨代表團而來,就是要確保這些目的實現(xiàn),如談判實現(xiàn)不了,便直接使用武力。

這年二月下旬,戈洛文到北京,提出把談判地點放在色楞格斯克。這雖然對中國不利,但康熙帝為盡快解決兩國爭端,還是表示了同意。他任命索額圖和佟國綱為談判代表,隨行有其他官員和八百名士兵組成的保護隊伍。

同年五月初二,清政府談判使團出發(fā)。出發(fā)前康熙帝向索額圖等發(fā)布諭旨,康熙帝指出,中俄沖突是因俄國侵略我國,收納庇護我逃人而引起的,錯誤完全在俄方。他著重闡述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即系中國領土,“環(huán)江左右均系我國屬鄂倫春、奇勒爾、畢喇爾等人民及赫哲、飛牙喀所居之地,若不把它收復回來,我沿邊居民將永遠得不到安寧”。到最后,他鄭重申明清政府的嚴正立場:“朕以為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把一寸土地讓與俄羅斯;我之逃人根特木兒等三佐領,悉應向彼索還。如俄羅斯遵諭而行,與之劃定疆界,準其通使貿易。否則爾等即還,不便更與彼議和矣。”諭畢,索額圖率領使團出發(fā),行至喀勻喀蒙古地區(qū),適值噶爾丹進攻喀爾喀土謝圖汗,無法前往。康熙聞報立即遣人召回使團,另與俄使商定商談地點。

康熙帝對北方蒙古地區(qū)局勢的惡化深感憂慮,如不盡快與俄國達成和議,叛亂分子噶爾丹在俄國的支持下,會更加猖狂,局勢也將更為危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初五,俄國信使洛吉諾夫到達北京,索額圖與之談判,確定了雙方談判的新地點為尼布楚。清政府立即組成新的談判使團,其成員有:索額圖、佟國綱、郎談、班達爾善、薩布素、馬喇、溫達等,此次談判代表團成員中增加了熟悉邊情的重要將領郎談、薩布素等人,翻譯人員仍由傳教士徐日升、張誠擔任。同年四月二十六日,清朝使團出發(fā)。行前,康熙帝親自交待索額圖三種方案:以原屬我國的里雅娜江(今勒拿河)與貝加爾湖為界;或以尼布楚為界;或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要根據(jù)談判情況竭力爭取不損失領土,不能對俄軍作大的讓步。

索額圖一行四月二十六日出行,出古北口一路北行,歷49天,行1500公里,于六月十五日到達尼布楚。而戈洛文還在烏的柏興策劃如何進攻與鎮(zhèn)壓蒙古人。在索額圖的催促下,18天后,戈洛文才率俄國談判使團抵達尼布楚。

戈洛文挑選了和談場所,使它處于俄軍在尼布楚城的炮火的射程之內。七月初八清晨會談正式開始,首先,戈洛文裝腔作勢,表現(xiàn)出盛氣凌人的架式。雙方整整爭辯了一天。戈洛文蠻橫無禮,當天的和談沒有任何結果。次日的會議,戈洛文更是蠻橫,他提出俄國的最低要求是牛滿河為雙方界河,決不退讓。索額圖為打破僵局,提出以尼布楚為界,并把尼布楚留給俄國。戈洛文仍不滿足,他還想再從中撈取利益,于是態(tài)度更加強橫。談判接近破裂。

尼布楚城

在此后13天中,雙方正式會談中止,只有雙方譯員在活動商談。俄國傳教士在此次談判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們剛到尼布楚便已向戈洛文表示:“按自己信仰,有責任在一切力所能及的事務中,對基督教徒給予幫助。”因此在中國代表團準備停止談判時,兩傳教士又幫戈洛文出謀劃策:表示讓出雅克薩的意思,爭取中方進一步讓步。戈洛文表示同意,但提出會談內容不涉及喀爾喀蒙古地區(qū)。中方代表果然再次讓步,提出了以流入石勒喀河的格爾必齊河為界,此舉竟突破了康熙帝規(guī)定的底線。如果戈洛文不是擔心尼布楚地區(qū)的我國各族人民的大規(guī)模的抗俄斗爭會使俄國喪失它在整個外貝加爾地區(qū)的擴張利益,戈洛文恐怕還要繼續(xù)訛詐中方代表團。

七月二十三日雙方恢復正式會議,次日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雙方達成協(xié)議,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开远市| 兴文县| 元江| 陆河县| 丹东市| 林州市| 天水市| 开远市| 小金县| 庆城县| 华阴市| 子洲县| 泾阳县| 邛崃市| 灌阳县| 眉山市| 常州市| 石首市| 辰溪县| 津市市| 大冶市| 微山县| 岱山县| 乐昌市| 林口县| 吴忠市| 佛冈县| 安平县| 札达县| 禹州市| 南京市| 富裕县| 淳化县| 南安市| 秦安县| 沂南县| 沙河市| 蓬莱市| 安龙县| 台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