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南巡治水

清定鼎燕京后,經過長期的征戰,消滅了南明政權,鎮壓了各地的起義與反抗,討平了吳三桂的反叛,收復臺灣之后,清政府才得以鞏固它在全國的統治。但連年戰亂,造成了人口大量的減少,土地大片荒蕪,許多地區異常蕭條,而且社會上懷念明朝的勢力依然存在,因此,戰爭結束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力,以此來爭取民心。

清初黃河不斷決口,給兩岸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人民流離失所。淮河、睢水流入洪澤湖內,也在清河縣瀉入黃河。該地河流眾多,情況復雜,河水經常泛濫,給沿岸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不但對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起著破壞性的作用,還直接影響著清政府至關重要的漕糧運輸。清王朝每年要從江南通過運河水道運四百萬石糧食到京師,供皇室、京城官宦及駐京旗兵需用。一旦漕運受阻,京城就會一片混亂。因此康熙親政后,即把河務與漕運列為與三藩同等重要的大事。恢復生產、安撫人心的關鍵所在是治理黃河。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他六次南巡,親自巡視黃河河工,賑濟當地災民,籠絡漢族士紳,成為其治國安邦的一項重要措施。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復臺灣,國內大規模的戰爭局面結束了。當年春,翰林院編修曹禾、吏科給事中王承祖分別上疏,呈請皇帝仿古代帝王之巡狩,登泰山封禪,以告成功。康熙也想利用南巡考察河務、漕運,慰問災民,觀風問俗。于是于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二十八,康熙皇帝率大批侍從離開北京,開始了他的南巡之旅。親登泰山后,車駕駐于郯城紅花鋪,河道總督靳輔來朝。靳輔,字紫垣,漢軍鑲黃旗人。順治九年(1652年),以官學生考授國史館編修,初涉政壇。此后,靳輔因其頗有才干,不斷地升遷。順治十五年(1658年),改內閣中書,不久遷兵部員外郎。康熙初年,靳輔由郎中一職而升至內閣學士,連續升了四級。康熙十年(1671年),靳輔被任命為安徽巡撫,治績優著。十五年(1676年),康熙對其實心辦事給予嘉獎,“加兵部尚書銜”。不久以后,康熙帝將其擢升河道總督,康熙帝寄希望于靳輔能治理好黃河。

靳輔對康熙的知遇之恩感謝不盡,他用他的實際行動來報答康熙帝。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接到任命后,四月初六即趕赴宿遷河工署就任。蒞任之后,他除隨時向幕賓陳潢請教之外,還“遍歷河干,廣諮博詢”,對黃河進行了為期兩個多月的實地考察。在考察期間及任上,不論是紳士、走卒以及工匠役夫,只要有參考價值,靳輔都會接受他們的意見。他研究了我國歷代治河的利弊得失,主張繼承明代河臣潘季馴“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論,希望以此法治理黃河。他體會康熙帝“務為一勞永逸之計”的諭旨,在《河道敝壞已極疏》中,批駁了只知“保護漕運”而不求治黃的錯誤做法,提出了“將河道運道一體,徹首尾而合治之”的統籌全局指導方針,并將如何治理黃河寫成《經理河工八疏》,同日呈交皇帝。其中主張,挑挖云梯關至海口一段河身,以此土筑堤,以加大黃河入海口;疏浚清口,使淮入黃;加固高家堰堤壩,堵塞決口等。康熙帝對靳輔的治河方策大加贊賞。康熙十七年(1678年)經過議政王大臣議復,批準實行。二月,又決定撥出正項錢糧250余萬兩,供治河使用,并限三年內完工。從此,清初大規模治河全面展開,并逐步取得成效。靳輔先派人在黃河河道兩邊各挖一條引河,以所挑之土,筑兩岸之堤。南岸自白洋河至云梯關,北岸自清河縣至云梯關,以引導黃河入海。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靳輔治河就已收到成效,海口大開,黃河下流疏通。為解決黃河水內灌運河問題,靳輔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奏請封閉清口,從文華寺開挖新的運河河道,以七里閘為新的運口,使新挖的一段運河在武家墩、爛泥淺與黃河匯合,運河又與黃河相合。明朝初年,南來漕船到清江浦天妃閘進入黃河。明萬歷年間,河臣潘季馴移運口于新莊閘(亦名天妃)以納清而避黃,稱為清口。靳輔改以七里閘為運口后,揚帆直上,減少了在黃河運輸的路程,也減少了風險,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為以淮水敵黃,又加固高家堰,修復歸仁堤。

高家堰是洪澤湖與高郵、寶應諸湖之間的堤堰。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挽湖束水、捍淮敵黃,使洪澤湖的水能順利地流出去,同時它也屏障著運河。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水,高家堰多處潰決,泛濫的洪水沖決了漕堤,下河七州縣大部被淹。靳輔將諸決口全部堵塞,將清口與周橋間九十里的大堤又加厚增高,并于周橋至翟壩三十里舊無堤并已成河九道之處亦創建新堤。靳輔同時也保留了六處減水壩,以備旱時蓄水濟運;洪澇之時排出洪水以保護大堤。靳輔并于堤外幫筑堤坡,坡長為堤高的8倍,同時靳輔還命令在坡上種樹植草,勤加維護,收到了極好的效果。這項工程從十七年(1678年)動工,到第二年七月全部竣工。山陽、寶應、高郵、江都四州縣圍出了大片的肥沃土地,可以招人進行開墾。“增賦足民”。歸仁堤原是用來約束睢水以及永、邸家、白鹿等湖的湖水,使它們不致于沖入淮河,且令由小河口、白洋河二處入黃河,幫助黃河沖刷其攜帶的泥沙下海。清初,許多河臣認為歸仁堤與運道無關,因此許多年沒有修理,經常崩潰。靳輔認為歸仁堤失修是黃河常年泛濫的原因之一,遂于康熙十八年動工修復。首先把舊堤加高培厚,隨后靳輔又指揮開挖了一條引河,并用其土筑大壩一道,此外又筑滾水壩一座,防止黃水倒灌。修復后的歸仁堤,成為抵御黃河泛濫的一道屏障。隨后靳輔又實施了皂河工程。康熙初年,漕船入黃河,經一段路程后到達宿遷,由董口出黃河向北入運河。后董口淤塞,漕船便取道駱馬湖,西北行四十里進入溝河,又二十余里漕船到達窯灣口而入河。“湖淺水面闊,纖纜無所施,舟泥濘不得前,挑掘舁送,宿邑騷然”。靳輔發現宿遷西北四十里皂河集有許多溝渠,還有已淤平的舊日河床,因而上疏要求,并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議準,用節省的河工錢糧,興工挑挖新河浚通舊水,在駱馬湖旁挖出了四十里的皂河,上接河,下達黃河,行駛安全,便于漕運。又自皂河迤東,歷龍岡、岔路口至張家莊二十里,挑新河三千余丈,并且把運口也移到了張家莊,以防黃水倒灌。此項工程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初動工,中間又被大水沖淤,歷時二年始告成功。

黃河筑堤圖 清

另外,為保護重要堤堰,靳輔還增筑一系列滾水壩與減水壩,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經朝廷批準,靳輔又在徐州長樊大壩之外,“創筑月堤,長一千八百六十九丈”。經過靳輔的幾年努力,黃淮的治理已初見成效。但遇有大水,仍會發生河道潰決之事。康熙此次南巡,便欲親往其地,視察河工。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初八,康熙帝繼續南巡到達江南(今江蘇)宿遷。十九日,到達桃源縣眾興集,康熙親自到黃河北堤岸巡視,指示靳輔要籌劃精詳,措施得當,使黃河之水順勢東下,不再有潰決之勢。對于宿遷、桃源、清河等地日益增多的減水壩,康熙指出,此項措施對治理黃河只能起一時之利,如果遇到河水泛濫,減水壩決口,下游居民就要受到巨大損失,因命靳輔籌措一舉兩得之法,既使河道免梗塞之患,又使人民無生產之憂。十月二十二日,康熙乘船過高郵、寶應等處時,發現洪水將大量的土地房屋淹沒,遂登岸步行十余里視察水勢,召集當地生員耆老查問遭災原因,眾人指出這是因為黃河入海口被泥沙堵塞,水流下泄不暢,導致了良田被淹,此情況已長達二十年之久。康熙遂命江南江西總督王新籌劃賑濟。康熙帝在此次南巡中最遠到達蘇州。十月底自無錫、丹陽由陸路經句容,十一月初一到達江寧(今江蘇南京)。十一月初二,康熙帝拜謁明太祖陵,表示要勤勉治國,吸取前代興廢的教訓。十一月初十,經過清河縣天妃閘,康熙登岸巡視高家堰堤工,指示靳輔:高家堰關系重大,必須年年加以防護,不可輕視。并命靳輔斟酌妥善之策,使黃河之水永不倒灌運河。巡河完畢后,康熙帝于歸途中到曲阜孔廟朝拜孔子,親書“萬世師表”四字,懸掛于大成殿,大大抬高孔子的地位,同時免去曲阜縣一年的地丁錢糧。十一月二十八日,康熙返回京城南苑,第一次南巡結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江| 潼关县| 鹤岗市| 额尔古纳市| 苍溪县| 井冈山市| 韩城市| 长春市| 浦城县| 金昌市| 精河县| 绥棱县| 东明县| 青神县| 固始县| 巴楚县| 平安县| 托克托县| 余姚市| 舟山市| 四会市| 揭东县| 南阳市| 克山县| 榆树市| 宁蒗| 两当县| 大关县| 华容县| 凤翔县| 新余市| 北京市| 延安市| 深水埗区| 共和县| 北碚区| 平南县| 华安县| 新营市| 十堰市| 太仆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