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大清大全集
- 李翠香
- 1609字
- 2018-11-08 19:55:59
7.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奪取臺灣的戰略決策是經過長時期的醞釀才形成的。順治十六年(1659年),原鄭芝龍的下屬、時任荷蘭東印度公司通事的何廷斌來到廈門,把臺灣地圖和赤嵌城木制模型獻給了鄭成功,并把荷蘭在臺灣的兵力部署情況告訴鄭成功,并竭力勸說鄭成功收復臺灣。由于北伐的失敗及清軍的進逼,金廈基地不穩固,鄭成功對奪取臺灣極感興趣?!拔矣娇伺_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后東征西討,無內顧之憂,并可生聚教訓也”。他把他的想法告訴給手下眾人,眾將士都對此表示贊同。
鄭成功作出了最后的決策,他要暫避清軍的鋒芒,臥薪嘗膽,將臺灣作為積蓄力量、繼續抗清的基地。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自17世紀初以來,西方殖民主義就把臺灣當做它們侵略的目標。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但被明朝軍隊驅除出去,荷蘭侵略者不甘于失敗,在當年派重兵占據了臺灣南部。天啟六年(1626年)時,西班牙殖民者也入侵了臺灣,并占據了臺灣北部。
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后在臺灣修建了眾多據點。天啟四年(1624年)修建了熱蘭遮城,又稱臺灣城,次年又建起了普羅文查城,即赤嵌城。與此同時,他們還蠶食了大片土地。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蘭將西班牙人趕出臺灣,獨自占有了臺灣。荷蘭殖民者在臺灣實行殘暴的殖民統治,他們向臺灣人民征收高額地租,并在7歲以上的居民中間征收人頭稅,此外,還壟斷臺灣的對外貿易,對漢族人和臺灣土著居民實行不同的統治政策。荷蘭殖民統治遭到了臺灣人民的強烈反抗,何廷斌的行動代表了廣大臺灣人民的心聲,他們期盼著能趕走萬惡的荷蘭殖民者。
于是,鄭成功開始精心準備攻打臺灣,操練官兵,修造戰船,儲備物資等。順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鄭成功移駐金門,令其子鄭經及鄭泰、黃廷、洪旭等留守金廈。三月二十三日中午,他率領將士2.5萬人、大小戰船數百艘,由金門島的料羅灣出發,次日到達澎湖列島。隨后,鄭軍船隊在何廷斌的帶領下,渡過臺灣海峽,直指臺灣島的西南岸。四月初,鄭軍又巧妙地繞過荷軍炮火密集的大港,從水路淤塞的鹿耳門港發動攻擊,在赤嵌城西北角的禾寮港登陸,迅速包圍該城,并切斷該城的水源。荷蘭軍隊在鄭成功的突然襲擊面前,驚慌失措,守城頭目貓難實叮出城哀求鄭成功,表示愿意獻城投降,赤嵌城被收復了。
接著,鄭成功又派貓難實叮到臺灣城去,勸其長官揆一繳械投降。揆一為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他對鄭成功提出和談的建議,并表示愿意納貢,被鄭成功拒絕。他下令部隊猛攻臺灣城,但由于該城極為堅固,荷蘭人又抵死頑抗,鄭成功多次攻城未果。之后,為減少損失,鄭成功下令只圍不攻。

荷蘭殖民者投降圖
印尼巴達維亞的荷蘭軍隊得知鄭成功率軍進攻臺灣后,迅速組成增援船隊,于八月中抵達臺灣海面。爾后,臺灣城內的揆一同援軍一起配合,向鄭軍發動瘋狂反攻。鄭成功毫不畏懼,統率水陸兩軍迎頭痛擊,擊潰了援軍,使他們狼狽逃回巴達維亞。
在圍困臺灣城八個月后,鄭成功在臺灣城南的沙洲上建立了三座炮臺,以轟擊荷軍的重要據點——烏特利支堡。順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初,鄭成功下令開炮轟擊,頓時摧毀臺灣城附近的防御工事。兩小時后,鄭軍即占領了烏特利支堡,縮小了對臺灣城的包圍。十二月十三日,走投無路的荷蘭侵略軍頭子揆一投降了,從此結束了荷蘭殖民者對我國臺灣進行的長達38年的殖民統治。
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后,便把他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臺灣的政治、經濟建設上。鄭軍一占領赤嵌,即將其更名為東都明京,設立一府(承天府)二縣(天興縣、萬年縣),又改臺灣街為安平鎮,在澎湖設立安撫司。他對臺灣的吏治進行了整頓,嚴懲違法官員,安定社會秩序。鄭成功大力發展臺灣的經濟,為此他采取了種種措施。他實行“寓兵于農”制度,組織將士開墾荒地,以供軍需,減輕農民負擔。
正當他雄心勃勃建設臺灣寶島的時候,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八日,鄭成功病逝,時年僅39歲。鄭成功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從殖民者手中收復祖國領土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