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洋
海水占據了地球3/4的表面,但是由于海洋很深,因此實際上地球95%以上的生命空間都是海洋。大約在40億年前,海洋中出現了最初的生命形式。現在,海洋仍然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生物的棲息地。
海洋是如此廣袤,從熱帶的陽光淺灘到極地深海,數以億計的居民聚居于大洋之中。海洋中也有山脈、峽谷、平原,甚至是沙漠——大面積的空白水域,由于水中缺乏營養物質而導致浮游生物難以生存。不像陸地上的生物,海洋生物并不需要面對氣溫的突然變化,或者是旱災、火災等自然災害。然而,生活在海洋中也不安全,不管這些生物如何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抑或是快速移動,捕食者總是會伺機而動。
海面上的生命
如果海水像空氣一樣透明,大海仍然會混沌不清。海洋的表面看起來像一層薄霧,高高懸浮在海床之上。在大洋中的有些部分,“霧”會比較薄,還有一些水域則完全像冬日的濃霧。
這層神秘的“霧”確實是存在的,不過海水的存在使得肉眼難以發現。薄霧的“作者”就是浮游動物——小型和微型浮游生物。其中最大的族群就是單細胞海藻,它們就像植物一樣,通過陽光收集能量。漂流在這些海藻中間的是單細胞原生動物和從新孵化的魚苗到蟹蝦等的形形色色的浮游生物,它們是中型動物的食物,后者又是大型動物的食物,一環一環緊緊相扣。
對于浮游動物而言,食物是極其重要的,不管它們有多小,它們總是其他生物的盤中餐。
來自空中的攻擊
浮游生物中最為繁忙的一群主要集中在海面附近,那里有海藻所需要的充足的陽光。這也是浮游動物聚居的地方,因為這里是它們的最佳覓食地點。不過,海洋表面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尤其是對于那些體型較大,容易被從空中發現的生物更是如此。浮游動物就好比是海洋中的昆蟲,許多鳥類依靠它們為生。

海鷗在海浪間穿梭時,犀利的目光總是對準洋面,搜索食物。它們通常棲息在海岸邊。不過,許多其他種類的鳥卻會深入大洋深處,直到繁殖才返回大陸。對于它們而言,陸地是一個陌生而又危險的地方。
燕鷗頭朝下沖向水中,捕捉較大的獵物。這種技術同樣也被塘鵝和鰹鳥所使用。信天翁從空中直撲下來,捕捉處于浪尖上的魚類——幸虧它們具有這種“空中加油”的能力,所以能夠在空中持續飛行好幾天。世界上最小的海洋鳥類叫做海燕,它們的進食方式則完全不同。它們會在水面上拍打自己的腳,看起來就像是在海面上行走一樣。雖然它們比烏鶇還小,但是它們有時能夠飛到離開陸地幾千千米以外的地方。
偽裝術
當哥倫布到達美洲的時候,他成為了第一個穿越西大西洋馬尾藻海的人。與其他海洋不同的是,這個海洋是個平靜的大旋渦,以其漂浮的海草著稱。在哥倫布時代,這里就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紗,人們認為船到這里就有可能被困住,然后沉沒。
事實上,馬尾藻海并沒有那么危險,相反,這是開闊的海洋中少數幾處可以為動物提供藏身之所的地方之一。有一種土生土長的魚類叫做“海草魚”,在這些漂浮的海草中可以隱蔽得非常完美,這種魚只有大拇指大小,它們一動不動地潛伏在水草中,直至獵物出現。
此時,海草魚的嘴巴可以在不到1/5秒的時間內張大,將不幸的獵物吸入嘴中。穿過這片海洋,根本沒有這樣的藏身之所,動物們就只能各顯神通地來保護自己。最常見的方法便是反陰蔽,這是一種在開闊的海域中通過調節兩種不同的顏色來進行隱藏的偽裝術。利用反陰蔽術的魚類通常背部顏色較深,當從水面上看時,這種深色就與水色相模糊在一起;而腹部顏色較淺,當從水下看時,這種淺色與來自水面上的光線相混合,從而起到了完美的隱蔽作用。海豚以及一些大型的鯨類也采用類似的偽裝術。
魚 群
在開闊的水域中,聚集在一起是另一種避免受攻擊的方法,因為這樣一來,捕食者就很難確定進攻的目標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魚類在幼年的時候都是成群生活在一起的,而1/4左右的魚類則是一生都是成群生活的。在一個魚群中,每條魚都能非常準確地找到游動的方向。就像是接受了神秘的指令一樣,它們會齊刷刷地轉彎和改變方向。當遇到攻擊時,它們會自動讓出一條通道,避開追捕。魚群之所以能夠作出這樣的反應,是因為魚的身體內長有壓力感應器,被稱為“側線”,即使不用眼睛看,每條魚也可以判斷出它們鄰居的行動方向。這樣一來,它們也就可以以基本相同的方式行動了。在極端緊急的情況下,魚類也會做出極端的逃命方法,比如跳出水面,這是甩掉捕食者的好方法。飛魚通過張開魚鰭,可以在水面上跳出300米遠,其他魚類也可以在捕食者逼近的時候跳出相對較短的距離。海洋中的一大危險魚類是頜針魚,這種魚長約1.5米,長有長釘形的嘴部,據說曾經撞入船體刺傷過人類。
濾食者
有時候聚集在一起也會出事故,并且將魚群帶進陷阱中。駝背鯨捕食就利用了魚群的特性。它們首先繞著魚群呼出大量氣泡組成氣泡簾,受驚的魚群越發收攏。此時,駝背鯨就突然從下往上將這個魚群一口吞下,成千上萬條魚瞬間就成了駝背鯨的腹中之物。

這頭30噸的駝背鯨在繁殖季節躍出海面。
駝背鯨的捕食方法比較有技巧性,它們的大多數親戚,包括藍鯨在內則以更小的獵物為目標。長須鯨的喉部有著很深的凹槽,當鯨張開嘴巴時,凹槽也隨之伸展開,幾噸重的海水因而得以進入。它們再合上嘴巴,海水就通過它們上顎的鯨須濾出。隨著海水被排出,留下的就是所有的浮游生物了。這些是世界上最大的濾食者的例子。這種方法相當高效,鯨也因此成了地球上體形最為龐大的哺乳動物。
鯨是比較顯著的例子,實際上還存在著許多采用這種方式捕食的體型要小得多的生物,數量最多的就是樽海鞘,它們看起來就像是兩端沒有底的透明小桶。從一端進水后,經過濾化,再從另一端排出海水——這種“排氣式”方式就像是一個噴氣式引擎一般,推動樽海鞘向前運動。樽海鞘的過濾方式十分高效,它們能夠收集海水中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食物。樽海鞘是相當成功的一種生物,在世界上的某些海域,這種肉眼難以發現的生物可以組成數百千米寬的樽海鞘群。
大洋深處
在洋面和海底之間是大量的海水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大空間——1立方千米的海水足以填滿50萬個奧運泳池,而地球上總共有10億立方千米的海水。隨著深入大洋,陽光迅速消退,在250米以下,大洋完全是漆黑一片,難以區分方位,也沒有固體表面可以依托,我們很難想象在這片黑暗中隱藏著什么。洋底海水的壓力巨大,水溫極低,有時雖然有比較溫暖的洋流存在,但在周遭大環境之下,海底幾乎是靜止不動的。不過在這黑暗巨穴中,還是有著生命的痕跡。
在深海中,許多動物利用光亮來引誘它們的獵物。魚的嘴巴前面晃動著一根閃亮的誘餌,顎下是一根發光的“胡須”,它們是裸襞魚的遠親。它們的嘴巴和裸襞魚一樣,是暗門狀的,可以將食物出其不意地囊括入嘴。蝰魚也有發光的誘餌和發光器官,位于其身體的兩側,有些光亮是一直持續不斷的,有些則是一閃一閃的。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有些深海魚會噴出一些發光液體,這種嚇人的把戲可以幫助它們脫離險境。
除了捕食以外,這些魚還利用光來吸引異性。通常雌雄魚的發光模式是不同的,這樣可以幫助它們區別彼此。在深海中,還回響著許多奇奇怪怪的聲音,這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形形色色的魚類發出的,目的就在于在黑暗中尋找伙伴。
深潛者
許多深海魚開始時是生活在浮游生物中的,當它們長大時再潛回到深海中去,但是大海中確實有這么一些動物一天要潛到黑暗的深海中好幾次,它們就是大海中的深潛者,全部都是需要呼吸空氣的哺乳動物。
科學家們運用衛星發射機發現,海象至少可以潛入1 300米深的海水中,它們可以屏住呼吸超過1個小時。海象以烏賊和深海魚類為食,它們具體如何捕食還不是很清楚。抹香鯨潛得更深,它們會在2 000米的深海中捕食,但食物匱乏時,它們會潛至3 000米。抹香鯨可以不呼吸達2個小時,對于需要到海面來呼吸的動物而言,這真是一個奇跡。

這頭在海面游蕩的抹香鯨已經準備好又一次的深潛了。它可以潛水達1個小時以上,而每次到海面呼吸只要5分鐘時間即可。
盡管專家們知道抹香鯨以何為食物,但是究竟它們如何潛水或者如何發現獵物卻還不為人所知。要回答這些問題,抹香鯨的鯨蠟也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抹香鯨的頭部就像一個大水庫一樣,充滿了蠟狀的液體,還有一些可以攜帶水或者空氣的通道。有些科學家認為它們的頭部就像是可調節的潛水艇的沉浮箱,因為鯨油在溫度下降時會收縮并變成固體。根據這一理論,抹香鯨在需要下潛時,就使鯨油溫度下降,反之則加溫。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同這一觀點。
一些鯨類研究專家則認為,鯨腦器官其實是一種“聲音集中裝置”,可以幫助鯨在黑暗中“看到”獵物的所在。
神秘的巨人
從來沒有人看到過抹香鯨獵食的場景,科學家也只是找到一些它們獵物的跡象。抹香鯨的皮膚上總有環形的瘢痕,在它們的胃中發現了鐵鉗形的喙。這些喙都是大型烏賊的殘骸,因為這個部位實在是太堅韌了,根本不能被消化掉。環形的傷痕是由烏賊在作最后的掙扎時由其吸盤留下的。
巨型烏賊總是帶著神秘的色彩,因為科學家迄今為止沒有真正發現過一只活著的巨型烏賊。雖然常常有關于它們襲擊船只的報道,但是人類對于它們的認識幾乎都來自被網捕到的或者被沖刷到海岸的死去的烏賊。大西洋巨型烏賊可以長達17米,它們一直被認為是體型最大的無脊椎動物。但是2003年,在南極洲海岸邊發現的一只烏賊被認為屬于體型更大的另一個烏賊種類——在完全長成后,這種無脊椎動物可以長到25米,甚至更長。
生活在深處
直到19世紀中期,生物學家依然都認為深海環境根本不適合生物的生活,那里的寒冷、黑暗,還有巨大的壓力,使得人類認為不可能有生物可以生活在那里。但是在1871年,一艘被稱為“挑戰號”的船只在幾千米深的水域中發現了動物,這也就打破了舊的觀念。在大約一個世紀之后的1960年,兩個船員駕駛深海潛艇“得里雅斯特號”到達了馬里亞納海溝底部。在這里——海洋的最深處,海平面下11000米處——他們發現了活的動物。在海洋深處,沒有陽光就意味著海藻不能生長,沒有海藻,也就沒有了“自產”的食物。但是,這里的生物以從海洋上層沉淀下來的動物殘骸為食。偶爾,也會有一頓豐厚的美餐自行來到海底。比如說,一頭鯨的尸體即是一場盛宴了,而肉質腐敗的氣味吸引了大量食腐動物,其中包括一種深海甲殼類動物如大型的木虱,以及盲鰻。說是魚類,盲鰻其實更像蛇類,其嘴巴沒有顎部。這些動物撿拾殘骸上的肉質,直至剩下骨頭。
黑暗中的熱量
深海中的溫度只有4℃,僅比極地海域的溫度高出幾度。但是在一些地方,地下水被來自海底火山的熱量所加熱,在這里,水溫可以高達360℃,而正是高壓防止了海水的汽化。這些高溫泉眼被稱為“熱液孔”。最早的一個熱液孔被發現于1977年,此后,越來越多的熱液孔相繼被發現了。
熱液孔附近的水中含有溶化在其中的礦物質,這使得熱液孔看上去像個煙囪口。隨著水的噴出,其中的礦物質堆積下來,可以形成10米高的“煙囪”。但是熱液孔最重要的特性隱藏在其下的巖石中,其中生活著大量的生物——巨型管蟲成群地糾纏生活在一起,蛤則緊緊地吸附在海床上,其中還出沒著白蟹和龍蝦,這些動物食用那些以礦物質為生的細菌。如果明天太陽停止了照耀,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就會終止,但是熱液孔邊的生命則可以繼續——就像它們在這幾百萬年來所過的生活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