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流行高調,越要唱低調
這好比彈簧,“壓得越低則彈得越高”,只有安于低調,樂于低調,在低調中蓄養勢力,才能獲取更大的發展。
在流行唱高調的今天,低調的功能常常被人忽視。其實,低調經常是制勝的法寶,低調是一種外“抑”內“揚”的策略,低調的姿態常常能夠戰勝高調,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
美國《時代周刊》刊登了2005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名單,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任正非先生成為中國內地唯一入選的企業家,和微軟前任董事長比爾·蓋茨、蘋果電腦CEO史蒂夫·喬布斯等跨國企業大腕比肩。
《時代周刊》評價說,任正非顯示出驚人的企業家才能,他在1988年創辦了華為公司,這家公司已重復當年思科、愛立信等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歷程,這些電信巨頭已把華為視為“最危險”的競爭對手。
不過,這個極富傳奇色彩的電信大佬以及他所統領的華為公司,卻并不致力于“拋頭露面”,其行事作風倒是出奇的低調。
任正非的低調是出了名的,這位受國家領導人欽點出國訪問的企業家從不接受媒體的采訪,從不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從不參加各種無關緊要的集會、宴會,這與他的很多同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很多人都是唯恐被媒體和大眾冷落,他卻唯恐被媒體“曝光”。
在回答為什么不接受采訪時,任正非的坦率讓人吃驚:“我們有什么值得見媒體的?我們天天與客戶直接溝通,客戶可以多批評我們,他們說了,我們改進就好了。對媒體來說,我們不能永遠都好呀,不能在有點好的時候就吹牛。我不是不見人,我從來都見客戶的,最小的客戶我都見。”
任正非在2008年的一次講話中說道:“希望全體員工都要低調,因為我們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我們不需要公示社會。我們主要是對政府負責任,對企業的有效運行負責任。對政府負責任就是遵紀守法,我們2007年交給國家稅收共27億,2008年可能會增加到40多個億。我們已經對社會負責了。”
不僅如此,華為的低調還體現在諸多方面:華為的電信設備經營在國際國內市場縱橫捭闔,但是在公開場合,華為從不稱自己第一,華為也從不張揚地打廣告,如果不是偶爾有新聞說華為在某國中標,或做并購交易,人們無從知道華為為什么可以做得這么好。
譬如它怎么做營銷,是哪家國際咨詢公司為它做哪一方面的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說,華為集團是典型的低調企業。但是,雖然它如此低調,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正是通過低調達到了真正的“高調”!
在華為看來,低調首先表現為務實!從VCD到DVD,各大企業都非常注重宣傳,業界一直非常熱鬧。但是,宣傳的正面、負面作用總是在交替出現,這個行業也被戴上了炒作、作秀的帽子,給消費者以不信任感。而華為只是把關注點集中在自己的基礎方面:一個是產品,一個是品牌。能讓媒介了解的,也是基于這兩個方面的延伸。他們不去炒作什么概念,所有炒作概念的效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賺“快錢”和“短錢”。因為概念再高超,也要落實到消費者的產品體驗上去。科技發展這么快,消費者總有醒悟的時候,所以只可能是“短錢”。但華為關注的是企業的長遠利益,追求的是“做久”,所以短視的宣傳不是他們要選擇的方向。
也正因為如此,華為的廣告很少出現在公眾媒體上。恰如任正非本人經常所講的那樣:“只有安靜的水流,才能在不經意間走得更遠。”
然而,這種低調的宣傳策略使它的產品給人一種踏實、靠得住的感覺。相反,許多注重高調宣傳的企業,卻常給人一種浮夸的印象。
根據華為公布的業績數字,2006年華為銷售收入為656億元人民幣,銷售合同銷售額達到110億美元,其中有65%來自海外市場。在目前TCL、聯想等很多企業國際化困境重重的背景下,華為已經率先實現了國際化,成功打入世界級企業的行列。
或許只有考察歷史,我們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任正非及其所領導的華為,才能真正理解任正非的沉默和低調所承載的意義和價值。在當今這個爭名逐利、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或許缺少的恰恰就是這種低調做人、踏實做事的精神。
其實,無論對于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的發展來說,榮譽、名聲都只是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說到底不過是過眼云煙而已。名譽固然重要,但切實的利益、長遠的發展才是更為重要的,因此,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只有淡化功名,踏踏實實地立足現實,才能更容易取得勝利,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