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厚德養心
人的心態非常重要,平常之人常常以自己的好惡衡量世界、他人及自己,這樣就會有失公平、偏頗,并且狹隘。人要時時養心,然后才能厚德,因為心態平和,看事物才能不偏激,不自以為是,所以養心是人一輩子的功課。
幸福由己造,悲喜由心生
大師慧語:
心外求法叫外道,道在你自己心里,不在佛祖、不在佛、不在境界上、氣脈上,氣功咒語都不是。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你是學佛的,你在凈心上面動了一念,另求一個效果,求一個法,不是增就是減。你想空掉的一念,就是減法;你想見佛看光,那就是增法。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才是凈心。假使做不到凈心,就與佛境界不相應。不論是增是減,是垢是凈,是生是滅,都是心外求法,就不對了。所以真正佛法只有一個,就是凈心,也就是凈土。再進一步,連這一個名稱都沒有了,有一個心,有一個清凈,有一個凈土,有一個清凈境界現前,都不是了。要在這個地方懂了,才懂了大乘佛法。
——南懷瑾《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南懷瑾大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學僧道岫,雖然精于禪道的修持,但始終不能契悟,眼看比他晚入參禪學道的同參,紛紛對禪都能有所體會,想想自己實在沒有資格學禪,既不幽默,又無靈巧,始終不能入門。心想還是做個行腳的苦行僧吧!于是道岫就打點二斤半的衣單,計劃遠行。臨走時便到法堂去向廣圄禪師辭行。
道岫稟告道:“老師!學僧辜負了你的慈悲,自從皈投在你座下參學已經有十多年了,對禪,仍是一點兒覺悟都沒有。我實在不是學禪的根器,今向您老辭行,我將云游他去。”
廣圄禪師非常驚訝,問道:“哦!為什么沒有覺悟就要走呢?難道到別處就可以覺悟了嗎?”
道岫誠懇地再稟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之外,都精進于道業上的修持,但就是因緣不合。反觀同參的僧友們一個個都契機的回歸根源?,F在在我內心深處,萌發出一股倦怠感,我想我還是做個行腳的苦行僧吧!”
廣圄禪師聽后開示道:“悟,是一種內在本性的流露,根本無法形容,也無法傳達給別人,更是學不來也急不得的。別人是別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禪道,這是兩回事,為什么要混為一談呢?”
道岫道:“老師!你不知道,我跟同參們一比,立刻就有大鵬鳥與小麻雀之間差距的慚愧感?!?
廣圄禪師裝著不解似的問道:“怎么樣的大?怎么樣的???”
道岫答道:“大鵬鳥一展翅能飛越幾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圓幾丈而已?!?
廣圄禪師意味深長地問道:“大鵬鳥一展翅能飛幾百里,它已經飛越生死了嗎?”
道岫聽后默默不語,若有所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蔽覀內绻弥约旱亩烫幣c別人的長處比,那豈不是自己找氣受妄自菲薄?我們不妨想一想,大也有大的不足之處,就像大鵬雖體積大,卻容易成為獵人的目標。并且,麻雀和大鵬之間體型大和小的區別是天生的。就像無論我們是出生在富貴還是貧窮的人家,這都是我們無法選擇的。出身貧寒也許是我們的不幸,但絕對不是我們的過錯。我們不能因為貧窮,就整天唉聲嘆氣,把這些作為我們不如他人的借口。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擾,實在難以實現!既然人世間有這么多不如意的環境要面對,不如先自我凈化,把內心的世界“修”清凈,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
弗洛姆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一天,幾個學生向他請教:心靈對一個人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他微微一笑,什么也沒說,只是把他們帶到一間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就穿過了這間伸手不見五指的神秘房間。接著,弗洛姆打開房間里的一盞燈,在昏黃如燭的燈光下,學生們才看清楚房間的布景,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原來,這間房子的地面是一個很深的大水池,池子里蠕動著各種毒蛇,包括一條大蟒蛇和三條眼鏡蛇,有好幾條毒蛇正高高地昂著頭,朝他們“滋滋”地吐著信子。就在這蛇池的上方,搭著一座很窄的獨木橋,他們剛才就是從這座獨木橋上走過來的。弗洛姆看著他們,問:“你們愿意再次走過這座橋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過了片刻,終于有三個學生猶猶豫豫地站了出來。其中一個學生一上去,就異常小心地挪動著雙腳,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很多;另一個學生戰戰兢兢地踩在小木橋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顫抖著,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個學生干脆彎下身來,慢慢地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芭尽?,弗洛姆又打開了房間內另外幾盞燈,強烈的燈光一下子把整個房間照得如同白晝。學生們揉揉眼睛再仔細看時,才發現小木橋的下方裝著一道安全網,只是因為網線的顏色極暗淡,他們才沒有看出來。
學生們沒有說話,“你們為什么不愿意再走呢?”弗洛姆問道?!斑@張安全網的質量可靠嗎?”學生心有余悸地反問。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們的疑問了,這座橋本來不難走,可是橋下的毒蛇對你們造成了心理威懾,于是,你們就失去了平靜的心態,亂了方寸,慌了手腳,表現出各種程度的膽怯——心態對行為當然是有影響的啊?!?
幸福由心造,悲喜由心生。人的心態太重要了。人的一生是歡樂多還是不快樂多,是幸福多還是別別扭扭多,取決于心態。心態陽光,再難的生活也會咬牙度過,心態陰暗,再美的風景也會沒有興趣欣賞。人的一輩子,說長也長,如果整日郁郁寡歡,會覺得分分鐘鐘都受煎熬;人的一輩子,說短也短,如果天天樂樂呵呵,會覺得即使爭分奪秒時間過得也很快。珍惜時間吧,珍惜自己吧,不要讓自己活得不開心,因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凡夫轉境不轉心,圣人轉心不轉境
大師語錄:
身口意三業,翻過來就成十善業,是學佛的基本行為。我常說,學佛慢一點來,先學做人,人都沒作好,想學大乘道成佛,沒有那么簡單的。
——南懷瑾《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曾幾何時,很多人失去了平淡、樸實之心,不再珍惜平淡卻真摯的收獲,不再有一顆時時顫動的心,只看到了眼前一片灰色的惆悵,看不到平淡深處所蟄伏著的驚人之美。
佛家說:“凡夫轉境不轉心,圣人轉心不轉境?!笔钦f常人希望環境改變,而圣人總是改變自己。一個人如果覺得在生活中感到不適應,不要抱怨或試圖改變別人,而是要先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超然物外。真正的人淡定在心中,真正的心就是自己的內心中的善念和對世事的淡定。
人生處處可修行,修行不一定非要青燈古佛相伴。王維就是這樣一個修行者,身在官場,心在世外,被尊為“詩佛”,是一位扯不斷紅塵牽掛的修禪人。
王維,字摩詰,名字合一是維摩詰,而維摩詰是大乘佛教的居士之名,據說,是王維自己改的名,含了清淡的禪意。
王維少年得志,比起大多數為官之人稱不上仕途坎坷,晚年更是官封尚書右丞,官場雖然給了他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也給了他厭倦與擔心,他只好隨俗浮沉,半官半隱。
王維的一生有明顯的分界線,他高漲的熱情在40歲以前,40歲后雖身在廟堂卻時刻想著歸隱山林。他的山水田園詩在淡淡的心境里時常浮出水面,借歷史的長河把一種恬淡的情緒傳給人間。他的詩清新自然、淡遠脫俗。
王維慢慢做到了內心澄澈,心存禪念。雖身在官場,卻不渾濁。他打破了出仕與入仕的界限,也打破了詩與畫的界限。他本就是通達之人。他把畫的精髓帶進了詩歌的天地,又以詩歌的空靈烘托了畫的淡遠。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彼脑娍此七h離塵世,不食煙火,其實是把人融入了山水,把人和物平等而視,一起融入了禪意。
在禪中,寧靜之心才是真正的平常之心。平常就是禪,本心就是佛。
王維的禪發自內心,融于萬物,又收歸心用。他不需伴古佛、借木魚、頌佛號來驅逐心中雜念,他做到了對世俗的淡定。
有個人問慧海禪師:“禪師,你可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么區別呢?”
慧海答:“當然是不一樣的!”
“怎么不一樣呢?”
慧海答:“有些人吃飯時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么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我們要知道,只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佛教中所說的“即心即佛”,實際上也是為了啟迪初學者擁有一顆平常心,這樣才能將功名利祿看透,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透。一旦人們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能夠在任何場合保持放松、自然的最佳的狀態,完全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實現完滿的“自我”。
但是世人很難真正做到擁有一顆平常心。大多的人總是不知足,總是羨慕別人的富貴安詳,為自己的普通平常而煩惱,看不透世間的榮辱得失。因為不能擁有一顆平常心,所以才會在生活中因物質的多少而煩惱,因物欲的刺激而恣意妄為,甚至會把自己的良知喪失掉。
沒有一顆平常心,就不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就不能品味到人生的幸福,也就不會珍惜周圍的人,不能團結眾人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大業。因為平常心包容著一切。
保持平常心,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知道自己的實力究竟有多少。人越是了解自己,出現問題時就越不會慌,所以年紀大的人會更沉著一些,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他們對自己也更加了解,對于自己是否成功就更看得開了。
所以,保持平常心,對事、對人不要太過強求,要順其自然。人生在世,該發生的勢必要發生,就看怎樣處理讓結局更好。如此,才能達到“人生若得如云水,鐵樹開花遍地春”的境界。
真心地換位思考,我就是你
大師語錄:
聆聽世界,無處不通道。眾生都是我們的榜樣。這世上的眾生從起源到消亡,在無限的生命中都做過我們的老師,引導我們感知、了解萬事萬物。眾生深深地關愛我們,我們應念此深恩而知感恩,多用心,多盡心,將由此而生的慈悲心,作為我們解除眾生痛苦、賦予眾生快樂的通道。
——南懷瑾《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動物學家說,貓和狗是仇家,見面必斗。起因很可能是貓與狗在溝通上出了點兒問題。
搖尾擺臀是狗狗示好的表現,而這種“身體語言”在貓兒們那里卻是挑釁的意思;反之,貓兒們在表示友好時就會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而這種聲音在狗聽來就是想打架的意思。貓與狗本來都是好意,結果卻適得其反。
但從小生活在一起的貓狗就不會發生這樣的對立,原因是彼此熟悉對方的行為語言含義。所以想要互相了解,那么進行換位思考和有效溝通是十分重要的。
生活的智慧告訴我們,獨斷專行者最容易出差錯,我行我素者難以有善終。而那些善于聆聽他人之言、懂得換位思考的人,往往不僅自己過著幸福的生活,還能讓那些和他交往的人也覺得自在和舒服。
我們常說遇事要將心比心。因為,換位思考、知彼解己是人際關系中重要的原則。
現在的人,自我意識很濃,大家都喜歡從自我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物,經常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做出判斷,注重的是自我感受,很少在意別人的想法與感受。而換位思考就是讓自己多站在別人所處的位置上想一想,多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從而尋求解決事情的最佳方法。
頭腦冷靜的換位思考,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能理智全面地進行思考,這樣的思考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年以前,萊德勒被安排在一艘停泊于美國某海港的美國海軍炮艇上工作。他當時還只是一個低級的尉官,但竟輕易地突然間出了名。原來在一次當地舉辦的“不看樣品的拍賣會”上,他對一個密封的大木箱喊了個價。箱子沉甸甸的,誰也不知里面裝的是什么。但在場的人都肯定箱內裝滿了石塊,因為那個拍賣商一向是以他的惡作劇而聞名的。
萊德勒出價30美元。拍賣商指著他喊道:“賣了!”這時有人在小聲說:“又一個受騙的人!”但是當萊德勒打開木箱時,周圍發出了一片嗡嗡的議論聲,有懊悔的,也有羨慕的。大木箱內裝的是兩箱威士忌酒,這在戰爭時是極為珍貴的。
某國領事館的一個秘書出30美元向萊德勒買一瓶。還有人出更高的價,但萊德勒都一一回絕了。他不久就要被調走,他打算開一個大型的告別酒會。
這時,歐內斯特·海明威到了這個地方。有一天,他犯了酒癮。聽說此事后,他來到炮艇上,對萊德勒說:“我聽說你有兩箱醉人的玩意兒?!?
“是啊?!?
“我買6瓶,你要什么價?”
“對不起,先生,我不賣。我留著是為了一旦接到調令離開這里時,好好熱鬧一番?!?
海明威掏出一大卷美鈔,說:“給我6瓶,你要什么都行?!?
“什么都行?”
“你說個價兒吧?!?
萊德勒想了一想說:“好吧,我用6瓶酒換你6堂課,教我如何成為一個作家。”
“這個價可夠高的,”海明威說:“真見鬼,老兄,我可是花了好幾年的功夫才學會干這一行的啊?!?
“而我卻有好幾年在拍賣時上當受騙,這才交上好運?!?
海明威做了個鬼臉,“成交了?!?
萊德勒遞給海明威6瓶威士忌。接著的6天里,海明威給萊德勒上了6堂課。海明威是個了不起的老師,而且,他還喜歡開玩笑。萊德勒也不時地取笑海明威,特別是拿威士忌當笑料?!澳阒?,海明威先生,我在拍賣時投機肯定是值得的。首先,我使那個拍賣商上了當,此外,我還震驚了那些膽小不敢出價的顧客。而此刻,我用6瓶威士忌換來美國最出名的作家辛苦摸索到的從事寫作的訣竅?!?
海明威眨了眨眼說:“你是個精明的生意人。我只是想知道,其余的酒你打算偷偷灌下多少瓶?”
“我一瓶還沒有打開呢,”萊德勒說,“我要把每一瓶、每一滴都為我的大型酒會留著?!?
“孩子,我想向你提一點我個人的忠告。你現在千萬不要遲疑,趕快去打開一瓶威士忌酒,并且盡快地去嘗試喝些?!?
海明威因事要提前離開這個地方。為了跟他學完最后一堂課,萊德勒陪他一起去機場。
“我并沒有忘記,”海明威說,“我這就給你上課?!?
飛機的發動機已在轟鳴,海明威緊湊著萊德勒的耳朵說:“你在描寫別人以前,首先自己得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為此,你必須做到兩點:第一,要有同情心;第二,要能夠以柔克剛。千萬不要譏笑任何一個不幸的人。而當你自己不走運的時候,不要去硬拼,要隨遇而安,然后去挽回敗局?!?
“我不明白,這對于一個作家有什么用?”萊德勒對海明威說的不怎么理解,便打斷他的話頭。
“這對于你的生活是至關重要的。”海明威一字一頓地說。
搬運工人已經在裝行李了,海明威向飛機走去。在半道上,他轉過身來喊道:“朋友,你在為你的狂歡會發出請柬以前,最好把你的酒先抽樣檢查一下!”
幾分鐘后,飛機已升入藍天。萊德勒回到藏酒的地方,打開了一瓶,接著開了一瓶又一瓶,原來里面裝的全是水。那個拍賣商把他給騙了。
海明威當然在一開始就知道了實情,但他只字未提,也沒有譏笑萊德勒,并且愉快地遵守了交易中他應承擔的部分。此時,萊德勒才懂得了海明威教導自己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的真正含義。
人都是有缺點的,要指出別人的缺點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有一點,那就是我們自己同樣也不完美,同樣可能遭到別人的指責或嘲笑。因此,以冷靜、禮貌的態度對待別人是非常必要的;這樣你才會因此贏得對方的尊重。
溝通之前,多一點換位思考,就會了解彼此的想法和心情,就能夠相互的理解和支持。不能總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以“我的就是對的”的想法來看待問題,這樣得到的結果只會是偏執和激進。換位思考有助于自己更加清楚透徹地看清事情,同時也會讓自己對別人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
人要培養設身處地的“換位”溝通習慣。欲求對方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達,卻常常疏于傾聽。眾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且準確的信息,還有助于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抵御外界干擾和博采眾家之長時,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就上了一個新臺階。
有時,我們是在為別人想,可當事情的結果不是我們所想象或期待的那樣時,我們也多半覺得委屈,認為好心沒好報。那么,是別人真的不明白我們呢?還是其他?仔細地分析分析,我們會發現,很多換位思考并不是真的換位思考,而是以本位主義來了解別人的想法及感受,這并非真正地為別人著想,因為它忽略了對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這種做法缺乏了尊重——尊重別人的責任,尊重別人的能力,尊重別人的自主權。所謂的“好心辦壞事”就是這種。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馑际牵鹤约翰幌矚g的事,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善解人意,要對他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態度。采取什么方式對待他人,先要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對方,是否愿意受到這種對待。如果我們不愿意,那么我們就不能以此對待別人。
戰國時期,梁國與楚國毗鄰,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內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除草、勤澆水,瓜秧長勢很好;楚亭的亭卒懶惰,瓜秧又細又弱。楚人出于忌妒,趁夜越過邊界把梁亭的瓜秧全部扯斷。梁人發現后氣憤難平,報告縣令宋就,并準備把楚亭的瓜秧扯斷。宋就說:“楚人這樣做很卑鄙,可是,我們明明不愿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為什么要反過來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從今天起,你們每天晚上偷偷給他們的瓜地澆水,讓他們的瓜生長得好。”亭卒覺得宋就的話有道理,就照辦了。楚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很高興。仔細觀察,發現每天瓜地都被澆過,而且是梁國的亭卒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的報告后,既感到慚愧又非常敬佩,便把這件事上報給楚王,楚王聽后,深為梁國修睦邊鄰的誠心所感動,特備重禮送給梁國,以示自責,同時表示酬謝。最后,原本敵對的兩國成為友好鄰邦。
換位思考就像是魔法石,改變并潤滑著人與人之間相處時的磨合不暢,構筑了人與人順暢溝通的平臺。
學會換位思考應對自己多加約束,多加限制;對別人多加寬容,多加體諒。對別人多一份包容與理解,多一點體諒與信任,遇到問題盡量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去認識,這樣必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換位思考,是一個最基本的道德教諭。古往今來,從中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圣經》中的“你們愿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們,說著大意相同的話。換位思考是人類經過長期博弈,付出慘重代價后總結出的黃金法則。沒有人希望自己一人在一座孤島生活,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人與人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和果。克魯泡特金在《互助論》中證明:“只有互助性強的生物群才能生存?!睂θ祟惗?,換位思考正是互助的前提。
認真換位思考的結果,是雙贏。換位思考的道理,往往是簡單的;但簡單的換位思考,想真正做到卻并不簡單。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驗他人的情感世界,我們就能融洽地、友善地與他人相處。
陽光耀心宇,填補靈魂黑洞
大師語錄:
良醫終不救無病之人;導師亦不引識路之者。佳肴美膳,豈可勸飽人之餐;異寶奇珍,未必動廉士之念。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馬首是瞻,人格養成沒有了,都是亂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販賣知識,這是根本亂源,是苦惱之源。只有科學、科技、哲學、宗教、文藝、人格養成教育回歸一體,回歸本位,均衡發展,才有希望。
——南懷瑾《論語別裁》
在人的一生征途中,最重要的既不是財產,也不是地位,而是自己胸中像火焰一般燃燒著的信念。因為信念是一種毫不計較得失,會激發出巨大的激情,會閃爍出洞察現實的睿智之光,所以與時俱進、終生懷有希望的人,才是具有最高信念的人,才會成為人生的勝利者。
人生總有低谷和迷茫的時期,這是很正常的。遇到這種情況時,一定要保持頭腦的清醒,知道自己處于一個非常的時期,一個“黑暗”的禁區,告訴自己這里不屬于我,自己只是一個“誤闖者”。
自己一定會走出去,因為希望就像高舉的火把,會將自己帶到光明之處。
希望是不安于現狀的一種精神狀態。尋求發展是人類的天性,所以希望和生命是同時存在的。嬰兒出生后,哭就表達著他的希望;老人在垂危之際,仍然希望著轉危為安。生命不息,希望就不會停止。即使自己“誤闖”了黑暗禁區,只要有希望的指引,我們終將回到光明之處,因為希望是生命的原動力。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遠行尋佛的苦行僧走在一個漆黑的街道上,三三兩兩的人們在默默地你來我往??嘈猩D過一條巷道,忽然看見有一團暈黃的燈光正從巷道的深處靜靜地亮過來。身旁的人說:“瞎子過來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他沒有白天和黑夜的一絲概念,他看不到鳥語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綠桃紅的世界萬物,他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么樣子的,他挑一盞燈籠豈不令人不解和可笑?那燈籠漸漸近了,暈黃的燈光從深巷游弋到了僧人的芒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問:“敢問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嗎?”那挑燈的盲人告訴他:“是的,從踏進這個世界,我就一直雙眼混沌?!?
僧人問:“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見,那你為何挑一盞燈籠呢?”盲者說:“現在是黑夜吧?我聽說在黑夜里沒有燈光的映照,那么滿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樣是盲人,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籠。”
僧人若有所悟說:“那么你是為別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卻說:“不,我是為自己!”“為你自己?”憎人又愣了。
盲者緩緩問僧人說:“你是否曾因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撞到過?”僧人說:“是的,就在剛才,還被兩個人不留心碰撞過?!泵と寺犃苏f:“但我就沒有。雖說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自己,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我而碰撞我了。”
這個故事中盲人說的話極為有道理。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打擊和挫折,打擊和挫折極有可能將人們帶進一個無法自拔的“黑色禁區”,但是希望會為我們指引走出禁區的出口。每個人都有一盞心燈,點亮屬于自己的那一盞心燈,既照亮了別人,也照亮了自己。如果沒有點亮心燈,你會為一個石子絆腳而怨憤,為水坑積水而埋怨,為路面不平而憤怒,為道路彎曲而氣憤……總之,如果你沒有點亮心燈,任何一些小的毛病和問題都會變成大的阻礙。而當你點燃心燈昂首向前走時,這些問題就全都沒有了,腳步自然也就輕快起來了。所以,千萬不要丟了自己的心燈。這是人生的希望。
一老一小兩個相依為命的瞎子,每日里靠彈琴賣藝維持生活。一天老瞎子終于支撐不住,病倒了,他自知不久將離開人世,便把小瞎子叫到床頭,緊緊拉著小瞎子的手,吃力地說:“孩子,我這里有個秘方,這個秘方可以使你重見光明。我把它藏在琴里面了,但你千萬記住,你必須在彈斷第一千根琴弦的時候才能把它取出來,否則,你是不會看見光明的?!毙∠棺恿髦蹨I答應了師父。老瞎子含笑離世。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小瞎子用心記著師父的遺囑,不停地彈啊彈,將一根根彈斷的琴弦收藏著。當他彈斷第一千根琴弦的時候,當年那個弱不禁風的少年也已到了垂暮之年,變成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他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雙手顫抖著,慢慢地打開琴盒,取出秘方。然而,別人告訴他,那是一張白紙,上面什么都沒有。呆立許久,他的淚水滴落在紙上,面容卻露出了微笑。
老瞎子騙了小瞎子嗎?這位過去的小瞎子如今的老瞎子,拿著一張什么都沒有的白紙,為什么反倒笑了?那是因為當他聽到那是一張白紙時,他明白了師父的用心:希望在,人就有奔頭。
故事中的秘方——白紙是希望之光,是在漫漫無邊的黑暗摸索與苦難煎熬中,師父為他點燃的一盞希望的燈。小瞎子倘若沒有它,或許早就會被黑暗吞沒,或許早就在苦難中倒下。就是因為有這么一盞希望的燈的支撐,他才堅持彈斷了一千根琴弦。因為他渴望見到光明,并堅定不移地相信,黑暗不是永遠,只要不放棄努力,黑暗過去,迎來的就會是無限光明。
瓊斯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他工作十分努力,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福特·亞特金迅附近經營一個小農場。有一年,發生了一件事:瓊斯患了全身麻痹癥,臥床不起,他幾乎失去了生活能力。他的親戚們都確信,他將永遠成為一個失去希望、失去幸福的廢人。他不可能再有什么作為了。然而,瓊斯病了之后卻有了大作為。
瓊斯用什么方法創造了奇跡呢?
得病了的瓊斯,躺在床上反復思考和計劃,最終他做出了自己的決定。他要成為有用的人,他要供養他的家庭,而不是成為家庭的負擔。
他把他的計劃講給家人聽?!拔以僖膊荒苡梦业氖謩趧恿?,”他說,“所以我決定用我的心從事勞動。如果你們愿意的話,你們每個人都可以代替我的手、足和身體。讓我們把農場每一畝可耕的地都種上玉米。然后我們養豬,用所收的玉米喂豬。當我們的豬還幼小肉嫩時,我們就把它宰掉,做成香腸,然后把香腸包裝起來,用一種牌號出售。這樣,我們可以在全國各地的零售店出售這種香腸?!彼吐曒p笑,接著說道:“這種香腸將像熱糕點一樣出售?!?
后來,這種香腸確實像熱糕點一樣出售了!幾年后,一種名為“瓊斯仔豬香腸”竟成了美國大眾家庭的日常必需品,成了最能引起人們胃口的一種食品。
積極的心態創造人生,消極的心態消耗人生。當生活給我們苦難的時候,我們唯一能夠抓住的就是希望,因此千萬不要把希望丟了。在家人對瓊斯失去信心的時候,瓊斯仍然抱有希望,而且是大大的希望。瓊斯的故事告訴我們:心中有希望就是成功者。積極的人生態度,有助于使人克服困難,保持進取的旺盛斗志。
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
大師語錄:
像我們學佛的人,修持多年下來,生理和心理沒有一點改變,那個臉還是拉得很長,讓人都不敢望他,更不敢親近。這就是不對了,修持的人即使有一點點成就,也會無形地影響旁人,讓人覺得他可愛可親,自然會起親切感,或是莊嚴感。這個就是功德,是功夫成就而累積起來的。儒家弟子形容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看他的樣子很莊嚴,有點令人害怕,可是一和他接近,就覺得他很溫暖慈祥。所以說有道的人,色身一定轉變了的。
——南懷瑾《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我們每個人,無論做什么,隨著歲月塵霾的漂浮,心靈里也會積滿各種各樣的“垃圾”和“塵埃”,只有定期打掃和洗滌自己的思想,清除心靈里的垃圾和塵埃,才不至于使思想和心靈積滿灰塵,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地享受工作的快樂和生活的幸福。不然,就會犯錯誤,干出蠢事、傻事或壞事,使人生的道路充滿坎坷。所以人只有凈化自己的心靈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有個和尚問大隨法真禪師:“劫火洞然,大千俱壞,不知‘我們’這個‘自性’還壞不壞?”
大隨法真禪師回答:“壞!”
那個和尚弄不清楚,又問:“那么就不得已必須隨它去,隨它壞了嗎?”
大隨法真禪師回答:“是的?!?
那個和尚不服,認為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怎么會壞呢。于是又去請教投子大同禪師。他把與大隨法真禪師的談話向投子大同禪師作了介紹。
投子大同禪師馬上向西方禮拜,說:“想不到西川有古佛出世?!?
以上是一則禪宗公案。下面是一則耳熟能詳的故事: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
幾叩首后,這人突然發現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臺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你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你自己為什么還要參拜自己呢?”
觀音菩薩回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人最大的敵人,是思想的不健康。佛經記錄六祖曾說道:“光明和黑暗,凡夫俗子看來是有區別的。明智的人卻能了然通達于心,它們的本性沒有區別。這沒有區別的本性,就是真如實性。真如實性存在于凡夫愚人中卻不曾減少,存在于賢人圣哲中卻不會增加;處在煩惱之中但卻不生慌亂之心,安居禪定卻不至于空寂。這不是斷滅不是恒常,沒有到來沒有離去,也不在于中間以及內外;沒有生存沒有毀滅,性體本相一概如如,永遠常住而不遷移,這才是‘大道’。”
有一則這樣的小故事:
有個商人娶了四個老婆。第一個老婆既伶俐又可愛,一直陪在他身邊,就像影子一樣時刻跟隨著他;第二個老婆是他從外地搶來的,她非常美麗,讓人羨慕;第三個老婆整天幫他打理日常瑣事,讓他不用為生活操心;第四個老婆是最忙的,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些什么,他幾乎忘記了她的存在。商人要出遠門了,旅行十分辛苦,因此他要選一個老婆做伴。
第一個老婆說:“我才不陪你呢,你自己去吧!”
第二個老婆說:“是你把我搶來的,我又不是心甘情愿嫁給你的,我也不去!”
第三個老婆說:“我無法忍受路上的風餐露宿之苦,所以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個老婆說:“無論你走到哪里我都會跟著你,因為你是我的主人。”
商人感嘆:“到了關鍵時刻還是我的第四個老婆好!”
于是他就帶著第四個老婆開始了他的長途跋涉。
這個故事中四個老婆實際上代表一個人的全部。第一個老婆指的是肉體,人死后肉體是要與自己分開的;第二個老婆是指金錢,許多人為了金錢辛苦一輩子,死后卻不能將它帶走,無非是水中花、鏡中月;第三個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為命,死后最終還是要分開的;第四個老婆是指這個人的心靈,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會永遠在乎你,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它永遠不會背叛你,只會永遠跟隨著你。
禪宗講究“自是法王”,是說人本來就是佛。有很多人用了諸多的工夫,最終得到的不外是“今日方知我是我”。所以,一個人真正見性了,才知道悟道。而佛性本來就在自性中,自性明了,自然成佛??梢?,成佛真的還需要向內心去求啊。
六祖對于明暗的開示很精到,六祖認為,一般人總是將明暗對立起來,把煩惱快樂對立起來。但是“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如果我們在明暗之中去尋道,那就錯了。所以,還是那句話,“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明也是它,暗也是它。
洞山的《寶鏡三昧》里有兩句話正好可以作為六祖明暗的注解:“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碧旌诹耍f物都暗了,可你的自性并沒有暗,它正發著光呢!天亮了,陽光普照,你的自性也不會因之而明顯了。為什么呢?這些明暗都是外境,都在自性中生滅,而這個自性至始至終動都未動。
人在修行過程中,應守戒持律,植藝術、養心性,在世間諸惡不做,眾善奉行,這才是與自性相應。
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多磨煉我們的心性,不沉迷、不執著、不分別、不計較。生活不僅是“道場”,更是磨煉習氣的平臺,本著時時打掃自己內心,辨證地看世間萬物,不也是一種成功嗎?
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怎阻野云飛
大師語錄:
真正的智慧到了最后,無所謂智慧不智慧,用世俗道理說,最聰明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看起來最平凡最笨的人,卻有上上智。一般人覺得自己聰明的,其實是笨人。什么理由?因為他不肯平凡;真能夠平凡,就是最高明的人。
——南懷瑾《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善靜和尚27歲的時候,棄官出家。他去樂普山投奔元安禪師。禪師令善靜管理寺院的菜園,在勞動的過程中修行。
有一天,寺內一位僧人自以為已經修業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他就到元安禪師那里辭行。
元安禪師聽了僧人的請求,便想考一考他,就笑著對他說:“四面都是山,你往何處去?”
僧人無法領悟其中蘊含的禪理,無言以對,只好慚愧地轉身回去。
僧人無意中走進了寺院的菜園子。
善靜正在鋤草,看見僧人愁眉苦臉的樣子就問:“師兄為何苦惱?”
僧人就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
善靜馬上想到“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難、層層障礙”。元安禪師實際是想考驗僧人的信念和決心。只可惜,僧人參悟不了師父的禪意。于是,善靜笑著對僧人說:“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怎阻野云飛?!币馑际牵褐窳衷倜?,也無法妨礙水流過去;山丘再高,也不能阻止云飛過去。
僧人聽了以后,覺得如獲至寶,于是就來到元安禪師那里,對禪師說道:“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怎阻野云飛。”
僧人以為師父一定會喜笑顏開地夸獎他,然后準他下山。誰知元安禪師聽后先是一怔,繼而眉頭一皺,直視僧人道:“這肯定不是你擬的答案!是誰幫助你的?”
僧人見師父已經察覺,只好把善靜和尚的名字說了出來。元安禪師對僧人說:“管理菜園的僧人善靜和尚,將來一定會有一番作為的!多學著點吧,他都沒有提出下山,你還要下山嗎?”
每個生命都具有獨立自主性,就像長在一棵樹上的蘋果一樣,每個蘋果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都差不多,但是成長的條件卻各有不同,所以每個蘋果都是獨一無二的,其大小、重量、形狀、顏色、光澤、香味、水分等不一定都相同。而人的一輩子功課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就像禪宗所說的,參學的基本課題在于認識真實、原本的自己。
努力認識自己,實際是自己不斷成長的過程。但是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是一件讓人非?!皞X筋”的事,人不僅要認清自己的內在本質,還要了解自己的外在條件,如時常問問自己:我是誰,我有怎樣的性格,我需要什么等。
一個人如果能認識自己的長處,并且利用它,就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增值;如果認識不到自己的短處,或者拿著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較,人生就會處于貶值的境地。
認識自己還需要經常仔細地反省自己,并能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說的就是依靠經常的自我反省和思考,來了解自己的本質以及變化。
其實,人如果能夠對自己有充分的、客觀的認識,即使有時你認為是不起眼的磨煉,實際上也有大益處。世上無難事,也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關鍵就在于你自己,只要下定決心去努力,所有的困難都能夠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