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讓心靈不會荒蕪,唯一的方法就是修養(yǎng)自己的美德;要想讓自己不產(chǎn)生惡念不做惡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善念占據(jù)我們的心靈。如果我們都選擇了惡,世界將陷入了紛爭與惡斗之中,世界會失去原有美好的面目,大家都將生活在痛苦和悲慘的深淵里;如果我們都選擇了善,世界會擁有繽紛動人的色彩,我們將生活在相敬相愛的世界中。以抑惡揚善為己任,盡可能幫助別人棄惡從善。斷惡修善,是通往心安的重要途徑。
從前有一個窮人,在財主家里做長工,事先說好一年的工錢是一頭牛,契約上寫明做滿三年結賬付錢。長工老老實實,早出晚歸地做了三年,可長工向財主要錢時,財主卻只給了長工三斤油。長工向他講理,財主則拿出契約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原來財主欺負長工不識字,故意把“油”讀成“牛”,把“牛”寫成“油”。白紙黑字,長工告狀無門。
長工吃了啞巴虧,只得拎著三斤油回家過年。長工路上越想越氣,路過岳林寺時突然意識到,這么點東西拿回家里也派不上用場,不如索性把這三斤油捐給岳林寺點長明燈。想罷,便向山門走去。
正在天王殿打坐迎客的布袋和尚,見長工提著三斤油進來,大聲叫道:“大施主到了,大開正門,全體寺僧出迎!”長工連忙搖著頭,急步上前說:“師父師父弄錯了,我不是大施主,我只捐三斤油,請不要大聲張揚!”
“這三斤油是你三年血汗的結果,你全部捐到寺里,豈不是大施主?”布袋和尚十分客氣地說。
長工受到岳林寺僧眾的盛情接待,把油捐出后,布袋和尚邀請他到井里看來生。只見井里幽幽的,有一支燭光在晃動。不一會,水井愈發(fā)明亮、寬敞起來,只見里面有一隊執(zhí)事在開鑼喝道,執(zhí)事后面有一頂官轎。布袋和尚對長工說:“這頂官轎給你來生乘坐,報答你對岳林寺的慷慨捐助。”
長工離寺后,到處講述他在岳林寺的奇遇。這番話很快傳入財主的耳朵里,于是他內(nèi)心感到很不安,便拎了十斤油到岳林寺來捐贈。這天正好是岳林寺放齋結緣的日子,奉化境內(nèi)場面人物的太太、小姐差不多都來了,所以正門大開著迎接嘉賓。布袋和尚仍舊坐在山門笑嘻嘻地迎接客人。他一見遠處走來那個貪婪的財主,大聲說:“吝嗇鬼來了,快把大門關上!”財主聽了,心中不服,責問布袋和尚道:“以前你們把捐三斤油的人當成大施主,大開正門迎接,今天我捐十斤油,應該把我當做大大施主才是,為什么要關閉正門呢?”
“你那些油是從別人身上刮下來的,無斤無兩、無色無味、無受相行識,我根本沒有看見,怎么稱得上是施主呢?”布袋和尚回答。
財主以為瘋和尚說瘋話,不予爭辯兀自進了小門,放下油便去尋水井看來生。他走到井邊,往下一望也看到了一幅圖像:一頭老牛拉了一架破犁在耕地,拉得吃草的力氣都沒有了,跟在后面的老農(nóng)還在罵它偷懶,用竹梢狠狠地抽它。
這時,財主更為不安。他原以為自己捐了十斤油,能夠彌補自己今生的罪過,下世做個王爺總不成問題。正在迷茫時,布袋和尚走向他,拍著他的肩膀說:“財主呀,今生果,前生因;今生因,后世果。因果報應,毫厘不爽,及早回頭,方是彼岸。這幅老牛耕田圖正是你今生欺詐、來世受苦的寫照。”
財主一聽,猛然醒悟說道:“以后再也不做缺德虧心之事,不僅令我良心不安,原來還會在來生遭此苦刑。”從此,他廣施錢財,大做善事,以求來生得以好報。
佛家講善惡的報應,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哪里,影子也到哪里,永遠不分離。這是說行善,定有好報,造惡定有苦報,決不會不報。然而,背負著惡性,就會陷入痛苦之中,整日被煩惱籠罩。
平常人原本都擁有一顆靈明的心,然而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致使法眼未開,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真的惡行看成是善的,于是有意無意間行了惡事,然后,內(nèi)心惴惴不安,無法坦然自若。此時,唯有斷惡修善才能獲得內(nèi)心永恒的安寧。
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她到佛寺里去叩拜,希望能多多行善抑惡,來抵消自己的罪過,為父母祈求身體安康。她出身于寒門,想要送些錢給寺里,可惜身上沒有多的錢,只有兩文錢,便也布施給和尚。而寺里的住持和尚,竟然親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懺悔滅罪。
后來這位女子進了皇宮做了貴妃,富貴之后,便帶了幾千兩的銀子來寺里布施。但是這位住持,卻只是叫他的徒弟打發(fā)那個女子罷了。此時,尊為皇妃的女子不懂前后兩次的布施為什么待遇差別如此之大,就問住持說:“我從前不過布施兩文錢,師父就親自替我加持,如今我布施了幾千兩銀子,而師父不替我不知是什么道理?”
住持回答她說:“從前布施的銀子雖然少,可卻是傾囊而出。你當時布施的心真切虔誠,一片行善之心為父母祈壽,我親自替你懺悔,也不足以報答你布施的功德。現(xiàn)在布施的錢雖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從前真切,況且你是為自己今后的榮華而來,捐此香火不過是為了心安罷了。所以,叫人代你懺悔,為你降低來生懲罰的罪惡,讓我的徒弟代勞也就夠了。這就是幾千兩銀子的布施,只算是半善,而兩文錢的布施,卻算是滿善,道理在此。”
那名女子被老和尚說得面露愧色,問道:“大師,那我如何拋棄惡事,重獲心安呢?”
住持回答說道:“不過是斷惡修善,方可心安。”
人被功名利祿迷惑了雙眼,追求榮華富貴而失掉了自我,甚至為了一己私欲做出惡事,于是終日惶恐不安。斷惡行善,排除內(nèi)心不切實際的渴望,而專注于眼前,以安心從容面對生活,感悟生命的充實。
安心箴言
斷惡行善,是對他人敞開心墻,對自己不緊鎖心扉,心安看過往,心安待榮華。對他人不做過多要求,對自己也不勉強,安之若素,善行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