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不是你瘋了,而是強迫癥在作怪

你是不是常常困惑于自己的一些怪異行為而感到自己瀕臨崩潰?不必擔心,這不過是強迫癥在作怪,保持意識清醒,不混沌,適當調整自己的行為控制能力,就能防止它影響到我們正常的生活狀態。

1.強迫癥是一種惡魔般的障礙

英國童話《小熊維尼》的作者艾倫·亞歷山大·米爾恩是一位童話詩人。他的一首詩《線與方塊格子》這樣寫道:

無論何時,走在倫敦的大街上,

我都會仔細地盯著我的腳步,

我要走在街道的方格子里,

還要避開狗熊的糞便,

因為那狗熊正躲在角落里,

準備吃掉那些踩到方塊格子之間線上的笨蛋。

快回到你的巢穴里去,

我對它們說:“狗熊,看看我,只走在方塊格子里!”

就像這首詩中寫道的,人人都有小怪癖。雖然我們都希望它們不存在,但是,總有那么一些想法和習慣是一直沒有辦法改變的。然而,如果有一天,當我們被強迫觀念圍攻,自由意念失去了掌控;當我們的習慣舉動變成了強迫行為,將我們拖入深淵,我們就會發現,強迫癥是一種惡魔般的障礙。

強迫癥,簡稱OCD,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為主要特征的神經官能癥。具體來說,它是一個人將自我的思考和行為用一定的儀式機械地重復著,并且反復地、固執地、呆板地表現出來的病癥。

幾十年前,強迫癥一度被認為是一種古怪而罕見的病癥。但事實上,現在每40個人中就有1個強迫癥患者。在美國有超過500萬人患了此病,而中國的患者大約有上千萬人。一般,強迫癥多發于人的青少年期和成年期早期。大量案例也證明,50%以上的強迫癥患者在孩提時代就已經有“想念”“儀式”等各種煩惱不安的狀況出現,但大多數家庭都對這種異常舉動都沒有加以注意,孩童本身又深深隱藏。所以,這種惡魔般的障礙經過壓抑和沉默的醞釀,積年累月下來,最終變成了不可思議的、謎一般的癥狀,最終毀了很多人的生活。

簡單來說,強迫癥有兩大癥狀表現: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

強迫觀念,是指侵入性強、不受歡迎的、引發緊張焦慮的念頭和腦海中的畫面。比如,你腦中有一段音樂很多年都難以停止,或有個數字怎么也驅趕不走。這個強迫性念頭嚴密地圍剿著你,向你進攻,消耗了你大量的精力,以至于使你生不如死。與其他一些不愉快的念頭不同,那些念頭我們適當開解就能消除,但強迫性觀念不會消失,反而會不斷地侵犯著我們的大腦,不管我們對其是多么的反感和厭惡。

心理學教授徐光興認為,強迫觀念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對自我判斷的不信任?;颊咝愿裰杏胁话驳膬A向,總在懷疑自己的任何行為,無法擺脫不安和內在的抑制不住的確認愿望。舉個例子來說,有一位患者總是反復要別人告訴他,他開車沒有撞到人。

強迫行為,是患者為了驅趕自身的強迫觀念所帶來的恐懼和焦慮感所實施的徒勞的舉動。也就是說,它首先是以恐懼、不安的情緒作為內心活動過程為先導的,是一種性格化的行為。同強迫觀念一樣,它是人的自我意識不能調控的,因而不少人有一種特殊性質的、固執的行為。比如,反復清洗、反復檢查、反復觸摸,甚至會呈現出“奇妙的儀式”。

有人說,強迫行為,如避開黑色數字13,或者以一定的方式祈禱,都類似迷信行為。是的,但是它絕不等同于迷信行為。心理學專家認為,強迫行為患者的“儀式”已經遠遠超越了宗教迷信和日常習慣的范疇,是一種完全異質的東西。比如,有一位年輕女士,她的強迫行為是每天早上6點起床,然后耗費1個小時的時間清洗墻壁。這種行為已經持續了3年時間。

一個需要注意的事實是,大部分患者本身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去清洗、檢查或觸摸的行為本身是荒謬的。但是,這種沖動是如此強烈,以至于他們根本掙扎不出它所制造的漩渦。

然而,為什么說它是徒勞的,甚至讓事情變得更糟呢?因為從事這些強迫行為,就如同一個惡性循環:強迫行為暫時地緩解了某種觀念所帶來的不安,但是,隨著這些強迫行為的持續或不斷重復,我們腦中的強迫癥將會越來越頑固,難以拔除。于是,患者不得不面對雙重折磨——除了強迫觀念的圍攻,他們還不得不重復那些令自己感覺尷尬的、痛苦的強迫行為。

的確,強迫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障礙。但是,千萬不要人人自危,覺得自己有一些怪癖,就一定是強迫癥患者。一種常見的情況是,你可能只是強迫型人格,而不是患了強迫癥,前者的危害比后者要小得多。

有強迫型人格的人,他的所謂的“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更像是怪癖或者是特異的行為。比如,一個有強迫型人格的人可能會留著一些老物件不扔,相信它有意義或價值;而對一個強迫癥患者來說,他屋里可能堆滿了那些他明明知道沒有用、也不需要的垃圾。

在堅持完美這一點上,強迫型人格往往因為過于求全,所以一事無成。而強迫癥患者,則會把已經相當不錯的事情弄得更糟。

對于清潔和檢查,我們知道,這些行為給強迫癥患者帶來的是痛苦,毫無快感。但是,有強迫型人格的人實際上卻是在享受這種清潔,他們會認為:“家人都不太愛干凈,如果每個人都像我一樣,那問題就不存在了?!被蛘?,如果他們覺得外面臟,他們可能會每次出行都戴上口罩,備上消毒的濕紙巾。但是,強迫癥患者可能會拒絕出門,而當家人出門歸來后,他也會把家人“消毒”清洗一遍。

美國加州大學的杰弗里·施瓦茲教授發現,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男性多有強迫型人格,數量是女性強迫型人格的兩倍;而在患強迫癥這一病癥上,男女的比率是一樣的。

那么,如何通過自測,判斷自己是否是強迫癥患者呢?你可以做三套測試: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MMPI)、90項癥狀清單(SCL-90)以及YALE-BROWN強迫量表。另外,如果你有上述提及的強迫觀念或行為,那么接下來要給自己打分。打分的標準是你這些強迫觀念或行為每天浪費了你多少時間,對你日常生活的影響,或對你思想行為的控制力有多大。

不過,這些測試題的結果只是作為參考,并不能直接拿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強迫癥,具體結果還是需要請教醫生評估判斷。

強迫癥是這樣一個敵人:它給你發錯誤的信息,如“被污染”、“門沒鎖”、“我有罪”等,讓你以為陷入懷疑和恐懼。你現在站在兩扇門前,一扇門是“如果你這樣做,你就該死”,另一扇門是“如果你不這樣做,你會死得很難看”。強迫癥就像一個惡魔一樣站在你身后,用長矛抵著你的身體,逼著你選擇。

這個可怕的疾病損害的不僅僅是你健康的、豐富的人生。你每天和看不見的細菌、看不見的擔憂戰斗著,而這個戰斗會讓你筋疲力盡。你為什么覺得瘋狂?是因為你在其他方面的心智都很健全,所以當你被強迫癥襲擊時,內心的無力和沮喪可想而知。但是,我們應該努力保持信心,阻止強迫癥吞噬我們的生命。

2.清潔癖:你沒被“污染”,是你的強迫癥在催你清洗

1976年,男孩查爾斯14歲。他每天要花3個小時淋浴,然后耗費2個小時穿衣服。這種奇怪的行為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對此,他的解釋是,他只是在洗掉他皮膚上“黏糊糊”的某種東西,不得不洗,且根本停不下來。

查爾斯并非天生如此。在這些奇怪的行為產生之前,查爾斯開朗友好,學習主動。他喜歡生物,對植物、基因和化學都很感興趣,還有極強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是,現在查爾斯再也不相信他的感覺了。在他的生活中,再也沒有“我看見我自己的手和身體是干凈的”這種事情了。

查爾斯“確信”他的皮膚上有一些“黏糊糊”的東西。一旦有人懷疑他的說法,他就大聲尖叫,喊道:“我能感覺到那種黏糊糊的東西就在那里,我受不了了!”在查爾斯看來,黏性的物質就像是陷阱,是可怕的,意味著毀滅。那些從他手指間里滑落的一條條“黏性物質”,暗示著他自己正滑落到一個黏糊糊的池子里。這種感覺十分糟糕。查爾斯的生活變成了看不見的“污染”的噩夢。結果,由于他無法從浴室里出來,無法按時上學,他只能離開學校。

查爾斯的父母帶他去看了很多精神科和心理科的醫生,嘗試了各種療法。但當時,人們對于這種病癥的認識還很少,所以,它被認為是罕見癥,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在各種努力均失敗后,查爾斯的媽媽不忍目睹兒子不做清潔儀式的悲慘,也加入了進來。她用酒精棉花擦拭任何查爾斯可能觸碰到的東西;為了防止人們把大街上的“污染”帶回家,她不讓別人進屋。查爾斯的父親很無奈,為了避免看到這些奇怪的場景,他寧愿在公司加班到深夜。

查爾斯的奇怪行為把這個原本溫馨的家庭給破壞了,并撕成了一個一個不安、憂慮的碎片。

查爾斯瘋了嗎?他真的被污染了嗎?他為什么不能停止那怪異的清潔行為?

答案是,查爾斯沒瘋,沒被污染。他之所以不能停止那怪異的行為,是因為他的強迫癥控制了他。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簡稱UCLA)醫學院知名精神病學教授杰弗里·施瓦茲在《腦鎖》一書里,列出了強迫癥的常見癥狀一覽表,其中排在重點位置的內容昭示了清潔癖產生的緣由。

也就是說,許多患者對于細菌、疾病、不潔之物,有著共同的恐懼感。這種“擔心被污染”的強迫觀念,促使他們努力洗手、洗腳、清潔自己,甚至清潔家具或屋子里的所有東西,否則他們會感到難以忍受。

其實,清潔或清洗,是一種最為常見、數量最多的強迫行為。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兒童精神衛生分院的主任朱迪茜·瑞坡坡特曾做過統計,在他們所接觸的病人中,至少有85%的患者都經歷過過度的“清洗”。比如,有個男孩每天要洗手6個小時以上,但仍覺得自己沒有洗干凈。此外,有的患者洗一個蘋果需要花上兩三個小時,有的患者洗澡時反復揉搓直至皮膚出血也停不下來。

還有一些人的清洗表現為儀式化動作。一些患者每天早上都要從包裝盒里拿出嶄新的香皂后才能開始洗臉,或者每次觸碰東西前都必須數好5張面巾紙墊在物體上。再比如,查爾斯在洗澡時,有其獨特的“肥皂儀式”,即右手托住肥皂,用水沖一分鐘,然后左手接著肥皂,離開水一分鐘,重復這個動作將近一個小時。

所以,“清洗”耗掉患者大量的時間,且使得患者的生活異?;靵y。不幸的是,患者自己完全清楚這樣的舉動是不正常的,他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發瘋了。但是,他們又沒有辦法停下這種“清洗”行為。

為什么會清潔?朱迪茜·瑞坡坡特曾一度懷疑這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因為美國人那種嚴格的衛生間潔具擺放、個人衛生護理的習慣把一些人弄糊涂了。但是,后來她發現,即便在一些清潔衛生要求不嚴格的地方,如印度農村地區,強迫癥患者擔心被污染,從而不斷清潔自己的行為,依然是最為常見的。所以,對于清潔癖的問題,朱迪茜·瑞坡坡特覺得困惑無解。

在接觸病人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部分患者的強迫清潔的初衷并不是消除臟東西,而是因為清潔有特殊的意義。舉一個例子,張先生多年來總是反復洗手、洗澡,不是因為怕臟,而是因為不洗會非常難受。心理醫生通過催眠發現,原來,張先生病前曾經被冤枉貪污,所以不知不覺形成了反復洗手的毛病。對于他來講,反復洗滌的潛意識是洗掉誣陷和冤屈。

也就是說,你那種怕被污染的強迫觀念和不間斷的強迫清洗行為,不是你瘋了,而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這些多與你自己的性格和生活經歷有關,只是你自己并沒有意識到罷了。

一般來說,清洗的念頭或行為有強有弱,患者的病情有輕有重。有較輕潔癖的病人控制起來相對容易,而強迫癥狀較重的人幾乎是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進行控制的,在求助于醫生進行治療前只能任強迫想法擺布。因此,如果你通過自己努力不能擺脫痛苦,必要時請明智地向醫生求助。

3.檢查強迫癥:門已鎖,是你的強迫癥在命令你檢查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些人每天出門前都會檢查門是否鎖了,檢查燈是否關了,檢查煤氣是否關了。這是生活習慣,你可能見過不少這樣的人。

但是,你自己卻與他們不同,因為你整日都在檢查,你一檢查門鎖、開關會檢查個10遍、20遍或者100遍。門鎖好了嗎?車門關好了嗎?單據填錯了嗎?你可能無數次地問自己:“我到底是怎么了?我為什么要這樣反復做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情卻無法停止呢?”可是,當那個可怕的惡魔再次襲來,你又開始緊張了,并忍不住跟著它開始了你無休無止的檢查。

毋庸置疑,你是一個“檢查者”。

少年阿尼爾就是這樣的“檢查者”。

13歲的阿尼爾,找到了一份給鄰居送報紙的工作。剛開始時,他每天大約要送100多份報紙。某一晚,他忘送了幾家,所以那些顧客打電話來抱怨。這樣的事情以前也發生過,而且,顧客的抱怨并不是很難聽,只是如之前一樣問“我的報紙在哪里?”或者“你能再送來一份嗎?”一般來說,阿尼爾只需要在稍晚的時候給這些顧客送去就沒事了。但是這一次,阿尼爾卻嚴厲地指責了自己,一遍一遍地重復抱怨電話的內容。

事情糟糕了!

第二天,阿尼爾送完其中一條街的報紙之后,他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欲望,即必須回去檢查一遍,以確保所有的報紙都在客戶門前的臺階上。誰知,他剛檢查完一遍,正要離開,那種欲望又來了,于是他又折返回去檢查了一遍。結果,本來1個小時就能完成的送報工作,花掉了他大約4個小時。這是阿尼爾強迫檢查噩夢開始的地方。

從此,阿尼爾開始質疑周圍的一切,不僅是一件事是否做對了,還包括自己是否做了這件事。阿尼爾寫道:“我獨自站在房間里,回想自己當天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包括我是否讀了書,看了電視,以確保我已經完成了當天應該做的事?!边@種想法導致了更多的不受控制的行為,阿尼爾開始花更多時間去刷牙和洗澡,結果很晚才能上床睡覺,第二天上學又遲到。最終,他沒有辦法去上學了。

檢查是強迫癥的典型癥狀和常見行為。我國知名的學校心理咨詢與教育輔導專家徐光興將這種檢查稱為“確認癖”。在他看來,患者的強迫行為就是對一些事情進行反復的、無意義的確認,而這么做的目的則是為緩解內心的焦慮和不適或者避免受到傷害的發生。

強迫檢查一般分為下面幾個類型。

強迫檢查的分類

強迫檢查的念頭

強迫檢查的行為舉例

我會檢查我有沒有犯錯

出門前重復檢查門鎖、瓦斯爐、電源插座;

閱讀、寫作或計算時,重復檢查以確定未犯任何錯誤;

我會去檢查我沒有傷害到別人

反思并檢查自己的確沒有傷害別人;

當面要求別人一再保證或者電話詢問,確定每件事都是沒問題的;

我會去檢查我沒有傷害到自己

處理尖銳或者破碎的東西后,一直在尋找流血的傷口;

經常去看醫生,要求醫生保證自己沒有受傷或疾病;

我會去檢查發生的恐怖事件是否與我有關

查找報紙或廣播電視中出現的某些災難,不斷要求別人保證這些意外不是自己引起的;

回憶我們的癥狀,你會發現強迫性檢查多以反復詢問的方式出現。如你會問:“這樣安全嗎”、“要是沒做好怎么辦”、“給我檢查看看”。檢查可能持續很久,多導致難以忍受的行動遲緩和浪費大量時間。

那么為什么門已經鎖了,我們還要去檢查確認?因為強迫檢查是與強迫懷疑同時出現的。

如前所述,一般人也會在出門時檢查門是否鎖了,煤氣是否關了,鑰匙手機是否都帶了。但是,他們不會過度。他們的腦中有雷達,得知“門已經鎖好”、“煤氣已經關了”之后,就會把雷達的掃描和檢查功能關掉。他們內心的不安和疑慮就會消失,變得平靜。

再比如,當一個好朋友幾周都沒有和我們聯系,我們可能通常會想:他是不是生我的氣了?我們上次見面時,我說的什么話讓朋友覺得難堪了?但是,最后我們發現原因幾乎都是朋友工作繁忙,或者遇到了什么麻煩。大家也就釋懷了。

但是,雷達的關閉功能和人們的釋懷心,在“檢查者”這里沒有起到作用,因為你的日常生活被無數的“懷疑”粗暴地統治著。即使有人證實了可疑之處是安全的,沒有問題的,但你的內心仍然懷疑。你總是擔心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釀成禍端,故而總也不放心,焦慮不安。

舉個例子,Z教授在下班回到家后,會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忘記關辦公室的燈了,然后,他就開自己的車回去檢查。他心中有一種觀念,即“不關燈可能引發火災”。為了避免這種傷害性的事件發生,他一天要做好幾次這樣的檢查,弄得自己精疲力竭。

一般來說,輕度的強迫性檢查能夠被患者延緩、降低或控制。在早期,它會引發你內心深處的自我抵抗,這種自我抵抗算是強迫檢查的特點。但是,若病情加重,患者漸漸地就會屈從于要完成這個行為的沖動,甚至把檢查變成儀式化的動作。不幸的是,雖然強迫性檢查能夠暫時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但如果檢查的行為不斷被強化,日漸牢固的話,就會嚴重影響你,使你心情沮喪。很多患者因此丟掉了工作,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

你必須認清一點:檢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你需要的是接納。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檢查心理,但是,一般人不會覺得這是個問題。所以他們能很好地接納,內心不覺得沖突。因此,就算他會檢查,卻能夠停留在一個自然的范圍之內,不會影響其正常生活。

大部分檢查強迫癥的患者往往接納力不夠,不能接納自己內心這種不安、不放心的感覺。這種接納力,我們可以通過心理練習很好地培養起來。當然,你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做到。

4.整理癖:不是你想整理,這是不受控制的強迫行為

屋子亂了,東西散落各地,我們就會去收拾;桌面亂了,東西堆在一起,我們就會去整理。所以,我們有了周末的大掃除,下班后的整理辦公桌。這是很正常的行為。然而,我們中的有些人卻患了“整理癖”,他們反復整理,并不斷確認自己是否整理得當。

蒂姆先生就是有“整理癖”的人。

35歲的蒂姆是一位律師,優秀能干,有很強的事業心,渴望能在大城市開一家大的律師事務所。蒂姆給很多人的印象是他是一個有不可思議魅力的男人。不過,蒂姆的隱秘問題在于,他總是不斷地整理和打掃自己的屋子,乃至一塵不染。更令人驚異的是,為了不讓自己整理好的房間變亂,他每天夜里都露宿在公園的長椅上。

蒂姆先生從孩提時代就是個愛好整潔的人,這極有可能受到了他母親的影響。他記得,每次旅游之前,母親都會連續干好幾天的活,僅僅是為了整理那些在路上穿的衣服和家里衣柜的衣服,她把它們都清洗并熨燙好。而且,她會整理很多次箱子,一次次地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再一件件放回去,如此反復。臨出門之前,她還會把家中的地板墻壁都清潔干凈。對此,他的母親這樣解釋:“我們可能會在路上遇到意外,別人會需要進入我們的房子,所以,我們的房子應該整理?!?

長大后的蒂姆就像自己的母親那樣,會經常整理自己的物品,如衣櫥、抽屜、衣物、書架中的雜物、書籍。比如,看到亂糟糟的文件,他就會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整理它們:用訂書機訂好,壘成一沓沓的,再用鐵夾子夾好,封面還會附一張清單,注明折疊文件的類型或內容。有時候,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小瑕疵,他都會開始無可救藥地整理,不斷地扔東西,再整理,再扔東西。他甚至無法容忍今天的情況和昨天不一樣,總會不斷地反復確認東西是否都在它該在的位置上。

蒂姆的行為不是簡單的“整理癖”,而是強迫行為中的整理癖,又被稱為整理強迫性神經癥,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整理東西和反強迫扔東西并存,兩者強烈沖突使患者感到焦慮和痛苦。

整理強迫癥并不是罕見的癥狀??催^《天使愛美麗》的讀者不妨回憶一下愛美麗的父母。愛美麗的父親雷福常常把工具箱里的東西都倒出來,反復整理,她的母親不喜歡與人結交,而是喜歡整理房子。在現實中,不少主婦時常有強迫收納的沖動,最喜歡也最糾結的事情就是整理,沒有整理好,心里就會覺得亂糟糟的,似乎生活也沒有了頭緒。

“整理癖”強迫性患者常常對秩序和對稱性有強迫性的要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知名精神病學教授杰弗里·施瓦茲具體分析為:

這種強迫行為在今天可能被稱為“收納分類強迫癥”,其實算是整理強迫的一種表現。網蟲阿舟,除了整理房子,更是把電腦的文件、線上的內容全部做了分類整理。他按照不同功能,將電腦內所有文件夾的名字用阿拉伯數字或字母排序,甚至每一張圖片、每一個TXT文檔以及每一首MP3,都強迫他們的文件名用統一格式。此外,他堅持按功能把博客里的文章分類,且字體和格式必須統一。他在豆瓣的電影標簽按國家分類好,音樂標簽要按風格分類,書籍標簽要按種類分類……

正常人的整理行為是出自于衛生習慣,目的是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加舒適。然而,整理強迫癥并沒有達到上述效果,反而是嚴重干擾、影響了患者自我或他人的日常生活質量和人際關系。

一個顯而易見的壞處就是強迫整理癖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干擾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蒂姆上大學時,受強迫癥的影響,總是缺課,成績下降,畢業實習也因他的遲到而泡湯。

而且,這種強迫癥還讓患者與家人的關系受到了損害。蒂姆的父親不理解他為什么不能停下來,覺得兒子的問題在于沒有意志力,這種不理解讓父子兩人的關系一直冷淡。蒂姆的妻子則受不了他的強迫癥,一度想和他離婚。

有人可能不理解,為什么整理癖強迫癥患者如此矛盾?家中不整齊干凈,他們就不能忍受,非要不停地整理清潔。而屋里一塵不染,東西都整齊劃一之后,他們不會坐下來享受,而是又覺得有危險,無法居住下去,寧可無休止地整理,或者干脆住到外面骯臟的地方去才能平靜。這種矛盾的思維和行為,絕不能視其為是一個人的先天的生活習慣,或者是受母親的影響,而應該明白,來自于他內心射出不可抑制的極端性和沖動性,是他潛意識里的不安和恐懼,而這種難以控制的沖動又迫使他的強迫癥呈現出這種奇異的表現。

我們中的一部分人患有輕微的整理強迫癥,這種病一般不會十分影響生活,如果能適當緩解,患者的內心就會平靜。所以,如果你只是在病癥的初級階段,不要過于擔心,只需要擺正心態。

事實上,如果你并不為此憂心,有時候反而能將整理升華為藝術,從中得到樂趣。舉個例子,瑞士攝影家烏瑟斯·威利就是一名整理強迫癥患者,不過他并不為此苦惱,反而將整理變成了藝術。他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分拆成不同元素,再按顏色大小排列出來,呈現了一幕幕趣味盎然的場景。2005年,烏瑟斯出版了一本名為《整理的藝術》的書,把整理變成了一種充滿樂趣的活動。

當然,如果你的整理強迫癥非常嚴重,已經占據了你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折磨著你的心靈。那么,你可以學著接受整理強迫癥,并有意識地延緩或停止整理行為。如果一切仍然沒有改善,你就需要去征詢治療強迫癥的醫生的建議了。

5.觀念附體:不是你的念頭怪,是你的強迫思考在逼你

漫畫作品《XXXholic》中,講到了這樣一位女性,她總是會去做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比如,明明對某次重要的考試有信心,卻在答卷時候故意不寫姓名;明明當天的工作影響晉升,卻故意引起交通事故而缺席;明明他人對她很友善,她卻要想朝對方潑咖啡。她所遇到的事情都是好事,她卻往往在關鍵時刻涌起一種沖動,故意去毀壞這種幸運。這是正常人難以理解的,所以知情人都覺得她奇怪。

漫畫故事沒有說這位女性的奇怪與強迫癥有什么關系。但是,在現實生活里,確實有些說話奇怪的人或者念頭奇怪的人,是因為遭遇到強迫觀念的逼迫才這么干或想的。

14歲的馬瑞是一個總是突然講傻呵呵笑話的男孩,他自己很清楚,這些笑話并不是一件好笑的事情,但是他根本控制不住。

馬瑞身體微胖,聰明。多年前,他的父母有過很多嚴重的爭吵,然后他們離了婚。再之后,他們各自再婚,并都過著快樂的生活。12歲時,馬瑞一度出現過過度清洗、反復檢查的癥狀,不過這些癥狀后來消失了?,F在他們都困擾的是,馬瑞必須強迫自己講笑話。

這件事往往這樣發生:馬瑞坐在教室里,注意力很集中,知道老師所講的內容。但是,很突然地,“笑話”這個念頭闖進了他的大腦?!斑@個念頭在攻擊我”他說。于是他舉起手,開始傻笑,并不得不把這個笑話講出來。馬瑞所講的笑話并不高明,內容像是由2歲的孩子所常說的那種傻里傻氣的句子組成的。比如,“一個人把頭浸在桶里”,或者“一個人掉進了淤泥里”。然后,當這個魔咒解除后,他說:“太好了,現在這種沖動過去了?!?

這種行為給馬瑞帶來了大麻煩。他悲慘地說:“我已經被留校察看十幾次了,現在已經回不去了。我的成績很不錯,我想上大學,但是,現在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是的,馬瑞被他們鎮上最好的一所學校除名了。更加不幸的是,他沒有遇到過任何一個能夠了解他問題的人。他身邊的大部分人都在朝他發火。

對于馬瑞的病癥,很多人可能會想,這可能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因為他的父母總是在爭吵,他一定在尋找一些事情來阻止他們的戰爭。但是,事實是,主動權不在馬瑞手中,他只是在被動地、被迫地被“講笑話”的念頭控制。這就好像他的大腦給他下達了一個指令:去做不能被接受的是事情——講傻呵呵的笑話。

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博士徐光興先生提出了觀念附體的說法,即沒有任何理由的、突然無意義的念頭在頭腦中反復重現,就像是被不可思議的東西附體一樣,你揮之不去。這種觀念附體有時候是一些數字,有時候是一首曲子,有時候是沖動性的固定詞匯,等等。馬瑞的情況似乎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

徐光興先生認為這種反反復復在頭腦中驅除不了的觀念附體現象是強迫思考的特征性癥狀,而這些附體的觀念對當事人具有吉、兇、禍、福等不安全的意義。

另一個被數字4附體的案例,更有說明性。某高三學生M對數字“4”有一種特別的執著。他每天洗臉4次;他上臺階時總是2級2級地上,因為2+2等于4;桌上放著的東西,必須是2或4的倍數;說“對不起”他也要說4遍;炒菜時他放鹽和醬油等調料也要放4次……如果不這么做,他就會特別不愉快,覺得要發生不幸的事情。M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很愚蠢,但是,他越忍耐越痛苦。

無論是“笑話”還是“4”的反復呈現,都是性質相同的強迫現象。這些講笑話觀念,或某一數字持續、單調地出現,必然使得患者的內心煩惱。不少人渴望擺脫它們,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去驅逐它們,因此掙扎在痛苦的漩渦里。這就是強迫思考對我們的損害。當然,同其他類型的強迫癥一樣,它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不是你的大腦出現了“幻覺”,你身上的問題是由一種強迫觀念或強迫思考形成的特異的心理障礙。認清這個事實是我們治療強迫癥的基礎。這些觀念非常狡猾,來無影去無蹤,你只能被動抵抗或者服從。所以,下一步你需要學習如果制止你的強迫觀念或停下你的強迫思考。這個問題以后會講到。

6.顧慮過度癥:你不是罪犯,是你腦中的錯誤信息在搗鬼

《驅魔人》是一部拍攝于1973年的美國恐怖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小女孩被惡靈附身,而她的母親嘗試用各種方法治療她,卻都無效,最終只好請牧師來為小女孩進行驅魔的故事。

這看起來只是小說或電影里才有的虛幻事件。然而,現實中,有些人卻覺得自己就好像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樣著了魔,認為自己是有罪的,必須接受懲罰。

S的故事不是特例,算是典型。S是個金發碧眼的美國女孩,上6年級,聰明獨立,喜歡家人為她的學習成績驕傲。然而,一件很突然的事情發生了。一天,她正在寫作業,關于懲罰。她覺得作業沒有做好,因此,她“犯罪”了,然后她覺得自己總是會做錯事,這種感覺一直圍繞著她。

接下來,她的病癥每天都在加劇。她認為如果自己碰到了桌子,就真正地冒犯了上帝,因此她會抱起兩個手臂。在學校自習課下課時,老師會問:“女孩們,你們講了多少次話?”然后,S就會向老師“坦白”自己講了12次。其實,她所謂的講話,就像是呢喃,輕如呼吸,根本沒人聽見。但是,S自愿接受懲罰,因為這樣她的感覺就會舒服一些。在本上寫字,如果字寫得出格,S就覺得這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

一切都是沉重和壓抑的。更糟的是,S覺得自己身體里住著魔鬼,總有一種魔鬼的力量在盤旋,“把自己出賣給惡魔”的念頭在不斷攻擊她。

S和心理醫生的交談就好像是一個道德劇的對白。S緊張痛苦,猶豫但又頑固,問:“我確信,我是一個罪人。我是怎么犯罪的?我的懲罰是什么?告訴我,是不是我接受懲罰后,我就會好一些?”心理醫生告訴她,她沒做錯什么,這句話反而刺激了S。她大叫:“別那樣說,你的話會讓事情更糟糕。我知道,這個錯就在我身體里面,我有可怕的念頭。我需要的是懲罰,只有懲罰能幫助我。”

S確實像“著了魔”,那些話聽起來陰森恐怖,正如驅魔人電影里的內容在現實里活生生的再現。而且,她似乎并不是真正打算問上述的問題,也并不在意答案,好像她那些問題背后的力量有自己的方向。

S真的著魔了嗎?不是的。她患了顧慮過度癥。這是人們在確定這是一種強迫癥之前給其起的名字,其癥狀包括過度禱告、無理由的質疑、堅信自己有罪、極度挑剔等。

加州大學醫學院知名精神病學教授杰弗里·施瓦茲在《腦鎖》一書里闡述了與此相關的強迫癥癥狀分析和表現:

也就是說,強迫癥在患者的腦中“植入了”強迫性困擾念頭,這會讓患者承認任何指控,并從認罪、接受懲罰中感覺得到了解脫。因而她們不需要別人來逼迫,而是自己變成了高高舉起審判火炬的審判者。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兒童精神衛生分院的主任朱迪茜·瑞坡坡特發現,這種顧慮過度的出現不是罕見的。她翻閱過一些資料,1927年一個教堂組織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大約有4%的人疑似患有顧慮過度癥。1966年,奧弗萊合提出了教會關于顧慮過度癥的一個新定義。這個定義幾乎和美國精神病學協會關于強迫癥的定義一模一樣。

顧慮過度癥和強迫癥的比較

顧慮過度癥

強迫癥

1.持續顧慮的念頭、話語和事跡

持續的闖入性念頭、思想或欲望

2.念頭會引起不安感、壓力感和負罪感

自我矛盾

3.強迫性的行為和困擾性念頭

被動地、被迫地去做強迫行為或儀式化動作

4.在健康的人中存在

不是由于其他精神疾病或身體疾病的影響

關于這種顧慮過度癥產生的原因,確實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魔鬼。1964年出版的《碎片》一書中這樣寫道:“這個不知疲倦的死敵魔鬼采用的方法是,在患者的憐憫心里,通過輕信的方式把魔鬼這個邪惡的實干家的良心擴大了,通過過度害怕把好的良心壓縮了。魔鬼抓住了患者的形象力,在他們的想象里面裝滿了黑暗的不真實的念頭;它喚起了患者對‘罪’的領悟力,憶起了患者最最嚴重的害怕?!?

如果把“魔鬼”的字眼換成“強迫癥”,你會發現,一切照樣說得通。這也印證了我們在開頭所說的,強迫癥是一種惡魔般的障礙。

作為這種強迫病癥的患者,你心里清楚地認識到,醫生的否定對你毫無作用,因為你的內心已經堅定給自己判了刑了。已經探索可行的治療方法,是“確認”。S“確認”了自己的困擾性念頭,減弱了自己身上的癥狀。不過,這種方法并不四海皆準地有效,對于顧慮過度癥非常嚴重,甚至有自暴自棄心理的患者,建議你向醫生尋求更加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7.攻擊性困擾:不是你想傷人,是你的強迫觀念在困擾你

一般來說,如果不受到他人的言行刺激,大部分人不會有攻擊他人的念頭。但是,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不正常,因為你經常會有一種沖動去攻擊別人。這令你恐懼不安!

這不是你瘋了,也不是你有反社會人格,而是你可能正被攻擊性的強迫觀念控制了。

南女士就有這樣的困擾。

南女士的生活在外人看來很幸福:她的丈夫是一家研究所的骨干研究員,夫妻關系和諧,女兒漂亮活潑,她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福利頗佳。

但是,南女士的內心經常有一種無法抑制的沖動,幻想著自己去殺人,場景血腥。尤其是當她拿起水果刀或者其他尖銳工具時,都會有一種刺向家人的沖動。而更可怕的是,她的這種想法只對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才會有的,對陌生人或朋友卻沒有。這些怪念頭像魔影一樣揮之不去,而南女士本身特別害怕血淋淋的場景,因而這種對峙加劇了她內心的痛苦。

南女士現在住在高層的公寓樓上,每當她站在陽臺或頂樓晾曬衣物時,她都有一種想往下跳的沖動,甚至會想象身體在空中飄落的感覺。更糟糕可怕的是,當她抱著4個月的女兒在陽臺后或欄桿邊上時,會忽然產生一種要把她扔下去的念頭,然而,每次她都不由自主地把女兒抱得更緊,趕緊離開那個危險的地方。事后,南女士總是大汗淋漓,為自己的想法感到痛苦和害怕。

心理醫生和南女士交流之后發現,南女士生長在一個不太幸福的家庭,父母感情不和。南女士從小就目睹脾氣暴躁的父親經常毆打哥哥,這在她的心靈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記。雖然她憎恨父親打哥哥,但潛意識里又不斷涌現出親人互相殘殺的念頭,而這又嚴重影響了南女士的心理。

這是一例比較典型的強迫性思考案例。強迫性思考的主要癥狀就是對自我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攻擊性念頭而感到苦惱,甚至覺得瘋狂。這種攻擊性困擾,輕則為對脫口而出的污穢或卑鄙語言感到恐懼,重則是對自己抱有暴力性、妄想性的念頭而感到不安,這些念頭多為殺人、搶劫、打架等沖動性的犯罪觀念。

南女士對有血緣的親屬有攻擊性,然后又把這種攻擊性轉向了自己,產生了一種毀滅和自我毀滅的恐懼念頭。她那種因要刺殺親人而發生的不安和恐懼觀念糾纏在內心,而這種觀念常常是不現實的,沒有實質性的東西,是不合理的意識在內心中構成的沖突。

加州大學的杰弗里·施瓦茲教授還提出一些其他的表現,如擔心自己可能造成了嚴重的慘劇,腦中不斷閃現暴力畫面,對自己是否已經對他人造成了傷害持一種非理性的擔憂。

舉個例子,有一位先生,嚴格遵守所有的道路交通規則,他沒有撞到任何人,但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念頭總在他腦海里揮之不去。“我可能撞到了什么東西,是一個人!”這種出了“不存在的交通意外”的惱人焦慮,讓他痛苦不已。

是不是只有攻擊他人的攻擊性念頭才是強迫性思考呢?不是,更多的強迫性思考患者表現出的是受攻擊的恐懼念頭。比如,時常擔心他人加害自己,或者為不能預測的災難、事故而感到恐懼。

1909年,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發表了“鼠男”一文,文中介紹了一位強迫癥患者的癥狀:他有一種觀念是“老鼠會咬屁股”,這是一種酷刑,他害怕自己和所在意的兩個人——他的父親和他愛慕的姑娘——會發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尤其是受到這種酷刑的折磨。舉個例子,當他和姑娘分別的那天,他用腳將路中的一塊石頭踢到路邊,只是因為想到幾個小時后姑娘的車從那里經過時會碰到那塊石頭。然而,幾分鐘之后,他就覺得自己這個想法荒謬而跑回去把石頭放回原位。類似如此的強迫觀念和行為常常出現。

無論是南女士的傷人念頭,還是“鼠男”的恐懼受攻擊念頭,實則是強迫思考,都與他們童年的經歷和人格有關。事實上,徐光興博士認為,許多強迫性思考者都具有受創性的人格,因為他們的潛意識里存在受害的感覺。

比如,有一位男士有一種大逆不道的念頭,即幻想弟弟和母親被自己殺死。而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看,他產生這種念頭是因為在其童年時代,母親偏愛弟弟,他渴望父母之愛的念頭得不到滿足而心理受挫,所以產生了劣等感和不滿情緒。

如果你常年被攻擊或受攻擊的強迫觀念和強迫思考所折磨,那自我治療的基礎就是認識到這種觀念和行為是不合理的,它與打算預防的事件并無現實的聯系,并且你實行這種強迫行為只是為了緩和緊張情緒而不能從中獲得快樂。在這之后,你可以通過精神分析學去尋找患病的誘因,并有針對性地治療。

8.你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大腦“卡在換擋器里”

如果你第一次見醫生,你可能會向他解釋發生在你身上的尷尬事情。你會告訴他:“我接下來要說的話聽起來很瘋狂,但是……”但是什么?但是,你確實有強迫性清洗、檢查或整理的行為,你確實有奇怪的想法,非理性的暴力,或者褻瀆神明的念頭,除非去完成某種儀式行為,否則你就會大難臨頭。你被這些荒誕的念頭糾纏不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執行各種被迫的行動。這大大削弱了你的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甚至讓你的生活一團糟。

你可能會不斷地追問醫生,為什么這些惱人的想法、沖動和行為不消失呢,它們為什么要糾纏我,它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的人會反省自己的童年時代,或者責怪自己的基因。確實,在之前的案例里,我們發現,有些強迫癥患者發病的誘因與他們童年時代的受挫和受創有關,有的患者父母長輩或兄弟姐妹有著明顯的強迫癥傾向,盡管那個時候,他們可能還對強迫癥一無所知。

速記員邁克爾就強烈感覺自己的強迫癥與自己的家庭有關:他的父親整日糾纏于瑣事,他的母親是一個固執的強迫性清潔者。邁克爾說:“我的母親占有欲過強,讓我窒息。我記得別的孩子去上鋼琴課,她卻從不允許我去。她把我的潛力都扼殺了。得了強迫癥也一樣,強迫癥緊緊掐著我,不讓我脫離困境?!?

強迫癥是否有遺傳因素?已有資料表明,強迫癥確實有遺傳傾向。但遺傳只是易患性而已,并不是說父母有強迫癥所生的子女就一定也有強迫癥。強迫癥的成因是復雜的。所以,有強迫癥的朋友不必對這個問題過于糾結。

這個說法,你能不能接受呢?

如果不能,還有一種已被證實的、更科學的答案,即“強迫癥患者的癥狀和患者腦部的生化失衡引發的大腦運轉失靈有關”,這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知名精神病學教授杰弗里·施瓦茲在《腦鎖》一書里提出的觀點。簡單來說,當你的強迫癥發作時,你大腦里類似汽車換擋器的那部分零件沒辦法正常工作了。他告訴患者:“粘住了的想法和沖動是源于你停滯不前的大腦?!?

人的大腦,大小差不多與兩個拳頭拼起來那么大,但確實是人最復雜、最迷人的器官。杰弗里·施瓦茲教授用正電子斷層掃描技術(PET)給強迫癥患者拍了腦部掃描圖,結果有兩點發現:一是在患者的大腦里,眶額皮層,即腦前葉的內側,新陳代謝過于旺盛了??纛~皮層位于眼窩的正上方,是思維和情感的連接處。它是大腦的“錯誤糾正回路”,會告訴你一件事是好事還是壞事。二是當患者進行藥物治療、行為治療或其他療法時,腦核深處的尾狀核會“冷靜”下來,而尾狀核是控制思維的大腦前葉的“過濾站”。劇烈活動的眶額皮層會引起一種強烈的感覺——“哪里出錯了”,如果它的錯誤探測系統反復被激活,就會給人造成一種強烈的“出錯了”的感覺,如顧慮過度癥案例的女孩S。這使得一個人拼命地去做一些事,試圖讓自己好過一點。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均發現,眶額皮層中的錯誤探測系統與尾狀核聯系緊密。后者可以調節前者的運轉,甚至使其關閉。

的確,當由殼核(控制肌肉運動或身體運動的那部分大腦的自動傳輸裝置)和尾狀核構成的紋狀體正常工作時,它就等同于一個過濾器,會嚴格把關神經發過來的感官信息,這是它本應該擔當的正確的角色。但是現在,尾狀核出了問題,錯誤的探測系統被卡在“開”的位置,所以出錯的感覺一直無法消失。更糟的是,患者就會被鋪天蓋地的念頭給淹沒,并且會用一種不恰當的行為去回應。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強迫性行為。這些念頭沖進關口時,因為關口的門卡著關不上,所以它們就會反復地攻入關口的另一邊,于是強迫癥患者就會不斷清洗、反復檢查,甚至形成儀式化的動作,盡管這一切毫無意義。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患者皮層代謝會過快。因為念頭和沖動總是干擾人心,而紋狀體又缺乏全效作用,所以,皮層不得不有意識地努力去保持冷靜,或者抵抗自己的強迫觀念或行為。

一言以概之,不是你瘋了,不是你怪異,你只是得了強迫癥。你只是失控了,或者說,是被強迫癥控制了。

現在,你可能會恐懼:“畢竟是大腦物質出了問題,能不能治療呢?或者,是不是只有通過做精密的手術才能治療呢?”

事實上,直到20世紀50年代,治療大多數嚴重型強迫癥的常規方法就是神經外科手術。這種手術切斷了通過醫學影像學研究確認的強迫癥患者大腦中異常部位的神經連接。這其實也是強迫癥的生物學病因的一個證據。這種極端的治療方法,似乎是有效的。不過,在藥物治療和行為療法出現后,這種手術就退為最后的保留方案了。

今天,對于強迫癥的研究更加深入,治療方法也開始變得多樣而有效。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是巧用大腦皮層來幫助自己治療強迫癥。你有強迫癥,所以你之前的“自動換擋”失效了,于是你現在只能使用比較痛苦的“手動換擋”了。問題是,“手動換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也有點被粘住了,比較難換擋。不過通過努力,你的堅持能幫助你做成功。

自測題:你有沒有強迫觀念或強迫性思考的情況?

1.你是否有強迫觀念或者強迫性思考這方面的體驗?

2.如果有,是過去有,現在有,還是一直有?

3.如果只是過去和現在偶爾出現,那么它是否有周期性?沒有周期性的話,它是否只在特定情況下出現?

4.如果你一直有某種強迫觀念,你是怎么應對的?

你是有強迫型人格,還是有強迫癥?

一、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每天占用你多少時間

0#沒有

1#輕度:每天少于1小時

2#中度:經常闖入,每天1到3小時

3#嚴重:頻繁困擾,每天3到8小時

4#極端嚴重:幾乎占據了所有清醒時間

二、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對你生活的妨礙

0#沒有

1#輕度:影響輕微,大部分生活不受影響

2#輕度到中等的影響

3#中度:對工作和社交有影響,但影響可控制

4#極端嚴重:失控,對生活的各方面都產生了影響

三、對強迫觀念或行為的抵抗

0#沒有

1#念頭很微弱,不需要抵抗

2#大部分情況下嘗試抵抗

3#已經做出抵抗的努力

4#完全向念頭和儀式屈服,放棄了抵抗

上述的任意一條問題的答案,如果是“3”或者“4”,那么你就極有可能是強迫癥患者。

Key point:強迫癥是一種惡魔般的障礙,無論你怎么選擇,他給你的都是死路。面對這樣一個對手,需要一個真正有決心、有信心、意志力堅定的勇士。

常見強迫癥癥狀一覽:

強迫觀念

怕臟和怕被污染

毫無根據的擔心自己患上可怕的疾病

過分擔憂臟東西、血跡、細菌、化學物質

厭惡身體分泌物和排泄物

對黏性物質及其殘留物異常關注

……

強迫行為

不停地清潔和情洗的強迫行為

過度的、儀式化的洗手、洗澡、刷牙、打掃屋子等

堅持認為某些家具物件,如碟子、杯子、衣服等已經被污染,無論怎么洗都沒不可能“真正干凈”

Key point:清潔癖患者會把正常衛生范圍內的事物認為是骯臟的,強迫性地清洗、檢查及排斥“不潔”之物。它是強迫癥患者幾乎必有的一種癥狀。

Key point:我們每個人都是檢查者。不同的是,在檢查完成后,正常人會關閉雷達,而強迫癥患者卻完全失去了這個功能。重復檢查是解決不了你的問題的,你需要接納現狀,放下擔憂。

強迫觀念

對秩序和對稱性有強迫性的要求

對于物體某種特殊性排列的壓倒性需求

對個人外在儀表和所處環境的整潔度的異??燎?

強迫行為

一定要按照某種特殊規則來完成事情的強迫行為

在所處的環境里,強調對稱性和總體秩序。比如,儲藏室里的罐頭必須按照字母順序排列,在衣柜里,衣服一定要懸掛在固定的位置

Key point:愛整潔是好的,會收納是好的。但是,形成強迫癥整理癖后,你會發現,過于整齊的地方可能讓你無法生活。它所耗費的時間,足以讓你去做很多有建設性意義的事情。

Key point:觀念附體的形式很多樣,如音樂、單詞、畫面、數字等。看看你的屬于哪一種?反省你是如何讓它們控制你的生活的?你覺得抵制這種強迫沖動的難題在哪里?

強迫觀念

有關宗教的強迫觀念(顧慮重重)

受困于褻瀆神明或者褻瀆神物的擔心

過分執著于道德判斷和是非界限

強迫行為

其他強迫行為

心理強迫行為,如靜靜背誦祈禱詞以驅趕壞念頭

Key point:你不是罪人,這是你的顧慮過度癥,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強迫癥誤導你。不妨去考慮事實吧!至少這樣你會發現,你的所謂的罪是不真實的。

Key point:暴力性攻擊念頭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擔心自己傷害他人,另一個是擔心他人傷害自己。這可能與你的成長經歷有關。你應該能正確辨別哪些念頭是合理的,哪些念頭是荒謬的。

Key point:親愛的強迫癥患者,不是你瘋了,而只是因為你患了強迫癥。那些強迫觀念是因為大腦卡住了才出現的錯誤訊息。知道這一點,對你治療強迫癥是意義非凡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祥云县| 翁牛特旗| 如东县| 泸溪县| 邢台县| 南和县| 石林| 合水县| 雷山县| 刚察县| 房山区| 西昌市| 沾益县| 大丰市| 武夷山市| 贵阳市| 苍梧县| 上蔡县| 鄄城县| 桦南县| 泰州市| 盐城市| 岢岚县| 宜宾县| 华池县| 泸定县| 苗栗市| 高安市| 襄樊市| 工布江达县| 凉山| 社会| 翁源县| 新竹县| 云梦县| 广西| 车险| 禄劝| 来凤县| 沙雅县|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