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名勝景觀

在悠悠5000年的我國古代史上,雄關要塞,可謂不計其數,而瞿塘關能在這些要塞中傲然屹立兩千多年,自然有它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瞿塘關所在的瞿塘峽為著名的長江三峽之一,這里峰巒朦朧,濤聲陣陣,山水一色,滟回瀾、鐵鎖關、赤甲山和白鹽山、人工棧道等自然景觀都別具特色。

(一)瞿塘關雄姿偉岸

欲過瞿塘峽,先闖瞿塘關。在瞿塘峽口,北岸的赤甲山拔地而起,江南的白鹽山從天而落,對峙的兩岸為千丈峭壁,相距僅一百多米。“兩山夾抱如門闕,一穴大風從中出”“白鹽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蒼穹。”這就是著名的三峽門戶夔門,也稱瞿塘關,是出入四川盆地的必經之路。

瞿塘關北岸的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鐵的水溶液粘附在風化的巖層表面,因此土石呈紅色,如人袒露脊背,因此叫作赤甲山。瞿塘關南岸的白鹽山系因粘附在巖石上的水溶液主要是含鈣質,色似白鹽而得名。在燦爛的陽光下,赤甲山略顯紅色,白鹽山呈灰白色,隔江相望,一個紅裝,一個素裹,可謂奇景。

據宋祝穆撰《方輿勝覽》記載:

瞿塘峽,乃三峽之門,兩岸對峙,中貫一江,望之如門焉。

由于長江水的年平均流量高達每小時一萬四千多立方米,相當于十條黃河,洪水期的瞿塘關處甚至會每小時通過四五萬立方米,一夜之間的漲落達到一二十米,其勢簡直排山倒海,變化莫測,驚心動魄。

杜甫描繪瞿塘關的水勢,用了“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形象生動地勾勒出瞿塘關的偉岸雄姿。

現在,臨江的石壁上,還刻有孫元良的“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十個行書大字。還有李端浩的篆刻“巍哉夔門”和行書“夔門瞿塘”,均歷歷在目。

瞿塘關雄中有秀,于粗獷雄偉的景色中蘊含典雅之美。待到秋來月夜,碧空如洗,一輪皎潔的明月從峽口冉冉升起,像是赤甲、白鹽兩峰合捧而出,雄偉的瞿塘關仿佛被它的銀輝推開,頓時銀輝灑遍峽江,峰巒朦朧,水波粼粼,山水一色,皎月青山倒映江中,如同仙境一般,使人進入了“夔門秋月”的詩情畫意之中。這時,雄偉險峻的瞿塘峽就變得恬靜幽美了,別有一番情趣橫生的景象。

千載悠悠,今天的瞿塘關大開,天塹已經變通途,真正是“艦機輕輕過”。然而“夔門天下雄”的風貌卻依然未變,正如郭沫若的《過瞿塘峽》所述:

滟滪已無堆,瞿塘仍可危。

岸崖雙壁立,峽道九腸回。

云彩戴軍帽,江聲隱霧帷。

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

(二)瞿塘險過百牢關

瞿塘關以雄偉壯麗著稱,但其“雄”“險”卻最為人們所稱道。在這段最短最狹的峽谷中,有“險由天設古今留”的說法,可見其險要是天造地設的。也有“瞿塘險過百牢關”的說法,可見其險要的程度。

1.滟滪堆前水回瀾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道:

見說瞿塘峽,斜橫滟滪根,

難于上鳥道,險過上龍門。

詩中說的“滟滪”是一巨礁,長約四十米,寬約五十米,橫臥江心,鎖住長江航道,這就是瞿塘關險不可不提的地方,即滟滪堆。

唐代詩人杜甫在《滟滪堆》寫道:

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長,

沉牛答云雨,如馬戒舟航。

這可以說是對滟滪堆的實際描繪。的確,每當冬春枯水季節,滟滪石猶如一只出水猛獸,露出水面達二十余米,橫陳江心,緊鎖瞿塘關。在夏秋洪汛時期,滟滪石潛隱江底,宛似水中石牛,激起排空巨浪,漩渦千轉,回水西流,濤聲咆哮,聲震峽谷,組成了一幅“滟回瀾”的磅礴壯景。

清人王懷曾在《滟滪石》寫道:

不到瞿塘峽,焉知滟滪尊。

群龍翻地軸,一象塞天門。

如此巨大的滟滪石,是怎樣形成的呢?曾有種種說法。有的說是大禹治水時,有意留下的鎖龍柱。清代王知人在《滟回滪》詩中就有這樣的詩句:“神禹推承造化功,故留突兀大江中。”

有的還說滟滪石是由三根粗壯的石柱支起的,下有巨大的龍宮;也有人說是長江上游沖來的大滾石,受阻于夔門,堆積而成,或者是赤甲山、白鹽山的巖崩造成的。總之,眾說紛紜。

后來經過地質工作者的實地考察,滟滪石既不是崩石,更不是大滾石堆積,而是長江急劇下切,在河床中殘留的三疊系石灰巖組成的暗礁。它的下部有三足如鼎狀,直插江心,其深莫測。由于滟滪石周身有許多溶蝕凹穴,所以又叫燕窩石。

這樣一座巨石橫亙江心,也是舊時行船的一大險關,因此杜甫在《滟滪堆》中說這是“天意存傾覆”。因此,東去船只,順流而下,如箭離弦,船家須看準礁石,及時轉舵,繞礁而過,稍差分毫,就有觸礁沉船的危險。

早在東漢時期,李膺在《益州記》中說,船民經過這里,不知該順著哪股水漂過去,總是心中猶豫不決,所以才命名為滟滪堆。

自古以來,滟滪堆旁不知有多少船翻人沒,演出過多少悲劇啊!無怪乎連自小生在峽區、晚年居奉節的清人監察御史傅作楫在《滟滪堆》詩中也嘆道:

莽莽長江水,誰敢沖其波。

奇哉滟滪堆,乃欲吞江河。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徹底根治這三峽第一險灘和通航的攔路虎,川江航道工人于1958年冬,奮戰七天七夜,隨著一聲巨響,千萬年橫臥江心的巨石被炸得粉碎,沉入了江底深淵。從此,這里航道暢通無阻,“滟回瀾”也已成為了歷史,詩人陸游“不知滟滪在船底,但覺瞿塘如鏡平”的夢想,終于變成了現實。

2.瞿塘關鎖全川水 如果把滟滪堆比作瞿塘關難過的“門檻”,那么,在歷史上,瞿塘關還曾被人加上過“門鎖”,這就是鐵鎖關,鐵鎖關“鎖”的就是瞿塘關。

進入瞿塘關口后,過白帝城,側目北望,草堂河與長江匯合處,白帝山東側的巖石延伸至江邊,這是一傾斜巖層組成的巖,險峻的礁石上,巍然屹立著兩根鐵柱。這就是古時鐵鎖雄關的遺跡。

瞿塘關是古時進出四川的水上交通孔道,也是江防要塞。在這里設置攔江鐵鎖,最初的目的是防御外敵侵入,后來一度成為吮吸民脂民膏的關卡。

據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六五的記載,904年,蜀國守將張武“作鐵鏈,絕江中流,立柵于兩端,謂之‘鎖峽’。”

十年后,割據荊南的南平王高季昌欲攻取施州,即今湖北恩施,夔州守將徐宗武在南岸鑿石穿孔,在北岸立了兩個鐵柱,柱高2.3米,橫攔江上的鐵鏈有七條,鏈長共計997.2米,用來鎖江,阻擋元兵。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江邊鐵柱,鐵柱所在的草堂河,又被人們稱作鐵柱溪。徐宗武設置的這些鎖江鐵柱,丞相賈似道還專門為鐵鎖瞿塘關頒布告示,即刻于鐵柱溪的巖壁上。至今石孔、碑刻同鐵柱遺跡尚存。

又據史籍記載,早在619年以前,古人就建有瞿塘浮橋,這應當是長江三峽上最早的“長江大橋”了。據宋太宗趙炅時的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

三鉤鎮在夔州東三里。鐵鎖斷江山,橫江互張兩岸,造舟為梁,施戰床于上,以御寇焉。鎮居數溪之會,故曰三鉤,唐武德二年廢。

如果這段記述可信的話,則說明在唐代以前就有人在這“峽東風常急,江流氣不平”的瞿塘關口三鉤鎮鋪設了鐵索,而且還大膽地修建了一座浮橋。因此,正史所明確記載的唐末張武在瞿塘關設置鐵索以鎖峽,已是約三百年后的事了。

因此,在這天下至險處,因為有了斷江鐵索和浮橋,要想從水上飛渡這道“鎖峽”,真比登天還難啊!

北宋初年,趙匡胤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指著地圖對率軍平蜀的大將劉光義、曹彬說:“我軍逆流行進到此,切不可以艦到進攻。”

劉光義、曹彬謹記趙匡胤的指示,在離鐵索、浮橋還有約二十公里處,便舍舟登陸強攻,直到奪取了浮橋,才重新攔船而上。攻占瞿塘關這一兵家必爭之地,為平蜀戰役的勝利揭開了序幕。

到了元朝末年,割據川東的夏王明玉珍,為了確保瞿塘關不失,除了有攔江鐵索外,還在瞿塘關口,北倚羊角口,南靠南城寨,鑿壁牽繩,建筑了一座永久性的懸空飛橋。橋上鋪設木板,橋頭又安放了大炮。

這一懸空飛橋比從前的浮橋更加進步,不管江中洪流如何洶涌,飛橋絲毫不受影響。所以,有的學者認為,白鹽山崖壁上的所謂“孟良梯”的石孔,很可能就是這座飛橋的遺跡。

歷史上瞿塘關曾有過多次“斷江”“鎖江”的記載,所以這里又稱為“江關”。一索橫江,萬舟斷航,真可謂“瞿塘峽鎖全川水”。

昔時彌漫的戰爭烈火與硝煙已成為歷史,但我們的祖先在天下至險的瞿塘關口安設攔江鐵索,修建浮橋、飛橋的業績,卻始終同巍峨雄偉的江關瞿塘關一樣,長留人間。

3.赤甲白鹽各妖嬈 說起瞿塘關天下雄,不可不說夾江而峙、猶如天設的兩扇大門,這就是屏障夔州的赤甲、白鹽兩山。

瞿塘關口的北岸,白帝城的東側,鬼斧神工的造就了一座石灰巖質、高1400米的赤甲山。山石赭口紅,不生樹木,如人袒胸披甲屹立,山名由此得來。山形似一只紅艷艷的桃子,因此,又有桃子山的稱號。

還有人把它叫作火焰山,當晴空日麗、艷陽映照,山峰如紅妝艷抹一般。正如古詩所贊嘆的:“晴輝相輝映,解甲掛山陬。”“赤甲晴輝”向來是瞿塘關的一大勝景。

白鹽山“仿佛鹽堆萬仞崗”,與赤甲山交相輝映,紅白分明,更添異彩。這就是有名的“白鹽曙色”,又為瞿塘峽增添了一層瑰麗的色彩。

赤甲與白鹽兩座峰巒,隔江相望,近在百米,一個紅裝,一個素裹,不但給雄壯的夔門增添了英武的風采,而且還形成了不少自然和人文的景觀,如粉壁墻,圣姥泉、余公洞等,讓人們可以大飽眼福。

古人把瞿塘關的山雄水險盡訴筆端。如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這正是瞿塘關兩岸包括赤甲、白鹽兩山在內的如實寫照。陸游在《入蜀記》中也說:

入瞿塘峽,兩壁對聳,上入霄漢,其平如削成。仰視天,如匹練。

從水情上看,“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溯逆將復船”,“高江急峽雷霆斗,翠木蒼藤日月昏”,獅吼雷鳴,震耳眩目。正是這雄山險水,才造化出“瞿塘險過百牢關”的現象。

當你進入瞿塘關中,看山踏水,滿眼都是山,那山勢上懸下削,壁立著,對峙著。昂首仰望,只見一線長天,兩旁的群巒,游云繚繞,只剩下一個個利刃似的山尖。

在峽壁的威逼和夾峙下,船兒仿佛在一尺一尺地向下墜落,而怒吼的狂濤,使勁地將船兒往上抬起,恨不得舉過峽尖,送上九天銀河。此情此景,你好像一揚手就可以摸著天,跺一下腳又會陷進地窟里。

清代詩人何明禮這樣描寫他的感受:

夔門通一線,怪石插流橫。

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

4.開辟棧道見奇功 瞿塘關是橫鎖三峽中的第一峽古代三峽的交通,幾乎全靠水路。船行峽中,過草堂河口,就可望見北岸的一段古棧道遺跡。

如有心去考察三峽棧道,從白帝城沿巖腳纖夫道東行至大溪口,再轉入南岸懸崖峭壁上,便可見到有一條斷斷續續的人工鑿成的古棧道遺跡。這就是古時船夫拉纖以及陸上軍事運輸、客商行賈的唯一道路。

棧道又稱閣道、棧閣、復道,一般是指在山間石壁上鑿孔架橋、連接閣亭的山道,多見于今川、陜、甘、滇諸省境內,是古代我國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

鋪設棧道的一般方法是:先鑿出石孔,石孔呈方形,長寬各數厘米,深數五六十厘米不等。每孔間距數米,再楔入橫木,鋪設木板,即為棧道。棧道途中有較寬闊平坦處,每隔一定里程筑一閣亭,供行人歇息。

我國古代棧道在戰國時代已有修筑記錄。據《戰國策·秦策》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漢書·張良傳》記載了張良替劉邦出謀劃策,入蜀時燒絕棧道來迷惑和麻痹項羽,以致項羽誤認為自己可以高枕無憂。后來韓信卻“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奇制勝,利用棧道作了一篇絕妙的文章。

古代的棧道遍布川、陜、甘、滇等省,現存三峽棧道主要在瞿塘關段。該段從白帝城草堂河口東岸起,至巫山縣大溪對岸的狀元堆為止,長約十公里,于1888年動工修建,歷時四年之久才告完成。從巫山縣城對岸的南陵起,到今重慶市與湖北省交界處的青蓮溪為止,長三十余公里,縱貫整個巫峽的棧道,也于光緒十五年動工。

三峽的棧道包括道路、石橋、鐵鏈、石欄,寬二三米,高出江面數十米。據志書記載,在當年的棧道上,纖夫與轎工可以并行,就是夔州府官的八人大轎也能通過。現在,古棧道上已經沒有鐵鏈,石欄也殘缺不全,走在棧道上,頭頂是懸崖欲墜,腳下是洶涌的江濤,奇險可畏,令人怵目驚心。

三峽棧道與川、陜、甘、滇的棧道不同,它大部分是在絕壁上開鑿的,路途中間用石橋跨過溝壑,坦坡極少,工程之艱巨非常人所能想象。

據《夔州志》記載:

施工之始,工匠無從憑藉,乃對壁鑿孔,旋炸旋鑿,使千仞巖壁之腰嵌起五、六尺寬平坦路,纖、轎可并行其中。

修通的棧道上,“肩挑背負,絡繹稱便”“舟行有纖路,亦少覆溺之患”,百姓、官商人人稱道,頌為“千古僅見”的壯舉。

為紀念這項巨大工程及其修建者,當年施工時,便在瞿塘關中江北岸的風箱峽巖壁上鏤刻了“天梯津隸”“開辟奇功”八個醒目大字。這并不是當時人的自吹,因為這些棧道真正稱得上是“天梯津隸”,而它的建設者則的確開辟了絕壁上的奇功。

登上棧道走幾步,看到那無數的鉆孔,當年石工身依絕壁,下臨深谷,一錘一鑿的艱險情景定會歷歷在目,對瞿塘天下險這句詩的含義更會刻骨銘心!

(三)天坑地縫

瞿塘關的古跡名勝還有它附近的天坑地縫。天坑地縫北靠瞿塘關,南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連巫山龍骨坡古人類文化遺址。

天坑地縫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9.5公里,幅員面積340平方公里,轄天坑地縫、龍橋河、迷宮河、九盤河、茅草壩五大風景片區。

地縫中已開發的天井峽大橋至回頭石段約五千米,有棧道自羅家坪下到地縫,形成環線。其間景點星羅棋布,溶洞豎井多而怪異,縈繞著無數的傳說故事。

兩岸夾道的巖石千姿百態,巖壁上叢林遮天蔽日,森然欲合。天坑地縫,是一幅絢麗多彩的丹青長卷,石林、溶洞、洼地、豎井……包容萬象,應有盡有。

地縫天井峽一段,上部寬10米至30米,懸崖最深處達300米,是一條世界罕見的“一線天”景觀。

同時,崇山峻嶺中清澈碧透的涓涓溪流,原始草場和繁茂的森林,又組成了一個世外桃源的人間仙境。由于這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又成為了避暑觀賞雪景的最好場所。而且這里的山鄉風情,更像一首濃郁的土家族情歌,其純樸的民俗民風讓無數中外游人留連忘返。

如果走在我國西南部連綿的群山之中,突然眼前會露出一個巨大的坑洞,坑周圍的懸崖峭壁十分陡直,好像斧砍刀削一般,絕壁中間圍成的坑洞則猶如像一張大嘴一樣對著蒼天,橫亙在山間。這種奇異的自然景觀,民間俗稱“天坑”,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神奇造化之謎。

天坑通常有著巨大的容積,由陡峭而巖壁圈起來,深陷成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的地表特征。天坑一般在厚度特別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巖層中。天坑一般從地面通往地下,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

瞿塘關附近的這個天坑位于重慶奉節縣小寨村,坑口地面標高1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漏斗”。小寨天坑被洞穴研究專家評為“天下第一坑”,以它的驚險奇絕聞名于世。

小寨天坑的地下巖溶水文系統很完整,在28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內存在著一個天坑群,共有硝坑天坑、沖天天坑、猴子石天坑等六個天坑。

小寨天坑不僅巨大,其色彩也極其豐富。絕壁上的巖紋顏色奇特,紅、黃、黑相間猶如一幅國畫。飛禽在巖縫中飛進飛出、鳴叫、覓食,給這幅巨大的國畫平添了幾分生機。

站在瞿塘關附近的荊竹鄉九盤河右岸山頂上俯瞰,可以看見幾座山峰之間有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坑,四面坑壁異常陡峭,在東北方向峭壁上,有一條羊腸小道,在豎直的石壁上盤旋環繞直至地心深處。

坑壁上有兩級臺地:位于300米深處的一級臺地,寬兩至十米,上有兩間古樸的茅草小屋,據說曾有兩戶人家在這里隱居,在臺地上種植魔芋生存。

絕壁上的羊腸小道是他們與外界的唯一通道。另一級臺地位于400米深處,呈斜坡狀,坡地上草木叢生,野花爛漫,坑壁上有幾處泉水傾瀉而下。坑底長滿了植物,郁郁蔥蔥。

(四)瞿塘關博物館

瞿塘關始于戰國交侵時代,為天下至險,兵家必爭之地。往日這里烽煙狂瀾,“世亂戈如林”,而今“故關兵凈”,高峽平湖,三峽驟變。

為記憶歷史,傳承三峽,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白帝城博物館名譽館長魏靖宇先生在政府和專家的支持下,竭盡心力,自籌資金,營造瞿塘關遺址博物館。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以瞿塘關古烽燧、古炮臺為依托,融戰爭與詩情、歷史與自然于一體。被專家譽為三峽第一館。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位于瞿塘峽口左側,與白帝城隔水相望。前臨大江,后枕赤甲。從建筑到環境、從內容到形式,體現出一種大氣魄、大境界,構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

拾階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題寫的瞿塘關門額和著名學者馮其庸先生題寫的瞿塘關遺址博物館匾額。

門廳正壁,刊刻有蘇軾的《滟滪堆賦》;其旁為魏靖宇先生撰寫的《重刻滟滪堆賦碑記》。

參觀者步入“瞿塘烽煙”廳。從展廳寬敞明亮的落地窗向外望去,便是著名的瞿塘關古烽火臺。烽火臺,專指建于山頂、高崗或易于相互眺望之處,供燃點烽火用以報警的高臺建筑。

瞿塘關古烽火臺利用天然突兀巨石,四周用規整的砂石壘砌而成。是三峽地區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烽火臺。是瞿塘烽煙的實物見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瞿塘烽煙”廳展示瞿塘關模擬全景圖。左側為距今一千八百余年的漢磚砌成的仿古城墻。右側為搶救切割的瞿塘峽黑石灘奇石砌成的石壁。展廳兩側的墻壁上,懸掛由瞿塘峽摩崖石刻搬遷前留下的巨幅夔門、瞿塘石刻拓片,以及當地出土的兵器文物。

昔日滟滪砥柱、鐵鎖雄關、烽煙四起。而今故關兵凈,高峽平湖,三峽驟變。游覽此廳,將給人們留下難忘的記憶。

依山而建的觀景長廊,除了又白帝城觀音洞搬遷的觀音造像以及清光緒年間“云行雨施”碑外,還刊刻了弘一法師“無邊境界”等墨跡。

長廊內側,為三峽水陸畫以及三峽女神俑展廳。水陸畫是佛教為超度亡魂而舉行水陸法會所供奉的宗教人物畫。

其內容包括佛教系統的諸佛菩薩、諸天、明王、羅漢、護法神;道教和我國民間神祗,如三清、十二真君、五岳、二十八宿、列曜、六丁六甲、八仙,以及民間信仰的龍王、閻王、六道中的畜生和其它鬼魂等。

擬杜甫“入天尤石色,穿水忽云根”詩意命名的“云根堂”,由國畫大師黃永玉先生題額。堂內外展示的萬年陰沉木和億萬斯年瞿塘奇石,是三峽古生態的實物見證。水令人遠,石令人古。一塊奇石,便是一段詩魂、一個境界。

先民認為大木是通天達地的天梯,具有神的意志和靈性。云根堂內,木板刻制的馮其庸《瞿塘石歌》、范曾《題靖宇木雕》、陳立夫《天人合一》等墨跡,十分難得。

登上瞿塘關遺址博物館制高點古炮臺遺址,高峽平湖、夔門雄姿、白帝古城,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千古雄關已經不在,但后人所創辦的這座瞿塘關遺址博物館,是人們了解瞿塘關、解讀長江三峽的陣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丘市| 郸城县| 灵石县| 盐池县| 陈巴尔虎旗| 布尔津县| 会东县| 岳阳市| 嘉峪关市| 衡南县| 沙洋县| 巴青县| 静乐县| 濉溪县| 西吉县| 仁怀市| 泗洪县| 刚察县| 阜城县| 绥棱县| 麻栗坡县| 札达县| 华池县| 汽车| 大悟县| 化德县| 会理县| 博野县| 澎湖县| 额济纳旗| 巴南区| 郸城县| 江口县| 麻栗坡县| 大竹县| 犍为县| 武宁县| 宝山区| 屏边| 毕节市|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