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名稱來歷

瞿塘關位于三峽奉節縣瞿塘峽夔門山麓,兩岸斷崖壁立,高達數百米,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因此叫瞿塘關,又名夔門。江南有白鹽山,江北有赤甲山,均臨江夾峙,拔地而起,高聳入云。近江兩岸則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設的大門,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

瞿塘關不僅在于特殊的地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悠久和輝煌的歷史。

(一)瞿塘關的設關時間

在瞿塘設關,開始于什么時候,現在已經沒有確切的資料可以考證了。但關于瞿塘設關主要有兩種說法,一個是戰國說,再就是春秋說。

關于戰國說,據宋代夔州知州李植的《魚復捍關銘并序》記載:“戰國交侵,楚肅四年,始建捍關。”公元前377年。李植認為捍關為楚肅所設,當然時間應為戰國。“捍關”是古代蜀、楚通道的名關險隘。《史記》稱“捍關”,其它史書稱“捍關”。

據《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記載:

據《史記》,蜀伐楚,取茲方,即今湖北松滋,楚為捍關以拒之。則茲方之地在捍關之西。劉昭《志》巴郡魚復縣有捍關。

胡三省在此提出疑問,蜀國攻取茲方,“楚設關以拒之”應在茲方以東,而楚肅王不可能遠在瞿塘峽口設捍關以拒蜀,這從地理位置上講也是不通的。因此,胡三省認為,戰國說不足為信。

當代學者認為,肅王四年,蜀國討伐楚國,楚國在長陽被捍關阻擋了,蜀國于是攻取了茲方。這樣捍關的位置就比較清楚了,它不是在瞿塘峽口,而應在長陽縣西。弄清了捍關的位置,對瞿塘設關時間的判斷就容易多了。很顯然,李植建關說的判斷,從時間到空間都出現了錯誤。

那么,在瞿塘設關究竟始于何時呢?

據南朝宋范曄撰《后漢書》李賢注兩引《華理國志》記載:“巴楚相攻,故置江關。”

另據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捍關,廩君浮夷水所置也。昔巴楚數相攻伐,藉險置關的以相防捍。”

這些史實,都可以在《左傳》中查到,是有歷史依據的。因此可以斷定,在瞿塘設關最早應是巴人立國時,最遲也不應晚于春秋。

歷史上為什么把江關與捍關混淆呢?估計在秦滅蜀、巴時,江關還在。在秦漢大一統時,江關仍然還存在,而楚捍關則作廢了。

過了很久,到漢晉時,捍關的叫法則變為魚復江關的別稱了。后來史學家們把戰國時的捍關與漢晉時的魚復江關之別稱捍關混為一談,這就出現了錯誤。據此,可以斷定,在魚復設江關應不晚于春秋。

(二)瞿塘關稱謂演變

在歷史上,瞿塘關曾經有過三個名字,分別稱為江關、捍關、鐵鎖關。之所以取這些不同關名,自然是有原因的。

江關是瞿塘關最早的稱謂。據《漢書》記載:“魚復,江關都尉治。”意思是在魚復這段江上設關,因此叫江關。都尉是郡一級僅次于太守的軍事長官,可見江關當時在軍事地理上的重要性。

據《后漢書·公孫述傳》李賢注:

江關舊在赤甲城,后移在江南岸,對白帝城。

赤甲城在今奉節縣東江北岸赤甲山上。江關后來移到了瞿塘峽口的江南岸,具體時間已經無從查知。

江關在漢晉時,又稱捍關。如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捍關,廩君浮夷水所置也。”再如宋歐陽忞撰《輿地廣記》記載:“魚復縣有古捍關。”又如王隱的《晉書·地道記》記載:“梁州——東限捍關。”以及《后漢書·公孫述傳》的記載:“東拒捍關,于是盡有益州之地。”這些文獻中的“捍”通“捍”。

捍關到了唐末五代至宋,稱謂又有了變化。唐天佑元年,王建手下的大將張武,請予夔東作鐵鎖亙絕中流,立柵于兩端,謂之鎖峽。

宋代景定五年,徐宗武于白帝城下巖穴設欄江鎖七條,又立兩個鐵柱,上書徐宗武字,后人稱為鐵鎖關。到了南宋時,鐵鎖關才被稱為瞿塘關。

據陸游的《入蜀記》記載:“瞿塘關,唐故夔州也,與白帝城相連。”據元朝的《一統志》記載:“瞿塘關去城八里,管鎖水鐵鎖二條。”

綜上所述,瞿塘關即古代的江關。漢晉時又別稱捍關,五代北宋時別稱鐵鎖關,從南宋以后至今稱瞿塘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柱县| 阿克苏市| 襄城县| 浪卡子县| 舞阳县| 玉树县| 延边| 西平县| 丘北县| 沈阳市| 德庆县| 静海县| 临湘市| 外汇| 牡丹江市| 长沙县| 鄂州市| 都江堰市| 太白县| 静宁县| 旬阳县| 肥东县| 清流县| 龙山县| 吉安县| 沈阳市| 潼关县| 策勒县| 宝清县| 格尔木市| 永兴县| 哈密市| 乐平市| 玉门市| 江北区| 紫金县| 汝州市| 咸阳市| 新干县| 新龙县|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