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石刻文化
- 巴蜀咽喉:瞿塘關(文化之美)
- 孫軍 鄭明武編著
- 3382字
- 2016-07-21 14:10:33
瞿塘關石刻文化博大精深,地方特色鮮明。這一特有的文化現象作為三峽文化母題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子題,內涵極其豐富。瞿塘關石刻熔文學、藝術、歷史、宗教等于一爐,堪稱三峽文化的大觀園。
要想知道瞿塘關石刻文化的詳細情況,我們得從唐代說起。
(一)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三峽地區的湖北宜昌、秭歸、巴東等縣市境內和重慶的奉節、萬縣、云陽、涪陵、豐都等縣、市境內。三峽摩崖石刻不僅分布廣泛,而且歷史跨度很大。
1.三游洞石刻 是宜昌境內摩崖石刻歷史最悠久、名人名作最集中的一處。據《舊唐書·白居易》記載,唐元和十四年三月十二日,著名詩人白居易由江州司馬遷任為忠州司馬刺史,與弟白居簡同行,在夷陵遇上友人元稹。三人同游此洞,飲酒賦詩題壁,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寫在洞壁,三游洞就是由此得名的。
又據《宋史·文苑傳》記載,宋嘉祐元年冬,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自眉州到汴京,途經夷陵時欣然登陸游洞,賦詩唱和。因此,有“前三游”和“后三游”的說法。他們的賦詩、題刻至今還在。此后,歐陽修、黃庭堅、陸游等名家,明清兩代的文人墨客都曾相繼來尋勝游洞,賦詩題字都鐫刻在洞壁上。
2.孔明碑石刻 長江巫峽北岸集仙峰下的孔明碑,上刻“重巖疊峰巫峽”六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相傳為諸葛亮所寫。它的下邊還有兩行大字,一行是“名峰聳秀”,另一行是“巫山十二峰”。中間還有許多模糊難辨的小字,但從其中可以辨認的“嘉靖年”等小字可以看出,碑文很可能是明代時所刻的。
然而多年以來,人們卻說那些小字是諸葛亮規勸東吳大將陸遜的文章。據說當年夷陵之戰,陸遜追擊蜀軍到達這里,讀到這個碑文,很受感動,就退兵回去了。所以,人們便稱它為孔明碑。
孔明碑的歷史傳說雖然很不可靠,但它卻寄托著當地民眾對諸葛亮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杰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深切懷念,同時也顯示出古代巫山的能工巧匠們在危巖絕壁上高超的石刻藝術。
3.粉壁墻石刻 奉節縣境內的摩崖石刻主要位于號稱“夔門天下雄”的瞿塘關峽口一帶。在瞿塘關西口南側白鹽山下,有一段巖壁,人稱粉壁墻。
從宋朝開始,在光滑如壁,綿延一千多米的石壁上,歷代摩崖石刻、碑刻比比皆是,篆隸楷行,四種書體布列一壁。這就是有名的瞿塘峽粉壁墻碑群。它們刻意精工,書家造詣盡顯無遺。
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有清代張伯翔所書“瞿塘”兩字和劉心源所書“夔門”兩字。除此之外,還有明代詩人、翰林博士沈慶在景泰五年所刻七律詩《瞿塘上峽》:
三峽瞿塘據上游,險由天設古今留。
云煙翳樹猿揉下,風浪翻江賈客愁。
山勢西來開蜀道,水聲東去會湘流。
天橋鐵柱連環鎖,駐節看碑志遠游。
4.龍脊石題刻 云陽境內的龍脊石題刻是瞿塘峽中一個奇特景觀。
龍脊石是云陽縣城南長江之中形如巨龍的一段砂巖石梁。長二百多米,寬十來米,隨著夏秋豐水,冬春枯水,石梁或像龍一樣潛在江中,或露出龍脊在碧水中戲耍,所以稱它為龍脊石。
龍脊石上的詩文題刻將各代書法與鐫刻匯集在這里,是古代各個歷史時期保留至今的難得一見的藝術寶庫,從中可窺見近千年來歷代各階層人士的生活面貌和思想狀態以及當時的鄉風民俗。
5.白鶴梁石刻 涪陵境內的白鶴梁石刻是長江中上游著名的水文古跡。石梁上布滿了石刻文字、佛圣雕像和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石魚。其中一條石梁上,用魚眼作為最枯水位的標志,與現代的水位零點相當。
白鶴梁石刻題記共有三萬多字的水文記錄,對長江水位變化、枯落程度的考證以及探索長江上游枯水的發生和水量變化的規律,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古代水文資料和科學依據。由此它引起國內外科技界的關注,被譽為世界稀有的“最古老的水文站”。
白鶴梁除了石魚以外,還有歷代騷人墨客如黃庭堅、王士禎等人的題刻。白鶴梁集文化、科學、藝術之精粹,因此有水下碑林之稱。
(二)摩崖造像
瞿塘關摩崖造像雖不像摩崖石刻那樣分布廣泛,但它的內容豐富,年代久遠,特別是它所體現的宗教主題和高超技藝,為研究宗教對當時人們的信念和生活的影響,以及藝術創作的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瞿塘關摩崖造像的年代看,上自唐代,下至清末,歷史跨度很大。如忠縣境內的臨江巖摩崖造像、龍灘河摩崖造像分別鑿于唐代中、晚期。臨江巖摩崖造像是瞿塘關最早的摩崖造像。
瞿塘關摩崖造像內容最豐富、體系最龐大、鑿刻最集中、表現最典型、影響力最大的是重慶市境內的大足石刻。
在大足石刻現存造像中,最早的是唐高宗永徽和乾封年間的尖子山摩崖造像。尖子山摩崖造像在唐末有較大發展,經五代至南宋達到鼎盛,現存作品中,宋代造像占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當今學術界大多認為山西云岡石窟是早期代表,河南龍門石窟為中期代表,大足石刻為晚期代表。從時代的代表性而言,大足石刻就是我國的三大石刻之一。
大足石刻內容非常豐富,不僅有佛教造像,還有體系完整的道教造像和石窟造像中十分罕見的純“儒教”造像,加上歷史人物造像,共六萬尊。伴隨造像出現的各種經文、傍題、頌詞、記事的石刻銘文達十五多萬字。
大足石刻縱貫一千多年,造像精美,完好率高,多棱鏡般地折射出歷史長河中的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大足石刻是在我國石窟造像走向衰落之際而崛起的摩崖造像群,它把我國石刻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古代大足石刻造像分布在四十多處。其中以北山、寶頂山摩崖造像最集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精湛,內容最豐富。
大足石刻在延續兩千多年的龐大石窟家族中,雖然誕生較晚,卻顯示了超乎前輩的成熟性。它表現義理準確且系統,涉獵社會生活面廣闊,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它的創造性具有里程碑意義。
(三)碑刻文化
碑刻是瞿塘關最常見的一種歷史文化形態。碑刻比摩崖石刻分布更廣泛,內容更豐富,年代更久遠,歷史跨度更大,在歷史、文學、藝術等多方面都有十分寶貴的研究價值。
湖北當陽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名勝古跡很多,其中就有大量碑刻。玉泉寺有唐代畫家吳道子畫的觀音像及歷代詩文等數十通碑刻,其中大通禪師碑是湖北境內第一大唐碑。關陵有數以百計的明清兩代名人碑刻,其中最珍貴的有關云長圣像碑和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袁中道撰寫的詩文碑記。
瞿塘關附近最集中、最有名的是三游洞碑刻和黃陵廟碑刻。三游洞風景秀麗,歷史悠久,洞內外現存有石刻、碑刻一百多件,不少詩文為傳世佳作。
黃陵廟碑刻同三游洞碑刻一樣名聞千古。黃陵廟相傳是春秋時為紀念神牛助禹開江所建。三國時,諸葛亮由水路入蜀,路過這里見廟破敗,就主持重修,并親自撰寫了《黃牛廟記》,刻在六棱石碑上。
碑記上寫道:
惜乎!廟貌廢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開江。不事鑿斧,順濟舟航,當廟會茲土。仆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貌,目之曰黃牛廟,以顯神功。
黃陵廟至今保存的各種歷代碑刻近百通。從時代看,它上自漢代,下至清朝;從碑形看,有六棱石幢、穿孔圭碑與二龍戲珠帽碑,還有附礎七寸碑;從碑的性質與內容看,更是豐富多彩,有歌功頌德的功德碑,有刻鄉規民約的誡碑,有寫景狀物的詩碑,更有修繕廟宇的記事碑,還有記錄長江洪水與治理情況的水文碑。碑文體裁,詩、詞、散文應有盡有,書法則兼具隸楷行草。
秭歸和原屬秭歸的興山名勝古跡有很多,詩文碑刻也多。其中最集中、最著名的無疑是屈原廟、屈原祠和昭君宅的碑刻,內容主要是贊頌、緬懷屈原和昭君。
奉節縣境內的碑刻,在白帝城最多。現陳列有八十多通碑碣,分為東碑林和西碑林。保存至今的碑碣,上自隋唐,下至民國,各代都有,是研究地方史的極好資料。碑文字體篆、隸、楷、行、草等無體不備,風格各異。
其中,《金輪寺舍利塔碑》《龍山公墓志碑》《加號大成碑》《吊何承光詩碑》《鳳凰碑》《竹葉詩碑》等,文采書法都是上乘,不失為珍貴的藝術品。此外,在奉節城太白巖下高筍塘西山碑亭內,保存有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的撰題《西山碑記》。
云陽境內的碑刻主要集中在張桓侯廟。張桓侯廟內各處陳列的碑碣石刻共有兩百多通,從漢唐起,直至明清,其中不少是存世精品,所以該廟有“文藻勝地”的美稱。
陳列在障川閣內的《出師表》,因為它的刻、書、寫都好,被世人譽為“三絕”。
涪陵境內的中華易園也有不少有名的碑刻。涪陵對岸黃旗山北山坪南麓的北巖,是八百多年前北宋理學家程頤精心注釋《易經》的地方。南宋紹興六年,涪州牧李瞻在這里建了程子祠,并塑程頤像崇祀。從此,名人學者頻頻來訪,題碑刻壁,留下許多遺跡。
涪陵彭水是革命老區,彭水境內存有德政碑和紅軍渡石刻,那是人民為緬懷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賀龍早期革命活動及其領導下的紅軍的革命戰斗歷程而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