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產生及發展
- 萬民節日:廟會(文化之美)
- 陳秀伶 董勝編著
- 3047字
- 2016-07-06 09:46:11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
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廟會又是伴隨著民間的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乃至普及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一)產生
與其它民俗一樣,廟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能夠體現出時代的色彩。
在秦代,廟會的內容仍然單一而穩定,即祭祀祖先與神靈。在西漢時期,道教開始初步形成。廟會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響,內容開始出現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種習俗也開始初步形成。
在《西京雜記》中,描述了當時的祠廟祭祀習俗:“漢制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太牢”“京師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禱祠如求雨法”。
九醞,即九“股”,分九次將酒飯投入曲液中?!洱R民要術》分次殿飯下甕,初股、二股、三股,最多至十股,直至發酵停止酒熟止。先股的發酵醒對于后股的飯起著酒母的作用。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豬,沒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抖Y記》中太牢指的是大牢。
而京師,則是指長安一地,從中可以管窺中原地區廟會文化的基本內容。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兩教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各自均擁有了一定的根基。
到了唐宋時期,道教和佛教都達到了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圣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
水陸道場,也叫水陸法會、水陸大會、水陸齋,是我國佛教最隆重的一種經懺法事,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是設齋供奉以超度水陸眾鬼的法會。
水陸法會需要七晝夜才能功德圓滿。七晝夜之中,諷誦經典如上。水陸法會雖分七個壇場,其實是一堂整體的佛事,每一壇同等重要,缺其一就不能名之際水陸法會。每日分三時,至總回向壇宣讀文疏,昭告十方法界,將每日所誦經典功德回向。
因此,水陸是不分內壇、外壇的,齋主們隨自己發心,共同成就此一法會,就是最大的功德。誦經功德貴在自己的發心虔誠,發心愈大,虔誠愈深,則功德廣大愈是無可限量。
除了一些宗教活動上的競相比拼,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還在于: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各自的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娛樂的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這樣一來,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就是凡夫俗子也多愿意隨喜添趣。
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以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
行像是用寶車載著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種宗教儀式。贊寧的《大宋僧史略》上說:“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親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相?!边@是佛教行像的起源。
贊寧,北宋僧人,佛教史學家。俗姓高。浙江人。后唐天成年間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入天臺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后往靈隱寺,專習南山律。
贊寧與人談論,辭辯縱橫,有“律虎”之稱。內學之外,兼善儒、老、百家之言,博聞強記,擅長詩文,聲望日增,為吳越王錢俶所敬,署為兩浙僧統,賜“明義示文大師”號。
贊寧向以學識廣博知名,太平興國初奉詔旨編修《大宋僧史略》三卷,記載佛教事務及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沿芏。著作尚有《四分律行事鈔音義指歸》三卷、《舍利寶塔傳》一卷、《護塔靈鰻菩薩傳》一卷等。此外還有外學著作多種,大多佚失不存。
4世紀以后,我國佛經翻譯漸備,信仰亦次第普及,造像風氣大興,除銅像外,還有木像和夾紵像,行像的儀式也自西域傳入了。
夾紵像又叫脫胎像、干漆像或者行像。據文獻記載,它是由東晉時著名雕塑家戴逵,在傳統髹漆工藝基礎上所創制的。他先用泥塑出人物粗坯,然后糊上麻布、反復涂漆,待干后使泥脫空即成為夾紵像。這種雕塑重量輕,易于搬動,適合當時人們抬佛像游于街衢的需要。
5世紀初,法顯旅行印度時,在西域和印度都曾親見行像的儀式。西域行像在佛生日以外也有舉行的。7世紀時,玄奘赴印度留學到屈支國,即今庫車時,曾見到行像的儀式。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遷都洛陽后,大興佛事。每年的釋迦牟尼誕辰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佛像多時,就有千余尊。
景明寺是宣武皇帝建立的。在洛陽宣陽門外,皇家道路的東邊。寺院東西南北,方圓500米,前面可以看見嵩山、少室山,后面靠著皇城,樹木垂落綠影,綠水回蕩著波紋。地勢優越,明朗而干燥,是獨一無二的美景。
山上建造廟堂、廟觀,光彩富麗,有一千多間,重重疊疊的房屋,屋瓦、屋檐交錯、相對,五彩繽紛的樓臺亭閣,有空中浮道相通,雖然有四季變化,室內卻感覺不到寒暑的更替。
到了佛誕日,佛像出行時,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后,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
漢代以后,廟會向多元化轉變。漢代廟會的主體性質因為佛文化的傳入而發生了變化。從此,佛文化如滔滔洪水般涌向中州大地。
伴隨著佛教教義的傳播,佛寺星羅棋布,分布于中原地區的名山、巨邑、小鎮。許多著名的寺院,如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登封少林寺,臨汝風穴寺,鎮平菩提寺、石佛寺及瓦宮寺,信陽靈隱寺,光山凈居寺,安陽高閣寺,濟源盤谷寺,輝縣白云寺,汝南小南海,永城崇法寺,許昌文明寺,項城高丘寺等,如雨后春筍般,林立中原,并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
于是,崇佛廟會應運而生,林林總總。中原地區廣大廟會中,佛與道或分庭抗禮,或相互滲透,使廟會文化更加豐富。
(二)發展
唐宋以后,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并逐漸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風才逐漸衰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
原來屬于民間信仰的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
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一來,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托的群眾聚會的場所。而這些宗教活動的逐漸世俗化,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
廟會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地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廟會活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三)興盛
唐宋時期的廟會,不論從數量上還是規模上,在全國都已形成規模,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于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明代,是中原廣大地區廟會昌盛的重要轉折時期。經濟飛速發展,使得在洛陽、黎陽、陳州等規模較大的城鎮,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成為可能。明代手工業的繁榮,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廟會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繁密。
明代廟會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行會或者稱為會館、公所的大量興起,使廟會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區出現許多會館,他們敬祀關羽,立祠建廟,特別是建造戲樓等祭祀場所,使廟會的影響和作用進一步地擴大化。
我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以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漢、唐、宋時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娛樂形式,尤其經過明清的進一步完善發展,突出商貿功能,從而成為人們經濟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