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起源于祭祀
- 萬民節日:廟會(文化之美)
- 陳秀伶 董勝編著
- 4064字
- 2016-07-06 09:46:11
廟會起源于遠古時期的宗廟社郊制度,即祭祀。在遠古時期,祭祀是人們生活中一件經常而又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過程中,人們聚集在一起,集體開展一些活動,如進獻供品、演奏音樂、舉行儀式等。這種為祭祀神靈而產生的集會,可看作是后世民間廟會的雛形。
(一)廟會的淵源
廟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形式,反映了民眾的心理和習慣。廟會的淵源,可以上溯至古老的社祭。
社,先秦時初指土地神,亦指祭祀土地神的場所,后代逐漸演變為地方基層組織或民間團體。
古人以土地滋育萬物,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所以普遍立社祭祀。
據《尚書·甘誓》記載,夏代對于戰爭中違命的人即在社施行懲罰。甲骨文多見祭祀殷王于社,祈年求雨的記錄。《詩經》中也有西周時用糧食、犧牲祭社,祈求甘雨和豐收的篇章。
(二)社神的祭祀
在周代,王為群姓立社,稱為太社,自為立社,稱為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稱為國社,自為立社,稱為侯社。百姓25家為里,里各立社,稱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土地公”“土地爺”,是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于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
舊時,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的神祇。
在民間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有很多。有的說土地神為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他自小聰穎至孝,36歲時,做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102歲。
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便由貧轉富。于是百姓誠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還有的說土地神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張明德,主人赴遠他地做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在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封為忠仆之號。
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的。
明清以后,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為各方的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的土地,傳為唐代大文人韓愈。杭州太學一帶,原是岳飛的故鄉,于是太學就奉岳飛為土地神。現在的土地廟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約起于南宋。
各地所祀的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須白發的老人。因土地公生前為官,所以多數身穿官服。有時會有土地婆陪祀,有時則只有土地公而已。
傳說,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時,問他有什么抱負。土地公說,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人人過得快樂。
土地婆卻反對,她認為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功能。
土地公說:“那么,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
土地婆反駁說:“如果大家都變有錢人,以后我們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抬轎子呢?”
土地公無話可說,因此打消了這個原可“皆大歡喜”的念頭,世間才有今天的貧富懸殊差別。世上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于是不肯供奉她,卻對土地公甚為推崇。
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谷以養育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
《太平御覽》引《禮記外傳》稱:“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地廣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國城之內,立壇祀之。”
自東晉以后,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至基層的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
漢族許多地區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于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后,道士做超度儀式時,都會去其所屬的土地廟做祭祀活動。或者是死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
閩南、臺灣人則認為,土地神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
土地神是功能性極強的神明。一般說法,土地神為地方之守護神祇,為一鄉一里之神。
土地神是民社的重要的精神支柱,民眾向社神祈求風調雨順,就要進行社祭。
(三)社祀的發展
春秋時,遇到日食、水災亦祭祀于社。戰爭中俘獲敵國君主,也曾用作祭社的犧牲。發生重大事變還要結盟于社,社更成為公眾活動的中心,盛大的社祀往往會吸引鄰國君主專程前往參觀。
史籍中還出現“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禹勞天下而死為社”等說法。
共工氏,我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后,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作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關于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把土地神指實為某個帝王,當屬后來的傳說。
除國都外,民眾聚居的城邑也往往有社。《左傳》中就有民間婦女在鄉村之社結盟的記載。據說大約25家即置一社,可見基層居民點也都要立社。這樣,社便具有了地方基層組織的性質。
據《左傳》記載,魯昭公流亡至齊,齊景公宣稱準備將鄰近魯國的土地“千社”奉獻給他。魯定公時,齊景公又曾給衛國土地“書社五百”。
戰國時代,有的文獻說湯武征誅時,就以書社賞賜有功的士大夫,還談到楚王、越王打算以書社數百賞賜孔子、墨子等。雖不是古代史實,但卻反映了春秋戰國之際,社已成為地方基層單位,大約同邑、里相當。
至漢代,中央、郡國、縣、鄉、里各級行政機構都立有社。鄉以上的社由政府設置,官府祭祀。里社則由居民自己組織祭祀,即以里名為社名,里的全體居民不論貧富都參加。
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上旬的戊日舉行社祭,祭后在社下宴飲行樂,費用由全里居民分攤。有時也采取捐獻的辦法。
除去集體的祭祀外,個人也常向社神祈福、立誓、祛病。領導社事的是里正、父老,里、社在組織上是合一的,社的活動即為里的職司的一部分,并得到封建國家的認可與支持。社祭時的具體執事者稱社宰、社祝、祭尊,是宗教巫術者的稱謂。
社的活動的參加者并沒有專門的稱呼,反映了當時里、社尚未分離的情況。不過,與先秦相比,漢代里雖普遍立社,但已出現與里有別的“里社”一辭。社神和社祭的地位有所降低,里中居民對社的活動的態度隨貧富分化而不一致,已開始帶有自由參加的色彩。
這些說明,漢代里與社的關系開始出現了分離的跡象,社的活動開始出現了私人化、自愿化的趨向。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人口流散,漢代嚴整的里制已無法維持,全里居民參加的里社制度開始瓦解。
此時,私社開始發展。有適應門閥世族制度和戰亂中舉族遷徙或聚保的需要,以宗族地望關系為紐帶而結成的宗社,有按階級和職業結成的社。
而最盛行的則是東晉末南北朝時,由佛教信徒組成的“邑義”和“法社”。
邑義主要流行于黃河流域,一般按村邑或宗族組成,在僧人參加或指導下,結集人眾,聚斂財物,從事造像、修寺、建塔、營齋、誦經等活動。其主事者名目繁多,主要有邑主、邑長、邑維那、邑師等。參加者稱邑子、邑人。規模一般為十余人至數十人,有的達數百人甚至千人以上。
法社興于南方,側重講經、說法、修行,參加者往往是貴族、官僚、士大夫。
邑義和法社,特別是邑義,實際上是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借助佛教來統治、剝削群眾的組織。隨著時間的推移,到隋唐時,邑義和法社在地域和活動內容上的區別逐漸泯沒。
唐朝開始,就下詔強調社祭,令民間普遍立社。唐五代私社大盛,通稱社、社邑、義社、義邑、邑義等。許多私社因本身的主要活動或社人成分而有專名,如親情社、官品社、女人社、坊巷社、法社、香火社、燃燈社等。
這些私社大體有兩種類型:一類主要從事佛教活動,與寺院和僧人有密切關系,多數就是依附于寺院和僧團的組織,僧人參加或領導的也不在少數;一類主要從事經濟和生活的互助,其中最主要的是營辦喪葬。有些社則兼具上述兩類社的職能。而傳統的社祭,往往仍是這些私社的重要活動內容。
(四)社祭的舞樂
社祭時要有舞樂。自古以來,祭神時總少不了舞蹈、音樂。
儺舞是古代祭儀式中的一種舞蹈,儺戲是在儺舞的基礎之上發展形成的戲劇形式。儺祭源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
儺舞是我國古代大儺祭奠中的儀式舞蹈,后世逐漸發展成娛樂性的民間舞蹈。廣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貴州、安徽、山東、河北等地。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如鬼物、跳儺、儺戲等。
也有名之為跳神的儺舞的特征,一般都木制假面,扮作鬼神歌舞,表現神的身世事跡。從我國有文字記載開始,就有關于儺舞的記錄。
而鳥舞也是屬于社祭儀式之一。有學者認為,“履大人跡”是指象征男女性事的一種舞蹈,或稱鳥舞。學者們認為,后稷本是其母姜嫄參加社祭后,與某個姬姓男子野合而生,史籍載為“履大人跡”,是出于儒家崇圣心理,對上古時期男女野合的巧妙掩蓋。儒家為了更神異其事,把履大人跡進一步解釋為“履帝跡耳”。
姜嫄是上古時代人,陜西武功人,原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兒,后來成為黃帝曾孫帝嚳的元妃。姜嫄生活的時代,相當于我國古史傳說中堯、舜、禹時期。當時人們“知母不知父”,因而后稷有被其母姜嫄拋棄的歷史記載。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于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余年。據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這些原始的樂器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遠古的音樂文化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樂舞就是最好的說明。
上古部落首領的名號,無不跟他的發明創造有關。伏羲氏發明捕魚狩獵、神農氏發明種植五谷、有巢氏發明建造廬舍、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他們的發明創造都隱含在名號里。
而葛天氏部落,不僅是樂舞的發明者,也是織布、穿衣的發明者。由于葛天氏部落首領利用葛這種植物纖維造福部落之民,后人才稱之為“葛天氏”。
上古時代,人們所歌詠的內容,諸如“敬天常”“奮五谷”“總禽獸之極”反映了先民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
古代社祭是音樂舞蹈對后世廟會上祭神、娛神,以至娛人的活動,無疑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社祭是我國廟會產生的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