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拜占庭:說希臘語的羅馬帝國
- 大中東行紀:世界并非靜悄悄
- 張信剛
- 3797字
- 2016-05-25 15:08:36
拜占庭帝國的本質
拜占庭是古希臘時代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交匯處的一個村落的名字。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把首都從羅馬遷移到這個戰略要地之后,將它改名為新羅馬,后來又改稱為君士坦丁堡。
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過“拜占庭帝國”。公元1453年,為抵抗奧斯曼突厥人而戰死在君士坦丁堡城墻上的第九十五位也是最后一位羅馬皇帝,并不知道他自己是“拜占庭”帝國的皇帝。
東羅馬帝國滅亡二百年之后,一位德國歷史學家首先用“拜占庭”這個詞來指東羅馬的政治、文化、歷史等。后來的歷史學家一而再、再而三地援引這個用法。
從本質上看,“拜占庭帝國”是由羅馬政體、希臘語言(與文化)和基督教這三大元素所組成。也就是說,羅馬貴族在古希臘文化的領土上與本地人共同生活,大家逐漸皈依了基督教,但仍用羅馬的政治結構和法律治理國家。
君權、軍權、神權、教權
羅馬帝國自從奧古斯都之后,皇帝一般由軍事領袖們相互推選,是國家至高無上的領袖,有軍隊指揮權、征稅權、施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同時,早期羅馬皇帝還有和中國“天子”類似的超越于法律而近乎“神”的地位。縱觀世界歷史,“槍桿子里出政權”是一個普遍現象,這個說法在早期歐洲的表現就是羅馬帝國由軍人當皇帝。
羅馬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后不久,基督教成為國教,皇帝也是基督教徒,所以很難再繼續以人扮“神”。拜占庭皇帝對宗教領袖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宗教領袖又要為皇帝加冕和祈禱,所以兩者之間有若干制衡。總體而言,大權操在掌握軍權的皇帝手中。
在西部被日耳曼人占領的地區,羅馬帝國已然滅亡,沒有了皇帝,因此羅馬的拉丁教會成為保存羅馬傳統的唯一社會力量,羅馬教宗自然也就成為西歐社會的最高精神領袖。但精神領袖有時還會被有野心的封建領主挾持,所以羅馬教宗自己又和封建領主一樣,也擁有領土與軍隊。耶穌說:“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真是良有以也!
君士坦丁皇帝與“三位一體”
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紀元,用意是以耶穌出生的那一年為一個新時期的起始。但在當時,一個猶太男童誕生在羅馬帝國轄下的巴勒斯坦,是一件根本不會被人注意的小事。
耶穌誕生三百多年后,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夢中受到啟示,讓羅馬士兵作戰之前把基督名字的簡寫畫在軍旗和盾牌上,第二天戰爭果然大勝。從此他傾心基督教,并決心把耶穌從猶太教里的一個宗派領袖升格為地中海世界的救世主。君士坦丁以皇帝的身份于325年在尼西亞(Nicaea,即今天土耳其的伊茲尼克[Iznik])召開了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公會議,試圖解決當時基督教不同領導人對教義的不同見解。其中最難以調和的是對于上帝“三位一體”的理解。在各方爭執不下的情況下,君士坦丁皇帝一錘定音,決定獨一無二的上帝又分為本質上屬于一體但位格不同的圣父、圣子、圣靈三位。
這時他還沒領洗成為基督教徒,但因為他是皇帝,所以就有對宗教的發言權。
皇后·舞娘
拜占庭帝國最杰出的皇帝是查士丁尼(Justinian,527-565年在位)。他既有領軍恢復西羅馬失土的雄圖,又有扎根希臘建設東羅馬的決心。他在君士坦丁堡修建了許多重大工程,最著名的就是經典拜占庭建筑圣智大教堂(Hagia Sophia)。他也制定了許多法律,有關政治、財務方面的以拉丁文撰寫,有關民生、社會的則以希臘文撰寫。他去世后,拜占庭帝國就正式轉為希臘化了的羅馬帝國,拉丁文逐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
查士丁尼和他的皇后蒂奧多拉(Theodora)都不是貴族出身。他出生在馬其頓的農民家庭;她則是馬戲團馴獸師的女兒,遇到未來的皇帝之前,一直是一個脫衣舞演員。在某些時刻,蒂奧多拉比查士丁尼意志更堅強也更果斷。
查士丁尼大興土木,征稅很重,不少平民因此對他不滿。在某次傳統的星期日馬車比賽后,平時支持綠色車隊的平民和支持藍色車隊的上層市民起了沖突,結果“綠營”和“藍營”雙方掀起街頭暴動,不久人群就開始放火,并沖擊皇宮。局勢緊迫,查士丁尼考慮出城暫避。蒂奧多拉此時義正詞嚴地說,外面鬧事的是綠黨和藍黨,你是紫色的(皇帝穿紫色袍),所以你哪里也不能去,只能留在城里平息騷亂。
東西基督教會的分裂
拜占庭和它的“盟友”威尼斯為了它在意大利南部的領土和威尼斯在東部的貿易特權,時有摩擦。待到占領西歐的日耳曼族漸漸有了自己的力量,代表西歐的拉丁教會和代表拜占庭帝國的希臘正教也就剛好在這個時期產生了不少教義和教規上的齟齬。
公元1054年,羅馬教會和希臘教會正式破裂。雙方互相宣判對方為異端,并因此作出等于宣判對方入地獄的互相“開除教籍”(Excommunication)的絕罰。雙方的分歧點本來都是可以當作“內部矛盾”處理的問題。但在東西兩方各有自己的利益的情況下,可小可大的問題造成了持續將近一千年的東西教會的分裂。
拉丁教會和希臘正教都承認尼西亞大公會議的決議:上帝(或稱天主)是“三位一體”的。但是,東正教認為是圣父化生圣子又化生圣靈;拉丁教會認為,圣父化生圣子之后圣父和圣子共同化生圣靈。這應該說是神學上的分歧,不是人人關心的問題。其實,雙方的歧異是在分裂之后才更為被人注意,說明這個神學問題是東西教會分裂的口實而不是主要的原因。
分裂的其他表面理由還包括:安息日是否要守齋;彌撒中圣餐的面包應否用不發酵的面?
一直到20世紀末,兩位各自被認為是耶穌在世上代表的宗教領袖,即天主教的教宗和東正教的大牧首,才言歸于好,互相撤回1054年的決定。一千年來雙方信眾的亡靈究竟去了哪里,歷史也說不清楚。
“硬實力”與“軟實力”
公元5世紀末,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拜占庭帝國雄視巴爾干半島(Balkan Pennisula)、意大利南部、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東部各島嶼長達五百年。第11世紀起,又在領土縮小、強敵環伺的情形下繼續生存了將近五百年。前后一千年的王統傳承和對外統御,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
拜占庭的立國之道就在于它能把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配合使用,讓它們相互促進。它長期是地中海貿易的中心,亞歐交通的樞紐。眾多的海港、大批的船艦、多民族的人口使它的經濟充滿活力。
拜占庭政府經濟力量很強,有許多固定收入。第一,所有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船只都要交納通航費;只要有力量執行就可以坐地收錢。第二,政府壟斷境內的糧食和絲綢貿易。
希臘人最早認為中國的絲是樹上長的;早期它只能從波斯買中國的產品。但是在6世紀中葉,查士丁尼派了兩個教士到中亞當商業間諜,把那時中亞人早已學會的養蠶術和制絲術學到手,并用兩只挖空了的竹手杖帶回去一批蠶繭,呈交給皇帝。
拜占庭帝國公元4世紀初發行的金幣,一直到11世紀中葉在亞歐各地都是通用的貨幣。它的成色維持八百多年不減,發行量保持穩定,深受各國商人的信任,簡直就是“中世紀的美元”!
軍事上,拜占庭多世紀來一直有一個秘密武器“希臘火(Greek fire)”。那就是可以像近代的火焰噴射器一樣,從船上噴射出一種硫黃和硝石的混合物,能夠在海面上長時間燃燒而不熄滅。
拜占庭的“軟實力”就是它的文化。一個是宗教,另一個是語文,而兩者是聯在一起的。拜占庭“軟實力”最為明顯的例子是對斯拉夫民族的教化。9世紀時,一個多瑙河之北斯拉夫民族的小國國王,請求拜占庭派人去他的國家傳播基督教。拜占庭派了長期在北方居住、通斯拉夫語的Cyril和Methodius兩兄弟。他們除了宣揚基督教義之外,還以希臘文的大寫字母為基準,創造出一套今天斯拉夫民族通用的西里爾字母(Cyrillic Alphabet),并用這套字母拼寫的斯拉夫文翻譯了《圣經》。
大部分斯拉夫民族,如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因此才有了文字和民族宗教。斯拉夫教會把這兩位希臘兄弟視為圣人,拜占庭的“軟實力”不可謂不強矣!
一個獨眼人和九十九個瞎子
9世紀末,保加利亞的國王曾在君士坦丁堡留學,并受洗為東正教徒,被稱為“半個希臘人”。但是他就任國王后,企圖以保加利亞人為核心建立一個神圣同盟,并對拜占庭發動進攻。他雖沒有成功,但是此后一百年間保加利亞人仍然持續有取拜占庭而代之的野心。
公元1014年,拜占庭皇帝在馬其頓親自應戰保加利亞軍隊,大獲全勝。他把俘虜的保加利亞士兵分為一百五十隊,每隊一百名,下令將每隊中的九十九人的雙眼挖掉,將剩下一人的一只眼挖掉。然后命令這個獨眼人帶領其余九十九個俘虜回家。保加利亞國王見到這個慘狀,第二天就一命嗚呼!
自此以后,保加利亞就沒有再威脅過拜占庭帝國。
有這樣的朋友,還需要敵人嗎?
歷史真是充滿諷刺!羅馬人本是希臘人的親戚加鄰居,他們征服了希臘人之后信奉了基督教,不久被一批北方的民族滅亡。羅馬的國號要靠希臘人繼承,滅掉羅馬帝國的北方民族倒成了基督教的捍衛者。
1095年,羅馬教宗倡議歐洲人組成十字軍,對占領圣地的異教徒穆斯林進行圣戰。十字軍前后一共發動了七次大規模的東征。他們的敵人和目標都應該很清楚,那就是占領耶路撒冷和盤踞在巴勒斯坦和今天黎巴嫩、敘利亞一帶的穆斯林。
怎知十字軍第四次東征時(1204年),竟然占領了君士坦丁堡,洗劫三日,并且把拜占庭瓜分為若干小公國,其中有拉丁公國,也有希臘人自立的公國。拜占庭在希臘的許多海港和其他島嶼都變為威尼斯所有。此后雖然拜占庭又奪回君士坦丁堡并且恢復了運作,但是元氣已傷,難以振作了。
“落日照大旗”。此后,拜占庭帝國花了一千余年搭建的舞臺,就只等從蒙古高原經過八百年西游而來的奧斯曼突厥人,來展現他們結合突厥、阿拉伯、波斯和希臘文化的奧斯曼風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