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金融科普與辟謬(12)

  • 金融的真相
  • 賀江兵
  • 4350字
  • 2016-10-12 13:53:13

短期行為嚴重,銀行壞賬樂壞資產管理公司

但凡有過銀行工作經歷的人都知道,從上至下沒分配過存款任務的極少,上至行長下至司機、廚師甚至電工,有些極端的行長還分配過貸款和效益任務,不管是不是業(yè)務部門。這樣的結果是,拿到貸款指標的人一般都會貸給親戚朋友,為造成不良貸款埋下嚴重的隱患,盡管當時可能會有短期效益。等到形成貸款后,這樣的行長或董事長要么高升了,要么調往別處了。可悲的是那些沒有放款經驗的員工和基層干部,貸款責任還是終生的,我認識的很多人,一輩子的工資也還不清其貸款損失。

這樣的悲劇一直在全國銀行業(yè)中不同程度地發(fā)生著,跟間歇性神經病一樣周期發(fā)作。好了,既然連吳曉靈這樣的大佬的警告你們都聽不進去,那么就等著不良風暴早日到來吧。

銀監(jiān)會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yè)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6944億元,較去年末上升1023億元,已經超過2013年全年不良貸款增加規(guī)模的992億元。上半年新增不良貸款過千億。

鋼貿和小微企業(yè)成了新增不良貸款的重災區(qū)。

小微企業(yè)貸款是國家要求支持的重點,很多銀行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大舉進入小微企業(yè)貸款領域。支持小微企業(yè)也是一門科學,不是每家銀行都能做的跟民生銀行那么好的。盡管到民生銀行組織學習取經的銀行絡繹不絕,但是,大多只學了個皮毛而已。民生銀行的事業(yè)部制改革的成功,也是令所有銀行望而止步的。

不久前,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上市后首份中期業(yè)績,上半年實現了凈利潤52.96億元,同比增長30%。被認為“壞賬銀行”的中國信達的盈利大幅增長,主要受惠于中國銀行業(yè)壞賬上升,上半年新增的傳統(tǒng)不良資產收購額同比增長超過2倍。

信達公司成立之初主要是接收建行剝離的不良資產——當時接收的很多爛尾樓后來跟地價一起升值變成了優(yōu)質資產。

8月28日,銀監(jiān)會批準另一家資產管理公司華融公司引進戰(zhàn)略投資者,華融同樣引來中外機構投資者熱捧。這說明什么問題?銀行不良資產的高峰期將至。華融成立主要是接收處置工商銀行不良資產的。

放慢腳步推動改革與創(chuàng)新

在當前“三期疊加”的經濟形勢下,銀行追求高增長、高利潤意義有多大?

半年報發(fā)布之后,各家銀行的凈利潤增長從一位數到百分之三十幾不等,在當前經濟增長壓力大、企業(yè)經營很困難的情況下,銀行保持百分之十幾的增長已經不容易了,這樣的增速不僅高于GDP增速,還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潤增速。

過高的增速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貸款利差的增大,在存款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主要來自貸款定價的提高,這無形中加重了企業(yè)的財務負擔和經營困難,這讓銀行背上了“雪上加霜”的罵名。另一方面來自銀行不斷地再融資,從而擴大貸款和資產增長規(guī)模。過去兩年來絕大部分銀行都進行了再融資,特別是增發(fā)或者配股,這助長了銀行的貸款沖動,使得銀行繼續(xù)陷入“融資——發(fā)放貸款——吸收存款——再融資”的怪圈,也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不但增長方式沒有改變,對股東的回報水平也未能提高。看看那些持續(xù)再融資的銀行,融資之后凈資產收益率水平很難回到融資前的水平,這除了增加銀行管理層掌控的資產規(guī)模之外,并不是對股東負責的做法。同時,如果融資很容易,銀行就沒有動力進行結構調整和戰(zhàn)略轉型,只想著攤大餅,最后問題越積越多,積重難返。

在經濟下行期,銀行不斷追求規(guī)模擴張的背后,往往忽視了資產質量的因素,蘊含著極大的風險,過去兩年來銀行的不良貸款已經在“雙升”,如果繼續(xù)追求規(guī)模擴張,不良貸款大規(guī)模出現將不可避免。如前所述,過去兩年來在小微企業(yè)貸款上突飛猛進的幾家銀行,如今已經嘗到了苦頭,去年下半年以來,小微貸款的不良率快速攀升,如果依靠傳統(tǒng)的商業(yè)模式,小微貸款“成本大、風險高”難以避免。

因此,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銀行不妨放慢規(guī)模擴張的速度,把重點放在增長質量上,把防范風險和結構調整放在首位,等到這一輪經濟調整期過后,以一種成功轉型、脫胎換骨的面貌出現,而不要一味地追求規(guī)模擴張和利潤增速,最終在做大規(guī)模的同時也做大了包袱,結果以慘痛的代價來收場。

當前不應該以利潤增速多高來衡量一家銀行的好壞,而更應該關注銀行的風險控制情況和結構調整進展,看看哪家銀行在不良貸款真正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在業(yè)務創(chuàng)新、產品創(chuàng)新、服務創(chuàng)新和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上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在未來幾年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和移動互聯(lián)網三大挑戰(zhàn)面前能夠有持續(xù)、良好的業(yè)績表現。

在銀行改革這一點上,民生銀行是個很好的成功標本,也是董文標先生對中國銀行業(yè)做出的巨大貢獻。

其他

高連奎:傳統(tǒng)智慧阻礙創(chuàng)新——評賀江兵炮轟經濟學家事件

(2013年3月12日)

前些日子,財經界最熱鬧的事情,莫過于《華夏時報》媒體人賀江兵炮轟財經大佬事件,其火力之猛、尺度之大、措辭之犀利為近年罕見,比如他所指出的央行所謂的專家委員有些其實不懂貨幣,或者說不懂金融”,“一部分專家是名聲很響亮,一部分是身份很顯赫,在金融領域毫無建樹,但又偏愛在金融領域指手畫腳誤導大眾,金融常識匱乏得讓人嘆為觀止”,在“中國臺面上混的經濟學家集體不懂金融”,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賀江兵所說的這些事情大部分是學界公認的事實。

《華夏時報》這篇文章還具體分析了吳敬璉的貨幣超發(fā)論和張維迎的平分外匯論,這兩者已經不僅是專業(yè)問題了,更是借所謂常識,宣揚民粹主義的問題了。其深層次原因正如《華夏時報》文章所指出,經濟學家時間緊,要出書、出席各種公共場合,拒絕學習金融,也是客觀事實,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確實存在著知識匱乏和知識老化的問題。

經濟學家的缺點并不在于他的原來錯誤,而在于沒有糾正陳舊無用的東西,陳舊的東西由于他的便利變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而后來的學者的腦海中雖然也盤旋一些東西,但罕有人將其形成新的觀念。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曾提出“傳統(tǒng)智慧”的概念來諷刺那些平庸的學者:那些平庸者的觀點沒有任何的證據,只是被社會精英普遍使用,結果他們的觀點成為公眾所接受的真理。

數十年來,譯者都把“Conventional Wisdom”譯為“傳統(tǒng)智慧”,其實譯為“一般人的見解”、“流行的看法”似更恰當,這其實跟“常識”一詞差不多。在中國,這些“常識”已經成為民粹主義滋生的土壤,開始傷害著中國經濟。

美國原經濟學會主席加爾布雷斯指出“傳統(tǒng)智慧”,是那些并沒有確實證據,但由于被社會精英普遍使用,結果成為公眾所接受的真理的說法,以及一套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

傳統(tǒng)智慧的基本特點就是它具有可接受性,也即,需要為大多數人所認同,或者與流行的保持一致,或者可以得到更著名人物的支持。正因如此,人們的思想本質上具有保守性,人們喜歡堅持那些已經熟悉和定型的東西;相反,那些對傳統(tǒng)智慧構成挑戰(zhàn)的思維往往很難被人所接受。

可是,事實無情,過去說得通的“智慧”,現在未必有效。

傳統(tǒng)智慧往往都顯示出某種過時的特征——或者是理論邏輯上失去了自洽性,或者是觀念、理論與現實脫節(jié)。一方面,作為一種思維模式或者認知工具,隨著研究的深化和廣化或者人類認知模式的其他變化,以往“看起來”有道理的東西可能變得理由不再充分甚至不再有道理;另一方面,當現實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事物性質顯現得更加充分或者事物的性質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就需要新的理論出現,傳統(tǒng)觀念或者理論由于解釋力的下降也就變成了“傳統(tǒng)”。

加爾布雷斯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沒有什么理論可以垂之久遠……

當以傳統(tǒng)智慧為基礎的常識越來越脫離現實時,它也就離被拋棄或改造的命運不遠了。“傳統(tǒng)智慧的敵人不是理念本身,而是事件的發(fā)展。”

加爾布雷斯說,平庸的學者利用傳統(tǒng)智慧解釋世界,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者利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現世界。

信念的解放,是改革任務中最艱巨的一項,也是完成其他所有改革任務的基礎。它之所以是艱巨的,是因為建立在信念基礎上的權力有著獨一無二的權威性,當信念的力量站穩(wěn)腳跟時,它不會接納任何有可能削弱其控制力的思想和觀念……

當然,就人類的認知和思維而言,傳統(tǒng)智慧之所以在社會底層被認同和尊崇,可能與人的思維有關。人的思維其實也是有惰性的。面對相同或者相似的問題,人們往往會想當然地沿用熟悉或者成熟的思維方式或者工具,而不去深究理論與現實的關聯(lián)及其變化。

傳統(tǒng)智慧的傳播者是有公職、學術和實業(yè)地位的特權人物,譬如一個人一經當選學院院長和大學校長以后,只要他愿意這樣做的話,就自動地獲得解釋傳統(tǒng)智慧的權利,這是高等學術等級人物除工資報酬之外的社會報酬之一。在擔任公職以前,他通常很少引人注意,但一旦擔任他的職位后,就馬上被賦予深刻的睿智,而他們不進行研究,甚至并不寫自己的演講或論文。

傳統(tǒng)智慧又是實業(yè)成功者的特權,幾乎任何一個大公司的首腦都有資格這樣做,而且他們不但有權講實業(yè)政策和經濟學,也可以談論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外交政策的基礎,自由教育的性質等。

其實這些流行智慧雖然在社會底層有著極強的傳播基礎,但也是經過選擇的,是有階層性的,這些流行智慧是對精英有用的。后者是隱蔽卻是需要刻意強調的,加爾布雷斯在書中也描述過這樣一個美國比較流行的場景,這一場景證明了這種觀點:“對于傳統(tǒng)智慧的自定行為,就像走進教堂就要高聲朗誦《圣經》一樣,企業(yè)家的午餐會上必然充斥著對自由企業(yè)美德的歌頌和有關華盛頓壞處的演說。”這點在中國也可以得到驗證,每次財經論壇上都充斥著“企業(yè)家精神”的歌頌,這些歌頌也從來都換湯不換藥,其實根本就不用請本人去,放放錄像也照樣可以。

“常識”是過去的遺物,是人們最容易接受的東西,從中國現實梳理的話,自從香港某時評寫手出了一本《常識》的時評集子之后,中國的眾多時評寫手們如獲至寶地開始“常識”起來,甚至打出了“中國最缺常識”的招牌。然而中國人真正缺的不是常識而是知識,長年與國際脫軌的教育使中國能夠掌握話語權的大佬”一代嚴重匱乏知識,所以他們只能拿所謂的“常識”招搖撞騙,以博人眼球,而知識界早已日新月異了。

真理最后都會產生意見一致,但真理與社會輿論不同,在社會評論中,聽眾的贊許,遠較真理的考驗更難影響評論,因此評論員們更喜歡宣傳傳統(tǒng)觀念,人們像依附于水的木筏一樣,緊緊抓住我們懂得的那些觀念,這也是既得利益的一種證明。

(作者簡介:高連奎,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中國專家學者協(xié)會理事,著作有《中國大形勢》。作者注:這位經濟學家我也批過,沒想到他不計前嫌并撰此文,很意外。更多懂金融的學者們一般都選擇了沉默,他們主要怕得罪這些臺面上的所謂的“經濟學家”們。據業(yè)內一位經濟學博士對我說,自從我炮轟一干經濟學家不懂金融后,這些人均不再胡亂點評金融了,部分人開始讀《貨幣銀行學》教材了。如果因為批評那些顛倒是非、對金融問題不懂裝懂歪曲事實的人而得罪他們還有他們的學生、但讓大眾接受金融知識、促進金融教育和金融科普的話,我并不后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化县| 东台市| 柞水县| 襄垣县| 都兰县| 元阳县| 沈丘县| 土默特右旗| 宣城市| 嘉义县| 彭州市| 墨江| 崇义县| 青神县| 普陀区| 汉阴县| 凌海市| 咸阳市| 石狮市| 安阳市| 屏东市| 西藏| 奈曼旗| 海盐县| 竹溪县| 吴堡县| 宜城市| 铜陵市| 肥城市| 开平市| 福泉市| 松潘县| 卫辉市| 闽侯县| 稷山县| 定安县| 商洛市| 汝城县| 永修县| 银川市|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