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因是子靜坐法續編(1)

第一章 靜坐前后之調和功夫

第一節 調飲食

既有此身,不可無飲食以滋養之,飲食入胃,經消化后,變為糜粥狀,入于小腸再為乳狀,為血管所吸收,變成血液,滋養全身。故飲食與生命有重大關系。然食若過多,則胃中不能盡量消化,反須將不消化之物,排泄于體外,是使胃腸加倍工作,結果必氣急身滿,坐不得安。又食若過少,則有營養不足,身體衰弱之慮,亦于靜坐不宜。故飲食務必調勻。吾人之習慣,大概病在多食。故遇進食后,覺胃中微有飽感,即宜停止。古人云“食欲常少”,其言實有至理。又食物不宜濃厚,能素食最佳。又靜坐宜在早晨空腹時。平常亦應于食后兩小時方可入坐。

第二節 調睡眠

吾人勞力勞心后,必有休息,以回復其體力。睡眠是休息之最久長者。常人以睡眠八小時為度,過多則心神昏昧,于靜坐最不宜。若過少,則體力不得回復,心神虛恍,亦屬不宜。故睡眠亦須有定時、有節制,則神氣清明,可以入道。若靜坐功候漸深者,則半夜醒后,即可起坐。坐后不再睡,固最妙,若覺未足,再為假寐,亦可。如靜坐功候加深,坐時加久,則睡眠之時,可漸漸減少,故有終年以坐代睡者。此非可勉強學步,終以調節睡眠,使不過多過少,乃為合理。

第三節 調伏三毒

何謂三毒?貪欲、嗔恚、愚癡是也。此三者,吾人自有生以俱來,一切煩惱,由之而生,故亦稱根本煩惱。為修道之大障礙。故必須調伏之。

一、貪欲

吾人托父母之欲愛而投胎而成身。投胎成身之后,又復數行淫欲,為未來世投胎成身之因。于是死死生生,相續不已,可見淫欲為生死根本。不斷淫欲,終不能超出生死大海也。修道之人,欲了脫生死,不可不先斷淫欲。茍不能驟斷,亦須自有節制,漸漸調伏之。縱欲之患如飛蛾赴火必至焚身,可不懼哉?

二、嗔恚

嗔恚由貪欲而起。吾人遇可欲之物,必欲得之,得之則喜,不得則嗔。嗔恚不已,必至斗爭仇殺。自古至今,殺戮罪惡,相尋不窮。推其起源,不過一人數人一念之嗔,為之導線。嗔恚之毒,可勝言哉?

三、愚癡

愚癡亦名無明。一切眾生,皆具清凈真心。此心本如明鏡,具無量功德。自無始以來,為妄想蔽覆,遂生妄執,種種顛倒,故云無明。于是造作罪業,長淪生死,如盲人獨行于黑夜之中,永不見日。愚癡之毒,又為貪與嗔之根本也。

至調伏之法,于下文止觀章對治觀中詳之,今不贅及。

第四節 調身

何謂調身?即使身體之姿勢,常常調和是也。調身者于坐前坐時坐后皆當注意。坐前如平常之行住進止,均宜安詳,不可有粗暴舉動。若舉動偶粗,則氣亦隨之而粗,心意浮動,必難于入靜。故于未坐前,應預先調和之,是為坐前調身之法。至于坐時,或在床上,或特制坐凳,于此解衣寬帶,從容安坐。次當安置兩足,若用單盤(亦名半趺),則以左腳小腿曲置右股上,牽之近身,令左腳指略與右股齊,右腳指略與左股齊。若用雙盤(亦名全趺),則更宜將右腳小腿引上交加于左股,使兩踱向上。若年長之人,并單盤亦不能者,則用兩小腿向后交叉于兩股下,亦可。次安置兩手,以左掌之背,疊于右掌之面,貼近小腹之前,輕放于腿上,然后向左右搖動其身七八次,即端正其身,令脊骨勿曲勿挺。次正頭頸,令鼻與臍如垂直線相對,不低不昂。次開口吐腹中穢氣,吐畢,即以舌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潔之氣,如是三次或五次七次,多寡聽各人之便。次當閉口,唇齒相著,舌抵上腭。次當輕閉兩眼。正身端坐,儼如磐石兀然不動。坐久,微覺身體或有偏曲低昂不正者,當隨時矯正之。是為坐時調身之法。若靜坐畢,應開口吐氣數次。然后微微搖動其身,次動肩胛及頭頸。次徐徐舒放兩手兩足。次以兩大指背,相合搓熱,摩擦兩目,然后開眼。次以指背擦鼻,擦兩耳輪。次以兩手掌搓熱,遍摩頭部及腹背手足使全身皆遍。坐時血脈流通,身必發汗,待汗稍斂方可隨意動作。是為坐后調身之法。

第五節 調息

鼻中之氣,一呼一吸,名之為息。靜坐入手最重要之功夫,即在調息。昔人調息有四相,一風相、二喘相、三氣相、四息相。鼻中之氣出入時,覺有聲音者,名為風相。出入雖能無聲,而急促不通利者,名為喘相。出入雖能無聲,亦能不急促,而不能靜細者,名為氣相。平常之人,鮮有不犯此三者,此則息之不調和也。若既能無聲,亦不急促,亦不粗浮,雖極靜之時,自己不覺鼻息之出入者,名為息相,此則息之調和者也。故于平常時,亦應知注意,是為坐前調息之法。若入坐之時,覺有不調之三相,即心不能安定,宜善調之。務令鼻息出入,極緩極微,長短均勻。亦可用數息法,數時或數出息或數入息,從第一息數至第十畢,再從第一息數起,若未數至十,因心想他事,至于中斷,即再從第一息數起,如此循環,久之純熟,自然能令息調和。是為坐時調息之法。因調息之故,血脈流通,周身溫熱。故于坐畢,宜開口吐氣,必待體中溫熱低減,回復平常原狀后方可隨意動作。是為坐后調息之法。

第六節 調心

吾人自有生以來即系妄心用事,所謂意馬心猿,極不易調。靜坐之究竟功夫,即在妄心之能調伏與否耳。人之動作、不外行,住、坐、臥,所謂四威儀也。未入坐時,除臥以外,即是行與住二威儀。當于此二者常常加功,一言一動,總須檢束吾心,勿令散想,久久自易調伏。是為坐前調心之法。至于坐時,每有兩種景象,一者心中散亂,支持不定。二者心中昏沉,易致瞌睡。大凡初坐時,每患散亂,坐稍久妄念較少時,即患昏沉,此用功人之通病也。治散亂之病,當將一切放下,視我身亦如外物擱在一邊不去管它,專心一念,存想臍間,自能徐徐安定。治昏沉之病,可注意鼻端,令心向上,使精神振作。大概晚間靜坐,因晝間勞倦,易致昏沉。早晨靜坐,則可免此患。又用前之數息方法,從一至十務使不亂,久久習熟,心息相依,則散亂、昏沉二病皆免。是為坐時調心之法。靜坐將畢,亦當隨時調伏妄心,不可聽其胡思亂想。若不坐時,亦能如坐時之心志靜定,則成功不遠矣。是為坐后調心之法。

以上調身、調息、調心三法,實際系同時并用。不過為文字上記述便利起見,分作三節,讀者宜善體之。

第二章 正修止觀功夫

第一節 修止

止者入坐時止息妄念也。修止之法有三。

一、系緣止

系者,心有所系也。心中起念時,必有所依附之事物,謂之緣。吾人心之所緣,忽甲忽乙忽丙忽丁剎那不停,謂之攀緣。今則系此心念于一處,令不散亂,譬如以鎖系猿猴,故名系緣止。至其方法,則有五種。

(甲)系心頂上,言坐時專注其心念于頭頂也。此可治昏沉之病。然行之若久,則有頭暈之患,只可于昏沉時,偶一用之。

(乙)系心發際。發黑肉白,于此交際之處,專注其心,心易停住。然久則眼好上視,或眩暈而見黃赤等顏色,亦不宜恒用。

(丙)系心鼻端。此法可覺悟出息入息,來無所從,去無所之,刻刻不停,了無常相。吾人生命之表現,即此呼吸出入之息,既知息無常,可了知生命亦無常。然此法亦不宜恒用,有使血液上行之患。

(丁)系心臍下。此法較為穩妥,故自來多用之。今試一言其理,蓋吾人心念,專注于身之何處,血液亦隨之而集注于此,此生理上之定則也。系心于頂及發際鼻端,有頭暈及見黃赤顏色血逆之病者,即頭部充血所致。可見血液應使下降,方無患害。此系心臍間,所以為較妥之法,且能治各種疾病,亦不外此理。

(戊)系心于地。此法將心念專注于座下之地,不但使氣血隨心下降,且能使吾之心念,超出于軀殼之外,亦頗適宜,然初學之人,毫無依傍,不能安心,故禪家亦不恒用。

二、制心止

制心者,隨其心念起處,制之使不流動也。習系緣止后,稍稍純熟,即當修制心止。是由粗入細之法。蓋所謂心者,若細言之,則有心王、心所種種之名詞。然若就現在專談用功之便利而簡單言之,即將心字看作胡思亂想之心亦可也。今所言制心止者,制之之法,即是隨吾人心念起處,斷其攀緣以制止之,心若能靜,則不須制,是即修制心止。然有意制心,心既是一個妄念,制又是一個妄念,以妄制妄,其妄益增。譬如,家有盜賊進門,主人起而與之抵抗,未必能勝,反或被害,倘端坐室中目注盜賊,毫不為動,則盜賊莫測所以,勢必逡巡退出。故余常用一種簡便方法,于入坐時,先將身心一切放下,然后回光返照,于前念已滅,后念未起之間,看清念頭所起之處,一直照下,不令自甲緣乙。于是此妄念自然銷落,而達于無念之境。念頭再起,即再用此法。余久習之,極有效驗,此猶目注盜賊,令其逡巡自退也。

三、體真止

此法更較制心止為細。前二法為修止之方便,此法乃真正之修止。又制心止可破系緣止,體真止可破制心止,是由淺入深,由粗入細之功夫。體是體會,真是真實。細細體會心中所念一切事事物物皆是虛妄,了無實在,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無依無著。妄想顛倒無須有意制之,自然止息。是名體真止。至于修體真止之法,當干坐時先反觀余身自幼而壯而老而死,刻刻變遷,剎那剎那不得停住。倘吾身有一毫實在者當有停住,今實無法可使之住,可知吾身全是因緣假合假散。又反觀余心,念念遷流。過去之念已謝,現在之念不停,未來之念未至,究竟可執著哪一念為我之心耶。如是于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周遍求之,了不可得。既不可得,則無復有心,無心則無生,又何有滅。吾人自覺有妄心生滅者,皆是虛妄顛倒,有此迷惑。久久純熟,其心得住,自然能止,止無所止,方為體真止也。此所言者,乃專言用功之方法耳。若據實而論,則吾人此身。乃是煩惱業識為因,父母為緣,因緣湊合而成者也。又唯心之外,別無境界。所謂一切唯心是也。

第二節 修觀

觀是觀察,內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皆當一一觀察之。而以回光返照為修持之主旨。今因對治三毒,為說三種觀法。對治者,吾人應自己觀察貪、嗔、癡三毒,何者偏多,即對此病而修觀法以治之也。

一、淫欲多者應修不凈觀

試思吾身受胎,無非父母精血污穢不凈之物,和合而成。胎之地位,在母腹腸臟糞穢之處。出胎以后,得此不凈之身。從頭至足,自外至內,不凈之物,充滿其中。外則兩眼兩耳兩鼻孔及口大小便,共計九竅,無時不流臭液。遍身毛孔,發散汗垢。內察臟腑,膿血尿屎種種不凈。及其死也,不久腐爛,奇臭難聞。如是男觀女身如一革囊,外形雖美,內實滿貯糞臭。女觀男身,亦應如是。久久觀察,淫欲自減。是為對治淫欲修不凈觀。

(編者注)戒“縱欲”,摒斥正常性生活有失偏頗,不必照此學習。

二、嗔恚多者應修慈悲觀

當念我與眾生,本皆平等,有何彼此分別。慈者,推己及人,與以快樂也。若我身心,愿得種種快樂,如寒時得衣,饑時得食,勞倦時得休息之類。應發慈心,推廣此等快樂,及于我之親愛。修習既久,應推及疏遠之人,更進而推及向所怨憎之人。怨親平等,了無分別,方謂大慈。悲者,悲憫眾生種種苦惱,我為拔除之也。亦對親疏怨憎了無分別,方謂大悲。如此常常觀察,嗔恚之病自然消除。是為對治嗔恚修慈悲觀。

三、愚癡者應修因緣觀

愚癡即無明三毒之中,最難破除。故亦得謂前二法為修觀之便,此法是真正之修觀。世間一切事事物物,皆從內因外緣而生。如種子為因,水土時節為緣,因緣湊合,種能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節,從節生莖,從莖生華,從華生實。無種子,即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無水土,種子亦不能生芽生實。時節未到,種子亦不能生芽以至生實。然種子決不念我能生芽,芽亦不念我從種子生,水土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時節亦不言我能令種子生芽以至生實。可見凡物之生,了無自性。若有自性即應永久常住,不應因緣湊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死。我身亦然,前生之業為因,父母為緣,因緣湊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死,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剎那剎那,不得稍住。如是常常觀察,自能豁破愚癡,發生智慧。是為對治愚癡修因緣觀。

以上止觀二法,在文字上記述之便利,自不得一一羅列。至于實際修持,則愈簡單愈妙。宜就各人性之所近,擇一法修之,或多取幾法試之。察其何法與我相宜,則抱定一法,恒久行之,不必改變。此應注意者也。

第三節 止觀雙修

前文所述止觀方法,雖似有區別,然不過修持時,一心之運用方向,或偏于止,或偏于觀耳。實則念念歸一為止,了了分明為觀。止時決不能離觀,觀時決不能離止。止若無觀,心必昏沉;觀若無止,心必散亂。故必二者雙修,方得有效。今略舉如下。

一、對治浮沉之心,雙修止觀

靜坐時,若心浮動,輕躁不安,應修止以止之。若心昏暗時欲沉睡,應修觀以照之。觀照以后,心尚不覺清明,又應用止止之。總之,當隨各人所宜,以期適用。若用止時,自覺身心安靜,可知宜于用止,即用止以安心。若于觀中,自覺心神明凈,可知宜于用觀,即用觀以安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凤阳县| 青神县| 珠海市| 水富县| 盈江县| 焉耆| 永川市| 建始县| 西林县| 江西省| 松溪县| 岐山县| 凉城县| 嘉黎县| 诸城市| 佛坪县| 晴隆县| 隆尧县| 怀宁县| 巴塘县| 儋州市| 土默特左旗| 武清区| 天峻县| 桦川县| 南江县| 平乡县| 鸡泽县| 儋州市| 盱眙县| 怀集县| 日照市| 堆龙德庆县| 报价| 吴川市| 泊头市| 布拖县| 德州市| 金昌市|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