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因是子靜坐法(2)

第五章 原理篇

第一節 人類之根本

老子之言曰:“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此言萬物之各有根本也。相彼草木,由胚而芽,由芽而干枝莖葉;暢茂條達,小者尋丈;大者千霄。問其何以致此?孰不曰根本之深固乎?蓋草木之根本敷暢,斯能吸收土中之養料,以運行于干枝莖葉,而遂其生成,此人人所能知也。然則人類之生,幾萬億年,發達至今;自其大者觀之,亦萬物之一耳,既有生命,必有根本,無可疑也。草木之根本,人人能知之能道之;人類之根本何在?則知之者鮮矣。雖然,不難知也;物之生,其始皆為細胞,人由女子之卵細胞,與男子之精細胞,結合而成胎;猶草木之胚也。胎在母體中,其初生也,一端為胎兒,一端為胞衣,而中間聯以臍帶;孕育十月,至脫胎以后,而臍帶方落。以此推之,可知人類胎生之始,必始于臍,臍即為其根本。培養草木之根本,則以肥料溉壅之;培養人生之根本,當以心意之作用溉壅之。靜坐者,即使吾心意得行其灌溉之時也。

第二節 全身之重心

人生之根本在臍,吾即言之矣。古之有道之士,蓋早知之,故有修養丹田之法。丹田者,亦名氣海,在臍下腹部是也。顧吾之為是書,意在發揮平素之心得,以論理地記述之,絕不愿參以道家鉛汞之說,故不取向者丹田之名稱,而名之曰重心。物理學之公例,凡物重心定則安;重心偏則傾;百尺之塔,凌云之閣,巍然獨峙而不倚者何故?曰唯循重心之公例故。

悲哉世俗之人,不知反求其根本,而安定其重心;終日蠅營,神明憧擾,致心性失其和平,官骸不能從令,疾病災厄,于焉乘之,殊可憫已。靜坐之法,淺言之,乃凝集吾之心意,注于重心之一點,使之安定。行持既久,由勉強幾于自然,于是全身細胞,悉皆聽命,煩惱不生,悅懌無量。儒家之主靜,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禪觀,命名各異,究其實,罔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

第三節 靜坐與生理的關系

人體之構造,復雜精妙,實有不可思議者。今日科學雖發達,于此學尚只窺其途徑,未能造其極也。請就生理學上言之:吾人全體機關之最大作用,首在生活。即攝取體外之滋養質,供給于體內各機關;排泄體內之廢料于體外而已;是名新陳代謝。新陳代謝之作用,無一息停止;司其樞紐者,厥唯循環器。循環器,包括心臟、脈管、淋巴腺而言。所以運行血液于全身,循環不已者也。心臟有四房,為發血器官;脈管有動脈、有靜脈;淋巴腺遍布全身,與靜脈并行;一面吸收營養物,輸送于動脈管;一面攝取老廢物,達于靜脈管。血液之循環,全恃呼吸;呼出碳酸氣,吸進氧氣,使靜脈中紫血,變為紅血輸入動脈。此循環約二十四秒時,全體一周;一晝夜三千六百周。吾人呼吸次數,一晝夜二萬余次;所吸清氣,共三百八十余方尺;每人體中血液,平均以二升五合計。所澄之血,有一萬五千余斤;如此偉大之工作,吾人初不自覺也。運行之速如此。若呼吸合法,血液無阻滯,則身體健康;一有阻滯,則各機關受其病;各機關或有損傷,亦能使血液阻滯而生病。

血液停滯,百病遂生。其原因有種種:

(1)呼吸不合法,不能盡吸氧吐碳之功用。

(2)常人全身血量,半儲于腹部;腹力不緊,恒多郁血,使他部失調。

(3)內臟器官,屬交感神經所管轄,不能直接達于大腦,在生理學上謂之不隨意筋;言其作用,雖在人之睡臥時,全身靜止,亦不稍停,不能以人之心意左右之;故其阻滯而病,人每不及預防。

(4)心臟跳動時,于動脈之發血接近而有力;至靜脈管,則自頭部及四肢,回血入心,心臟跳動之力,所及甚微,故亦易停滯。

是故人身之血液,正猶社會之金融,利于流通。金融停滯,社會必起恐慌;血液停滯,人身必生疾病。然吾人每不及預防。衛生家只能用清潔、運動、多得日光空氣等法,輔助其運行而已。唯靜坐之法,使重心安定于下部,宛如強固之中央政府,得以指揮各機關。呼吸因練習而調和。藉呼吸之功用,使橫膈膜上下動作,腹力緊湊,可逐出腹部之郁血,使返心臟;復由心臟逼出鮮血,輸送全身。呼吸功深,增加內臟感覺,使不隨意筋,亦能盡其作用;而心臟之跳動,亦自然循序而有力。如是血液循環,十分優良(詳見經驗篇),新陳代謝作用圓滿,即不致生病。偶有疾病,亦能預先知之,使之不久復元。治病于未發之先,較諸已病而汲汲求治者,其效不可同日而語也。

第四節 靜坐與心理的關系

人身有肉體與精神兩方面,而其不可思議處,多在精神方面,此宗教及哲學所由起也。持極端唯物論者,則謂吾人心意之作用,不過有生以來經驗之跡象,印于腦中者,恒隨肉體以俱盡,殆不承認有精神界;持極端唯心論者反,謂世界一切,皆由心造,無心則無物;是皆陷于一偏之見。究之心身兩方面,不可偏廢,而心意尤能影響于肉體。概而論之,其例實多:愧恥內蘊,則顏為之赤;沉愁終夜,則發為之白;此精神之影響于形體一也。愉快時則五官之所見所聞皆美,悲哀時則否;此精神之影響于形體二也。快感起時,則食欲增進,不快之時則食欲減少;此精神之影響于腸胃也。憤怒嫉妒等不正感情起時,能使血液及各部組織中,發生毒素;此精神之影響于血液也。至若催眠術之利用暗示,使被術者執熱之火箸,而告之曰:“不熱。”執者即不覺其苦,并肌膚不少變者,其例又不勝枚舉也,精神之能左右肉體,從可知矣。

世人不知此義,心戰于內,物誘于外,全體精神,既妄想顛倒,渙散而不統一,不能宰制肉體。于是肉體則徇種種嗜好,戕賊其生機。心與形日離,遂生百病,甚且夭折,比比然也。靜坐者能萃全身精神而統于一,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自然體氣和平,卻病延年。一者何?即重心之謂也。

第五節 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重心于心理方面,能使血液運行優良;在心理方面,能使精神統一;是知身之重心,不能有所區別。是故重心安,則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時并得;重心不安,則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時胥失。世人妄生分別,鍛煉肉體者,忽于精神之修養;修養精神者,則又輕視夫肉體之鍛煉,皆不察之過也。盍于身心一致之根本,加之意乎?

第六節 靜字之真義

地球繞日以行,動而不息,吾人棲息于地球之上,亦隨地之動以為動,然則宇宙萬物,唯一動字可以概之,安所謂靜耶?故動靜之真義,未可以常說解之。吾之所謂動者,指吾人自己有所動作,反乎地球行動方向之謂;吾人之所謂靜者,即吾人自己無所動作,合乎地球行動方向之謂。蓋地球之行動,吾人毫不能感覺者也。靜之至,斯能造乎毫不感覺之域,而與地之動一轍矣。

第七節 靜坐中安定重心之現象

重心之安定,前既言之;然靜坐時如何現象,不可不一述。重心安定在臍下之腹部,其初借調息之法(詳見方法篇),俾全身血液運行之力,集中于茲;臍下腹部膨脹,富于韌性之彈力;是為重心安定之外形。至其內界,則體氣和平,無思無慮,心意寂然,注于一點,如皓月懸空,潔凈無滓;是為重心安定之內象。唯靜坐可以得之,其妙有不可言喻者。

第八節 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

人身有肉體、精神兩方面,故有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常人牽于耳目口體之欲,只知形骸之我,遂不見精神之我。重心擾亂,上浮于胸,全身機關,失于調節,輕則罹病,重則死,死時氣必逆壅,即重心上塞也。從事修養者,肉體與精神,固宜兼顧。然吾見世之體育家,鍛煉筋骨,極其強固,一旦罹不測之病,奠之能御,甚且成為廢人者有之。而禪師或哲學家,鍛煉心意,能藉修養之作用,驅除病魔;雖軀體孱弱,而卒能壽及期頤者,往往而然。可知精神之我,其能力有遠過于形骸之我者矣。靜坐之法,使重心安定,可以合形神為一致,而實則能以神役形。每日按時行之,毋使間斷,亦可名之為精神體操。

第六章 方法篇

原理既明,宜詳方法。靜坐之方法,有兩大要件:(1)端整姿勢;(2)調節呼吸;此為入門之緊要關鍵,今以次說明之。

第一節 姿勢

一、靜坐前后之注意

(1)備靜室一間,或即用臥室,開窗闔戶,不使他人來擾。

(2)制軟厚之褥或墊,備久坐之用。

(3)入坐前解衣寬帶,使筋肉不受拘束。

(4)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5)靜坐畢,宜徐徐張眼,及舒受手足切勿匆遽。

二、靜坐時之兩足

(1)盤足而坐,既以左脛加于右脛之上,復以右脛互加于左脛之上(卷首第一圖)。

右式俗稱雙膝盤,佛家謂趺之坐,乃盤膝之最完全者。論其作用,則如此姿勢,兩膝蓋必皆緊著于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張;坐時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欹斜。然初學者不易仿效,年齡較長,學之更難;故不必勉強。

(2)盤時或以左脛加于右脛之上,或以右脛加于左脛之上,均可隨人之習慣(卷首第二圖)。

右式俗稱為單盤膝。此式較雙盤膝有缺點:如左脛加于右脛之上,則左膝蓋必落空,不能緊著于褥,坐者身易向右傾斜;右脛加于左脛之上,則右膝蓋必落空,不能緊著于褥,坐時向左傾斜。初學者不能雙盤,自以單盤膝為宜,唯須注意姿勢端直,身不傾斜,其功效一也。

(3)兩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側,緊著于褥上,重心自然安定于臍下。(此指雙盤言之,若單盤,只有一邊緊著于褥。)

(4)初習盤足時,必覺麻木,可忍耐之,久則漸臻自然。

(5)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換其足;如再不能忍,則暫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6)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極端麻木;則麻木之后,自然能恢復原狀。若經過此階級者,盤坐時即永不再麻矣。

三、靜坐時之胸部、臀部、腹部

(1)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窩下降。

心窩降下者,即使橫膈膜弛緩也。胸內腹與胃之間,有橫膈膜,恰當外部兩肋間凹下處,稱為心窩。常人之重心,不能安定,其氣上浮于心窩。初學靜坐時,常覺胸膈閉塞不舒,即心窩不能降下之證。必時時注意于下腹,使橫膈膜弛緩,心窩處輕浮而不著力,久之自能降下,而重心方得安定。

(2)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脊骨之形,本三折如弓,在臀部處,略向外彎,故坐時臀部宜凸出。然不可有意用力外凸,循其自然之姿勢可也。

(3)腹之下部宜鎮定。

鎮定下腹,即所以安定重心。然亦非有意運力入腹,乃集中心意于下腹部也。宜先掃除他種雜念,而專注一念于臍下一寸三分之地位,重心自然鎮定。

四、靜坐時之兩手

(1)兩手輕輕交握,貼于小腹之前,垂置小腿上。

(2)交握之法,以一手輕握他手四指,兩拇指結成交叉之形。

(3)或以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均各隨意。

(4)兩手交握垂下處所,各隨人之肢體所宜,或在腹下,或在股上,不必一定。

(5)兩手下垂及交握之指尖,當悉任自然,不宜些須著力。

五、靜坐時之顏面、耳、目、口及呼吸

(1)頭頸正直,面宜向前。

(2)兩耳宜如不聞。

(3)眼宜輕閉。

亦有主張兩眼微開者,此名垂簾。大抵坐時易于昏睡者,宜用此法。若不昏睡,以閉為宜;蓋閉則心靜也。

(4)口宜噤,舌抵上腭。

舌抵上腭,亦是使筋肉團結之意。

(5)呼吸宜用鼻,不可開口。(詳見后文)

六、靜坐時之心境

(1)宜一切放下,勿起妄念。

吾人之意識界,恰如舞臺,各個觀念,恰如優伶,倏起倏滅時時隱現于舞臺中,無剎那之停止。故欲妄念之不起,極為難事。唯注意之一離愈明顯,則其他之觀念愈伏藏。故能注意于重心之一點,則妄念自漸漸消除。

(2)用返照法,使妄念自然不生。

前言勿起妄念,然勿起云者,亦即一妄念也。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可謂內視術,常人兩目之所視,均注乎外物,罔有能反觀其內容;靜坐時閉合兩目,反觀吾之意識,先將妄念之起滅,頭緒理清,甲念起則返照之,不使攀緣,則甲念空;乙念起,亦返照之,不使攀緣,即乙念空。正其本,清其源,久之則妄念自然不生。

初學靜坐者,往往有一種謬誤之見,恒云:“未學靜坐,妄念反少;一學靜坐,妄念反多。”此實誤解。蓋吾人念念起伏,妄念本多,未習靜者,乃不自覺,及習靜后,始能覺之,此實自覺之第一步。由此用返照法,反復練習,則妄念自漸漸減少。決不宜因妄念之多,而自畫也。

(3)靜坐本可以消除疾病,增進健康,然此等要求愈病及健康之觀念,亦宜屏棄勿思。

(4)當純任自然,勿求速效;宜如一葉扁舟,泛乎中流,棄棹舍帆,任其所之。

(5)靜坐時兩目閉合,猶可不見外物,唯外界之音響,接于兩耳,心中即生妄念,最難處置。故宜收視返聽,雖有音響,置諸罔聞。練習既久,能養成泰山崩于前而不動之概方可。

(6)靜坐者宜如宗教家,具有信仰之心,初習時往往反覺心中苦悶,必堅定不移,繼續行持,久乃大效。有效與否,全視信仰。

七、靜坐之時間

(1)靜坐之功候,到極深處,則應終日行、住、坐、臥念茲在茲方可。然初習時不可不規定時間,以早晨起床及晚間就寢前各坐一次為宜。否則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靜坐。

(2)每次靜坐之時間,固愈長愈妙;然不必有意求長,當聽其自然;能坐至三十分鐘,日久繼續不斷,則收效已不少矣。

(3)事繁之人,每次靜坐,以四十分鐘為宜;能延長至一小時更妙。

(4)時間不論早晚皆宜,若每日只能坐一次者,以早晨起床后為佳。

(5)每晚就寢前,能為十五分或二十分之短時間靜坐,頗有效。總之,以起床后之靜坐為主,就寢前之靜坐副之可也。

(6)早起,先在床撫摩上下腹,調整呼吸(方法詳見后文),次通大小便,次盥嗽,然后靜坐。

靜坐總以便后為宜,然因各人習慣不同,早晨或有不能大便者,則亦備從其習慣可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陉县| 湘潭县| 泸溪县| 广平县| 榆树市| 鱼台县| 家居| 郴州市| 西平县| 宜兰市| 商南县| 恭城| 古浪县| 隆昌县| 名山县| 安龙县| 宝兴县| 博罗县| 丹阳市| 元江| 宝鸡市| 济源市| 华阴市| 浪卡子县| 万盛区| 宿迁市| 石门县| 屯留县| 新宁县| 武安市| 吴旗县| 信宜市| 中宁县| 广德县| 巫溪县| 崇礼县| 铜陵市| 伊川县| 正定县| 舟曲县| 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