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自助讓生活鮮活多姿

凡事先問自己,結(jié)論在你心中

凡事都要先問問自己的內(nèi)心,只有自己心底那個最響的聲音才是你想要的結(jié)論。

大師啟迪眾生:“應(yīng)發(fā)回向心,反諸求己。”有些人總愛發(fā)問,卻不愛思考,所以總是問題纏身又不知遷怒于誰。其實可以自己回答這些問題,或者自己去思考,通過各種方式探求答案,這樣的話,你自己就能得出很有見解的答案。

凡事都要先問問自己的內(nèi)心,只有自己心底那個最響的聲音才是我們想要的結(jié)論。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依賴別人。事事聽從他人的指導(dǎo),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須拋棄思維的依賴,堅持獨立自主地思考,凡事先問問自己。

我們習(xí)慣于依靠別人的大腦思考并不是因為我們懶,而是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卻太相信他人了,不自信與太相信發(fā)展到極端,就是盲從。

盲從別人,必定失去自我。它可能給我們的生活、事業(yè)套上無形的枷鎖。因為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早已失去了自信心,失去了用自己的頭腦思索問題并做出人生抉擇的能力。可能有的人會說,我不過是在日常小事上隨大流罷了,到了大事的緊要關(guān)頭,我會發(fā)動自己的大腦的。但是,真到了那個時候,大腦還能發(fā)動起來嗎?有個成語是“不假思索”,它的意思是不經(jīng)過思考作出的反應(yīng)。這個詞出現(xiàn)的前提是思維習(xí)慣,有什么樣的思維習(xí)慣,遇事的時候就會“不假思索”地依習(xí)慣行事。

有這么一種人,總是人云亦云,跟著別人的思維走,沒有自己的想法。沈括在山上看桃花,讀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句詩時,沈括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jié),他在考慮,為什么家里的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tuán),沈括約了幾個小伙伴上山實地考察了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fēng)襲來,凍得人瑟瑟發(fā)抖,沈括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獨特的思維習(xí)慣,長大以后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我們遇到問題,都要先向自己求助,只有自己才是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與其等待援兵,不如著手解決問題

等待,只能讓光陰蹉跎。愛自己,便應(yīng)學(xué)會自己作決定,處理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外援是一個條件,也許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但一定要以自己為主,認(rèn)清自己的主體位置,不能讓外援成為解決問題的主體,希望有外援幫助,但絕不依賴于外援。所以面對問題時,我們要多想一些辦法,著手解決總比坐困愁城要好得多。

人生在世總是會遇上各種各樣的問題,假如有了外援,人們很可能會偏向于外援甚至依賴于外援,等待著援兵的幫助。韶光易逝,歲月荏苒,光陰如輕煙,如白云,當(dāng)你稍不留意時,它已消逝得無影無蹤。人生要及時努力解決問題,而不能單單依賴于外援。因為生命不能等待,等待只是蹉跎歲月。

人要有自主性,要學(xué)會自立,自己著手解決問題。就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漢。”人生的道路總是曲曲折折的,不會一帆風(fēng)順。一個人有了自主自立的精神,就會有勇氣克服困難,使自己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燒,這樣才可以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

易卜生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最堅強(qiáng)的人就是獨立的人。”是的,因為自助自立的個人才會有所作為,自助自立才會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fù)。人們要學(xué)會自助自立,因為許多事情都要自己解決、自己面對。不懂得自助自立的人會被社會淘汰。

“虎父有犬子”的現(xiàn)象,說明了不求自立自強(qiáng),一味想依靠祖上的蔭庇,是絕不會有什么作為的。三國時的劉備,可以算是一代英豪,一生東征西討,縱橫馳騁,從販鞋織席為生到成為蜀漢帝王。可是他的兒子劉禪,卻是一個昏庸荒淫的無能之輩。連諸葛亮這樣大智大勇的人都扶不起他,俗稱“扶不起的阿斗”,世人曾有此長嘆:“虎父何以有此犬子!”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是中國帝王中的佼佼者。可是他的十四個兒子,無一成器,三個被殺,三個早夭,一個幽禁,兩個遭流放,另外的也平庸無能,昏聵糊涂。北宋名相寇準(zhǔn),他的子孫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不過三十年,家道衰落,淪為庶民。

能自助自立不依賴外援的人總會做出一番大事業(yè)。韓愈出生于官宦世家,然而他的生活和仕途的道路卻相當(dāng)坎坷。他是在逆境中求學(xué)、成才、立業(yè)的。他3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隨后母親也離開人世。從此便由長兄韓會和長嫂鄭氏撫養(yǎng),隨著韓會職務(wù)的變動他時常跟隨長兄奔波各地。然而禍不單行,韓愈11歲時,長兄韓會貶任韶州刺史,不久之后,便客死在異鄉(xiāng)。鄭氏毅然帶著眾家小,護(hù)送韓會靈柩回河南老家,又趕上地方政局混亂,無法安居,迫不得已,鄭氏又帶他們到了宣州,僅靠韓會生前置下的一些田產(chǎn)的微薄收入度日。他隨嫂子定居宣州之后,勤奮苦讀,從不懈怠。然而跟隨而來的是科舉的失意,仕途的坎坷。

19歲那年,這位滿腹經(jīng)綸的才子,滿懷信心,進(jìn)京參加科舉考試,但他怎知單憑學(xué)識而沒有高官名流的舉薦是難以考中的。接連三次,他都名落孫山。他在苦悶彷徨中打發(fā)了6年的歲月。后來偶得梁肅的賞識和舉薦,第四次才中了進(jìn)士。按唐朝的制度,禮部考中之后,還得通過吏部的考試才能做官,韓愈又是3年連遭失敗。此時韓愈經(jīng)濟(jì)困窘,已經(jīng)無法在京城待下去了,只能懷著沉痛的心情離京返鄉(xiāng)。他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依然自立自強(qiáng),沒有自暴自棄,返鄉(xiāng)后繼續(xù)讀書,終于成為一個大文豪。

只有經(jīng)歷過磨練,才能收獲美好;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只有頑強(qiáng)地自立自主地生活,才能體驗生活的美好。在我們自助自立的道路上,雖然總是“荊棘叢生”,但是正是因為這些“荊棘”,才使我們學(xué)會了自主解決問題,從而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虛云大師出家前出生在一個幕僚家庭,他沒有繼承父業(yè),而是選擇了出家這條道路,他依靠自己的這顆向佛之心和自立自主,最后成為一代宗師。

天下無難事,只要我們?nèi)プ觯^沒有不成功的。凡事不能等待著援兵的救助,必須著手去做,只要大家將等待的時間改成創(chuàng)造的時間,則腐朽也可以轉(zhuǎn)成神奇。以自己的至誠、發(fā)心,在無聲無息的時間里,做有益于社會的事業(yè)。

做自己的守護(hù)神

被傷害是因為缺乏自我保護(hù)意識。人與人親密有間,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自己,要學(xué)會做自己的守護(hù)神。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中,儒家提倡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而且一直都在追求和塑造圣賢人格,其特征是“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這樣的圣賢人格,強(qiáng)調(diào)的是無私無我,提倡的是自我犧牲。而佛教提倡的佛菩薩的精神境界也是如此,如釋迦牟尼佛的“舍身飼虎”、“割肉喂鴿”等故事,正是這一圣賢人格的寫照。然而一些人學(xué)習(xí)這種品格卻只學(xué)其表面,不分析利弊,輕易相信別人,使自己被騙、被傷害,人固然有自我犧牲的精神,但是誰也不能代替誰,所以我們要學(xué)會做自己的守護(hù)神。

做人不能太單純,要學(xué)會保護(hù)自己。其實做人單純本身不是錯,可關(guān)鍵是社會關(guān)系復(fù)雜,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要懂得守護(hù)自己,以防被人欺詐被人騙。做人表面天真可以,但內(nèi)心一定要留點心機(jī)自己用,以免被別人傷害。中國古代大哲學(xué)家荀子在論人性時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品性如果看來是善的,那一定是他努力裝扮成這樣的,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這就是著名的性惡論,同時也告訴人們做人要有辨別能力,以防被惡人所害。

一般人都不喜歡謀略意識強(qiáng)烈的人,也就是心眼太多的人。然而,在現(xiàn)實社會里,欺騙、狡詐的人大有人在。大到國家之間的爭端,小到個人之間的利益關(guān)系,這種欺詐無處不在。在人性的叢林中,如果不能保護(hù)自己,沒有了自主性,那自己就會成為別人利用的工具。守護(hù)自己不僅僅是防御他人,更重要的是守護(hù)和堅持夢想。

虛云大師在早年想出家但父親不同意,虛云離家出走幾次都被追回,最后終于逃離父親的追找。虛云大師在鼓山受戒,他的父親常常派人四處尋找,他不敢露面,隱藏在山后的巖洞中,禮佛修行,有時候遇見虎狼也不畏懼。這樣一待就是3年,后來他聽說父親告老還鄉(xiāng)后才敢出來。后來為了修行,大師又回到巖洞生活了3年,吃的是松毛和青草,喝的是巖泉澗水,褲子鞋子破了,僅有一件衲衣蔽體。這樣修行了3年,處在深山大澤中虎狼不侵,蛇蟲不損,不食人間煙火,體力竟一天比一天好。虛云大師拒絕世間誘惑,在很艱苦的深山里,以自助之心修行禮佛,是為守護(hù)夢想,求得佛法。

行走于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太多的誘惑撲面而來,令人眩暈,只有拒絕誘惑才能做自己的保護(hù)神。

像水一樣至柔克剛

水繞山而行,遇海而入,遇到分水嶺就分流開來,遇到匯合口就匯聚一處,它的不固執(zhí),它的筋骨柔順讓它川流不息,永遠(yuǎn)充滿生機(jī)。

佛經(jīng)上說:“報緣虛幻,不可強(qiáng)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報指身體,緣指這一生遭遇的環(huán)境,我們這一生的境遇,全是虛幻不實的。覺悟的人生活隨緣就自在了;不覺悟的人造作強(qiáng)為,以自己的心意為所欲為,就是造業(yè)。虛幻的世間無常,人命苦短,祖師們囑咐我們隨家庭之豐儉,安分度日,無論苦樂順逆均屬三世因果。

覺悟之人心中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心清凈不動。佛弟子大迦葉尊者修苦行,心地清凈,智慧圓滿。善財童子生于富貴家庭,心中亦如如不動,不為環(huán)境所轉(zhuǎn),此之謂道在其中,道是覺悟的心。

在生活與環(huán)境變化之中,被環(huán)境所轉(zhuǎn)而不能覺悟就應(yīng)當(dāng)懺悔,自己努力悔過。一切隨時、隨性、隨悲喜才是心性通達(dá)的最高境界。

寺院的地面到處蓋滿了枯黃的小草,小和尚覺得很難看,于是對師父說:“我們重新種些草吧!”

師父回答道:“不急,隨時。”

終于到了播種的季節(jié),老和尚和小和尚開始忙碌著種草。

“不好了!師父,好多種子都被吹飛走了。”小和尚驚恐地喊道。

老和尚笑了笑說:“沒關(guān)系,吹走的大部分都是空的,就算是灑在泥土中也不會發(fā)芽的,一切隨性!”

這時候,飛過幾只小鳥啄食草粒。

“真要命!師父,草籽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跺腳。

老和尚依然笑呵呵地說:“沒關(guān)系的,草粒多著呢,吃不完的。一切隨遇!”

半夜時分,一陣暴雨鋪天蓋地傾瀉而下。

第二天一早,小和尚驚叫道:“師父,這下可全完了,草籽基本上都被大雨沖走了!”

老和尚走過來,緩緩地說道:“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fā)芽。一切隨緣!”

一個星期之后,原本光禿禿的地面上居然長出了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點點綠意。

小和尚高興地拍手歡呼。

師父看到后說:“隨喜!”

為人處世之道就是不要刻意地去強(qiáng)求,去改變?nèi)魏稳嘶蛘呶铮^“遇事強(qiáng)求,徒傷感情”。當(dāng)然,這并不意味著就要當(dāng)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是要順其自然,不抱怨、不躁進(jìn)、不強(qiáng)求、不悲觀、不慌亂、不忘形。這是一種大覺悟,只有心性曠達(dá)才能以柔克剛,以智勝勇,人生才能順暢圓滿。

給內(nèi)心一份溫暖

生活原本是個多面體,不只你看到的那一面,只是你太在乎苦惱而忽略了美好,想想暖人心的那些小事,心暖暖的,生活就鮮活起來。

人情冷暖、世事變遷常讓人們感到生活的苦澀和無奈,有些人因此變得冷漠,有些人變得暴躁……很多人失去了原本單純的個性,陷于苦惱和感慨之中。其實放在心里的這些苦惱還是要自己來承受,承受的多了,人就累了倦了,心會覺得蒼老而失去活力。所以常常記得給自己一份溫暖,生活原本是個多面體,不只你看到的那一面,只是你太在乎苦惱而忽略了美好,想想暖人心的那些小事,心暖暖的,生活就鮮活起來。

很多人會因為金錢、權(quán)勢失去了原本的單純和天真,變得冷漠或是暴躁,由此平添了很多苦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做事、說話不可能十全十美,別人如此,自己也一樣;要寬以待人,別人說錯了話,做錯了事,你再發(fā)脾氣也無法挽回,可能你原諒了他,不計較、不追究,也許他更愧疚,更容易改正,何必抓住別人的錯誤不放呢!好鼓不用重錘,別人如果有不是,我們需要的是善意地提醒他一下,點明了,他知錯了,下次注意改正,就行了。這個人知錯不改,一而再、再而三,那他就不會做事,也不會做人,總有一天他會吃虧甚至受到懲罰的,我們又何必動怒而不開心。無論是非對錯,先給自己一點溫暖,讓心暖起來不是更好嗎?

有句話是:“善人善己,惡人惡己。”其意思是:你有善待別人的心態(tài),必然產(chǎn)生善待的言行;你善待別人,別人就會善待你;反之,你惡待別人,就是惡待自己;你今天惡待別人一寸,別人定會在明天惡待你一尺,甚至一丈。與人為善,寬以待人,多了許多和氣,少了許多怨恨,多了很多朋友,少了很多仇敵,環(huán)境寬松,心情舒暢,工作、生活就會好生痛快、愜意!

生活中有很多溫暖的小事感動著我們。從前,在一個小村莊里有位中年郵差,他從剛滿20歲起便每天往返50公里的路程,日復(fù)一日將憂歡悲喜的消息送到居民的家中。就這樣20年一晃而過,人事物幾番變遷,唯獨從郵局到村莊的這條道路,從過去到現(xiàn)在,始終沒有變,觸目所及,唯有飛揚(yáng)的塵土罷了。

他一想到必須在這無花無樹滿是塵土的路上,踩著腳踏車度過他的人生時,心中總是有些遺憾。

有一天當(dāng)他送完信,心事重重準(zhǔn)備回去時,剛好經(jīng)過了一家花店。于是他走進(jìn)花店,買了一把野花的種子,并且從第二天開始,帶著這些種子撒在往來的路上。就這樣,經(jīng)過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他始終持續(xù)撒播著野花種子。

沒多久,那條已經(jīng)來回走了20年的荒涼道路,竟開起了許多紅、黃各色的小花;夏天開夏天的花,秋天開秋天的花,四季盛開,永不停歇。

花香對村莊里的人來說,比郵差一輩子送達(dá)的任何一封郵件,更令他們開心。

踩腳踏車的郵差,不再是孤獨的郵差,也不再是愁苦的郵差了。那些能夠侵入人們心底的東西才能給人以溫暖。

虛云大師求佛修行的數(shù)十年遭遇到很多人情冷暖的事情,但是他沒有為這些事情所影響,而是一次次戰(zhàn)勝了自己,用自己的行動溫暖了很多人的心。

內(nèi)心承受的苦惱多了人就容易累,心就會蒼老而失去活力。人們只有調(diào)節(jié)好自己才能不使自己因為人情世故而苦惱,給自己一些溫暖,生活就會變得鮮活多姿。

塑造自身才是最重要的

佛說修行,修的是自身。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你就會成為最好的。

很多人都喜歡從別人那里得到肯定的目光,以炫耀自己的成就有多高,其實我們自己才是衡量成就的標(biāo)尺,人生在世不一定有多么輝煌的事業(yè),關(guān)鍵是問問自己的內(nèi)心是否快樂。

人生中的成就并不是成功就可以衡量的,無論誰走在你前面,或者你走在誰前面,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靜下來問問自己,這是自己想要的嗎?這樣能使自己內(nèi)心得到快樂嗎?

佛說修行,修的是自身。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新的寺院落成后,老和尚告誡小和尚,要自己動手塑造佛像。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咱們是不是應(yīng)該找一個佛像照著塑。”老和尚回答說:“不,照著自己的模樣塑就行。”小和尚不解地說:“照著師父的樣子塑可以,我可不行!”老和尚笑道:“這樣吧!我照你塑,你照我塑!”小和尚不明白,老和尚又說道:“心表如一,言行一致的把自己當(dāng)成佛,塑成佛,自己就成了名正言順、心安理得的佛。你我的德行和模樣都可以塑成佛,世界上還不平添許多向往成佛,可以成佛之人嗎?”

的確,無論什么樣的佛,當(dāng)初也都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他們是因為用心修行才一步步把自己塑成佛的。自己在自己心中的畫像,往往就是自己的外在形象,所以我們在心里將自己塑造成什么樣,往往就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塑造自身很重要,虛云大師一生中都在不斷塑造自己。虛云大師一生愛國愛教,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和圓瑛、趙樸初等20人共同發(fā)起成立中國佛教協(xié)會,倡導(dǎo)全國佛教徒組織起來,參加愛護(hù)祖國和保衛(wèi)世界和平的運(yùn)動。虛云大師一生正信正行。他從19歲出家之后,歷經(jīng)三朝五代,不論時局如何變化,從未放棄過佛教信仰。堅持搞好道風(fēng)建設(shè)和佛教自身建設(shè),特別是提出了“農(nóng)禪并重”的思想,重振禪門宗風(fēng)。虛云大師一生處世不驚。他的一生雖然經(jīng)歷坎坷,備受許多磨難,他都能從容面對、泰然處之,體現(xiàn)了一位德行高尚,修行有素的出家人的寬闊胸懷。

虛云大師一生艱苦樸素,在他的百年佛教生涯中,他修建了近百所寺院。每開辟一處都是結(jié)茅而居,僧裝束身,粗茶淡飯,但他總是親力親為,和大家共同建造寺院,推動當(dāng)?shù)胤鸾淌聵I(yè)的發(fā)展。虛云大師一生淡泊名利,早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醞釀成立之初,就有不少人推薦他擔(dān)任會長,但他以身體不適為由,堅辭不受,最后盛情難卻,接受了名譽(yù)會長一職。他建好的寺院總是交由他人管理,從不以功自居。

大師一生致力于佛法,從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塑造自己的形象,堪稱典范。我們也要從自身抓起,塑造自身,以求內(nèi)心真正的快樂。

消除內(nèi)心的嗔恚

如果人人都能夠處處忍耐克制,消除自己嗔恚的劣根,善待他人,與人和睦相處,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性情是一種修養(yǎng)和內(nèi)涵,人的修養(yǎng)越高,就越安靜從容,也就不會輕易發(fā)作。發(fā)脾氣是情緒的發(fā)泄,發(fā)泄情緒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阻礙了真正的智慧,所以,想要不失智慧,就要提高境界,保持理性。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火為嗔恚之火,一發(fā)脾氣,雖有好名聞,也會被嗔恚所破壞,因為人不喜見也。

佛家教化世人不要有嗔恚之心的故事也頗為多見,白隱禪師是日本江戶時代有名的禪僧,從不追逐名利,終生住在鄉(xiāng)下的小廟里,以著作和說法來度化眾生,培養(yǎng)出了很多名僧,如東嶺圓慈、峨山慈棹。

一次,一個武士慕名前去拜訪白隱禪師,見了面后,武士恭敬地問白隱:“禪師,您所描述的地獄和極樂之說到底是真實的呢,還是憑空虛構(gòu)的呢?如果是真實存在的,能否帶我參觀一下呢?”

白隱禪師聽后,沉默了幾分鐘,突然破口大罵,而且用語極其惡毒。

對于這種突發(fā)狀況,武士非常震驚,沒想到一向德高望重的白隱禪師會如此粗俗,但他還是以一個武士應(yīng)有的修養(yǎng)克制著自己內(nèi)心的怒火。

但是,白隱禪師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而且越來越過分,甚至嘲弄武士的劍連只老鼠都砍不死。

武士終于忍無可忍,拔出腰里的佩劍刺向白隱禪師,并罵道:“你真是豈有此理,我誠懇地來求教,你怎么可以出口傷人,如此羞辱我呢?”

殺氣騰騰的武士用劍尖指著禪師的鼻子,一步步把禪師逼到了角落里。白隱禪師退到柱子后面,面不改色地說:“你不是要我?guī)銋⒂^地獄嗎?現(xiàn)在你不是已經(jīng)看到了嗎?這就是地獄。”

聽了白隱禪師的話后,武士一愣,察覺到自己的失態(tài),明白了禪師的良苦用心,連忙扔掉劍,跪在地上道歉:“對不起,禪師!剛才是我魯莽失態(tài)了!請您原諒。”

白隱禪師微微一笑,說道:“這就是極樂!感覺到了吧!”

事實上極樂世界和地獄就在每個人的心里,一念之間,你可以身處極樂世界也可以身處地獄,關(guān)鍵是看你怎么對待人生。

如果人人都能夠處處忍耐克制,消除自己嗔恚的劣根,善待他人,與人和睦相處,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極樂;如果斤斤計較,事事與人為難,爾虞我詐,相互攻擊陷害,我們的世界就只能是地獄。所以,我們一定要以一顆善良的心來面對世界。

擁有堅強(qiáng)的心

生活中有很多挫折,只要擁有一顆堅強(qiáng)的百折不撓的心,生活就會多姿多彩。

生活不會一帆風(fēng)順,在難以預(yù)期的挫折中,我們許多人只會感到無所適從,隨之而來的便是淚水朦朧了雙眼,看不清前行的道路。一位哲人曾說過:“雖然屢受打擊和磨難,失去了很多的東西,但你始終都要有一顆堅強(qiáng)不屈的心,這樣才會有美夢成真的希望。想要承受住風(fēng)雨的侵襲就必須使心變得堅強(qiáng)。”

雄鷹傲擊長空,必須千萬次的從懸崖絕壁中墜落再騰飛;春蠶破繭,化而為蝶,要先體味作繭自縛的日日夜夜。如若沒有這些常人難以想象的隱忍和痛苦,生活不過是一幅淺顯易懂的工筆畫,很難有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感染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年輕人去見一位得道高僧,年輕人恭敬地問高僧:“請問,怎樣才能成功呢?”高僧笑笑,遞給年輕人一顆花生:“它有什么特點?”年輕人愕然。高僧讓他用力捏捏,年輕人用力一捏,花生殼被捏碎了,卻留下了花生仁。高僧又說:“再搓搓它。”年輕人照著他的話做,毫無疑問,它的紅色的種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實。高僧再讓他捏,年輕人用力捏著,但是他的手無法再將它毀壞。高僧又讓他搓搓,當(dāng)然,什么也搓不下來。

高僧告訴他:“花生雖屢遭挫折,卻有一顆堅強(qiáng)的百折不撓的心,這就是成功的秘密。”

每一個成功人士成功的過程都不會是一帆風(fēng)順的,只有歷經(jīng)磨練人才能變得更加堅強(qiáng)。所以說不幸和挫折如同一塊磨刀石,它可以磨掉人不夠成熟、不夠堅強(qiáng)的部分,去掉人的驕氣與嬌氣,打造人的韌度,促使人更踏實,更堅定地前進(jìn)。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彩票| 金华市| 集安市| 临桂县| 承德县| 瑞丽市| 海口市| 冷水江市| 康保县| 资阳市| 宜良县| 利川市| 沙坪坝区| 曲水县| 若尔盖县| 内江市| 乐亭县| 黄平县| 荆门市| 秭归县| 太和县| 三亚市| 九寨沟县| 嘉善县| 夏河县| 家居| 延庆县| 阳春市| 镇雄县| 万安县| 蕲春县| 武威市| 泰和县| 湛江市| 玛纳斯县| 东方市| 成武县| 靖安县| 马龙县| 海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