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禪定:內(nèi)不動心外不著相

放下貪妄禪定于當(dāng)下

安于無常是一種放下欲望之后的定力,是一種看淡是非后的安然,這是一種人生境界。我們不求榮華不生妄念,只要在這滾滾紅塵中不貪不怒,求個心安便是享盡人生的逍遙清福了。

人總是生活在變化之中,一切總無法預(yù)料,唯一可以應(yīng)對的就是讓自己的心安住在這變化之中,不為外界所轉(zhuǎn)。印光大師說:“修行之要,在于對治煩惱習(xí)氣。習(xí)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xí)氣愈發(fā)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當(dāng)于平時,預(yù)為提防。則遇境逢緣,自可不發(fā)。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如不能諦了我空,當(dāng)依如來所示五停心觀,而為對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調(diào)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隨境轉(zhuǎn)也。”

鴻德大師行腳的時候,在途中,遇上一個正在不住流淚啼哭的少年,他便走上去問:“年輕人,你為何獨自在這里哭泣?是否有什么苦衷,可以和我說一說嗎?”

少年停下哭泣,嘆氣道:“只因我母親發(fā)病臥床不起,我有沒錢為母親治病,想去作工掙錢,但臥床的母親有沒人照料,所以傷心難過。”

鴻德大師聽完,心里特別高興,心想難得有如此孝敬母親的好孩子,于是他決定施法幫助這個孩子。他用手指了一下路旁的一塊石頭,把它便成了一錠黃金,拿起來交給那個年輕人。可是這個年輕人說什么也不收。

鴻德大師心里更加高興,心想這孩子雖然孝敬母親,急需用錢,但是卻不貪財,真不愧是一個君子。大師問他:“你為何不要這錠黃金?這足以治療你母親的病了,而且還可以叫你母子幾年不愁衣食!”那只這少年張口即答道:“收你的這些黃金,終要是用完的,因此我只想要你的手指,這樣我就可以隨用隨變了。”

鴻德大師聽完,感嘆一聲,轉(zhuǎn)身邊走邊說:“世人貪念如此深,攝人靈魂攝人心,帶到逆境還不醒,機緣來時再度化,佛法等待悔悟人。”

年輕人無法滿足,是因為他貪婪,對一個貪婪的人來說,心中的貪念會帶給他無盡的煩惱,這些煩惱使他心緒不寧,無法安住當(dāng)下,也很難懂得于無常中求安心的道理。

人生無常,我們會經(jīng)歷很多不同的境況,生老病死,富貴與榮華,高興與失意總在充斥著我們的內(nèi)心,使我們的心靈不得安寧。跳出這人生的浮沉圈,看透一切表象不過是過眼云煙,讓心在這無常之中獲得安寧。

看透一切并不是要我們拋棄一切,是要安于無常。

無相禪師在行腳修行時,走到一個池塘邊,見有一個青年正在打水車。無相禪師邊走了過去,向那青年討了一杯水喝。那青年非常羨慕無相禪師,對禪師說道:“大師,假如我出家修行悟道,肯定不會像你一樣四處行腳修行,我一定要找一個非常清靜的地方,歸隱行修。”

無相禪師于是笑著問那青年,“如此,你打算何時出家修行呢?”

青年回答說:“在這方圓幾十里內(nèi),我是唯一一個熟悉這水車性質(zhì)的人了,村里的人們口要依靠這個吃水灌田,假如有人可以和我一樣非常了解這水車了,那我就可以了無牽掛的出家修行,歸隱一處了。”

無相禪師問:“即然你特別熟悉水車,那我來問你,假如把水車完全至于水面之外,或是把它完全至于水面之下會怎么樣呢?”

青年趕緊回答:“水車是水上一半水下一半,上面是打水的部分,下面是固定的部分。假如完全至于水上,就沒有了固定部分;同理,完全至于水下,就無法打水,還可能被大水沖走。”

無相禪師說:“你說的這個關(guān)系也正是我們和世事的關(guān)系,假如我們完全入世,可能會被這紅塵沖走;假如完全出世,自命不凡,隱居而生,則是修行沒有了根基,終不得果報。出家修道之人,出入得宜方是在無常中心安。”

青年聽罷頓有所悟,從此之后一心照料自己的水車。

世事無常,我們是脫不開的,要身處其中做好自己,就要不為無常所礙,自求心安,方可逍遙。

自在安然品味過程

人生沒有永恒,始終如一的是變化,所以一時的得失都算不得什么,要放開心胸,將痛苦和快樂都看淡,自在安然地品味人生的過程。

生活中酸甜苦辣五味俱全。高興時沒有必要大喜大樂,因為高興不會太長;痛苦時更沒有必要大哭大悲,因為痛苦的時間也不會太久。生活中的事物太雜,人的角色也有很多,我們不可能一一去體嘗。同一件事情可以讓我們快樂亦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痛苦,因此我們不必為一時的擁有而欣喜若狂,更不必為一時的失去而痛苦連連。擁有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警告自己這不會太久,失去的時候提醒自己這也不會太長,得失不是永恒不變的。

印光大師就僧說過:“世間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現(xiàn)在所住之天地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yè)世界別業(yè)根身所感,皆有成壞,皆不久長。身則有生、老、病、死,界則有成、住、壞、空。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滅,果亦不能不生滅也。”

世間一切都是如此,并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更何況快樂和痛苦。我們經(jīng)常會因為某一個抉擇而要面對痛苦和快樂的結(jié)果,左思右想不敢向前。殊不知快樂痛苦兩者之間本來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有一位年輕的小伙子和自己的女朋友約會,小伙子到的很早,于是一個人獨自在約會的地點等待。就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一位白發(fā)老者,他來到這個小伙子的身邊,送給了小伙子一枚銅錢,他告訴小伙子:“只要你將這枚銅錢向右翻轉(zhuǎn)一下,你就可以穿越時空到你的未來,想到哪一段就到哪一段。”

小伙子接過銅錢沒有答話,心里想著該不會是有人捉弄自己吧。他把銅錢向右翻轉(zhuǎn)了一下,他的女朋友來了,正在遠(yuǎn)處含情脈脈的看著他。于是他想著假如立刻結(jié)婚,該多好呀。于是他又翻轉(zhuǎn)了一下,親朋滿座,歌舞升平,他和女朋友并排而立正在拜天地。他轉(zhuǎn)身看著身著紅喜袍的妻子,漂亮極了,他又想他們應(yīng)當(dāng)有很多的孩子,銅錢又一次被翻轉(zhuǎn)……

銅錢不住地被翻轉(zhuǎn),他看到了自己的兒子,還有孫子。他看到直到生命的最后,自己一身疾病,躺臥在床,之后被不孝的子孫拋至荒野。饑餓難耐后終于命喪黃泉,尸首被烏鴉老鼠啄食的只剩一堆骨頭。

小伙子看得手腳冰涼,面無血色,正當(dāng)他即將完全崩潰的時候,白發(fā)老人再次出現(xiàn),收回了銅錢,小伙子又重新回到了與女朋友的約會的地點。

快樂不會長久,悲傷也終會有盡頭。世間的一切都不會永恒不變。不必為一時的好與壞而過于高興或是悲傷,一時的成敗決定不了一生的榮辱,快樂痛苦都不過是人生的過程,用心品味人生過程就好,不必太過在意得失。

在無常中修一份定力

三界的欲望、無明和傲慢因禪定而放下、斷除。無常空苦,我們看穿生死,不執(zhí)著外相,禪定心安,多修定慧。

世間萬物生滅變化,遷流不住,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有位大師曾說過:“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印光法師說:“聰明不能敵業(yè),富貴豈免輪回。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經(jīng)部》中記載:“凡所生必死。”下至最底層的地獄,上至高層的一切眾生,沒有一個能回避死亡的。生者必死,而死者就會有生,這就是輪回。這輪回是一種常態(tài)。

泱泱歷史都如流水東去,更何況我們每個人短暫的一生呢!人的一生也是起伏不定的。印光大師曾經(jīng)說過:“生死大事,須當(dāng)預(yù)辦。若待臨行方修,恐被業(yè)力所奪。”

生死是一種必然,我無法抗拒,自從我們降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jīng)一天天邁向死亡了。雖然我們無法阻擋死亡,但我們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有所拓展,以這種方式延長我們的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貢獻,生命就得以延長。”

一切都是變化著的,我們要學(xué)會在變化中禪定心安,好好生活。一天中有日出日落,日出陽光普照,日落一片黑暗;一年中有春夏秋冬,春天綠草茵茵,冬天的萬物蕭條,這都是變化。也許你今天還是發(fā)號命令、頒布法律的國王,可明天就成了別人的階下囚;你也許今天還是個卑微的打工仔,明天就會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也許今天你還受到人們眾星捧月一般的贊美和追隨,明天可能就會遭人唾棄。我們要看破一切,多修定慧,造福眾生。

《涅槃經(jīng)》上說:“在我們的一切認(rèn)識中,無常是最為重要的,三界的欲望、無明和傲慢因此而斷除,它是我們最好的如知。一切法亦是無常,所謂法無定法,無時無刻都不可以忘卻無常。要修到圓滿之法。非無常不可。我們的發(fā)心、平等覺、回向都要有無常的伴隨才可圓滿無上。”

心有定力才能坦然

人生若有定力,處處是坦途。人生路上不光有鮮花和陽光,還有更多辛酸和泥濘。但只要你有定力在,處處皆可為坦途。

對待生活中的煩惱世事,佛叫我們參禪入定,悟透一切。不為外物所擾。避免情緒搖擺不定。提到不為外物所擾,很多人會想到打坐參禪,而且有人可能以為打坐參禪只是坐在那里紋絲不動,其實這樣的打坐不能起到任何效果。

印光大師說:“參禪一事,談何容易。古人如趙州諗禪師,從小出家,至八十余歲,尚且行腳。故有頌之者曰:‘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長慶坐破七個蒲團,后方開悟。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此等大祖師,大徹大悟,如是之難。彼魔子之徒,一聞魔說,遂皆開悟。如前所說祖師,只是替他提鞋也無用處矣。”

由此可見參禪悟道、看透一切并非易事,這需要極高的定力,定力對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純印老人一生自悟極高,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讓我們來看看純印老人的一生吧。

純印老人一生自悟自證,不為外物所繞,用她自己的話說:“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此即修行之法,這也是定力極高的表現(xiàn)。

純印老人的丈夫劉振曾因酒精中毒雙眼失明。家人請大神來治病。大神看病時讓劉振頭上蒙了一塊白布坐在炕沿之上,隨即他全身披掛整齊,在屋內(nèi)胡亂搖擺,身上的鈴鐺嘩嘩作響,手中的鑼鼓振振有聲。劉振不一會兒就無法忍耐,放聲大哭。大神即說是仙家附體,眼病就要好了。但劉振的眼睛卻毫無反應(yīng),只是流淚不止。純印不顧大神的說法,上前幫丈夫入定,丈夫真的就在這吵鬧聲中睡著了。大神也就知趣地走了。

純印老人的丈夫去世時,她才四十多歲。換做別人定是苦于兒女和老人的生活無人照料,內(nèi)心痛苦悲傷,可是純印卻不這樣想,她還勸其長子說人有生就有死,不必為此難過。她的兒媳則說她沒有心肝。

直至后來其長子進祥去世,再后來其三女桂珍去世,純印老人都是坦然對待。老人一生無論遇到什么樣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她定力深厚,專心參禪悟道,能看透一切世事的因果。我們也要培養(yǎng)這種定力,建立起坦然對待事實沉浮、生死離別的根基。

不著外相脫苦海

心只要清凈了,佛性自會在清凈心中顯現(xiàn)。就如清凈無波的水盆中,自會顯現(xiàn)天上的明月。

印光大師說過:“娑婆之苦,無量無邊。總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八種苦,貴及帝王,賤至乞丐,各皆有之。”

法師說,八苦之中,生死最大。你在夢里夢到了各種怪象心里就很害怕,請我為你說救護之法。其實這種苦與六道輪回里的苦比起來,根本不算什么。如果把輪回的苦比作大地,那這夢中的苦就是微塵。眾生心量小,故見小而不見大。你在小苦面前覺得恐怖,求我說救苦之法,何況在生死大苦面前呢,你就一點也不介意嗎?我現(xiàn)在為你統(tǒng)一說救小苦大苦之法,如果能依照我說的,你現(xiàn)在必然不會有這些小恐怖了,而且將來也能長久地安樂。那這是什么法呢?這即是志誠懇切念佛及觀音菩薩名號耳。

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可見苦為成佛之本。

娑婆原是苦封疆,生死輪回實可傷。

拔斷愛根歸西去,歷劫熱惱頓清涼。

印光法師曾在復(fù)許熙唐居士書信中說過:“居士年已六十有五,一子一孫,均已夭殤。約世間人情論,極為可痛心者。若約了生死之凈土法門論,則實為超凡入圣之最勝因緣。世間人生不知來,死不知去,實為人生一大要事。但以為子孫計之念重,于自己生死大事,反漠然置之。使居士兒孫長壽仕進,或被富貴福祿所迷,恐難以發(fā)此皈依三寶、求受五戒之心,亦不過以福壽善終為止。至于自己之法身慧命,仍以不聞不信。縱令事事稱心,豈能超出虛生浪死之外?今日境遇不嘉,知人世無非是苦。又得凈土諸書而詳閱之,知吾人本有故鄉(xiāng)安樂處所,可以安身立命。而日唯佛是念,唯凈土是求。直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則超凡入圣,了生脫死,盡未來際,受勝妙樂。由是言之,其子與孫,實為成就汝了生死一大事而先逝者。當(dāng)生大感激心,愿以自己念佛功德,消彼罪業(yè),增彼善根。俾彼亦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庶可不致彼子與孫,徒然早死也。”

印光法師勸人看透世事無常,苦難不斷,要一心修行,脫離八苦。不要苦執(zhí)榮華富貴的表象。凈土法門是度化眾生的一個方便法門。愿脫八苦,可專修凈土,一心念佛。

凈空法師也提倡修習(xí)凈土法門,他說:“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這個因緣希有難逢,你能夠深信不疑、你能夠真正發(fā)愿,你就有福了,你這一生就可以脫離苦海。”

法門不過是幫助眾生澈見心性的一種方式,眾生只要不著外相,苦心修習(xí),必能脫離困難。

安心修行不視惡色

春夏秋冬,是自然的變化,人的命運,是隨緣的變化,世情流轉(zhuǎn)在一條線,放下我們的斤斤計較,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緣,我們只需要安心修行,不妄聽,不視惡色。

印光大師說過:“人之入道,各有因緣,因緣若到,則有莫明其妙之機感。又凡事各有因緣,不可勉強。一切任緣,無可容心于其間,容心反成徒勞,固不若任緣之為解脫也。”

正如印光大師所說,人各有各的因緣,我們應(yīng)當(dāng)隨緣,不必羨慕別人如何。懂得隨緣是一種定慧,隨緣才能安心,如果不懂隨緣,一直把事情放在心里,不斷地糾結(jié)卻改變不了它的因緣,這反而會損失自己的定力,弱化自己的禪心。

從前有個修行僧,他行腳到了河南的一個地方,眼看天已經(jīng)黑了,他四處張望,沒有看到可住住宿的旅店。唯一可以看見的是遠(yuǎn)遠(yuǎn)的山坡上的一個廟宇,于是他便走了過去,想在那里掛單。哪知到了那里,主持和尚說什么也不留他。

這修行僧非常客氣地說:“我自己帶了蒲團,只在大殿里坐一晚上就可以了。”

但主持和尚竟然說:“坐一晚也不可以。”

這個修行僧苦苦相求,但主持就是不留他,這個修行僧終于無法忍受,發(fā)了無名之火。

他大吼道:“你不留,我也得住,反正廟是和尚的。”他把蒲團向地上一仍,就坐了上去。主持和尚見趕不走他,也沒了辦法,把廟門一關(guān),就走到里面去了,不再管他。

這個修行僧也是相當(dāng)有功夫的,坐下就想:“今天沒有辦法入定,心里起了煩惱。唉!真的想不明白,這是個什么方丈。”于是他起身想到四處看看。此時,夜已經(jīng)深了,四處一片寂靜,他走過了好長一段破破爛爛的大殿,來到了后院。他心想這應(yīng)當(dāng)是寺里師傅住的地方吧,看起來好像是僧侶的宿舍,一排大瓦房修的光明透亮,里面還點了燈火。向里一看,他嚇了一跳,里面兩個和尚正在吃酒,還有些美女們陪同作樂。

這下他真的氣大了,他生氣不只是因為那兩個和尚的行為,還因為菩薩的護持不利。

他回到前面的大殿,用手指著加藍(lán)菩薩的雕像說:“菩薩,你是怎么護的法,我如此修行你都不護持,我到這里掛單,坐一晚上都不可以。那兩個和尚如此胡作非為,卻得到你的護持。”

發(fā)了一通牢騷后,它心里漸漸放下了,于是又坐了下來,這次入了定。剛?cè)攵ǎ铀{(lán)菩薩就來了,菩薩對他說道:“你在此處發(fā)的什么脾氣?你什么也不知道胡言亂語,你和這廟宇有什么因緣?你可曾搬了一塊磚,搭了一根梁?這座廟宇是唐朝時建的,你和它沒有任何的因緣。他們兩個不是好和尚,可是你可知道他們?yōu)檫@廟做了什么?他們某個前生是能干活的畜生,是兩只驢子,這建廟用的磚瓦木材都是它們拖上來的。歷經(jīng)千百年,對這廟宇有功德的人都走了,這廟宇的因緣已盡,此時那兩個驢子來了,該是它們享受的時候了,人家有緣。你什么也沒有做過,你和這廟宇沒緣,萬物各有因緣,不要胡亂指責(zé)他人。”

修行僧聽完加藍(lán)菩薩的話說:“可是,他們在此尋歡作樂,有辱出家人的……”

修行人不知道怎么說下去了。加藍(lán)菩薩說:“你若一心禪定,安心修行不視惡色,也能感覺到這因緣所在,還能明了,那些美女不過是在他們的前生將他們砸死的那堆亂石。你心里起了煩惱,無法入定,才亂了分寸,弱化了自己的禪定之心,失去的修行人的慧眼。你不好好打坐定心,卻不斷指責(zé)別人的是非,看看你的禪定之心還有幾分?”

修行人聽了立刻拜謝加藍(lán)菩薩:“多些菩薩指點,弟子一定安心修行,從此以后用我的禪心慧眼明了這隔世因緣。弟子會安于禪心,不再妄加指責(zé)。”

加藍(lán)菩薩轉(zhuǎn)身走了,修行人從入定中醒來,這才明白一顆禪定之心是多么重要。從此安心修行,功力大增。

放下我執(zhí)自在定心

只有放得下我執(zhí),讓自己始終保持一顆平靜、淡泊的心,不為富貴名利所絆,自會自在逍遙、快樂常在。

印光大師說過:“人生世間,幻住數(shù)十年。從有知識以來,日夜?fàn)I謀,忙忙碌碌。無非為養(yǎng)身家,做體面,遺子孫而已。推其病根,只因執(zhí)著有我。不肯放下。其念慮固結(jié)。雖佛與之說法,亦莫之能解。而于自已主人公本來面目,則反置之不問。任其隨業(yè)流轉(zhuǎn),永劫沉淪可不哀哉。”

不著相、能放下,才能以一顆禪心普度眾生。

印光大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開然和尚夙因深厚,托生在將門,成為一位名將的公子,但是他不愿意造殺業(yè),不想從軍。有一次他偶然聽到化聞老人說法,就拜化聞老人為師,剃發(fā)為僧。出家之后公子一直潛心修行,研讀佛經(jīng),但還是沒能參悟出其中的玄機。終于有一天,他忽然頓悟,這時他與佛的機緣已經(jīng)成熟,他的功夫深淺莫測。

到了光緒末年,他開始住持法雨寺。他來去自如,不受身體的牽絆,幻生幻滅,了無定相。他能普化眾生,使有情眾生和出家人各得其所,如甘雨普潤大地。印光大師評價這位高僧:“絕似證無我相者之無所住而生心,度脫一切眾生而無有度相。”

這位高僧能夠通身放下,安住在禪定無相之中。后人常常以他的例子來開示后世子孫,讓后世子孫明白放下一切、心能禪定的玄妙。

你放下的時候,自性都現(xiàn)前,無論你學(xué)還是不學(xué),六根一接觸就徹底明了,這是本能。

早在宋朝的時候,有個布袋和尚,也就是彌勒菩薩,我們一般都喜歡稱其為歡喜佛。相傳他住的地方是雪竇寺,后成了彌勒菩薩的道場。胖乎乎的布袋和尚每天出去化緣時都會在身上背著一個布袋,不論他化到什么東西都會把它放到布袋里。

有一天布袋和尚在回寺廟的路上遇到了幾個信徒。他們一起向布袋和尚請教,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布袋和尚什么也沒說,只是把自己身上背著的布袋往地上一放,然后雙手下垂,做了個一無所有的姿勢。幾個信徒看了看似乎明白了,這是讓他們放下。“可放下之后又該怎么辦呢?”他們又接著問。布袋和尚還是什么也沒有說,背起布袋又匆匆上路了。他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但是卻已經(jīng)回答了信徒的們的疑問。佛法就是要我們懂得放下,放下之后還是放下,就是將放下也要放下,你就得道了。

不只是學(xué)佛如此,人生其實也是一樣,只有放下才能內(nèi)心坦然,只有內(nèi)心坦然,人生才能過得踏實自在。

有一次佛陀說法的時候,來了小鎮(zhèn)上的一位富翁,他非常虔誠地聆聽佛陀的教化。最后還向佛陀請教如何去除煩惱?佛陀問他為何而煩惱。他告訴佛陀,自己現(xiàn)在正為家產(chǎn)而煩惱,這使自己的內(nèi)心非常不平靜,失去了安寧。

佛陀又問他,“有這么多的家產(chǎn)為什么還會如此煩惱?”富翁回答說因為自己年事已高,不知道以后這么大的家業(yè)該如何處置。佛陀奇怪地問:“難道你沒有兒子嗎?”富翁趕緊回答說有,并說他們都已經(jīng)各自成家了。佛陀說道:“既是如此,那就可以讓你的兒子接管你的家業(yè)呀,難道這有什么不可以嗎?”富翁回答說自己的家業(yè)一直是自己打理,幾個兒子從來沒有接觸過,他們什么都不會做。

佛陀告訴富翁:“人生的每一種技能學(xué)問沒有天生的,都是要通過學(xué)習(xí)來獲得的。你的兒子即已長大成家,就應(yīng)當(dāng)讓他們慢慢的學(xué)習(xí)你的人生經(jīng)歷,從而打理你的家業(yè)。”富翁趕緊說自己是要教他們的,可是幾個兒子都不想學(xué)。

佛陀問道:“這要看你是否能夠放下,只要你肯放下必然會有人接。人的生命無常,也許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假如你的最后一刻來臨,就是你放不下,你也帶不走任何的東西。”富翁聽了佛陀的話,依舊猶猶豫豫做不了決定。佛陀又打了一個比喻:“人的欲望就如同一把干草,用火將其點燃,然后拿著這火把逆風(fēng)而行,火就會越來越大。你如果不馬上放下,它就會燒到你的手掌,然后就是手腕,再不放下就是引火燒身。”富翁最終明白了佛陀的教誨,把心中的一切放下,煩惱隨即消逝。

我們要懂得放下我執(zhí),淡泊知足。如果不懂得放下心中的一切欲念,我們自己就會引火燒身煩惱不斷。只有放得下,讓自己始終保持一顆平靜、淡泊的心,不為富貴名利所絆,才會自在逍遙、體會禪定的玄妙。

凈化內(nèi)心心自安

世間諸相混雜,欲求進步,則當(dāng)先凈化自己的內(nèi)心,只有如此才可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行的平穩(wěn),不走偏頗。

印光法師曾說:“欲生凈土,當(dāng)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以不住相之清凈心念佛,則是心作佛。”

眾生都具有佛性,也都可以成佛,只是因其自己妄想執(zhí)著太多而不得正果。所以我們應(yīng)該先修心。“譬如磨鏡,垢去明存”,說的也只這個道理。

讓我們看看慧薰禪師與云水僧的故事。

云水僧文道非常敬仰慧薰禪師,所以不遠(yuǎn)萬里到慧薰禪師的住處來拜見禪師,他說:“我十分敬仰禪師的高風(fēng),今特來拜見,請禪師給予開示!”

因為天晚了,慧薰禪師回答說:“天色漸晚,你先在這休息一晚上吧!”

第二天,等文道醒來的時候,禪師早已經(jīng)起床,并且已經(jīng)做好了飯,正在等他用餐。但是他找遍了整個住處沒有找到可用的碗給文道盛飯。見文道走過來,他便隨手拿了外面一個骷髏頭骨為文道盛了飯。文道見此情景不知如何是好。

禪師看見他的表情就說:“你入道并無真心,不是為修道而來,你心中充滿了污穢,如何得道。人的內(nèi)心有一顆明亮的珍珠,如果我們用污穢將其遮掩,就似珍珠讓泥沙掩埋,見不得光明,何以成正果?”

文道終于有所悟,當(dāng)即謝過禪師。

修佛唯有一顆凈心才能得正果,世間諸相混雜,欲求進步,則當(dāng)先凈化自己的內(nèi)心,只有如此才可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行的平穩(wěn),不走偏頗。

印光大師一向提倡人們先學(xué)儒家之學(xué),明事、明理、明心才見性德,才能有禪定的根基。印光大師在法會上跟眾多居士聊起儒學(xué)的價值時,有一位居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明朝有一個叫董京的人在朝為官,當(dāng)時山東遭遇大旱之年。董京即被朝廷派往山東救災(zāi)。他在山東修渠引水,救濟災(zāi)民,回朝后即被官升一級。就在同僚為其祝賀的時候,董京卻請求將功贖罪,不必升官,并坦言自己曾截留過朝廷的賑災(zāi)銀兩。

他說:“山東大災(zāi),糧食毫無收成,饑民遍野,還有好多餓死的,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真不敢相信還有這樣的慘狀。這景象使我無法入眠,我深深為過去的錯誤行徑而自責(zé)。這次山東之行,我的內(nèi)心得以洗禮,所以今揭發(fā)自己,祈求我主寬恕。”

一席話,不但讓同朝的官員敬佩,還得到了皇上的贊揚,后來董京成了朝中不可多得的清官。

《大學(xué)》里說:“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董京的做法恰好印證了《大學(xué)》里面的前幾句話。

“先正其心”是凈化內(nèi)心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印光大師在其文匯里面曾說過先正心,然后能凈心的善于教導(dǎo)眾生。

不要讓諸相迷了心智,要自行其心,唯有凈心才可以在人生路上行的平穩(wěn)高遠(yuǎn),才能讓內(nèi)心安定永恒。

除去雜念身心安定

人生所以煩惱不斷只因為自己內(nèi)心裝滿了雜念,想要身心安定就只有把一切雜念都倒掉,讓內(nèi)心清凈。

印光大師皈依弟子眾多,他在教弟子們念佛的時候告誡大家一定不要有雜念,帶著雜念念佛會迷失本心,不如不念。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如果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

為了不迷失本心,我們應(yīng)當(dāng)遠(yuǎn)離這紅塵紛擾。可是遠(yuǎn)離了這紅塵紛擾,就真的能夠與世間情怨隔斷嗎?遠(yuǎn)離了這紅塵紛擾,就真的能夠與世事煩惱再無瓜葛嗎?

有位居士說:“忘記、遠(yuǎn)離一切并不等于一切從未有過,其實我們需要的是用一顆清靜智慧的心去把一切慢慢淡化。忘記遠(yuǎn)離并不能真的躲過繁雜,真心面對也不一定非得難過。”

人世間為什么有如此多的痛苦煩惱呢?佛告訴我們說是因為我們不識自我。由忘我到無我,是參禪的最高境界,“真空無我”就是對這種境界最合適的表達(dá)。

好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只要一踏入寺院,心里就會感到十分清靜自在,這是因為我們一心向往著禪境,內(nèi)心智慧得到了升華,能夠暫時將身上的煩惱放下了。

慧能禪師有一個弟子,每日只知道打坐參禪。

有一天,禪師把這個弟子叫到身旁,問道:“你能不能否告訴我,如此終日打坐究竟是為了什么?”

這個弟子回答:“回稟師父,我在用心參禪呀!”

禪師反問:“那你可知道參禪和打坐兩者不是一回事嗎?”

弟子不解地問道:“師傅平日總是教導(dǎo)我們說,一定要對容易迷失的本心加以控制,終日坐禪不可躺臥。難道弟子錯了嗎?”

禪師聽完徒弟的解釋微微一笑,說道:“這是你沒有領(lǐng)悟,打坐和參禪是不一樣的,如此打坐只不過是在虐待你的身體。”

徒弟聽了禪師的話,簡直迷惑極了。

禪師繼續(xù)解釋:“參禪入定不是打坐,而是一種修行的狀態(tài)。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才可以讓你的身心都離開塵世間的紛擾,看淡一切自會獲清凈安寧。假如你始終無法擺脫外界的干擾,內(nèi)心得不到安寧,即使是終日打坐也無濟于事。”

徒弟問:“那么要怎樣才能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安寧呢?”

禪師繼續(xù)說:“不被外界外物相迷惑困擾,能夠擁有一顆出塵智慧的內(nèi)心,看淡世間一切紛擾。”

當(dāng)內(nèi)心不被外界的繁雜所擾的時候,清凈本性自然流露,一切紛擾繁雜也就煙消云散了。

有一群小和尚圍坐在一個老和尚的四周,他們請求老和尚告訴他們?nèi)松陀钪娴膴W秘。

可是老和尚始終緊閉雙目一言不發(fā),過了很長時間,老和尚問小和尚們:“院子里的雜草太多,你們有辦法將其除掉嗎?”

一個小和尚馬上搶著回答說:“用一把鏟子就可以了!”

老和尚微微一笑,沒有說話。

見老和尚沒有作答,另一個又說:“用火就可以了。”

老和尚還是微笑不語。

又有一個小和尚說:“用石灰抹了地面也許更好!”

可是老和尚依舊微笑,沒有說話。

另外一個小和尚說:“你們的方法都不行,斬草必須除根,我們要把草根挖出來才好。”

老和尚環(huán)視一圈,用眼神示意小和尚們都不要再爭論了,然后慢慢說道:“其實你們說的都有些道理。那這樣,從明天開始,你們把寺院后面的草地劃分成塊,然后各按照自己的方法試著除去雜草,等到明年這個時候我們再討論結(jié)果,如何?”

到了第二年,小和尚們再次聚到一起時,寺院里的雜草地早已變成了金燦燦的莊稼地,雜草全都不見了。

原來除去雜草竟是如此簡單。雜念如雜草,世間的紛紛擾擾躲不掉,只有讓內(nèi)心中滿智慧,看淡一切,才能化去雜念,身心安定,清凈快樂。

我隨緣,不被緣所轉(zhuǎn)

我們隨緣,但是要把心放在諸法實相里,用我們的禪定之心堅固自己,雖然是隨緣,只要用內(nèi)心禪定就不會被外境所轉(zhuǎn)。

印光大師在寫給馬契西居士的信中曾說過:“由不了真無自相,隨迷染緣而當(dāng)體成妄,妄無自性,當(dāng)迷染而其體原真。(故)終日隨緣,終日不變。”

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人的真如本性是無形的東西,它會隨眾生的迷惘之心而幻化出諸多相狀,這是不變隨緣;但是迷惘之心幻化之相,其根本是人之真如本性,這既是隨緣不變。這就要求我們追本求源,做真的自己,既要入世求生,又要有出世的心境。

有一位青年,他出身卑微,家境貧寒。父母也都出身農(nóng)民之家,他自己種過地,做過木工,泥瓦工,吃不上飯時撿過破爛,給人送過煤球,感情生活不順,還曾被人冤告過。他一生漂泊,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家,走到哪都被別人歧視。但是他卻一直有著自己的理想,他酷愛文學(xué),喜歡寫作,竟然還寫出了很多迷人的詩歌。這曾經(jīng)令好多人不解,一個一直在痛苦的生活邊緣掙扎求生的人,居然能些出這樣的文字。

面對他人這樣的疑惑,這個青年是這樣回答的:“開始的時候,我也困惑低落,非常迷茫,有一次我在街上毫無目地的閑逛,遇到一位大師,大師看我悲苦愁悶的樣子,問我到底怎么了,我就把心里的郁悶告訴了大師,大師說:‘人生不在境遇,在你怎么看,在于轉(zhuǎn)變心念,在于你怎么做。’我繼續(xù)向大師請教的時候,大師只是告訴我自己去悟,然后飄然離去了。”

后來這個青年告訴大家他之后的想法:“我不斷地琢磨大師的話,不斷地反省,我想:‘我出生在農(nóng)村,又在農(nóng)村長大,我住的村里家家都儲糞遭肥。我開始理解人們?yōu)槭裁纯偸前堰@么臭、這么臟的東西灑在莊稼地里。可是,莊稼居然都長得很好。直到長大后,自己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也正是我經(jīng)歷了這么多艱難的世事,一直沒有消沉、沒有墮落、甚至一直堅強的根源所在。這正是那又丑又臟的糞和豐收的莊稼的關(guān)系。’后來我的心念真的就轉(zhuǎn)變了,我覺得一切的遭遇都是我的財富,讓我擁有了堅強,懂得了順境的珍貴。”

正如青年所說,處在糞池中的糞是臭的臟的,可是如果把它撒在莊稼地里,和泥土結(jié)合之后,他就成了幫助莊稼成長的肥料了。相對于人生,這痛苦艱難就是那些大糞,我們每一個人都好似那待長的莊稼。如果我們總是把那些痛苦艱難埋在心底的糞池,他終是痛苦艱難,但假如你肯把它撒到我們生活的大地上,他就會變成我們成長的助推劑。

世事艱難,可是我們要有不變隨緣的出世心態(tài),隨緣,但不為緣所轉(zhuǎn)。

凈空法師談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時又加了兩句:“隨緣隨變,不變不隨緣”,他的解釋是:“不變不隨緣是阿羅漢,隨緣隨變是凡夫,我們不能學(xué)凡夫隨緣隨變,跟著外頭境界去轉(zhuǎn),受境界的影響,跟著它在轉(zhuǎn),這就搞六道了,這是輪回心造輪回業(yè)。也不學(xué)阿羅漢,阿羅漢不變不隨緣,自己成就了,不度眾生,眾生難度,不度他。”

凈空法師提倡我們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他還告訴我們說:“不變能隨緣,隨緣能不變,不變靠什么?靠定、靠慧。沒有定慧他就亂了,他就變了。隨緣隨著變,我們一般人講心隨境轉(zhuǎn),這就是隨緣隨變。心不隨外頭境界轉(zhuǎn),這就是功夫,某人有修養(yǎng),有定功,他如如不動。他為什么不動?他知道諸法實相,他的心住在諸法實相當(dāng)中。諸法實相就是密藏,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所以他不生煩惱,常生智慧。”

所以,我們隨緣,但是要把心放在諸法實相里,用我們的禪定之心堅固自己,雖然是隨緣,只要用內(nèi)心禪定就不會被外境所轉(zhuǎn)。

禪定靜修了無心跡

禪定靜修需要大的定力和智慧,這定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只有不起妄念不生貪心的人才能修得大智慧,做到了無牽掛,不受人生苦難是非的禁錮。

印大法師曾經(jīng)告誡我們:“閉關(guān)專修凈業(yè),當(dāng)以念佛為正行。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yīng)。若心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緣法、得名譽、想興寺廟。若有此種念頭,久久必至著魔。若不與汝說破,恐汝以此為好念頭,妄想日日增長,必定著魔無疑。縱令心凈妄伏,亦不可心生歡喜,對人自夸,有一分就說十分,此亦著魔之根。”遵行大師的教誨,我們應(yīng)當(dāng)心無外物,這樣才能求得人生的寧靜安詳。

印度的三藏法師神通廣大,自命不凡,有一天他來到慧忠禪師面前,要與他論法。

慧忠禪師看了三藏一眼,輕聲問道:“很早就聽說你可以了人心跡,不知這是不是真的?”

三藏法師笑著回答:“不過是一些雕蟲小技,不足掛齒!”

慧忠禪師便在心里生出了一個念頭,然后問三藏法師說:“那么,你是不是可以告訴我,此刻我心里都在想什么?”

三藏法師微微一笑,暗運真氣,過了一會兒,回答說:“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禪師面色含笑,點頭贊許,心中隨即又轉(zhuǎn)了一念,然后又問:“你可知現(xiàn)在我心里正想什么嗎?”

三藏法師再次運用真氣,然后回答:“禪師竟然會想到和山中的猴子一起玩耍。”

“真是好功夫!”慧忠禪師贊許道。他隨即收起了自己的一切心念,進入到禪定的境界。然后又問三藏:“那你說說我現(xiàn)在在想什么?”

三藏運用神功,可是無論怎樣都沒有發(fā)覺慧忠禪師的心思在哪里,一時有些不知所措。

慧忠禪師漸漸出定,然后滿面笑容地再三藏說:“你剛剛可找到了我的心思所在?”

三藏?fù)u頭。

禪師又問:“你可知道是為什么?”

三藏依舊搖頭。

慧忠禪師笑著說:“只因我剛剛什么也沒想,毫無心思可言,你當(dāng)然感覺不到我的任何心思。”

一個人只要有心思存在,就難免被人察覺。只有做到禪定心安的超然境界。無欲無求,心無它念,才能不被人猜中心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成县| 清水河县| 清涧县| 建始县| 鄂州市| 旌德县| 建平县| 大兴区| 金阳县| 安溪县| 化德县| 永寿县| 惠安县| 宁蒗| 礼泉县| 合水县| 黄冈市| 安新县| 新化县| 丹寨县| 永吉县| 大埔县| 项城市| 郁南县| 错那县| 长治县| 海盐县| 铜山县| 永嘉县| 苍南县| 红桥区| 图片| 吉安县| 兴海县| 修武县| 陆丰市| 嵊泗县| 天台县| 陕西省| 普格县|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