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智慧:圓融無礙得圓滿

心懷感恩方才圓滿

感恩是一種大情懷,大智慧,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生慈悲心,生利他心,才會努力修行,才有為普度眾生的慧根,所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到達圓滿的境界。

印光法師開示:“引汝等同證永劫不死之一大事也,當知感恩。能認真念佛,即為報恩。

而迷倒愚夫,不知感恩,反加謗毀。勢必從劫至劫,互相殺戮,可不哀哉。”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不只是佛祖暗中庇護我們。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關愛我們和幫助我們的人,父母,老師,朋友還有很多陌生人,是他們讓我們漸漸成長。這一切不是理所應當,我們應當學會感恩,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報答所有的人們。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年輕人跳河自殺時被一個和尚救起來,但是被救上岸后,這個年輕人卻責怪和尚多事,一直埋怨和尚不該救自己。

年輕人對和尚說:“大師不應當救我,你這是白費力氣,我此生已經了無牽掛,死心已定,我是非死不可,今天你救了我,明天我還是要死。”

大和尚并不介意年輕人的責備,而是笑著對那個年輕人說:“你如果真是要尋死,我真的救不了你,但我只是想問你,你此生真的已了無牽掛了嗎?”

年輕人一臉詫異,說道:“當然了,我從未欠賬于人,沒有什么拖欠之恩。”

大和尚微微一沉,說道:“那我來問你,你的生命是誰給你的,你是否還的了;是誰把你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你是否還的清;是誰教你讀書識字,你是否還的了……所有這些恩情你是否都還未清?你怎么能說了無拖欠呢?”年輕人聽了大和尚的話馬上醒悟了,他隨即叩謝大和尚的救命之恩,然后匆匆走去了。

正如那位大和尚所說,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受到很多人的關愛和幫助,也有報不完的恩情。佛教的典藏更是將報恩當成修行的基本準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報恩品》里就寫道:“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是父母恩,二是眾生恩,三是國王恩,四是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可是現在就有那么一批人,他們不懂得感恩,動不動就和父母兄弟起爭執,這些人讓我們感到難過心寒。

讓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回報社會給我們的幫助,用感恩的心去對待父母兄弟,對待親戚朋友。能夠回報他人,我們的內心也會感到無比的舒適快樂。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這世界的一切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充實富有。

圓滿的人生需要目標的指引

風箏能夠一直翱翔于藍天,是因為有風箏線的牽引,人如果沒有了目標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只有目標清晰,你的人生才有方向感,才能走向圓滿。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一句佛號之外不起別念。或若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功夫,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此修行,必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大師給修行人的法語,也是對所有人的指引。我們不是出家人,但要想成就圓滿的人生,我們也應該有明確的目標為自己做指引。

人生的圓滿與否,方向真的很重要。印光法師窮其一生的精力,精研佛法,留給我們數百萬字的文超,就是要指引我們看清正確的人生方向,讓我們不要誤入歧途。法師的諄諄教誨,就像下面故事中慈母的愛,永遠讓孩子知道心中正確的方向。

一個夏季的傍晚,天色還沒有完全暗下來。有位老和尚化緣回來,路過一條小河,他看到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正在玩彈弓,旁邊還有個婦人陪著他一起玩兒,那應當是小男孩的母親。那只彈弓做的很粗糙,小男孩正用小石子打著八九米外的一個瓶子。男孩兒打出的小石子忽高忽低,有時竟會偏離瓶子一米多遠。大和尚停住了腳步,他從沒有見過命中率這么差的孩子,怎么會偏一米多遠呢。但邊上的那位婦女卻顯得鎮靜滿足。她就坐在小男孩的旁邊,很有節奏地撿著小石子并把它遞到孩子的手中。小男孩也會非常默契地接過小石子,把它放到彈弓的皮套里,打向瓶子,然后又去接另外一個石子……

小男孩又要打下一個石子了,他的樣子認真極了,他屏住呼吸,瞄了很久才打了出去。大和尚就站在旁邊,他知道這個肯定打不中。最后大和尚終于忍不住走了過去,對男孩的母親說:“讓我教他打一次好嗎,他這樣怎么能打中呢?”

小男孩聽見有人說話就停下來了,但他并沒有回過頭來,依然面向著瓶子的方向站著。可小男孩的母親卻回答說:“謝謝師父,不必了!”大和尚剛要接著說話,那位母親卻深情地看著孩子說:“他的眼睛看不見。”

大和尚愣住了,過了好一會兒,才輕聲地說:“對不起!我不知道,可是他為什么還要玩這東西呢?”

“因為別的孩子都這么玩兒。”母親回答說。

“但他能打中瓶子嗎?”

“我告訴孩子只要打就一定會打中,關鍵是他的行動及方向。”

大和尚不再說話了。他們又開始打了,又打了一會兒,男孩的速度漸漸慢了,他應該是累了。這位母親卻什么也沒有說,依然安靜地遞著小石子,不過速度也明顯的慢了,他們真的很有默契。

大和尚漸漸發現,那小男孩打的時候,其實很有規律,每打一顆,他都會向某一個方向移動一點,最后又慢慢移動回來。

是呀,只要他的方向正確了,總會打中。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大和尚轉身向寺院的方向走去。

剛剛走了不遠,大和尚忽然聽到一聲非常清脆的瓶子破碎的聲音,那聲音是那樣的悅耳動聽。

只要我們確定了正確的方向,堅持用心走下去,就一定可以達到目的。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走才是正確的。就像某首歌里唱的那樣:“我站在這繁華的街上,找不到應該去的方向。十字路口我該何去何從,你是否問過自己?是毫不猶豫認定自己的信仰,堅定地走下去,還是猶豫不決?”

回首我們走過的人生路,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正確的方向感,甚至也有一些時候我們明知錯了卻沒有回頭,不知反思和總結自己,殊不知人并不怕犯錯,怕的是明知錯了卻還是不肯悔改。

世界的發展造就了太多的未知,我們需要探索前行。人生的方向正確與否顯得更為重要了,選對方向我們應當更加的努力地飛奔向前。選擇正途,走向正途,我們最終會走向人生的圓滿境界!

擺脫桎梏增長智慧

敞開心扉接納這世界的不完美,放下愁苦學習佛語中的大智慧,你將成為一個智慧的人,你的人生也會更加簡單、充實、向上,圓融無礙。

印光大師教化我們說過:“佛法浩瀚,薄地凡夫欲於現生了生脫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別無有能滿其所愿者。世間有多少聰明特達之士,專以研究大乘經論為志事。而于此最簡便最圓頓之法,反淺近視之,而不肯修。蓋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詳思佛力之叵測,以故棄佛力而仗自力,自負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實;反遜愚夫愚婦無知無識者橫超三界,高登九蓮;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淪莫出,豈不大可哀哉!此世間學佛者之通病。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眾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實一切諸佛疾成正覺之最上法門,不可以簡便易行視作等閑。吾人欲了生死,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

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念佛一定要真信切愿,以球出輪回苦海。

發真心念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并不簡單。好多的人學佛參佛好多年了,其實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改變。不但他們的內心沒有被解脫變輕松,精神方面的枷鎖反而增加了,束縛更多了,生活的更加沉重了。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想解脫現狀,提高自己,使自己可以向好的方面發展。之所以出現前面的反差,是因為我們并沒有真正的明了學佛的目的。

學佛做人其實是一個道理,或者可以說學佛是為了更好的做人,做人要比學佛更加艱難。做人做事都必須認認真真的,認真和執著是不同的,執著是得不到解脫的。只有做事認真了,才可能徹底明白事情的真諦,只有真正悟透了,才能夠看得開,放得下,唯有如此才能解脫,

現在的人們多認為佛家的與世無爭不可取,不值得學習。其實他們不知道學佛是做人的鋪墊。學佛是對內在情操的陶冶。有了高尚的情操,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才能成就一個智慧圓滿的人生。

把握當下,人生圓滿

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應當是眼前的一切,放下心中牽絆,把握好當下,才能有一個圓滿人生。

我佛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印光法師一心鉆研佛法,亦求普渡眾生。護持眾生。生活在俗世中的蕓蕓眾生,也苦苦掙扎,想求得幸福安詳。

那么怎樣才會真的幸福呢?好好活著,活在當下——過去的榮耀不理會,過錯不記恨,未來的一切不幻想,真真切切生活在今天,珍惜擁有,珍惜現在。人生是不可重復的過程,每分每秒過了就不可以重來,只有過好當下的每分每秒,生活才有意義。

一位信徒路過一座寺廟,看到一位上了年紀的駝背禪師正在當午的酷日下曬海苔。老禪師的衣服都被汗水濕透了,信徒走過去去說:“老師傅,你如此年邁,應當歇了,這樣吃力的活,應當讓年輕人來做。”

哪知老禪師并不領情,卻反口說道:“別人做代替不了我!”

信徒解釋說:“請禪師不要誤會,您非要做,也不必受如此的酷日暴曬呀!”

老禪師馬上接口:“好的太陽不曬海苔,難不成還要等到陰雨再曬嗎?”

禪師的話告訴我們:生命終有盡頭,一切事情要抓緊去實施,把握好當下,不要給自己留下一生也抹不去的遺憾!

很久以前,有座山上的寺廟里香火非常旺盛,每天都有很多人上山拜佛。在這座寺廟大殿的房梁上住了一只蜘蛛,它在上面結了一張網,受著來往信徒香火和祭拜的熏托,這只蜘蛛漸漸具有了佛性。歷經千年的修煉之后,蜘蛛的佛性又增加了很多。

終于有一天佛祖來到這座寺廟,看到如此旺的香火,他心中甚喜。當他轉身要走的時候,看到了房梁上的蜘蛛。于是佛祖停下腳步,和這只有佛性的蜘蛛攀談起來。佛祖問蜘蛛:“你修煉了千年,如今我倆相見算是有緣,這千年的寒來暑往,你一定會有對人生有自己的見解,你覺得什么東西是世間最最珍貴的?”聽了佛祖的提問,蜘蛛思索了片刻回答:“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是你窮盡一切辦法卻得不到的和千方百計擁有了又失去的。”佛祖聽完蜘蛛的回答,沒有再問,他點頭含笑,漫步離開了。

此后人來人往又是一千年,蜘蛛仍舊在房梁上修煉,此時它的佛性更是大有長進。這日佛祖再次來到這座寺廟,他依舊問蜘蛛同樣的問題,想看它經過這千年的修煉后,是不是更深層次的見解。蜘蛛這次的回答仍然是:“最最珍貴的應當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不再多問,只是告訴蜘蛛再好好思索一下,到時還會再來,遂轉身離去。

又是一千年的日出日落,忽然有一天起了場大風,一滴甘露被風吹落到了蜘蛛的網上。這只擁有了佛性的蜘蛛看著網上晶瑩透亮的甘露,覺得它漂亮極了,生了喜愛之意。蜘蛛覺得這是幾千年來最最開心的一天了。可是突然又來了一場大風將甘露吹跑了。蜘蛛覺得心里非常失落、難過。就在此時佛祖再次出現了,他問蜘蛛:“又經歷了一千年的修行,你可曾用心思考,什么才是這世間最最珍貴的東西?”蜘蛛想到剛剛得而復失的甘露,于是對佛祖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聽完蜘蛛的回答,說道:“如此,我就讓你去人世間走一遭。”

蜘蛛投胎去了一個官宦世家,成了一位富家小姐,她的名字就叫蛛兒。轉眼珠兒到了十六歲的年齡,她婀娜多姿、楚楚動人。有一天皇帝下旨在后花園設宴為高中狀元郎的甘露慶功。輕功宴上來了好多的官家小姐,珠兒當然也在其中,皇帝的小女兒長風公主也參加了聚會。甘露在酒席間飲酒作詩,才藝大顯,在場的少女無不為之傾倒。可是蛛兒知道這是佛祖給自己安排的機會,所以她顯得比其他人從容鎮定。

慶功宴后的一天,蛛兒和母親一起去上香拜佛的時候,再次遇到了甘露,原來他也是陪母親來上香的。兩位老人上完香,就一見如故地拉起了家常。蛛兒和甘露則走到了屋外的走廊,和自己心愛的人單獨在一起,蛛兒心里高興極了,但是甘露卻表現的非常平淡。于是珠兒提醒甘露:“你難道真的不記得我們曾在十六年前見過面了嗎?”甘露很奇怪,他對蛛兒說:“姑娘真的很會開玩笑,我不得不承認你很有想象力,當然了,你也很漂亮!”說完轉身離開了。

蛛兒回家后,越想越生氣,她氣甘露記不起自己了。又過了幾天,珠兒突然接到圣旨,要她和太子芝草完婚,而自己心儀的甘露則要與長風公主完婚。珠兒聽了這一消息,頓覺頭暈目眩,她實在不明白佛祖為什么這樣安排。此后她一連幾天不吃不喝,生命都奄奄一息了。太子聽到這一消息,趕來看她。他見到了躺在床上的珠兒,對她說:“就是那日在后花園,對你一見鐘情,是我苦苦哀求父皇,他才肯答應我們的婚事并下旨完婚。如果你真的走了,我也不活了。”說著他就拿起自己隨身攜帶的寶劍要自刎。

就在此時,佛祖顯靈了,他對珠兒說道:“蜘蛛,你定是對我的安排非常不滿吧,可是你想過沒有,甘露的一來一去是誰的功勞,是風(長風公主),所以甘露是屬于長風公主的,他不過是你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太子靈芝草是當初在寺廟門前的一株小草,他足足在寺廟守了你三千年,可你卻從未看過他一眼。如果我現在再來問你那個問題,你可有新的答案?”蜘蛛聽完佛祖的話,終于有所悟,她對佛祖說:“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好當下。”聽了蜘蛛的回答,佛祖轉身離去,蛛兒漸漸睜開了雙眼,她一把奪下太子的寶劍,兩人深情地擁抱在了一起……

人生的事不可能完全的稱心如意,眼前的一切才是最珍貴的。我們只有好好的把握住當下,才能夠過的開心幸福。

心中無掛礙,進退皆自在

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在自性中本來就具足佛無漏的功德。但是因為有業障,這些無漏的功德沒有顯現出來。緣就是業,此生有什么樣的緣,就了什么樣的緣,這這一過程中,連同心里的灰塵、污垢一起清除掉。

印光大師曾說過“雖未斷煩惑,而煩惑不復用事。”大師是要我們能夠徹底放下,五欲六塵,貪嗔癡慢,一切都放下,一句佛號念到底,眾生皆可往生。凈土法門人皆可修,皆可成就,關鍵就在是否真正放得下。這不僅是在臨終之時,而是現在,即刻。

幾生幾世的修行只為一個頓悟而已,如果我們可以及早的悟到有舍才有得的道理那該多好呀!

有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孩,沒有了親人,孤身一人生活,他沒有歡喜與悲傷,過的倒是清靜自在。好多的媒婆也都熱心的為她說媒,可是就是沒有一個她看上的,于是她一直等,因為她相信她真正喜歡的那個人一定還沒有出現。

有一次,她在廟會擁擠的人群中看到了一個帥氣的青年,不知為什么,只此一眼她就認定了這就是她一直在等的人。只是這廟會人太多了,她終還是沒有辦法擠到那個青年的身邊,只能眼睜睜看著青年消失在人海中。

廟會女孩一直都在找這個青年,一直找了兩年,但是絲毫沒有蹤跡,這個青年好像在地球上蒸發了一樣。女孩無時無刻不在祈求佛祖,希望能再見到那個青年。

佛祖被其誠信打動,于是顯靈到她面前,對她說:“你果真想再見到那個青年嗎?”

女孩說:“不錯!哪怕是只看他一眼!”

于是佛祖接著說:“可以,但是這要你用現在的一切去換取,包括自由和主見。”

女孩笑著回答:“我愿意放棄一切!”

佛祖最后說:“你還需要五百年的修煉,但卻只能見他一面,你確定要這樣做嗎?”

女孩堅定地回答:“我不后悔!”

結果這個女孩被變成了一塊石頭,孤身處在野外荒郊,四百多年的日日夜夜,風吹日曬,苦楚不言而喻,女孩都可以忍受,可是這么多的日日夜夜竟然沒有一個人出現過,女孩快要絕望了。

終于在在第五百年的最后一年,這里來了一個采石隊,他們發現了這塊石頭,并把女孩雕刻成了一塊條形石,拉到城里,用在了一座石橋的欄桿上。就在石橋剪彩落成的那一天,女孩終于等到了那個她盼了五百年的人。她看到他神色緊張、匆匆地在橋上走過,并沒有向橋下多看一眼。女孩緊張極了,為什么自己只是一個欄桿呀!就這樣青年又一次消失了。此時,佛祖出現在她面前,對她說:“你該滿意了吧?”

女孩回答:“不!我后悔自己為什么只是一個欄桿,如果是橋面,那我就可以碰觸到他了,我想能夠摸他一下!”

佛祖說道:“摸一下,也可以,但是你就還得再修煉五百年!”

女孩喜出望外回答說:“我愿意再修煉五百年!”

佛祖又說道:“難道你經歷了那么多的艱苦歲月,從不后悔?”

女孩回答說:“我不后悔!”

這次女孩變成了一棵矗立在官道上的大樹,每天都人來人往。于是女孩每天都在這里眺望。每次,燃起的希望都以失望終結。假如不是經歷了之前的五百年,女孩現在早就崩潰了!女孩的心漸漸變得平靜了,因為她明白,沒有五百年完整的修煉,他是不會出現的。

終于到了五百年的最后一天,他要來了,可是女孩的心中竟還是那樣平靜。

他來了,還是那件純白色的長衫,還是那樣的帥氣,女孩靜靜地望著他。這一次,他沒有了上一次的急促。因為天太熱了,他要在這棵大樹下休息一下。他走到這樹蔭之下,伏地而坐,背靠著大樹閉目養神,竟然睡著了。女孩終于摸到了他,而且她離他是那樣近,可是她卻無法向他傾盡這千年的相思。她只有盡量用自己的身體把所有的灼熱的陽光擋在高處,這是千年的柔情呀!

不一會兒,青年就醒了,他站起身來,拍拍身上的灰塵。就在臨走的一刻,他抬頭望了一眼這棵大樹,還伸手摸了一下樹干,算是一種感謝吧,然后他轉身,漸漸消失在了女孩兒的視野之外。

就在這時,佛祖又顯靈了,他對女孩兒說:“你如果想做他的妻子,那就需要再修煉五百……”

但女孩卻打斷了佛祖的話,非常平靜地說:“想是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看著她:“為什么?”

女孩回答說:“這就很好,愛一個人,不一定非要和他在一起。我只是想問,他現在的妻子是不是也像我這樣修煉過?”

佛祖點頭肯定。女孩淺淺一笑:“我一定也可以做到,可是不必了。”

此時女孩竟發現佛祖也嘆了一口氣,亦或是佛祖終于松了一口氣。女孩兒十分不解,難道佛祖也有難言之隱。佛祖看出了她的疑惑,給了她一個燦爛的笑容:“如果這樣,有個男孩便可少等你一千年了,你可知道他只為多看你一眼,都修煉了兩千年了。”

女孩兒最終放下了執著的的等待,變得圓融明理。看透、放下是一種大智慧,生活參佛都是如此,有緣了緣,才可以心靈清凈無煩惱。

幻心一滅,十方清凈

人的幻心妄念是魔,清凈本性是佛性,幻心一滅,內心的清凈本性如清泉流出,沒有虛妄煩惱,沒有是非紛爭,心境是佛境,你便是佛。

在人世間修行,我們應當明白,我們所有的生理、心理需求都只是我們自性上的塵埃與幻象,這些塵埃幻象是煩惱的來源,是人們苦苦掙扎的根源所在,但它們是可以洗掉的,前題是我們一定要選對了清潔劑,參佛修行就是最好的清潔劑。眾生自性不一,所以塵埃幻象也有所不同,因此佛給了我們無數的修行法門。只要洗凈了這些塵埃幻象,自性自現,十方清凈,繼而佛國自現。

有這樣一首揭子: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凈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假如我們不能讓自性清凈,是沒有機會親近佛果的,因為法界十方一切佛的國土都是廣大清凈的,有著不可思議的微妙莊嚴。

對于修心,印光法師曾開示:首先要心生信愿,只有信愿真切佛方能夠感應。

印光大師說:“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義故也。”

眾生自性本事佛性,放下幻心之后,這感應來自于自己內心的佛性佛力。

印光大師還說“又凡欲學佛,須令心地清凈。凡一切不善心皆為垢染,必須打掃干凈。凡一切善心,必須擴充推廣。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吃素念佛。自行如是,化他亦然。有唯心凈土,方生西方凈土。若自心不凈,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凈心,感生西方之凈土。世多以唯心則無土,便是魔外知見。此種似是而非之邪見,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實益。尚自以為高明,而不知其為執理廢事,自誤誤人之邪見也。由自性彌陀故,必須念西方彌陀,以求往生,須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現,聲聞有聲聞之清現,菩薩有菩薩之清現,唯成佛方為究竟清現也。”

魔指的是心魔,清凈指的是自性,幻心一滅,內心的清凈本性如清泉流出,沒有虛妄煩惱,沒有是非紛爭,心境是佛境,你便是佛。

弘一法師在泉州檀林福寺念佛期講

印光大師為近代之高僧,眾所欽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時間所能敘述。今先略述大師之生平,次略舉盛德四端,僅能于大師種種盛德中,粗陳其少分而已。

一.略述大師之生平

印光大師為陜西人。幼讀儒書,二十一歲出家,三十三歲居普陀山,歷二十年,人鮮知者。至一九一一年,師五十二歲時,始有人以師文隱名登入上海《佛學叢報》者。一九一七年,師五十七歲,乃有人刊其信稿一小冊。至一九一八年,師五十八歲,即余出家之年,是年春,乃刊《文鈔》一冊,世遂稍有知師名者。以后續刊《文鈔》二冊,又增為四冊,于是知名者漸眾。有通信問法者,有親至普陀參禮者。一九三〇年,師七十歲,移居蘇州報國寺。此后十年,為弘法最盛之時期。一九三七年,戰事起,乃移靈巖山,遂興念佛之大道場。一九四〇年十一月初四日生西。生平不求名譽,他人有作文贊揚師德者,輒痛斥之。不貪蓄財物,他人供養錢財者至多,師以印佛書流通,或救濟災難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國僧眾多欽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監院等職,而全國寺院多蒙其護法。各處寺房或寺產,有受人占奪者,師必為盡力設法以保全之。故綜觀師之一生而言,在師自己,決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實際上,能令一切眾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二.略舉盛德之四端

印光大師盛德至多,今且舉常人之力所能隨學者四端,略說述之。因師之種種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舉之四端,皆是至簡至易,無論何人,皆可依此而學也。

甲.習勞

印光大師一生,最喜自作勞動之事。余于一九二四年曾到普陀山,其時師年六十四歲,余見師一人獨居,事事躬自操作,別無侍者等為之幫助。直至去年,師年八十歲,每日仍自己掃地,拭幾,擦油燈,洗衣服。師既如此習勞,為常人的模范,故見人有懶惰懈怠者,多誡勸之。

乙.惜福

印光大師一生,于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一九二四年,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凈為止。復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輕棄殘余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后,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屢聞及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飯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丙.注重因果

印光大師一生最注重因果,嘗語人云:“因果之法,為救國救民之急務。必令人人皆知現在有如此因,將來即有如此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于此入手。”大師無論見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丁.專心念佛

印光大師雖精通種種佛法,而自行勸人,則專依念佛法門。師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學歐美者。而師決不與彼等高談佛法之哲理,惟一勸其專心念佛。彼弟子輩聞師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決不敢輕視念佛法門而妄生疑議。此蓋大師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以上所述,因時間短促,未能詳盡,然即此亦可略見大師盛德之一斑。若欲詳知,有上海出版之印光大師永思集,泉州各寺當有存者,可以借閱。今日所講者止于此。

印光法師生平簡述

印光法師(1861年-1940年),民國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陜西合陽人。二十一歲出家。

印光法師是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倡導以念佛法門為主,以信、愿、行為三要,一心持念阿彌陀佛佛號,以求生凈土。

法師年幼時隨兄長讀儒家書籍,出家后博通經藏及各宗教法。他將儒家文化與佛教優長融為一體,形成了以儒釋融通為文化底色的中國佛教特色。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法師將佛教思想與儒學相結合,更有益于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發揚光大。

法師不爭名奪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會交往,終生默默修行弘法。他將清凈感應修正和善惡因果感報進行整合,弘揚因果正信。法師提倡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八句話不僅是佛教弟子修行的法寶,也是人們為人處事的指南。

法師集立德、立言、立行于一身,被譽為三百年來第一人。法師宅心仁厚、慈悲為懷,普天之下,能浴法師智慧之光、同沾大師慈悲之雨的人,會隨著法師的指引解脫煩惱,獲得內心的寧靜;法師一生著作頗豐,他的150多萬字的《印光法師文超》被譽為濃縮的藏經,它不僅是佛門瑰寶,也是當今學術界、思想界一筆珍貴的財富;法師重修江蘇靈巖山寺,講經弘法、廣度眾生。他在蘇州創辦弘化社,布施經書和佛像,廣結善緣。

法師一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如一顆擎天巨樹,以深厚的根基廣化窮山瘠土為樂土福地,他以廣袤的濃蔭庇護眾生,度無盡眾生脫盡煩惱、永得安樂。法師的教化另后人追隨,法師的功德令后人敬仰。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平县| 盘锦市| 大连市| 南阳市| 昌江| 资源县| 巢湖市| 惠州市| 金坛市| 疏附县| 应用必备| 澄江县| 德化县| 江安县| 登封市| 锡林浩特市| 江永县| 舒兰市| 永兴县| 临江市| 汉阴县| 京山县| 收藏| 丰顺县| 甘泉县| 铁岭市| 上栗县| 茂名市| 宁乡县| 宽城| 上虞市| 桂林市| 汕头市| 榕江县| 垫江县| 朔州市| 青海省| 喀喇沁旗| 台安县| 旌德县| 汕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