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精進:不懈怠才能得定慧

放下懈怠勇猛精進

勇往直前、專心努力上進是精進。精進能度懈怠。精進的具體內容包括:使未生的善念速生,使已生的善念增長,未生的惡念使其不生,已生的惡念使其速斷;修菩薩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純一直進之心,斷妄念,去執著,以求明心見性,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我們要避免進入一個誤區,精進不是專指參禪打坐的過程,也不專指修行人如何勤奮修行行腳云游的過程。當然,它包括上述兩個過程,也包含其它無法一一盡述的過程,說過程無法一一盡述,是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努力過程,所以過程沒有絕對統一的標準。正因為它的過程無法一一盡述,人們更愿意從結果上去反推一個人在得到這個結果之前是怎么做的。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使未生的善念速生,使已生的善念增長”,它對精進的結果給出了明確的指向,這指向就是:1.沒有善念的時候生出善念來;2.有善念的時候將善念擴大。但對于過程就沒有明確,也無法明確,通過怎樣的過程要因人而異,不能將過程太教條的統一,但有些過來人經歷的過程倒是可以參考借鑒,適用于大多數人的過程就被保留下來當做一種常規方法了。

佛教中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習氣。精進是用來對治懈怠的,但是如何做到放下懈怠力求精進這一轉變呢,這時候那些實踐并成功了人和他們的事兒就是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教材了。我們來看下面幾個通過努力有具體成就的例子。

不懈怠的精進之心

印光法師開示:“倘人各實行,則國不期護而自護,災不期息而自息矣。”精進就是要“個人實行”,靠自己的實際行動,不依賴不懈怠。好多人都有依賴之心,無論做什么事只是一味的祈求幫助,卻不知自己發憤圖強努力爭取,這其實是不可能獲得進展的。無論是佛或者菩薩,也只是保佑那些努力爭取的人能夠有所收獲。所以我們想要取得收獲,一定要放下懈怠自己努力,不可以一心等待別人的幫助。

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心等待別人的幫助只會讓自己心生依賴。把自己的一生讓別人操縱,注定會一事無成。當然人們都有面對困境的時候,但越是面臨困境越是要自己想辦法,一味等待或祈求別人的幫助只會讓自己越陷越深,不能擺脫困境。

有一個信徒走路時遇上了傾盆大雨,他趕緊跑到了附近的一個屋檐下躲雨。這時他正好看見看見一位高僧打著雨傘在此走過,于是他大喊:“大師傅,可否普度一下眾生,好大的雨呀!”高僧卻回答說:“雨再大,你已經在屋檐之下,而我卻仍在雨中,你不需要我度呀!”

信徒聽完立刻走向屋檐外面,站在雨中,又說:“大師傅,我現在也在雨中了,你應當度我了吧!”哪知高僧說:“你我都是在雨中,我之所以不被雨淋,是因為有傘的緣故。你被雨淋是因為沒有雨傘,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在度我,你要想得度,應當去找雨傘,而不必找我!”

最后那個信徒被雨淋的全身都濕透了,高僧還是沒有度他。他生氣地說:“你沒有菩薩心腸,不愿意度我應當早說,為何這樣對待我,你真是一個自私的人!”

高僧聽了信徒的抱怨,并沒有生氣,而是非常平靜地說:“要想不被雨淋,自然是要自己找傘。你一心依賴于別人,不知道自己想辦法,自然是要受到雨淋的。修道之人也是要自助,你不應當一味等待別人的幫助,這樣是不會解決任何問題的。”

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自己度自己,才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一味等待只會使事情更加的糟糕,更加不可收拾。

在山上的一座寺廟內住著一位很有修為的禪師。有一天,有一個只有一只手的乞丐來到這里討飯。禪師沒有直接給他東西吃,而是用手指了指門前的一堆磚頭說道:“你要先幫我把這些磚搬到后院去。”

單手的乞丐非常生氣,他憤憤地說:“沒有善心不施舍就算了,為什么還要捉弄我?一只手怎么搬磚呀!”

禪師沒有回答他的話,自己伸出一只手搬了一塊磚走到后院,然后又走了回來。乞丐一看沒辦法,只好用一只手一塊磚一塊磚地搬了起來,足足搬了兩個多小時,才把門口的磚搬完。于是禪師給單手乞丐弄了吃的,臨走還另外給了些銀兩。單手乞丐非常高興,他對禪師感激地道謝。可禪師卻回答說:“你不必謝我,這錢是你應得的,這是搬磚的工錢。”乞丐終于明白了,他謝過禪師轉身走了。

第二天,又一個乞丐來討飯。禪師把此人帶到了屋后,讓他把院里的磚頭都搬到門口,然后會給些工錢。可是這個乞丐看都沒看轉身走了。

禪師的徒弟非常不解,他不知道師傅到底想把磚頭放在哪。他把自己心里的疑惑告訴了禪師。禪師說道:“這頭磚頭放到哪里都是一樣的,可這兩個反應不同的乞丐的前途肯定會不一樣,一味等人施舍而不知自救,終究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正如禪師所料,幾年后,第一個單臂乞丐,成了一個很有成就的富人,還親自上山向禪師道謝。而那個什么也沒做的乞丐,終生都在乞討。

命運對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貧窮富貴不是每個人天生具有的,是依靠人們的辛勤努力得來的。我們只有樹立時時刻刻依靠自己的信念,靠自己精進努力才會有所成就。

在痛苦中努力成長

成長是痛苦的,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承受痛苦,但即便是經歷痛苦之后,我們也要放得下痛苦的過程,將經歷沉淀成智慧。

印光大師一生的經歷滿布荊棘,出生幾個月就患了眼疾,幾乎失明,在之后的十幾年中一直是體弱多病。他發愿出家皈依佛門,卻遭家人的極力反對,無奈行修于陜西興安雙溪寺,之前身上只有師傅給的一元洋錢,在雙溪寺討得最苦的差事。但無論怎樣痛苦艱辛,印光大師最終還是走過來了,最終他修得了圓滿正果。

印光大師認為人生的修行總是伴隨著痛苦。如果能把心量放開,痛苦的經歷就是對眾生的一種磨練,人們只有在這種磨練中才可以不斷成長,不斷提高自己的智慧,最終功德圓滿。

一個人的成長總是伴隨著許許多多的痛苦,無法承受這種痛苦的人難以成熟。對堅強的人來說,痛苦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助推劑,是我們智慧的源泉。

有一天,弘忍大師的兩個徒弟在吃飯的時候討論起痛苦和安逸的話題,大徒弟說:“痛苦就是災難,讓每一個人垂頭喪氣,佛祖一定要保佑眾生不要經歷任何痛苦。”二徒弟說:“我知道師兄是為眾生好,但是痛苦不一定就是災難,也許是機會呢,再說了,哪有不經歷痛苦的人呢?”

“……”

師兄弟二人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個沒完,但還是沒得出結論。剛好他們的師父弘忍大師從這里經過,聽到了他們的談話,于是大師給他們講了下面的故事和道理:

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里,有一天,兩只蚌偶然相遇,其中的一只滿面愁容地對另一只說道:“好多的沙礫總是在我的身體里滾來滾去,使我不能好好地休息,那感覺真讓我痛苦不堪、難以忍受。”對面的一只蚌自豪地回答說:“感謝老天,我的體內干凈極了,沒有你說的那種痛苦,我感覺舒服極了。”

這個時候有一只螃蟹正好經過這里,聽到它們兩個的對話,停了下來,并對那只自豪的蚌說:“也許你現在真的很舒服,但你的一生也就如此平凡了,最終也只會落得一個蚌殼而已;但是它就不一樣了,雖然它現在忍受著無比的痛苦,但是最后卻會生出一顆非常美麗的珍珠。”

人生其實就是如此,它是苦的。在世的修行是苦的,這是任誰都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是看看世間那些有著非凡成就的人,有誰害怕這困苦,他們都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胸去品嘗這苦楚,并以此為樂,也只有如此才可以使我們的人生變得從容、成功。

許多的人即使是到了窮途末路,仍舊會憑借自己的力量扭轉乾坤。痛苦中的歷練折磨,只會讓他們成長,激發他們的智慧,最終使他們取得成就,這就好似蚌殼能將折磨它的沙礫轉化成珍珠一樣。

不僅僅是蚌,還有蟬,蟬的蛻變過程也是一種歷練:幼小的蟬整日生活在殼里,不愁吃喝,但這種生活是單一的,枯燥無味的,終日里昏昏沉沉,這樣的生活要持續好多年,蛻變對于蟬是一種解脫釋放。

蟬的蛻變之舞是美麗的。但蛻變的過程同樣痛苦而激烈,這痛苦只有它自己去忍受,去默默地堅持,任誰也無法替代。只有經歷了這痛苦的蛻變過程,它才會長出美麗的翅膀,高飛在天空中;它才可以站在枝頭,放聲歌唱。

痛苦坎坷不過是人生旅途中必經的一段路,也是衍生智慧的良師益友。“唯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痛苦坎坷好似一把鐵錘,將我們的人生在熊熊火焰上歷練的精美絕倫。只有經過了這種歷練,我們才能夠成長,變得智慧堅強,我們才能夠發現自己最大的潛力。

講完上面的故事和道理之后,弘忍法師轉頭看向他的兩個徒弟,徒弟們也若有所悟地點點頭走開了。

正確面對我們生活中的痛苦挫折,這是生活對我們的考驗。古語說的好,“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我們只有在痛苦中經得起考驗,才能增長自己的智慧,才會最終破繭成蝶。

“假如生命是一列疾弛而過的火車,痛苦和快樂,就是那兩條鐵軌,它們在我身后,緊緊追隨。”對待痛苦不要逃避,逃也逃不掉,只有承擔。人生中痛苦的價值是超凡的,勇于接受它的歷練,才能夠使自己成長,才能夠超越自我,成就完美的一生。

參悟生活一心精進

苦難是一塊煉金石,只要能們能將這苦難的經歷看淡、放下,在痛苦中參悟,一心精進,一切苦難就是讓我們的人生走向開闊圓滿的助推劑。

印光法師在給衛錦洲居士的書信中說:“‘因鄰火延燒,物、屋一空,其妻驚駭病故,遂心神迷悶,如醉如狂。’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難免遭遇逆境。熟讀此篇,心地釋然。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無一定,唯在當人具通方眼,善體天心,則無苦非樂,無逆非順,無禍非福矣。是以君子樂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隨遇而安,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

法師自己的一生無論順逆境中,一直都是淡定從容,一心信愿凈土一宗。可謂世人中的典范。弘一法師也說:“倘能將現在環境的苦樂順逆一切放下,無所掛礙,則固至善。”可是真正能做到的,萬千眾生之中又有幾個。印光法師就是做到一點的典范人物。我們身處在這凡塵縈繞的世界,對衣食住行,以及刀兵水火的無情災禍,無時無刻都要有所顧慮。假如有病發于身體,則衣食住行無法保障,又要應對人禍天災,這都是對我們悟道修行的障礙。

生活并非都如人所愿,這就是生活對我們的磨礪。日本大正、昭和時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自由律俳句詩人,他的名字叫種田正一。年幼時的種田正一曾目睹了自己親生母親的自殺,這在他幼小的心靈埋下不可磨滅的陰影。禍不單行,在種田正一長大之后,他的弟弟和他很好的朋友又死于自殺。這讓他的內心極其苦悶,伴隨著生活的潦倒困境,最終他自己也有了自殺的想法。

這之后,種田正一用盡了上吊,喝藥,跳海等各種各樣的手段自殺,可是都沒有成功。最后在一次跳海不成之后,它十分沮喪地去了附近的報恩寺。找到方丈后,他對方丈訴說了自己不幸的經歷,還不住地抱怨說:“生活真是太戲弄于我了,死都不讓,但是我真的是感到活著沒有了任何意義,要不請您收留我吧!”

方丈對他說:“既然你死不了,就說明我佛慈悲,在度化你。”

“如果是這樣,佛祖是不是有辦法幫我。要不我在這里參禪吧!這樣或許能夠得以解脫。”種田正一正色說道。

方丈回答說:“參禪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種田正一反問道:“難道你們不是經常在參嗎?”

方丈回道:“只因沒有用我才要做”

聽了方丈的話,種田正一沉思了許久,從此他再也沒有了自殺的念頭,而且還創作了下面的這首自由律:

躺在也許就此死掉的土上。

蟬聲,是否在找死所。

在生亡之間的雪下個不停。

一直走,走到倒下去為止的路邊草。

老是不死,所以剪指甲。

能安靜地死的樣子,草也枯了。

愈鳴愈短的蟲之命。

人生的修行并不是為了用處,而是“為了活著”這個過程。天生我才必有用,這是絕對的。只要你能夠相信這一點,堅信自己的價值,接受生活給予的磨練,不斷自我成長,就一定可以使自己成為“無價之寶”。

生活就是個五味瓶,這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有著它們存在的意義,我們要放下經歷中的痛苦,在思考和參悟中精進,坦然對待一切。

一個小和尚向行思禪師請示:“師傅,究竟什么才是生命的真諦呀?”

行思禪師頷首而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其弟子:“集市上的菜價是否漲了?”

小和尚不明白禪師的話,于是說:“師傅怎么答非所問,弟子不明白。”

行思禪師說:“那你先回去想明白吧!”

小和尚苦想了好多天終有所悟:“原來這日常生活之中處處都能體現生命的真諦呀!”

后又有一個小和尚問行思禪師同樣的問題。

禪師反問他:“先告訴我你從哪里來?”

小和尚回答說:“我從曹溪六祖師父處來!”

行思禪師接著問道:“那你來時是不是帶了什么東西?”

小和尚搖頭否認,并轉了一個身,向禪師示意自己空無一物,已經看破一切。

行思禪師嘆道:“你其實根本沒有看破,這一切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難道你的身上沒有帶著泥土嗎?”

小和尚急問:“人們都說你知道人生的真諦,不知能否告訴我?”

行思禪師回答道:“告訴了你也沒有用,因為連自己的本性都還沒有把握住,追求人生真諦也不會有用處?”

之后又來了一個小和尚,行思禪師還是問他同樣的問題:“你從哪里來?”

小和尚回答說:“我從曹溪六祖處來!”

禪師又繼續問:“你來時是不是帶了什么東西?”

小和尚答:“去曹溪那里修行前,沒有丟失什么東西,所以走時也就不曾帶!”

禪師反問:“既是這樣,你又為何去曹溪?”

小和尚回答說:“我只是在參悟生活,感悟禪機,如不去曹溪,我不會明了事實都在我心中,那也就不會明白自己其實并不缺少任何東西。”

這個小和尚就是后來的石頭禪師。

面對生命的磨礪,只有從容應對,一心參悟修行,才可以獲得大智慧,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升自己的心智。

修到五雜念,智慧自然來

精進修行,修一顆清凈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不斷精進中獲得大智慧,走向光明圓滿。

印光法師曾說過:“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則此理方能彰顯,故名為造。心具即理體,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印光大師是在告訴人們,修佛一是在理上修,二是在事上修,理是德,事是功,理和事都修,有德也有功,人的性德才能顯現出來。

印光大師還說:“雖悟理而仍不廢事,方為真修。事理二法,兩不相離。由有凈心,方有凈境。若無凈境,何顯凈心。心凈則佛土凈,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則因不感果矣。念佛之人,必須生真信,發切愿,決定現生求佛加被,到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平時念佛,如喪考妣,如救頭燃。不使名利及人天福報之心稍萌,則可謂德凈。即維摩所謂,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心有污穢,何能生凈土乎。”

印光大師這段話主要說上求佛道,如何求呢?既在理上修又在事上修,兩者相輔相成,不被功名利祿誘惑,才能修得一顆清凈智慧心。這段話既有精進的過程有包含精進的結果。

正如印光大師所說:參佛悟道不起雜念,一心修行,最終能成正果。其實不僅參佛悟道如此,做任何事只要不起雜念,不陷入焦慮,一心精進,就會心生智慧。

一心精進不拘泥于形式,不是一味枯坐念佛,遇到問題后,處理問題的過程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更是精進修行的結果。

有一天,一休禪師正在打坐,一位信徒走過去對一休禪師說:“我活不下去了,請大師度我一程。”

一休禪師不解,于是問道:“這且不急,你可以先告訴我為什么你活不下去了嗎?”

信徒回答說:“事到如今,不瞞禪師,我是做生意賠了,由于之前欠了許多債,現如今每天都有債主來逼債,日子沒法過了,因此我要一死了之,望禪師成全。”

“你想想除了一死了之是不是還會有其他的辦法?”一休蟬師又問道。

信徒十分無奈地說:“禪師不知道,我現在除了一個年幼無知的女兒,已經是一無所有了,我這也是走投無路啊。”

一休蟬師聽了這話高興地說:“這樣就有辦法了,你盡可以為你的女兒選一個好的人家,這樣就可以讓她的夫婿為你還債呀!”

信徒聽了不禁搖頭說道:“蟬師有所不知,我唯一的女兒才不過8歲,一個孩子,怎能讓她嫁人呢?”

一休蟬師打斷了信徒的話,說道:“這沒問題,我可以做你的女婿,迎娶你的女兒,幫你還債,只要你同意就可以了。”

“這……這怎么可以,你一個出家修行之人,怎能結婚,怎么能迎娶我的女兒、做我的女婿呢?”信徒驚恐萬分。

一休蟬師卻胸有成竹地擺了擺手,說道:“這沒有問題,這事兒你如沒什么其它異議,就這么定了,你即刻回去宣布此事吧,迎娶完畢后我就作為你的女婿為你還債。就這樣定了,你回去吧。”

這位信徒非常敬重一休蟬師,他不敢違背,于是回家后宣布了這樁婚事。這個消息一經傳出,馬上轟動了全城。

迎親的那天,信徒的家的門口有很多的人圍觀。

一休蟬師來迎親了,可是他到了門口后,并沒有進去,只是吩咐信徒搬了一張桌子放在門口,并放上文房四寶。一休禪師隨即寫起了書法。人們見禪師的書法寫得很好,都爭相購買,忘了今天是來看一休蟬師給人家做女婿的了。就這樣,一天下來,一休禪師都沒有時間停下歇息。最后賣字的錢積攢了幾籮筐。

一休禪師問信徒:“這些錢是不是夠你還債了?”

信徒驚喜地跪倒在地說:“夠了,夠了……禪師真乃活菩薩,一下子就賺到了還債的錢!”

一休蟬師拂袖于背道:“既然如此,你不用自殺,也不用嫁女了,我也不必再做你的女婿了,還是做你的師父吧!”

故事中信徒是急于求死,想逃避問題,而一休禪師卻一心不亂,想辦法解決問題。這需要智慧,而這智慧有來自于心的專注。而這專注則來源于精進修行。

人生只是來求證

世事滄桑,任誰也無法保證下一刻柳綠花紅,對于未來,我們無法預知,但飽經人生的滄桑后,每個人終歸都將辭世而去。因此我們要的不是一死了之的結局,而是一生求證的過程。放下那些招來煩惱的欲望,在人生的求證過程中明心見性,以求圓滿。

印光法師曾說:“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在六道中無業不造,當發心修行,以求往生。”人自出生開始,就在面對著死亡,自生至死其實就是一個求證的過程。從我們的第一聲啼哭開始,我們的人生便開始了。世事無常,任誰也無法保證下一刻是柳綠花紅,對于未來,我們無法預知,但飽經人生的滄桑后,每個人終歸都將辭世而去。因此我們要的不是一死了之的結局,而是一生求證的過程。

從前有一位無所事事的流浪漢,他整天就知道在一顆大樹下面曬太陽。他總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神情也總是萎靡不振,面帶慵懶。

一天,有一位高僧在此路過,見到這流浪漢后決心教化他一番。便走上前去問道:“施主,在這大好的時節,如此好的天氣,你卻在此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地曬太陽,而不去做自己應當做的事,這是多么浪費生命時光呀!”

這個流浪漢嘆了口氣回答說:“我在這個世界上一無所有,唯有這身軀殼還是自己的。沒有什么值得我耗費心力去做了,曬這具軀殼就是我人生的全部事情了。”

“你難道沒有家人嗎?”高僧又問道。

流浪漢回答的倒是干脆“不想去有,有了家人太過拖累,不如自己一個人省心。”

高僧隨即追問“你就沒有一個值得去愛的人?”

這流浪漢又回答,“不曾有,愛過之后終會有恨,那樣太痛苦,所以還是沒有的省心。”

高僧驚訝道,“你難道不想擁有財富?”

流浪漢回答:“不想,千辛萬苦掙來的財富最終還是要花掉,這太過耗費心神和體力。”

高僧思索片刻,說道“原來如此,那我去幫你找條繩子來吧。”

流浪漢奇怪地問道:“找繩子來做什么。”

“幫助你了結此生呀!”

“為什么了結此生,你要害我?”流浪漢瞪大了眼睛。

高僧回答說:“不是害你,是幫你呀!人出生之后終將要死去,與其生了再去死,那就不如不出生的好。所以說現在的你,真的是很多余了,不如趕快了結的好,這才對應上你自己的推理呀!”流浪漢聽了啞口無言。

人生的結局都是一樣的,但是過程卻可以無限精彩,我們來這世間,只是為了求證,在求證中精進,讓智慧增長,讓心靈升華,這才是我們所要的。

自度度人造福眾生

很多人都有為眾生做事的慈悲心,但是這慈悲卻容易幻滅,這是我們尚在執迷苦求當中,清凈佛心沒有顯現出來的緣故,所以我們要放下一切營營役役的做法精進努力,只有降服自心,破除執迷,才能慈悲長存,造福眾生。

對人生的探索與學習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和改變世界,可是改變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要先認識和改變自己——我們最熟悉又最陌生的自己。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世間萬物的相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辨別是非,但卻無法完全看清自己。有時候,我們能看到別人的不足與缺陷,卻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我們能看到別人的貪婪與邪惡,卻看不清自己的吝嗇和愚癡。

我們艱難一生,大多時候總是執迷苦求,卻難以完全醒悟,印光法師教化眾生破除執迷,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從而降服自心、改變自己,為眾生謀福利。

認識和改變自己是改變世界的第一要務。印光大師一直提倡儒學,倡導把儒學和修佛結合起來。中國的老子也曾在《道德經》中寫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由此可知自知的重要性。

可時至今日,我們發現仍然有很多的人對于自我認識不夠重視。其實很少有人真正懂得認識和改變自己對人生有何意義,但我們的眼睛卻總盯著別人盯著社會,并極力進行批判,我們總是很少有閑暇來觀察自己。即使是借用鏡子看到了自己的外表,也從不肯靜下來感受自己的內心,而且大多時候總試圖遮掩自己的缺點與不足。

佛經上說:“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度化他人、造福眾生。”印光大師提倡人們學佛之前先看《了凡四訓》,也是想讓人們認識到,要度他人先度自己的。參禪悟道就是要我們能夠明心見性、澈見自己。只有這樣才可能度化他人、造福眾生。

和內心做交流

認識自己,明心見性,才能夠振翅高飛。印光大師在給融明大師的書信中寫道:“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國,聞佛法。所不幸者,自愧業深障重,無力斷惑,速出三界。”

大師又在與康澤師書信中說:“(光)宿業深重,現行劣弱。雖起長期,絕無進步。妄念勝于佛念,業識障彼智識,佛慈普被,猶不蒙益。每一思及,慚赧無喻。然佛既不以攝受誑人,(光)必以死期敗烈哀求加被。即當時不蒙加被,終有加被之日。”

印光大師勸人把持心念,不被煩擾之事所動搖,斷除孽緣,一心修行,增長自己的智慧。

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非常重要,《孫子兵法》上說:“唯有知己知彼,才可百戰而不殆”;“人貴在有自知之明。”這句話也廣為流傳。那我們應當怎樣認識自己呢?

如來在菩提樹下得道之時即悟道:“奇哉!怪哉!原一切眾生皆有佛之智慧德相,卻都執著妄想而不能證得之。”

其實我們每個的人得內心深處都有著佛的智慧,只要我們能夠剝離了表層之色相,就可以認識到真正的自己。

讓我們看看馬祖禪師對大珠慧海禪師的教誨。

馬祖禪師問慧海禪師:“你來我這里做什么?”

慧海禪師回答說:“我來此以求佛法。”

馬祖禪師說:“我這里空無一物,又哪里來的佛法,你丟棄了自己的寶貝不管,到我這亂找什么?”

慧海禪師面有疑色地追問:“我哪有什么寶貝呀?”

馬祖禪師回答說:“你現在想跟我要的就是你的寶貝,你已經有了這個寶貝,而且收放自如,為何你還要四處求索?”

慧海禪師當即頓悟。直到許多年后,有人問慧海禪師,“怎樣修佛?”禪師即回答說:“清凈之中既是如來。”

靈訓禪師也曾問過歸宗同樣的問題,“怎樣才可以成佛?”

歸宗回答說:“也許你不會相信我所說的話。”

靈訓禪師答道:“大師即肯開示,我怎能不相信?”

歸宗禪師說:“你自己即是佛。”

修證悟道,就是要我們剝離浮華假象,認識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要認識自己,能過做到明心見性,就要剝離內心的虛妄,不被事物的外在變化所迷惑,見到事物真實的一面。

有個人每天都會把守在一個大路口旁邊,每當有路過這里的人,他都會向其提出一個謎語,猜對謎底的人就可以平安路過,猜不對的人就會被他殺掉。

這個謎語就是:“早晨走路用四只腳,中午走路會用兩只腳,晚上走路則用三只腳,用腳最多的時候卻走的最慢,力度最小。它的謎底是什么?”

這其實就是對人生的一個真實寫照,說的就是人的一生要經過的幾個不同階段,它的謎底就是一個“人”字。

但是非常遺憾,許多的路人并沒有猜對謎底,這是因為他們對人生沒有最基本的的認識,一個不能對人生所要經歷的階段有簡單認識的人,就只能被殺掉了。

最后,有一位得道高僧猜出了這個謎底,這個人羞愧的跳崖自殺了。

這個人雖然死了,但這件事給我們的警示還是常留的。我們每個人都要對人生的基本階段、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

孟老夫子教導我們:“吾日三省吾身”。有位得道高僧說:“靜坐常思,以求明心見性,增長智慧。”

認識自己就要經常自省,回眸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有經歷,糾正其中的偏頗,明了其中的真諦。認識自己,就懂得在不同的環境下實時調整自己,這樣就可以在人生經歷中獲得成長,提高智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牙克石市| 安康市| 贺兰县| 浦县| 射洪县| 宁都县| 凤城市| 吉木乃县| 道孚县| 乐至县| 台江县| 黔南| 吉安市| 仲巴县| 彭阳县| 通化市| 万荣县| 吉隆县| 东至县| 龙里县| 延庆县| 富锦市| 临高县| 托克逊县| 宜都市| 修武县| 沾化县| 亚东县| 常德市| 抚顺市| 石门县| 武安市| 称多县| 平原县| 淳化县| 阿瓦提县| 云霄县| 资阳市| 尉犁县| 鲜城| 都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