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李鴻章傳·濮蘭德(29)
- 李鴻章全傳
- (英)濮蘭德 梁啟超
- 2773字
- 2016-11-02 22:23:02
現八國聯軍,節節進攻,即得京師,易如反掌?;侍蠡噬霞从茈y熱河,而今日尚無勝保其人,足以阻洋兵之追襲者。若至此而欲議和,恐今日之事,且非甲午之比。蓋其時日本之伊藤,猶愿接待中國之使,如今日任田拳匪,圍攻使館,犯列強之眾怒,朝廷將于王公大臣中,簡派何人,以與列強開議耶?以宗廟社稷為孤注之一擲,臣思及此,深為寒心!若圣明在上,如拳匪之妖術,早已剿滅無遺,豈任其披猖為禍,一至于此?歷覽前史,漢之亡,非以張角黃巾乎?宋之削,非以信任妖匪,倚以御敵乎?
臣年已八十,死期將至,受四朝之厚恩,若知其危而不言,死后何以見列祖列宗于地下?故敢貢其戇直,請皇太后皇上立將妖人正法,罷黜信任邪匪之大臣,安送外國公使至聯軍之營,臣奉諭速即北上,雖病體支離,仍力疾冒暑遄行。但臣讀寄諭,似皇太后皇上仍無誠心議和之意,朝政仍在跋扈奸臣之手,猶信拳匪為忠義之民,不勝憂慮!臣現無一兵一餉,若冒昧北上,唯死于亂兵妖民,而于國毫無所益。故臣仍駐上海,擬先籌一衛隊,措足餉項,并探察列強情形,隨機應付,一俟辦有頭緒,即當兼程北上?!?
李鴻章在事業中取得成功的秘訣就在于這兩份奏折之中。其中一份表現了他的先見之明,另一份表現了他高尚的道德和勇氣。此外,赫德也表達了他的看法,他說運氣和環境在其中和智力一樣,是重要的因素。這種觀點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妥之處,但普遍就是這樣的。李鴻章的成功取決于環境因素,在于他意識到了(盡管這種意識非常模糊卻是真實存在的)他的同胞們看不到的嚴峻現實。他人的盲目可以被看作他的運氣,但他非凡的遠見足以讓他成為偉大的人物。李鴻章身上雖然有很多缺點,但在近30年中,他的影響被認為是一個希望的跡象,代表著中國期待很久卻未到來的覺醒。
在上海的外國租界郊區的徐家匯,樹立著李鴻章的銅像,這是克虜伯公司為紀念他而建造的,以此表達對過去所獲幫助的感激之情和對未來繼續受益的期望。這個外國產品很好地表現了李鴻章復雜性格中貪污、冷漠和虛情假意的一面,表現出貪婪的李鴻章生活在一個污穢的氛圍中,里面充滿了妥協讓步、條約協定和榨取錢財。但是為了紀念他在京城和安徽老家建造的莊嚴的祠堂,也一樣很好地表達了他性格中高貴的一面,即堅定的愛國之心、非凡的勇氣和富有遠見的智慧。在這些祠堂里,每年特定的日子中,他的后代們便會向他鞠躬敬禮,威嚴的官員們執行著傳統的祭祀活動;哪怕在今天這樣共和主義如雨后春筍般成長的時代,儒學仍然對人們發揮著強有力的作用,這位學者式的政治家已經獲得了“文忠”的謚號,這把那些頭戴高帽、身穿長衫的官員心中所懷有的敬意引向了反面。
人們為李鴻章建造的紀念碑象征了他的邪惡一面,祠堂象征了他的美好一面;在這兩處都有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向他致敬。這些分裂的名譽,這些舊社會和新中國的紀念碑,一個指向西方,一個指向東方,已經被一些草率的觀察家視為游走在兩者之間的機會主義勝利的記載;但實際上它們恰恰說明了李鴻章忠誠地堅持了儒家學說的中庸之道。如果不是克虜伯所建造的銅像不可避免地讓歐洲想到了官僚體制中最惡劣的弊端,想到貪財和走后門的賄賂,想到失敗和分裂的所有令人可悲的后果,那么它也許會作為一個合適的紀念碑流傳在后世,它所紀念的人宣稱自己相信可以成為東西方之間的一座橋梁。在同胞們為他建造的祠堂里,他的貪婪被赦免了,他的失敗也得到了原諒,人們紀念他的只有美德。
1901年,78歲高齡的李鴻章去世了。和他在世時一樣,他去世的時候還忍受著國家的苦難,所以他既讓人同情但又極其高貴,他勇敢地挽救了慈禧太后被打劫后所剩無幾的財產,減輕了列強對中國的報復。他死時和生前一樣,處在戰斗的最前線。
皮埃爾·洛蒂在他去世前不久曾在李鴻章居住的骯臟的金魚港見過他?,F在洛蒂畫了一幅引人注目的肖像,畫中的李鴻章處在義和團在京城留下的廢墟中。這幅畫鮮明地強調了主人公的英雄氣概。由于慈禧太后沒有聽從他的勸告,他只能以堅韌的精神頂住敵人的壓力,極力地運用外交技巧在列強間制造矛盾,但大家都知道他已經病得不行了。即使在臨終前的病床上,他仍在堅持抵抗俄國提出的要他通過割讓滿洲各省來償還“友誼”的要求。最后,李鴻章為慈禧太后創造了和平的局面并為她的回京鋪好了路,之后就去世了,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能見上慈禧太后一面。這位帝王女人哀悼他的死訊,命令她的親王們代表朝廷給他的靈魂灑下告別的祭酒;她這樣做是恰當的,因為不管李鴻章身上有怎樣的缺點,他始終都是積極的、不可動搖的化身。
在李鴻章奉命掌舵之前,中國這艘大船已經漏水了,羅盤搖搖晃晃,船員們紛紛失去信心。不止一次,他憑著一己之力,引導大船穿過險灘躲過巨浪,停泊到安全之所;不止一次,他找了人找了技術去堵住船身的漏縫,修補毀壞的風帆。但19世紀中葉的狂風已經讓它無法安全航行,特別不適合在變化多端的危險海域里行駛。也許運氣最好的一流領航員能夠延緩這艘大船的解體,但絕不可能讓它起死回生:中國需要的是一個優秀的建筑師,這個任務是一般人不能勝任的。
李鴻章離開舊中國這艘大船時,它在很多方面都比他剛上船時要好得多。這些年來,他大肆地使用了油漆和彩旗,向外宣傳一種勇敢的、可以遠航的外表;幾乎所有的中國官員都是通過向他學習才知道如何在沒有標明的海域上航行。他不止一次地因為天氣壓力而被迫扔掉一些貨物,其中有領土有主權,在這個時候,毫無疑問他十分在意自己的貨物和機會。但是他畢竟是大清帝國最優秀、最勇敢的掌舵人,他讓這艘船插上龍旗航行了30年。隨著他從歷史舞臺上退出,掌舵的強手已經不在。今天,這艘古老的大船浸滿了水,孤立無助,被國內沖突和外國侵略的新危險包圍著;還有許多船員深深緬懷著李鴻章的智慧,他們還記著他那尤利西斯般的聲音,傳送著明智的建議。
參考書目
有關我考察的那個時期的中國歷史的各種特點和局勢,有些讀者也許想在此書之外得到更多信息,那么可以參閱以下著作中所需的信息。
有關中國在第一次對英戰爭時的情況,可參見以下著作:
《駐北京的英國使節》,喬治·斯通頓爵士著,2卷,1797年;
《駐中國使節活動日志》,亨利·艾里斯著,1817年;
《開放的中國》,查爾斯·古茲拉夫著,2卷,1838年;
《復仇女神的航行,1840年——1859年》,荷爾司令著,1845年。
有關這些戰爭的結果,以及中國與列強在外交和貿易關系的發端可參見以下著作:
《埃爾金伯爵出使中國和日本,1857年——1859年》,勞倫斯·奧利芬特,2卷本,1859年;
《中國和下游的孟加拉國》,溫格洛夫·庫克著,1861年;
《中國史》,博爾格著,3卷,1881年,該書很好地概括了中國的歷史,其內容和中國作者的記載并無異;
在《中國人及其反叛》一書中,作者米迪樂分析了中國動蕩局面的長久性成因。本書作者的《中國的最近時勢和當前政策》也同樣討論了這個問題。米迪樂先生的作品考察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起源與早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