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李鴻章傳·濮蘭德(26)

1891年10月,法國政府施加壓力,勸告梵蒂岡放棄派遣一位教廷大使攜帶信件和禮物去見中國皇帝的計劃。在中國的羅馬教會的激進分子仍然是非宗教性外交目標的輔助工具,李鴻章被迫承認他的努力是毫無希望的。這是為一項事業進行的毫無結果的談判,這次所有的正義都在中國這一邊,所有的不公正都在對方那一邊,這毫無疑問地使他隨后怨恨傳教工作;值得稱贊的是,他并沒有將全部的怨恨發泄到某個特定的傳教士身上。另外,盡管他未能到達國外,大大地簡化中國政府對內部事務的控制,但他在總督的職位上仍然堅定地、成功地維護了法律和秩序,并堅持了消除所有與外國列強摩擦事由的國內政策。

后來,在甲午戰爭和李鴻章被解除直隸總督之后,維新派動蕩的精神,充滿“西學”的自豪,開始顯示缺乏知識是一件多么危險的事,康有為用粗糙的理論揚言要以一場破壞迷信的暴動影響整個政府結構,大多數保守文人學士在這些破壞性的影響中找到了傳教士傳播罪惡的新證據。

康有為政治上的太平盛世的設想,明顯是受李鴻章的熱情的啟發,盧梭、密爾頓和其他歐洲作家所主張的政府原則,直接適用于治愈中國腐敗的情形;許多教會學校通過世俗的教育方法來促進了維新觀念的發育已是公開的秘密,他們的教育完全不適合學生在現有的社會制度下扮演有用的公民的角色。李鴻章雖然充分了解這種新危險產生的原因和本身的性質,但他在思想上仍然保留了足夠的寬容,沒有譴責基督教在世俗教育中出于好意卻犯下的錯誤。

李鴻章意識到,在教會學校中產生的破壞性因素不像日本純世俗大學所產生的精神產品那么不受約束,具有革命性。一方面,學生們吸收有關民主制度和人權的粗糙思想,另一方面出現了通過采用無政府主義性質的手段反抗當局的總體趨勢。李鴻章敏銳地預見了這一切;他意識到,中國政治經濟制度的舊瓶子里裝不下這種新酒,而新酒的引進又是無法阻擋的。他對改革者,甚至有革命傾向的人的態度是堅定的,但是因同情和傷感而有所軟化。1871年,他提議為受到西學教育的人設立一個對外事務研究機構,同時開設文職官員的特殊考試,如果這個建議在當時被接受的話,對付維新派就容易多了。1898年,慈禧太后用嚴厲的措施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李鴻章的政治判斷又一次得到了證實,他去世十年后,在1911年的革命中——這是一次起義,由一群受過公務教育而沒有可能做官的不滿者發起。

從整體上看,李鴻章作為外交家和政治家的生涯,明顯不同于他那些最著名的同僚(如南京和武昌的兩個總督),最大的不同是清醒地認識到這樣的事實:改變是不可避免的,明智的選擇是及時準備迎接改變的到來;可用于這種準備的工具很少而且不適當。他同時代的人通常沒有認識到清朝行政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也沒有面對任何緊急情況的心理準備。如果你愿意成為一群盲人中的獨眼領袖,那么這只眼睛就必須有著非凡的視野。

8.人物方程式

李鴻章和任何同時代的人相比,都毫無疑問地更有資格當選為19世紀的開創者;他甚至比掌握大清帝國命運的那個精明的女人更有資格。慈禧太后雖然有技巧多變和才智出眾的統治手段,但她畢竟是個外族統治者,而且就中國大眾而言,她的影響隨著她的死亡和朝代的結束而消失了。但是,李鴻章的作品和言論以及他多層面事業的成敗所變現出的善與惡的力量,如今在中國生活海洋中的許多潛流中都能感受到。

袁世凱,中國后來那個不幸的統治者,不論是出任駐朝鮮總辦、直隸總督、中華民國總統還是準皇帝的時候,總是李鴻章經世之道的體現者和傳承者,不過他缺乏李鴻章的資質,運氣也差一點。

當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國家的知識界或行政界以最高表現而出名的人,不論是作為正統的保守派,還是穿長禮服的進步人士,其物質和精神的裝備都要歸功于認識到了必須采用新措施去迎接西方影響的那個頭腦,以及敢于公布這個認識的勇氣。伍延芳,溫和的機會主義者;唐紹儀,東西方文化卓越的結合者;梁敦彥,彬彬有禮的國務大臣和美食家;孫逸仙,職業革命家和理想主義者;梁啟超,外號“神筆”的愛國者和思想家;還有那些藏身在日本的革命者,如已故的黃興——他們的理想,或多或少源自李鴻章,他們不少的成就也要歸功于他。

在所有華北和華中各省的衙門里,維新派和保守派如今都感受到了來自東邊日益逼近的日本的威脅,意識到京城里既沒有經世之術,也沒有明智的計劃,而人們談起李鴻章,都把他說成是一座力量之塔。事實上,照耀他出生的幸運星一直陪伴他走到黃泉路的盡頭,他在中國百姓中的聲望無疑得到了增加,因為如今他的后繼者缺乏強硬的手段和指揮能力。

李鴻章自己完全相信他的幸運之星。像歷史上許多其他偉人一樣,他完全憑著精力和頭腦在名聲和權力方面達到了非凡的高度,一直到生命的終點他都保持著天真的超然狀態,對自己人生的成功表現出明顯的無窮的滿足感,這其中不無人們考察他這類超人時經常帶有的那種崇拜的驚嘆。對于我們這些根據他創造的歷史來研究他成功事業的人來說,在他事業起步時,運氣因素雖然無疑是一個原因,但與其非凡的身心精力和動力相比,與其無盡的吃苦耐勞的能力、其驚人的記憶力和處理事務的專注相比,它顯然是微不足道的。除此以外,他還擁有那種叫作個人魅力的神秘品質——引起身邊人共鳴的天賦,以及讓追隨者保持忠誠、令敵人感到欽佩的才干。

多少次歐洲外交官對這個對手產生了個人的尊敬,對李鴻章和處于嚴重危機中的中國而言,這比任何一個權宜之計都更有價值。他相貌堂堂的外表,天生的和藹與平易近人,體現于“中庸”之道的通情達理,這一切形成了他的性格,如果在道德上沒有說服力,至少是非常有趣和吸引人的。在大多數儒家傳統代表聽不見維新派在遠處發出的細小聲音時,他的頭腦不僅能把《春秋》倒背如流,還能認識到學習西方世界機械與軍事科學的必要性。他從來沒有動搖過對儒家系統無懈可擊的智慧的信心;但他又結合了典型的官僚的傲慢與無知以及精明的常識與寬廣的視野,后者使他能權衡各種力量,確定相對的價值,這是他的同胞無人能做到的。同時,他擁有遠遠勝過一般人的智力和勤奮;他之所以非凡,部分是因為他自己努力的工作,部分是因為他成功地培養了強有力的性格。最后,隨著東西方的沖突和交流,他獲得了強加自身的成就,真實地成為了晚清外交界不可缺少的人。

尊敬的福斯特先生是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談判中的美國顧問,他在1913年“清政府同意”出版的那本《回憶錄》的前言里用贊揚的口吻表達了他對李鴻章的看法:

“李鴻章不僅是近代中華民族所產生的最偉大人物,而且從綜合素質看,他也是上個世紀世界上所有國家中最為特別的人物。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出色的文人;作為軍人,他在重要戰役中為國家做出來有價值的貢獻;作為政府官員,在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這個國家里,他在三十年里維持了那種公認的優勢;作為外交家,他所獲得的成就使他排在了歷史上的國際外交家的前列。”

這份《回憶錄》的編輯以獨特的風格總結了李總督的個性和工作,其中帶有批評的口吻和“維新派”式的味道:

“因為手中的財富、軍隊和外交手腕,李鴻章變得強大起來。為了增加他的財富或影響力,或者是為了造福全中國,他愿意扮演兩面派的角色,甚至是十面派。從基督教或者儒學的道德標準來看,他都是不夠資格的,但他還是保持著決心,這讓他成為了一個偉人,一個愛國者。他忠誠地為國家和統治者服務,也為自己服務;因為在他的官員生涯中,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并用這些財富開辦了大型的工業企業……

他是一個保守分子,奉行著古代的習俗和迷信;但他又是一個進步者,他引入了啟蒙和改革。當他聲稱看到了鴉片的危害后,他卻還是中國最大的罌粟種植者之一。他的品格中既有那種友善的博愛、無情的殘忍,還有那種誠信忠實和虛情假意。在國人眼中,他既可愛又可恨,即可鄙又可怕,即被人貶抑又被人褒揚……他懂得如何利用外國人。”

公正的讀者或許會從這些評價中看出李鴻章是一個性格十分復雜的人物;他和許多其他的政治家一樣,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既有保守思想又有自由精神,既誠實又虛偽。和大部分人一樣,他有時善良有時邪惡;他的人物方程式中包含著無法滿足的野心和貪婪的因素,這些因素由于其他因素比如愛國和忠心而得到平衡,那些最熟悉他最了解他的人,一般能預料到在緊急情況下他的善良和邪惡中哪一面會占上風。但是,如果對他的一生作出總體評價,那么必須記住,李鴻章方程式的因素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著不同的數值和結果。這是根據普遍的法則進行運算的;但就他自己來講,差別更大,因為正像那個自我任命的編輯坦言的那樣,這使他“即可愛又可恨,即可卑又可怕,即被人貶抑又被人褒揚。例如,1895年給他帶來恥辱并且讓他接近死亡的事件,毫無疑問增強了他對金錢的熱愛,以及他對具有安撫作用的財富的信任,所以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幾年里,貪財成了他內心中占統治地位的激情。

當李鴻章在緊張繁忙的天津衙門里,人們往往被他外表活躍的現代主義所圍繞,忘記了他是一個翰林編修任職時,是一個儒家學者,對他來說,文學的傳統和圣人的教誨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隨著1898年清政府改革危機的出現,他性格中的這一面就像50年前那樣顯現出來。

慈禧太后在1900年因為自己的愚蠢而差點失去寶座,這時李鴻章雖在去廣州時被人懷疑他的忠誠,但他不動搖的忠誠壓倒了一切,直到他成功地和列強談判并達成了協議,挽救了慈禧太后的尊嚴和她的財產。總之,以最終決斷性的權威對他發出命令的聲音會在突發危機中決定他的行動,這些聲音是他的守護神和祖先神靈發出的,有著返祖的本能,在許多世紀延續下來的家長制社會和由這種制度引發的激烈斗爭中,這種本能遺傳給了每一個漢人的子孫。

歐洲人在思考中國人的和平主義哲學時,往往會忘記那種苦苦斗爭的激烈性;但是這種斗爭在這個國家的歷史和人民的心中構成了主要的決定性因素。在文人學士和紳士中,這種斗爭如同在千千萬萬的勞苦農民中一樣的激烈;其殘酷的陰影隱藏在道德公理和仁政理論的美麗外表之下。李鴻章一直都很明白那些成功的官僚在仕途上必須經歷的困難和艱險;他和一個賭徒一樣,以處變不驚的姿態進行戰斗,充分利用了統治者的恩寵帶來的各種機遇和變化,心里也十分清楚在任何時候他那精心設計的計劃都有可能被紫禁城里突來的嫉妒或者是貪婪之風刮倒。在他的官宦生涯中,他有過三次被剝奪所有榮譽的經歷,并被罷免了官職;正是在逆境中,他極力地發揮了沉著剛毅的品質,而這正是他令人佩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性格的許多方面,李鴻章明顯和威嚴的統治者慈禧太后相似,然而這并不讓人奇怪,因為這兩個人都是在同一種話語崇拜和古老的社會傳統中培養起來的,兩者都有著天賜的、超于常人的體力和智力。這樣的天賦又自然在兩人中產生了一個共同點,即冒險的沖動和根植于內心的傳統觀念。而且對李鴻章來說,他對慈禧太后的贊美和忠誠必然使他在很多方面都以她為榜樣。于是我們發現這兩個人都有大氣的特質,同樣具有貴族的傲氣,而且平易近人、不拘小節;同樣尊貴無比而又魯莽無禮;同樣對古代傳統懷有深深敬意,多才多藝,且相當迷信。最后兩個都很幽默、有著睿智的常識和避免極端的快樂天賦:兩者都是中庸之道的堅定信徒。

李鴻章通常被人稱為“東方的俾斯麥”,而且他自己也很喜歡這個稱號;但是兩者之間的類比并不十分貼切,因為這兩個政治家只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各自的國家都掌握著皇位后的大權。“鐵血”的稱呼從來都不適合李鴻章,“鮮血和銀子”或許更為妥當。19世紀80年代,當他的權力和聲望達到頂峰時,給予他這樣稱號的人是認為他的軍備似乎有著強大的戰斗力,他粗豪的舉止、開懷的大笑和靈活的外交手腕和那位“鐵血宰相”有相似之處。實際上,李鴻章和俾斯麥很少有相似的地方。在性格和政策方面,李鴻章在本質上是個和解派:他的外交是屬于策略型的,主要運用手腕和頭腦而不是殘酷型的。赫德爵士在1900年很有見解地把他描述為“詭計多端的老紳士”,以簡潔的語言總結了這個總督的國人對他的一般看法。國人有理由相信,李鴻章的備戰活動事實上是他精心打造的治國策略中“弄虛作假”的一部分,對他和隨從來說,這是一個撈錢的大好計劃。所以無論怎么想象,都無法弄清他那柔軟的指頭怎么會變成堅硬的拳頭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景东| 绥德县| 田东县| 博白县| 绥化市| 宜州市| 宜川县| 聊城市| 石柱| 甘孜| 永吉县| 涪陵区| 海原县| 乌恰县| 苗栗县| 衢州市| 林芝县| 时尚| 淮北市| 论坛| 咸阳市| 清原| 交城县| 房山区| 太保市| 武定县| 勐海县| 根河市| 淳化县| 永定县| 乾安县| 莎车县| 富顺县| 莱西市| 成武县| 新乐市| 招远市| 甘谷县| 莲花县|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