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李鴻章傳·濮蘭德(22)
- 李鴻章全傳
- (英)濮蘭德 梁啟超
- 4941字
- 2016-11-02 22:23:02
這個時候李鴻章名聲如日中天,但陰云迅速從地平線上聚攏,隨后會遮蔽他前程的陽光。想一下,當一個有才智的人看到李鴻章在一片贊揚聲和感恩聲中從自己巨大成功的手工藝展歸來時,就不得不驚訝這位老人自欺欺人的地步有多深,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對這個虛幻的輝煌構造有所認同。他周圍的那些人,有的在輪船甲板上,有的在衙門的辦事處,他們都是他親自任命的狡詐的貪婪之徒,這些人迫不及待地出賣了國家的安全,急著把錢揣入腰包。
比如,在迫使瑯威理艦長及其下屬的英國指揮官辭職的三個福建船長策劃的陰謀中,隨后導致了艦隊的迅速腐化,李鴻章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此事?在多大程度上是因為體力不佳而默許了這個陰謀?
公正地考察這個事實,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李鴻章在這次事件中負有主要責任。李總督一般情況下不愿意把實權授予哪怕是最好的外國顧問,所以在修訂協議的時候,他得知瑯威理堅持要求得到和丁提督一同管理艦隊的權力時,便口是心非了。當丁提督暫時不在艦隊時,瑯威理發現自己只是個空頭銜。總兵劉步蟾是三個陰謀策劃者之一,他的目的就是把瑯威理從位子上拉下來,所以堅持要求管理整個艦隊事務,李鴻章支持了他。這樣擺脫外國人之后,三位艦長(林泰曾、劉步蟾和方伯謙,全都是福建人)便開始把海軍作為自己盈利的商業機構。其結果是災難性的、直接性的。脫離了忠實的監管和紀律后,各個供給部門迅速腐化了。陰謀策劃者把備戰放在了艦隊的末尾;相反他們依靠李鴻章的和平外交來維持和平狀態,同時從“虛假”的軍隊中分享利益。要完成一個徹底瓦解的過程四年就足夠了,日本人完全明白了這一點。
廣東人林文慶是改良派的領導人康有為的朋友,他在1900年所寫的文章中說,了解了瑯威理辭職的原因也就知道了為什么中國幾乎所有的新計劃都會失敗。他還說,外國專家和國內無知的高級軍官之間相互妒忌,學生和軍官的薪酬太低,裙帶關系和錯誤的政策,都是中國采用歐洲海軍和陸軍體制落得失敗的原因。無疑,林文慶沒有把官員的不誠實列在導致災難的原因中。
因朝鮮而發生的戰爭危機到來的時候,李鴻章大肆夸耀的海軍幾乎沒有起任何作用,它們就像京城墻上畫著中世紀的槍炮一樣。李鴻章認識到這個情況了嗎?我們覺得他意識到了,因為朝廷和總理衙門催促他派艦隊為沉沒的“高升”號復仇時,他卻盡量地拖延時間,把艦隊小心地藏在海灣里。如果報告所言屬實,那么正是在這個關鍵點上他給慈禧太后遞交了一份奏折,暗示說如果皇太后沒有堅持把用于海軍建設的資金挪用到重建和修飾她的頤和園上,那么海軍不會這樣慘敗??墒强偫硌瞄T不理會任何借口,御史們一致地發出譴責和嘲諷聲,李鴻章被迫派出他的艦隊,讓它們去黃海海戰中碰碰運氣。
天津機器局的每個歐洲人都很清楚,丁提督手下的艦長們膽小懦弱,再加上艦只數量不夠,這都意味著災難。這位勇猛卻無能的司令官也明白這一點,在他的建議下,李鴻章匆匆忙忙地讓在中國政府里工作的勇敢而忠誠的外國人作為他的人力資源。沒有馮·漢納根先生、泰勒上校、麥吉芬上校、麥克盧爾上校和其他歐洲人的指揮就不可能對敵人形成有效的對抗,而就只會是一場可恥的徹底失敗了。
馮·漢納根先生在“高升”號沉船中僥幸逃生(7月25日)之后,被任命為丁提督的參謀長和顧問。8月,他從威海衛向李總督報告說,艦隊缺炮彈,因此建議李總督下令天津機器局全速運送充足的炮彈來。但是炮彈沒有現貨,而斯圖阿特先生和外國工作人員都沒法提供所需的炮彈。9月,當艦隊前進時平均每炮只有14顆炮彈,而里面裝的都是練習時用的輕型的炸藥。臭名昭著的張佩綸,也就是李鴻章的女婿,衙門里第一號“撈錢王”,這時正主管軍械的供應部門。中國海軍的失敗主要是因為他的巨額貪污,部分是因為那些縱容他貪污并分享贓物的軍官們的貪生怕死。
戰爭爆發前兩年,馮·漢納根先生催促李鴻章批準訂購克虜伯公司大量的重型炮彈,以期給“鎮遠”號和“定遠”號兩艘鐵甲艦配備10英寸的大炮。但是訂單從未被實行過,因為張佩綸不贊同在爆炸彈藥上花錢,而他的朋友林泰曾、劉步蟾、方伯謙三個艦長都同意他的觀點(如果我們能弄清楚李鴻章對這種“節約”行為究竟是否知情,以及他在多大程度上贊同將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于是中國的兩艘鐵甲艦于9月17日前去參加黃海海戰了,兩艘艦總共才只有三顆重型炮彈。在這三顆炮彈中,一顆由(克虜伯公司的)炮手指導員赫克夏發射,擊中并且幾乎是摧毀了日本的“松島”號旗艦。如果能為這些重炮提供充足的炮彈,那么黃海海戰的結果或許是有利于中國的,畢竟丁提督是一個斗士,他的大多數部下都是可靠的。但是戰艦的大炮沒有發揮一點作用,因為張佩綸的節約思想迫使他們在戰斗結束的時候在小炮上使用那種不會爆炸的鋼彈。因此我們可以精準地說黃海海戰失敗的原因是李鴻章女婿張佩綸的貪污腐敗所致。
由于張佩綸在李鴻章的衙門里做事,李鴻章本人是推卸不了責任的。他不能假裝不知道親戚的壞名聲,因為御史們的奏折里經常提到這個情況,但是李鴻章一直保護著他。四個月后,張佩綸因被控和一個日本特務有腐敗交易,遭到了革職流放。
在為戰艦重炮訂購彈藥之前,黃海海戰已經結束了一個月。炮彈被運送到中國的威海衛時已經為時已晚,因為艦隊已經被敵人封鎖,正在做著最后的抵抗。此外,這個據說是無敵的堡壘中,勇敢的丁提督發現由于總督的供給部門的無能和腐敗,所以無論在海上還是陸地上都無法完成防御任務。麥克盧爾上將和泰勒上校手下的幾個忠實的歐洲人堅定地支持了他,但命運對他如此殘酷,從日軍包圍海港的那天起就注定了災難的結局。
在這個要塞里,104發炮彈中只有4發是填滿了東西的,而其中只有1發填了火藥,其他都是沙子。8英寸立體的阿姆斯特朗的觀測鏡被人偷去了,后膛也出了毛病。整個要塞亂成一團,山東巡撫急著要把自己的過失推到別人身上,所以和丁提督作對起來,而不是合作。這次圍攻的一個特點就是要塞里出現了許多個日軍收買的叛徒;也許是一個或多個叛徒控告了丁提督,所以他在12月份時被迫交出指揮權,進京接受進一步的處罰。這個命令后來通過李鴻章的影響和丁汝昌手下所有的外國軍官的強烈抗議而被取消了,這足以讓這位勇敢的將領在應該得到鼓勵和幫助時感到失望。
2月12日,丁汝昌的彈藥用光時,他把炮臺和港口交給了日軍海軍司令伊東上將,自己便在當日舍身成仁了。和他一起自殺的還有劉公島的指揮官,即李鴻章的親戚張將軍。在停止抵抗的前一天,丁汝昌還希望能從山東巡撫那里尋求援助,但希望破滅了。不僅如此,李鴻章還下令讓丁提督在必要時刻放棄要塞,但要把他的艦隊開往另一個港口。這個命令可能是由張佩綸或者總督衙門里的一個無賴草擬的,以期讓這些好人的戰敗和死亡來填充他們的腰包。
李鴻章十分欣賞丁汝昌(他是一個和藹忠誠的人),對于他的死而感到萬分悲傷。李鴻章十分敬佩這位將領,說腐敗和屬下的背叛動搖了一切卻動搖不了他堅定的心。伊東上將以他日本武士般的勇氣和情感也十分欣賞這位不幸的對手,并把丁提督的尸體好好運到煙臺。伊東遵照了東方人的習俗,在要塞被占領之前,不下一次地勸說丁提督放棄自己心里也十分清楚的毫無希望的事業,但他被禮貌性地拒絕了。
由于威海衛的淪陷和丁提督的自殺,戰爭實際上已經結束了,因為李鴻章的陸軍和海軍已經不存在了。朝廷開始處置李鴻章的許多將領,因為這些將領表現地十分無能和怯弱。同時為了防止獲勝的日本人進軍京城,朝廷準備逃亡西安。李鴻章在災難降臨的時候總是沉著冷靜的,他安排自己的可動資產從天津轉移到安徽老家,并承擔起新的任務,擔任全權大使和談判者前往日本去了。
這樣,由于內部的腐敗和混亂,這個曾讓李總督感到自豪并成為其名聲之源的海軍以恥辱為結局,一切都化為泡影了。他多年來的努力就和在沙子上建造的大廈一樣,在第一波的沖擊下就倒塌了,因為這一切都沒有以忠誠和愛國為堅定的基礎。
中國陸軍的潰敗甚至更加徹底、更加迅速,但陸軍的威望從來就沒有趕得上海軍。確實作為一支作戰力量,它的無所作為幾乎是社會接受的事情,所以對李鴻章和中國政府來說這種失敗并不十分出人意料。李鴻章的外國雇傭軍供應充足,薪餉很高,但它只是皇家的衛隊,是給大家參觀的儀仗隊,只能用于宮廷的政變,或者刺激一下記者和外交官的想象力,讓人留下中國認真備戰的印象,實際上卻是一種異國風情的結果,給人一種純粹的地方性和非典型性的舞臺印象。在重組軍隊方面,李鴻章和其他總督所做的斷斷續續的努力,就好像是在穿破了的舊衣服上反復打補丁。密吉先生曾有幸看到了李總督管理機構的運作情況,對此他做了一番描述:
“軍事設施一成不變。正規軍沒有組編,只是組建了一系列的地方軍隊,而且這些軍隊毫無凝聚力可言,也不受中央調配,外國教官的權力被限定在教學范圍之內,并且要聽命于他們的學生,他們自己沒有一點權力。他們可以訓練士兵,但大部分的軍官卻不去參加閱兵場上單調乏味的訓練。少數一些已經獲得歐洲軍事教育的軍官和外國教官一樣,都無法說服他們完全無知的領導。所以那些最荒唐可笑的陋習不是慢慢影響,而是迅速地涌進了每個營房、每個學校,把科學的教學變成為空虛的滑稽劇。”
關于陸軍武器和彈藥的供給情況,也和海軍一樣存在著官員無能和不忠的現象。地方當局都在各出各的牌,直隸省也是一樣,只想獲得合同的好處和利益,根本不在乎材料和設備的配套供給。既沒有制度也沒有中央的監管,所以地方當局甚至下屬的官員們在購置任何一種武器和彈藥時都相互競爭。同樣地,各省兵工廠購買的機械設備和材料都成了主管官員謀求發財的途徑,而且用不著和其他兵工廠和京城方面溝通;所以最后買來了大量根本沒有用處的彈藥,結果給那些從來沒有受過訓練卻使用這些彈藥的人帶來了危險,因為當局從來沒指望有人會使用這些東西。
在天津,就如同根據條約對外開放的主要港口一樣,主管軍事供給的官員只顧及如何從軍火合同中獲得巨額回扣;到處都有德國的、奧地利的和日本的代理商給他們提供過時的武器和填了沙子的炮彈,價格方面當然會讓雙方感到滿意。這種腐敗情況在1894年暴露之后還沒有得到改變。相反,由于戰爭賠款而使得官員們常規的財源減少了,他們更是不計后果地我行我素,軍火交易隨著他們的需求和貪欲的增加而繁盛起來。直隸和往常一樣,走在各省之前用國家越來越少的信譽作為抵押,大量購買不同種類的大炮和步槍。所以僅僅在天津制造局的西局,聯軍就在1900年發現并查封了大約200萬兩銀子的、且還未使用的戰爭物資,這些東西被買來不是為了軍隊的需要,而是為了官員們從中撈到好處。
與法國交戰時,李鴻章扮演的角色更多是政治家和外交家,而不是軍事家。在討論這件事情和其結果時,李鴻章總體而言是讓人知道,法國的勝利主要是依靠廣西巡撫對戰爭技術的一無所知,也即是在暗示自己管理下的開明地區和那里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無疑他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受到他精心策劃的政策的啟發,這個政策就是如果不能獲得一個有效的防御系統,那么就制造出強大的感覺。
1884年5月,李鴻章在天津和《泰晤士報》的記者討論當時的形勢和自己的計劃時,反復說到自己希望歐洲不要受到中法戰爭的誤導而覺得中國不能夠成功抵抗侵略。他暗示說,自己信任中國士兵的素質,所需要的就是組織、操練和優秀的軍官。所有導致中國弊端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自治體制,由于這個體制,總督甚至是巡撫都是半獨立狀態,同時他們對軍事一無所知。
李鴻章產生這些值得稱道的想法是非常自然的,當時他正處在事業的關鍵期,他既要維持對慈禧太后的影響還要依靠極其保守人士的荒謬愚蠢以及自己按西方方法進行軍事改革的合理性。1個月后,李鴻章和一位記者(即密吉先生)宣稱,說那場戰爭的結果已經讓世人弄清了局勢,并讓他和故意妨礙者形成了更加鮮明的對比,讓“他的國人承認他是一個吸收了外國思想且知道以和為貴的國民精神的中國人”。所以從政治角度來說,中法戰爭的結局對李鴻章來說是有利的。同時,就長遠來看,他努力減少法國從戰爭中獲得的優勢。他跟《泰晤士報》的記者保證:“盡管中國行動是軟弱無力的,但對他來說,好像沒有理由懷疑大清帝國能夠創建一支有組織、有紀律、管理良好的軍隊,以此防御歐洲人心中不滅的野心,甚至還能挽回從前的損失?!崩铠櫿碌倪@些話就是想給海外制造一個尚有潛力的印象,在國內制造一個他是那個能發揮這種潛力的“強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