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大師談繪畫(7)

(4)鄒喆及國畫之技法

鄒喆,清代畫家。字方魯,江蘇吳縣人。自幼隨父親客游金陵,其畫宗法于其父。其山水畫穩重而有古氣,富簡淡清逸、超絕脫俗之情趣,兼長水墨花卉。此畫設色清雅,筆墨精練,畫面意境清曠,筆墨秀潤峭利,至令景物清雋生動、形象逼真。

《崇山蕭寺圖》描寫崇山峻嶺山坳間,有寺院深藏幽靜處,山腳下有水竹村莊、村舍錯落;旁邊溪回路曲、小溪蜿蜒;另板橋橫跨,設色清雅,故而畫面生動;其筆粗獷蒼勁,又不失清淡超逸之趣,確屬佳作。

金陵的山水景色陶醉,遂定居此地。他的山水畫簡淡清逸,也擅長水墨花卉,大幅的松樹作品尤為出色,為世人珍藏;畫風上則繼承父親風格,約卒于康熙中期。傳世作品有《崇山蕭寺圖》《松林僧話圖》《山水》等。

最近,有同學來問國畫技法,余在此略述一些。我國國畫的技法自古流傳的不少,但常用者或有獨特之處歸納如下:

十八描

十八描指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描繪方法,又有“古今描法一十八”之稱。此法在明代·周履靖的《夷門廣牘》和江珂玉的《珊瑚網》中有講述,簡稱“十八描”——即高古游絲描(顧愷之)、鐵線描、行云流水描、馬蝗描(又名“蘭葉描”,馬和之)、釘頭鼠尾描(武洞清)、混描、撅頭描(馬遠、夏圭)、曹衣描(曹不興)、折蘆描(梁楷)、橄欖描(顏輝)、棗核描、柳葉描(吳道子)、竹葉描、戰筆水紋描、減筆描(馬遠、梁楷)、柴筆描、蚯蚓描。

雙勾

雙勾就是用線條勾描物像的輪廓,又名“勾勒”。因其基本是用左右或上下兩筆勾描合攏,故又名“雙勾”,多用于工筆花鳥畫。

白描

白描指用墨線勾描物體而不加色彩的一種手法。唐代的吳道子、北宋的李公麟、元代的趙孟頫等都是白描的高手。

皴法

皴法指一種表現山石、樹皮紋路的用筆方法。對歷代畫家根據山石的不同結構、質感、樹木的紋理所創造的表現形式,是后人根據前人的經驗以及對大自然的體會所總結的不同手法。而歷代下來,皴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披麻皴(董源、巨然)、直榨嫉(關全、李成)、雨點皴(范寬)、卷云皴(李成、郭熙)、解索皴、牛毛皴、荷葉皴(趙孟頫)、長斧劈柴皴(李唐、馬遠)、鬼臉皴(荊浩)、拖泥帶水皴(米芾)、折帶皴(倪瓚)、破網皴(吳偉)樹的皴法有:有鱗皴(松樹皮)、繩皴(柏樹皮)、交叉麻皮皴(柳樹皮)、點擦橫皴(梅樹皮)、橫皴(梧桐樹皮)。

沒骨

沒骨指一種不用筆勾、墨畫為骨,而直接用色彩涂抹、描繪物體的一種手法。五代黃荃所畫花卉,勾勒用筆較細,著色后幾乎不見筆跡,遂有“沒骨花枝”之稱;后來到北宋時期,有畫家徐崇嗣學黃荃之手法,所繪花卉更是不加墨線勾線,只用彩色畫成,世稱“沒骨畫”,后人將此類畫法稱之為“沒骨法”。

潑墨

潑墨指將墨潑于紙上后,隨其形狀畫出景物的一種手法。相傳唐代的王洽,曾以墨于紙上而畫出形神兼顧的畫作,遂成繪畫的創作方式。后世將用筆水墨飽滿、淋漓盡致、氣勢磅礴的手法稱之為“潑墨”。

(5)髡殘

髡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介丘,號石溪,又號白禿,一號壤,自稱殘道人,晚年署名“石道人”;在畫壇上與石涯并稱“二石”,又與程正揆并稱“二溪”。

據說,其母夢僧人入室而孕,因而他年歲稍長,總以為自己前生是僧人,故常思出家。程正揆在《石溪小傳》中說髡殘“廿歲削發為僧,參學諸方,皆器重之”。髡殘自幼愛好繪畫,年輕時放棄求取功名,20歲削發為僧,云游名山;30歲時明朝滅亡,他參加了何騰蛟的反清隊伍,抗清失敗后,避難常德桃花源。

髡殘善繪畫,尤其精于山水;繪畫技法宗法黃公望、王蒙,早期基礎出于明代謝時臣,所融之技法可上追元代四大家及北宋之巨然,曾說:“若荊、關、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謂余不可繼跡于后。”他習學元代四家以及明代大畫家董其昌的畫法,同時敢于“變其法以適意”,并以書法入畫,不做臨摹效顰,此真可見其重情用心、重視筆墨技法之處。

他在藝術上主張抒發個性,敢于創新,反對古板陳舊、墨守陳規,其作品充滿質樸的感情,似不假造作、真摯感人,故而風格獨特,于當時成就最為突出,對后世影響很大。

髡殘的山水畫章法穩健,繁雜嚴密而不堵,郁茂濃厚而不塞,景色不以新奇取勝,而以平凡見其幽深處其善用雄健之禿筆和渴墨,層層皴擦勾染,厚重而不板滯,禿筆而不千枯,是以他的作品具有“奧境奇辟,緬邈幽深、引入入勝”的藝術境界。

他平生喜游歷名山大川,對大自然之博大神奇有其獨到的領會,后住在南京牛首山幽棲寺。曾自謂平生有三慚愧:“常慚愧這只腳,不曾閱歷天下多山;又常慚此兩眼鈍置,不能讀萬卷書;又慚兩耳,未嘗記受智者教悔。”

髡殘的性格比較孤僻,書中云他“鯁直若五石弓,寡交識,輒終日不語”。對于禪學,他亦有獨到之體悟,能“自證自悟,如獅子獨行,不求伴侶者也”。他的畫學,在當時已有相當造詣,受到周亮工、龔賢、陳舒、程正揆等人的推崇,因而他在當時的佛教界和藝術界皆有很高的聲望。

髡殘從事繪畫比他人艱難,也付出更多心力,因其一生多受病痛折磨,可能與他早年避兵隱居桃源深處有關,但他從未放逸其心。他嘗在(溪山無盡圖卷)自題省悟之語,頗為感人。其語云:“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出家人若懶,則佛相不得莊嚴而干家不能一缽也。神三教同是。殘衲時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余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隨筆作山水畫數幅或字一兩段,總之不放閑過。所謂靜生動,動必做出一番事業,作一個立于天地間而無愧的人。若忽忽不知,惰而不覺,何異于草木!”

張庚在《國朝畫征錄·髡殘傳》中有評云:“石溪工山水,奧境奇辟,緬邈幽深,引人入勝。筆墨高古,設色精湛,誠元人之勝概也。此種筆法不見于世久矣!”由此可見,髡殘之畫深得元代四大家之精髓。

髡殘的《層巖疊壑圖》這幅畫看似排列凌亂,卻有“山外有山,移步換景”之效果;其中的山石草木、亭臺樓閣經營位置較妙,能達相互交融、相互呼應而又變幻莫測的意境;而山石結構忽而清晰,忽而別致,前后又能渾成一體,讓人忍不住反復觀看、揣摩,并覺興味盎然。復雜的構圖又顯雄渾磊落的氣勢。

(6)弘仁

弘仁,明末清初畫家,僧人,安徽歙五明寺,經常往來于黃山、雁蕩山之間;俗姓錢,名韜,字六奇;明末諸生工詩文、書法,其詩多從家國身世有感而來,明亡后出家,法名弘仁,字無智,別名漸江,自號漸江學人,又號漸江僧、無智、梅花老衲。自幼喪父,家貧,事母至孝,一生未娶。

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離歙赴閩,入武夷山為僧,師從古航禪師;云游各地后回歙縣,住西郊太平興國寺和五明寺,經常往來于黃山、雁蕩山;工詩文、書法,其詩多從國家身世有感而發,其中尤其以民族感情至為強烈,其人畫風蕭散淡泊、簡潔冷峭。

他擅畫山水,取法宋元諸家,尤喜倪瓚(云林),師其法而用功最多;雖尊師法,但又不拘于師法,并能獨自創新,所謂“師法自然,獨辟蹊徑”可作他藝術生涯的頂腳。他的作品多畫黃山,構圖簡潔,山石方折,險峰壁立,奇松倒掛;筆墨秀逸而凝重,意境宏闊亦淡遠;其畫氣勢峻偉,先聲奪人;其人亦善畫梅,繪畫多得梅花疏枝淡蕊、冷艷寒吞之韻致。

弘仁早年從學孫無修,中年師從蕭云從,從宋元各家入手,后來師法“元代四家”,尤崇倪瓚畫法,作品中如《清溪雨霽》《秋林圖》《古槎短荻圖》等取景清新,多有云林遺意。他對倪瓚十分崇拜,曾于畫中題詩云:“迂翁筆墨予家寶,歲歲焚吞供作師”,可見其尊重如斯。

弘仁以畫黃山而聞名,世人謂“得黃山之真性情”,筆墨蒼勁整潔,富秀逸之氣,給人以清新之意趣。與石濤、梅清成同為“黃山畫派”中的代表人物。查士標在他的山水畫題云:“漸公畫入武夷而一變,歸黃山而一奇。”

弘仁的繪畫于當時及后世皆享譽極高,后人將其與髡殘、朱耷、石濤合稱“清初四高僧”;又與汪之瑞、查土標、孫逸合稱為“新安派四大家”,又稱“海陽四家”,弘仁居首位。學他畫風的有祝昌、高翔、秦涵等人。

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說:“新安畫多宗清(倪瓚)者,蓋漸師道先路也。”代表作有《喬松羽土圖》《松石圖》《黃山蟠龍松》《梅屋松泉圖》《黃海松石圖》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安市| 凌海市| 锡林浩特市| 同仁县| 江永县| 东乌珠穆沁旗| 乌拉特后旗| 禄丰县| 榆林市| 株洲市| 永福县| 玉树县| 陕西省| 五寨县| 花垣县| 托克逊县| 天台县| 东辽县| 新河县| 察雅县| 浙江省| 奈曼旗| 南投县| 驻马店市| 南丹县| 青阳县| 西盟| 永丰县| 体育| 遂溪县| 广宗县| 策勒县| 万荣县| 石林| 平定县| 昌黎县| 东港市| 宽城| 桐庐县| 满城县| 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