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師談繪畫(6)
- 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詩詞(04)
- 弘一法師
- 3223字
- 2016-11-02 21:21:50
(5)董其昌
董其昌,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氏,明代著名書畫家、書畫鑒賞家兼書畫理論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人稱董華亭。萬歷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謚號文敏。
他的書法,先從顏真卿,后學虞世南,再后,又覺唐書不如魏晉,轉學鐘繇、王羲之,并參以李邕、徐浩、楊凝式等筆意,自謂“于率易中得秀色”,其書法分行布白、疏宕秀逸,頗具個人特色,對明末清初的書風影響很大。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以元代黃公望、倪瓚為宗,成為集歷代畫家之大成者。但重寫意,不重寫實,所畫丘壑變化較少,而講究筆致、墨韻,畫格清潤明秀、靈靜飄逸。論畫標榜“士氣”,將古代山水畫家仿禪宗而分為“南宗”“北宗”,并推崇“南宗”(如王維者流)為文人畫正脈,形成崇“南”貶勺“北”之己見,其說影響明代以后的畫壇;又提倡作畫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此調對后世論畫亦影響較大。
此人才華俊逸,好談名理,善鑒別書畫。書法出顏真卿,后遍學魏晉唐宋諸名家,并融諸家之長自創風格;其行書古淡瀟灑,楷書則有顏真卿之率真韻味,草書植根于王羲之的《爭座位》《祭侄稿》,兼有懷素之圓勁和米芾之跌宕。與邢侗、米萬鐘、張瑞圖合稱“明末四大家”,對明末清初書風影響很大。
其書法結體寬綽,取顏真卿之布白而不強作恢弘,取米芾之“奇宕瀟散,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故而筆勢瀟灑隨意。傳世之作有《秋興八景圖》《山莊秋景圖》《晝錦堂圖》等。
《秋興八景圖》一共有八開,此為其一。畫面描寫作者泛舟吳門、京口時,一路上所見到的景色既有草木繁茂、風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色,又有沙汀蘆葦、遠山橫現的水鄉情調。此畫構圖精巧、意境深遠,雖簡潔明了卻不覺單調,韻味十足;技法集宋、元各家之長,形成蒼秀雅逸的獨特風格。
4.清代時期
(1)吳宏及國畫之裝裱
吳宏,清代著名畫家,字“遠度”,號“竹史”,江西金溪人,長居江寧(今南京)。
其人詩書均精,自幼喜愛繪畫,筆墨得諸家之長而能出己意、縱橫放逸。
他的《柘溪草堂圖》描繪的是,坐落在白馬湖東岸樹叢中的小村、主人的優雅住所——柘溪草堂。因為環境太美,以至于主人邀請畫家將它描繪下來,并將其日常的生活表現于中,使此畫成為得意之作。我們可以看到,村前有一座小橋,湖水環繞著村莊,樹林里的樓臺面對湖水,主人或來客可登樓遠眺,或與客人相對而坐、侃侃而談,有如置身世外桃源。
此畫作者吳宏,乃“金陵八家”畫派中的一員。他自幼喜好書畫,詩書皆精,曾在順治十年游黃河,歸來后筆墨一變為縱橫放逸,改變以前的風格;書中說他“偶畫墨竹,亦有水墨淋漓”之致。他的傳世作品有《柘溪草堂圖》《水榭待客圖》《山村樵木圖》等。
有同學問及國畫的裝裱,此處再略講一些國畫裝裱之相關知識。由于國畫多繪于易于破碎、變形之宣紙或絹物之上,故我國國畫均須在背后用紙托裱,以絞、絹、紙等鑲邊后裝上軸桿,以便保存留傳。我國繪畫裝裱技術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在傳統的意義上,國畫裝裱后才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立軸
立軸是國畫中裝裱的一種式樣。中間部分叫“畫心”(又名“畫身”),上面稱“天頭”,下面稱“地腳”。上、下又有“隔水”。裝裱尺寸四尺以上的稱為“大軸”,俗稱“中堂”;特大的稱為“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畫幅稱“立軸”。上裝天桿,下裝軸。有的天頭貼“驚燕帶”(又稱“綬帶”),這種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年間。“畫心”上、下端加鑲錦條,稱之為“錦眉”。
冊頁
冊頁是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因畫身不大,亦稱之為“小品”。有正方形,也有長方形、豎形或橫形;有推蓬式、蝴蝶式和經摺式三種;也有裱成單片的,稱之為“散裝”。一般冊頁均取雙數,少則四開、八開、十開,多則十二開、十六開或二十四開。冊頁外鑲邊框,前、后添加副頁,上、下加板面。這樣,欣賞、攜帶、保存、收藏就比較方便了。
屏條
屏條,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由于畫身狹長,所以有裝裱成屏條形式的。屏條單獨的稱為“條屏”;四幅并排懸掛的稱為“堂屏”或“四季屏”;也有四幅以上乃至十二幅、十六幅的,這些都是成雙的完整畫面,稱為“通景屏”或通屏。
手卷
手卷也是裝裱式樣中的一種,也稱“長卷”或“圖卷”。外面有“包首”,前面有“引首”,中間是作品;緊連作品兩邊的叫“隔水”,后面有“拖尾”。“包首”的上面貼有“題簽”。歷代名畫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都是手卷的裝裱式樣。
(2)石濤
石濤是明朝悼僖王朱贊儀的第十世孫;父名朱享嘉,曾于南明隆武時在廣西自稱“監國”,后被俘遭殺,其時年尚幼小。他本來是明末皇族,未滿十歲家庭慘遭變故,于是削發為僧,四處流浪;他法名叫原濟,亦作元濟(后人誤傳為“道濟”),號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
他因逃避兵禍,四處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而悟大自然之奇妙造化;至清康熙時期,其名已傳揚四海;他曾兩次在揚州為康熙帝接駕,并奉獻《海晏河清》。
《黃山八勝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截取法取景,所畫云山奇石形象逼真,水墨淋漓而構圖奇特。
石濤所畫山水、蘭竹、人物等,講求創意,構圖善于變化,筆墨恣肆,意境新奇,一反當時仿古之風,王原祁評他為“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他的畫作對揚州畫派及近代中國畫影響很大,兼工書法和詩,對畫論尤有深入研究;所著有《若瓜和尚畫語錄》其手寫刻本,名《畫譜》較為有名。
其一生遍游名山大川作畫寫生,“搜盡奇峰打草稿”,為明清時期最富創造性的一代大畫家。他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總能力求新奇,意境清新悠遠,尤善用“截取法”以傳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故其筆勢恣肆、淋漓灑脫而又不拘小疵,有豪放之態,以奔放見勝。
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融并施,尤喜用濕筆,通過水墨的變化與筆墨的相融,多能表現山川之氤氳氣象,或意境深遠、厚重之態,有時用墨濃而顯墨氣淋漓,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或加方拙之筆,于是方圓結合以顯樸實,秀拙相生而露清新。
他擅畫山水,主張應細心體察大自然之景觀,領會于心而下筆如有神助,筆墨“當隨時代”而繪;畫山水者應“脫胎于山川”“搜盡奇峰”,進而“法自我立”,《黃山八勝圖》即是其代表作之一。石濤的傳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黃山八勝圖》《海晏河清圖》等。
(3)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清初著名畫家。字雪個,號個山,后更號為個山驢、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朝皇室之后。清初之時隱其姓名,隱居在南昌青云譜道觀。
八大山人經歷明清之際天翻地覆的時局變化,且自身從皇室淪為逸民,并為避害而出家,可見其飽經苦難;其詩文書畫出眾,但因家破國亡之故,裝聾作啞,從其作品中可略見其心之悲愴。
朱耷擅畫水墨花卉禽鳥,筆墨簡括凝練、形象夸張、意境深刻;所寫山水,畫境冷清、枯寂;其水墨畫技法對后世寫意畫影響很大;他的山水畫及花鳥畫,多所體現其內心孤寂遁世、清高自賞的風骨和性情品格,絲毫不比他的花鳥畫遜色。兼有豪情縱逸的雄健風格、樸茂酣暢的凝重情意和生拙澀秀的奇特韻味,然而虛淡中含意多,蘊涵深刻。
此幅《山水圖》亦名《秋林亭子圖》,寫秋數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籠罩著一派荒涼靜寂、無可奈何的氣氛,有一種苦笑不得的枯索情味。
八大山人書法成就頗高,致使將其畫名掩蓋,知者不多。其書法,行楷學王獻之的淳樸圓潤,并自成一格。其所寫書體,以篆書之圓潤施于行草,自然起落,以高超的手法將書法的落、起、走、住、疊、圍、回等技巧藏蘊其中,且能不著痕跡。古人謂之“藏巧于拙,筆澀生樸”,由此可知八大山人書法之妙,世之少見。
能窺山人之書體全貌的,莫過于《個山小像》中其所題字包含篆、隸、章草、行、真等六體書之,可見其功力之深,世間罕見倫比者,可謂集山人書法之大成。其晚年時,書法達其藝術成就之巔,草書亦不再怪異、雄偉,如其所寫之行書四箴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平淡無奇、混若天成,無絲毫修飾,靜穆單純,似超脫凡俗、不著人間煙氣,是書家所愛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