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師談繪畫(5)
- 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詩詞(04)
- 弘一法師
- 4935字
- 2016-11-02 21:21:50
他喜以長卷橫幅表現情景,而畫面變化亦十分復雜,多以線、面或干、濕等手法互用,皴法也十分豐富,故藝術效果極強。其創立的“拖泥帶水皴”法,在當時不僅對南宋繪畫有所影響,而尤其對后世的“文人畫”的表現形式影響更大,且后人在繼承其法的基礎上,不單用在人物畫上,花鳥畫中亦被廣泛運用。
夏圭的畫法多受佛教禪宗影響,故他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趨向“筆簡意遠,遺貌取神”的效果。充分表現出了虛實和空氣感,用筆清勁,簡練概括,簡勁蒼老而墨氣明潤,給人渾厚樸實、明朗俊秀的印象。明代王履曾贊曰:“粗而不流于俗,細而不流于媚;有清曠超凡之遠韻,無猥暗蒙塵之鄙格。”明代大畫家董其昌雖對“北宗”山水頗懷偏見,卻對夏圭十分折服,說“夏圭師李唐而更加簡率,如塑工之所謂減塑者”。
夏圭更善于表現煙雨朦朧的江濱湖岸景色,其點景人物亦簡括生動,樓臺等建筑物不用界尺,信手而成,取景剪裁極為精練。亦喜用一角半邊的構圖,故有“夏半邊”之說。山水構圖喜歡大膽剪裁,突破全景而僅畫半邊之景,時人稱為“夏半邊”;南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曾受到皇帝賜金帶的榮譽。
代表作有《溪山清遠圖》《山水十二景》《江山佳勝圖》《西湖柳艇圖》《觀瀑圖》《梧竹溪堂圖》《煙岫林居圖》《松崖客話圖》《錢塘秋潮圖》等;其中《錢塘秋潮圖》,描繪的是錢塘江秋潮初至,浪濤翻滾奔騰之情景;左邊山上有座塔,當為觀潮的最佳地點;通過潮水和近山的比例,我們易于體會潮水之勢,給人來勢兇猛之感。而整幅畫面色彩鮮麗、清秀明朗,圖中的樹、石、浪潮全用中鋒勾勒,視覺上明快剛勁,似有跳躍之感,就是“馬夏畫派”的典型風格。
(2)米芾
米芾所處的時代,正是畫院寫實派山水畫大行其道之時,而他卻只想表達心中的“意氣”,以天真、藏狂手筆來表現山石的面貌,故能在畫面上自由發揮,因他這類舉止類同“癱狂”,故人稱“米癲”。
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行書、草書得力于王獻之,用筆俊邁,世人評為“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他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畫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發露,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云掩映樹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亦是畫家,師承其畫法,自稱“墨戲”,畫史上稱“米家山”“米氏云山”,因其傳承而有“米派”之稱。
他亦畫梅、松、蘭、菊等花卉畫,晚年兼畫人物,自稱“取顧(愷之)高古,不入吳生(道子)一筆”。米芾好模仿名跡,能以假亂真;并以行、草書最著,博取前人所長,用筆俊邁豪放。《宣和書譜》論其書“大抵初效羲之”,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八面”。
他傳世作品甚多,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最為著名。《蜀素帖》為米芾書法精品,為他38歲時所作,其書法蒼老凝練、行筆澀勁、沉穩爽利、清雅絕俗,可謂“超神入妙”。其書體為“二王”及唐、五代書風之延續,但與前人書法無一相似之處,是米芾自家風格之明證。明畫家董其昌題跋曰:“米元章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3)米友仁
米友仁是米芾長子,故人稱“小米”,早年即以擅長書畫而知名,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應選入掌書學。南渡后官提舉兩浙西路茶鹽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世稱“米敷文”。
其為繼承家學,少即以書畫知名,擅畫云山,略變其父之風格成一家之法。所繪畫作,多以云煙變滅為法度,而風格看似草成,實則法度森嚴,自稱“墨戲”;且性格耿直、不附時風,自重為珍。善書法,“酷似乃風,亦精鑒賞”,但自有自家風格。
《瀟湘奇觀》為米友仁所繪山水畫之代表作。圖繪江邊雪山、云霧變幻的奇境;只見濃云翻卷,遠山坡腳隱約可見,隨云氣之游動變化,山形可隱可顯。群山重迭起伏,遠處峰巒終于出現于白云中;中段主峰聳起,宛如尖峰起伏;林木疏密,遠近與層次清晰,顯露真實;但末段一轉山色,隱入淡遠之間,體現自然界之造化神奇。
此畫作者以“沒骨法”取代隋唐北宋以來之“雙勾法”,給人以自然美之印象,改變了山水畫的形象和表現手法。作品主要運用潑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暈染來塑造形象,很少用線勾勒,濃淡、虛實的墨色,使景致時隱時顯,忽明忽晦,朦朧又富變化,故時人謂他“善畫無根樹,能描朦朧云”(湯垢《畫鑒》),筆與墨之巧妙結合,使得米氏之云山兼具“滋潤”與“沉郁”之特色。
《瀟湘奇觀》米友仁,(1086~1165),南宋畫家。米芾之子,初名尹仁,小名寅哥、鏊兒;黃庭堅戲稱其為“虎兒”,贈以古印及詩:“我有元暉古印章……教字元暉繼阿章”,故取字元暉;另有“海岳后人”、“懶拙道人”等別號。
米友仁善行書,高宗曾命其鑒定書法。而其山水畫則發展了其父米芾的技法,善以水墨橫點描寫“煙巒云樹”,運筆草草,他自稱“墨戲”,對后世“文人畫”中筆墨縱放的風格有一定影響。存世畫跡有《瀟湘奇觀》《云山得意》等圖。
在中國美術史上,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開創的“米氏云山”畫風與技法,劃時代地確立了文人畫的審美視角,使得丈人畫長盛數百年而不衰,迄今遺韻猶存。
(4)趙孟頫
山水畫,是指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為主體的繪畫,其最早只是作為人物畫之背景而創作,后獨立成一支最能代表國畫藝術成就之畫種。山水畫注重整體構圖效果,尤其以位置之擺放、神韻之表達,以及筆墨之濃淡為要點。
就風格之不同,又分水墨山水、青綠山水等小類。歷代代表主人物有:唐之李思訓;宋之李成、范寬、董源;元之黃公望、吳鎮、王蒙、倪瓚;明、清二代之董其昌、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石濤、八大山人等名家。
趙孟頫,元代書畫家、文學家。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中年曾作孟府,浙江湖州人氏,宋宗室之后裔。宋亡后,隱歸鄉里閑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訪宋朝“遺逸”,經程鉅夫薦舉,始任兵部郎中,又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謚“文敏”。
趙孟頫精通音樂,善鑒定古物玉器,其中以書法、繪畫成就尤高。山水畫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亦工墨竹、花鳥等畫,所畫風格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有評論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遂開元代之新畫風。
趙亦善詩文,其詩之風格以和婉為色;兼工篆刻,尤以“圓朱文”著稱。傳世畫作有《鵲華秋色圖》《紅衣羅漢圖》《幼輿邱壑圖》《秋郊飲馬圖》《江村漁樂圖》等。
《紅衣羅漢圖》所繪,身著紅色袈裟的羅漢盤腿坐于樹下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態安詳,正在講授佛法的情景。圖中羅漢頗似西竺僧人,據悉他常與西域僧人往來,故能對西域人之神態特征刻畫入微;其人物造型取法于唐之閻立本,即以鐵線描勾勒,且用筆凝重,蒼勁有力,人物形象逼真。
3.明代時期
(1)戴進
戴進,明代畫家,號靜庵,浙江杭州人。少年時當過金銀首飾學徒,后改學繪畫,刻苦用功,畫藝大進,宣德年間供奉宮廷,因畫藝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后浪跡江湖,賣畫為生。
他擅長山水、人物。其山水畫師法馬遠、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多是遒勁蒼潤手法;用筆勁挺方硬,水墨淋漓酣暢,發展了馬遠、夏圭傳統。
人物畫師法唐宋傳統,兼長二筆、寫意;工筆用鐵線描和蘭葉描;寫意從馬遠變化而來,筆墨簡括;花鳥畫工筆、寫意、沒骨諸法皆善長。人物佛像則能變通運筆、頓挫有力。
其畫作在明中期影響較大,追隨者甚眾,人稱“浙派”,逐成明代前期畫壇之主將,后世推他為“浙派”創始人。傳世之作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圖》《歸田祝壽圖》《葵石峽蝶圖》《三鷺圖》等。
(2)唐寅
此幅《落霞孤騖圖》,是唐寅所繪山水畫的代表作。畫面表現的是:崇嶺峙立,幾株柳樹亭立,半掩水閣臺榭,下臨江水閣中一人獨坐眺望,旁有童子侍立。不遠處,落霞孤騖,煙水微茫,故畫中景觀遼闊優美。
此畫技法工整,山石用濕筆點染,故線條流暢,風格瀟灑俊秀,突顯飄逸;畫上自題詩是借王勃之少年得志,來為自己坎坷不平之遭遇而吐不愉。此畫風格近于南宋院體,為他盛年得意之作。
唐寅出生于商家,故地位較低。其幼年即能刻苦學習,11歲顯出過人之才,并能寫出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鄉試,獲“解元”(第一名)。次年,赴京會考,與他同路趕考的江陰地主徐經,因暗中賄賂主考官的家僮而事先得知考題,但事情敗露。唐寅亦受牽下獄,遭受凌辱。此后,自負的唐寅對官場產生反感,自此,性格、行為流于不羈,后在好友祝允明規勸下發奮讀書,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
唐寅性格狂放不羈,在繪畫中則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其行筆秀潤縝密,頗具瀟灑清逸之韻味。他的山水畫多表現為雄偉險峻、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時亦描寫亭園幽境中文人逸士的悠閑生活。其山水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多樣。其人物畫多寫古今仕女或歷史典故。其傳世的畫作有《王蜀宮妓圖》《落霞孤鶩圖》《事茗圖》《看泉聽風圖》等。
《落霞孤騖圖》這幅畫所取的名字,是根據唐寅(1470~1523)在畫的左上部自題詩而得。其詩曰:“畫棟殊簾煙水中,落霞孤鶩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
畫中描繪的是,垂柳依于高巖,水閣依山臨江,閣中有人眺望落霞孤鶩。此畫用筆蒼勁秀麗,色墨渾然一體,且有清潤明潔之感。畫中,山石皴法用筆較干,而反見秀潤;林木、水榭用筆工整,卻更見功力。
唐寅山水畫是學南宋院體一派風格的,卻能融入文人情調,與吳偉一派不同。唐寅取李唐之長,皴法變斧劈為細勁,寓雄健于雋秀之中。這幅圖中的柳樹畫法工整精致,粗干細枝密葉,極富天然真趣;而皴紋疏繁得當,法度嚴謹,是唐寅的傳世名作之一。
(3)陳淳
陳淳,明朝畫家,江蘇蘇州人,字道復,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曾學畫于文征明,后不拘師法;又法米芾、黃公望、王蒙。其山水較文征明疏放開闊,蓋學米友仁而致筆跡放縱也。其尤擅長水墨寫意花鳥,開明代寫意花鳥畫之新局面。
前面講過山水畫,此處再講一講花鳥畫之特色。花鳥畫,亦是國畫一大分類。泛指以花卉、鳥、獸等動植物為主體的繪畫。此類創作之體裁,產生年代較人物、山水為晚,多講求精細或趣味,刻畫以精巧、傳神為主。
畫花鳥就表達形式的不同,又分為工筆花鳥及寫意花鳥二類。以表現手法而言,國畫主要以寫意或工筆,或二者兼顧為主,但以講究意境深遠、氣韻充實、畫面傳神為創作手法。以線條勾線傳神、著色自然為特點,總以和諧為主旨;另以獨特之手法,以印章為點綴,以達平衡、增韻為獨創,是為東方繪畫之魅力所在,更顯完美,此為西洋畫之所無。
大寫意,即以張條疏散、施墨粗放為特點,削繁為簡、遺形取神為手法,創作者多為潑墨粗畫。小寫意,即以簡練歸融為特色,多強調筆墨中之情趣,不茍求惟妙惟肖,但求整體氣勢與著色。工筆,是與寫意不同的手法,與寫意相反,多求刻畫精確,要求工整、細致,乃至細節明確、刻畫入微,手法以細膩、準確為度。
(4)仇英
仇英,明代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后定居蘇州。其出身工匠,后從周臣學畫,因文征明之推贊而知名當時,以賣畫為生。
仇英擅畫人物,尤長仕女。工于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不同筆法表現不同對象。刻畫之人物形象,或圓轉流利,或勁利有力,皆為精工、妍麗之作,世人有“周防復起,亦未能過”之評。他的山水畫多學趙伯駒、劉松年,所畫青綠山水之作,多呈細潤而風骨勁峭;亦善繪制花鳥。晚年客居于收藏家項元汴家,摹仿歷代名跡,據稱“落筆亂真”。
仇英在當時名家周臣門下學畫,曾用心臨摹古代佳作,因刻苦及天賦不凡,故而技藝大進,成就卓著,因而與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稱“明四家”或“吳門派”。
他所創作的題材很廣泛,擅寫人物、山水、車船、樓閣、界畫等場景;尤擅長于臨摹,技法之中,工筆、寫意、白描俱佳;畫風細膩工整、色彩華麗,取古德之長而又能化為己用、自成一格。
其傳世作品有《春夜宴桃李園圖》《柳下眠琴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和《玉洞仙源圖》。
《春夜宴桃李園圖》描繪了李白“春夜宴桃李園”的故事,是歷來眾多畫家偏好的題材。前人一般著眼于“歡歌”和“夜游”的情景,而這幅圖的作者卻表現“幽賞未已,高談轉清”的時刻——李白與友人于庭園中秉燭而坐、飲酒賦詩……身后有侍從、樂女相伴。其中,人物刻畫傳神,所勾勒的線條也是十分地秀麗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