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大師談繪畫(4)

(1)文房四寶——筆

毛筆的制造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戰國時,毛筆的使用已相當發達。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貍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從筆的用途來分,有山水筆、花卉筆、葉筋筆、人物筆、衣紋筆、設骨筆、彩色筆等。依筆的特性而有“四德”之說,即“尖、齊、圓、健”。尖:指筆毫聚攏時末端要尖端,筆尖則寫字較易傳神。齊:指筆尖潤開壓平后毫尖平齊。毫若齊則運筆時方能達到“萬毫齊力”的效果。圓:指筆毫圓滿如棗核之形。書寫運筆自能圓轉如意。健:即筆腰彈力,隨即恢復原狀才是正品。筆有彈力所寫出的字會顯得堅挺峻拔。

(2)文房四寶——墨

墨,是古代書法繪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東漢時期,出現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來用模制,墨質堅實,以陜西省千陽縣愉糜的松樹燒制的墨最為有名。

墨的外表形式較多,依形狀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墨,又分“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是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制成,它的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松煙墨用松枝燒煙加工制成,它的特點是色烏而無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只有著色的畫偶然用松煙。我們所謂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錠或墨塊。在選擇墨錠時,一定要看它的墨色,其中以泛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差些;以泛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差。磨墨的方法,是放入清水后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止,但注意要用力平均。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一般書家是不用的。

(3)文房四寶——紙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的主要材料,多為植物纖維,主要以竹和木為主。

宣紙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并不產紙,而是周圍諸地區產紙,后以宣城為造紙散集地的原因,方稱宣紙。今日最名貴之書寫用紙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是將合桑、短節木頭、稻桿與檀木皮,以石灰浸泡后制作而成,吸墨性最強,質地最優。因宣紙昂貴,所以一般習字多用毛邊紙——這種紙所用原料以竹為主,色呈牙黃,質地精良。元書紙和毛邊紙相似,但現在已不多見。寫字或繪畫,在紙的選擇上也有講究。應選質地柔韌厚密的紙張,因為紙張質地不佳則易損筆,而且不容易保存,古今名紙多以品質著稱,如澄心堂紙的“密如璽”,玉板宣的“柔韌、耐久”。紙質應以“堅韌緊密”“色彩潔白、吸墨適度”為選紙原則,而且應根據所臨碑帖來選擇紙——如鋒芒顯露、神彩奕奕者,多用箋紙類;溫潤含蓄、風華內斂者,則可選用宣紙類。

(4)文房四寶——硯

硯之起源很早,大約在殷商初期就有了。硯,是用來磨墨的,所以質地要求細膩滋潤。最有名的當數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

端硯,端硯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代以前屬端州,因故而得名。端硯有一個特征,為“有眼”,如“鸚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判硯的品質優劣——最上品為活眼,其次是淚眼、死眼等。另外,端石的顏色也是品質優劣的標準,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為最好,紫色的最差。端硯據說有三個優點,即下墨、發墨、不損亳。

歙硯,與端硯并稱,因產于歙州而得名。歙硯有“紋”,如同端硯之眼,因而也叫羅紋硯。其紋有粗細之分,細紋為硯中奇才,粗羅紋亦為上品,據說能與端硯中的上品相媲美。另有眉子硯,其紋如人之眉而得名,與羅紋硯無異。歙硯之特性亦如端硯,而歙硯偏重發墨,宜寫大字;端硯偏于細潤、停水,適宜書寫小字。

2.隋唐時期

(1)展子虔

展子虔,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是北周末年、隋朝初年的大畫家。他曾經歷北齊、北周,最后在隋朝擔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

展子虔擅長畫人物、山水及其他雜畫,在繪畫技法上幾乎無所不能。其對人物的描繪相當細致,喜以色景染面部。他亦善畫馬,所畫之馬以神態逼真見長——如畫立馬更有足勢,若畫臥馬則腹有騰驤起躍之勢,與當時的大畫家董伯仁齊名:所繪山水,能就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

他曾在洛陽天女寺、云花寺、長安靈寶寺、崇圣寺等處所繪制佛教壁畫,作品有隋朝官本《法華變相圖》《長安車馬人物圖》《白麻紙》《弋獵圖》《南郊圖》《王世充像》《白描》等六卷,收錄入《貞觀公私畫史》之中;還有《朱買臣覆水圖》《北齊后主幸晉陽圖》《維摩像》等畫跡,著收錄入《歷代名畫記》中;又有《北極巡海圖》《石勒問道圖》等二十余幅,收錄入《宣和畫譜》中。

他傳世之作有《授經圖》《游春圖》。據稱,《游春圖》乃我國現存最古之卷軸山水畫。

《授經圖》,展子虔,(550一617),北周末、隋初時的畫家;歷北齊、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

他擅長畫道釋、人物、鞍馬、樓閣和山水,在繼承魏晉南北朝的繪法基礎上有所突破,并能創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繪畫大師。唐朝張彥遠曾評價展子虔的畫為“細密精致而臻麗”。

唐,張彥遠評展子虔的《授經圖》:“細密精致而臻麗?!睆倪@一幅《授經圖》中可以看出其刻畫人物手法之高超。人物衣褶用“高古游絲描”繪出,線條流暢、圓滑宛轉、造型準確,以淡彩暈染人物面部,因而富有立體感;所襯背景點染粗疏,更加反襯出人物清逸飄灑以及出塵脫俗的清高韻味來。

唐人曾評其畫有“遠近山水、咫尺千里”之勢;在畫法上則以青、綠填色,有勾無皴,人物與枝干則直接用粉點染,全畫以“青、綠”為主調,乃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之畫體。

(2)閻立本

《步輦圖》所繪之景為唐太宗召見吐蕃使者。

畫中,太宗威嚴平和,端坐于宮女所拾的步輦上,紅衣虬髯者為宮中執掌禮儀之官員,其后著藏服者即為吐蕃使者。

此畫的作者閻立本是唐代畫家,陜西西安人氏。其父閻毗及其兄閻立德都擅長繪畫及建筑。而立本則擅長繪畫人物、車馬和樓閣,后人有稱為“丹青神化”“冠絕古今”之譽言其傳世之作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蕭翼賺蘭亭圖》。

此畫特色在于,畫家將人物的儀態與身份、氣質與心境刻畫得至為鮮明,尤其是衣紋展現圓轉、流暢至為突出,人物之五官亦勾畫精細。其中,人物的發式與服飾頗具初唐時期之特點。

(3)周昉

周昉,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唐代畫家,字景玄,又字仲朗;出身顯貴家庭,先后官越州、宣州長史。

此人一生性情直爽、好學不倦,擅長仕女畫。初學張萱,后取長而自創;其繪畫多為貴族婦女,所畫人物多優游閑佚、容貌豐滿、衣褶勁簡,且色彩柔和艷麗,為當時宮廷貴族、士大夫之所重。后來,唐德宗李適聞其名,詔至章明寺繪畫,經月余始成,德宗推為“第一”。他所繪制的、具有華麗優美的“水月觀音”像頗具特色,雕塑者多仿效之,世稱“周家樣”。

其傳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等。

《簪花仕女圖》以四位貴婦人為表現,分“戲犬”“漫步”“看花”“采花”四個情節;而中間穿插一持扇侍女;侍女形象較小以示其身份,與貴婦人形成身份對比;其中人物發型、眉毛及體態都以豐腴肥碩為主,故能體現唐代之審美風尚;勾線流暢、筆畫有力,色彩也很艷麗豐富,突顯出肌膚之質感和服飾的輕薄感。

《簪花仕女圖》,刻畫精致,描繪了幾個身披輕紗、高髻臨風的貴族婦女在庭院中閑步、賞花、戲犬等情景。她們容貌華貴、步履從容,但眉宇間卻流露出若有所思的情態。畫家用圓渾流暢的線條和艷麗豐富的色彩,出色地表現出“綺羅纖縷見肌膚”的絕妙效果。這幅畫是以四位貴族婦女為主體,全畫共分“戲犬”“漫步”“看花”“采花”四個情節。

(4)李思訓

李思訓,成紀(今甘肅天水)人氏,是唐朝皇親宗室,后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封“彭國公”。

他是唐代杰出的書畫家,工書法、繪畫,尤擅長繪畫山水樹石,其筆力遒勁、格調細密,喜寫“云霞縹緲”之景色,鳥獸草木皆能窮其姿態,亦愛用神仙故事點綴幽曲、寂靜之巖嶺。他喜以青綠為質、金泥為紋的山水畫,作品多富裝飾性。

他的繪法技巧源于隋代的展子虔,并繼承和發展了六朝以來以“色彩為主”的表現形式,玄宗皇帝曾評其畫作為國朝山水第一,“列神品”;明代大畫家董其昌更推他為“北宗”山水畫之祖。唐代張彥遠總結說“山水之變始于吳(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稱其父子為“大、小李將軍”。其傳世的畫作有《山居四皓圖》《江山漁樂圖》《群峰茂林圖》等,收錄入《宣和畫譜》。

《江帆樓閣圖》所繪長松秀嶺,翠竹掩映,群山層迭,朱廊碧殿,江天闊渺,風帆近流;有著唐朝衣冠者四人;此畫融山水樹木與人物,既自然又交相輝映,一派春光景象;畫中山石用墨線勾勒輪廓,后以綠色渲染,不作皴擦;所畫松樹以交叉取形,整體則勢態蔥郁;他用筆工整,山石膏綠,著色艷麗,安歧評之為“傅色古艷,筆墨超軼”,表明山水畫到這一時代已趨成熟。

(5)王維

王維,自幼聰穎,據載他九歲即能作詩寫文,后成為唐開元、天寶間的著名詩人;其人書法工于草書、隸書,亦熟嫻絲竹音律,擅長繪畫,乃多才多藝之才子;其青年時便已名享京師,甚得皇族王公之敬重。唐人薛用弱《集異記》就有記載:“王維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嫻音律,妙能琵琶,游歷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

王維對于繪畫的貢獻有二:一是融詩情于畫中,開創了繪畫新篇章,延至宋代,形成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情畫意”風格。二是突破“金碧山水”之局限,初步奠定我國“水墨山水畫”之基礎,而至元、明、清三代發展為最重要之繪畫形式,故他被后人尊為“文人畫南宗之祖”。

此幅《伏生授經圖》卷,所繪為漢代的伏生授業的情景,亦是人物肖像畫。所繪人物形象逼真、清癯蒼老,所用筆法清勁有務。此畫無畫家之自款,但畫上有南宋高宗所題“王維寫濟南伏生”般字樣。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曾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而采取了“焚書坑儒”的手段以統治人心,諸多寶貴之書籍頓遭損毀。

伏生,濟南人,原為秦博士。據說當時焚書時,伏生冒生命之危保存了(尚書),漢文帝為求能治《尚書》之人而知伏生,其時年已九十余,不便行使,故漢文帝遣晁錯前往受教,得文二十八篇。此畫上有南宋高宗題的“王維寫濟南伏生”字樣。

王維崇信佛教,性喜山水,其詩多以山水、田園為內容,所繪物景頗為傳神,筆法精深入微;晚年隱居藍田輞川,過著吟詩作畫、談禪說佛的隱逸生活。此人兼通音樂,工書法,精繪畫,擅畫平遠之景致,喜以“破墨”手法繪制山水松石,北宋蘇軾贊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有“不衣文采”之創作理論對后世文人的畫影響甚大。

(6)李昭道

李昭道,甘肅天水人,字???,唐代著名畫家。曾任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等官職,后官至太子中舍。

李昭道繼承其父李思訓之長,亦擅長“青綠山水”的繪畫創作,世稱“小李將軍”。亦擅繪畫鳥獸、樓臺、人物,并創“海景圖”。其畫風巧妙精致,雖“豆人寸馬”,也畫得“須眉畢現”。由于畫面繁復,線條纖細,論者亦有“筆力不及思訓”之評。主要畫作有《海岸圖》《摘瓜圖》等作品,收錄入《宣和畫譜》。

《明皇幸蜀圖》描繪了“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逃往四川避難的情形。畫家有意加強了春天山嶺間之詩意,于層巒疊嶂描繪飄浮白云,樹木亦秀麗動人;此畫之妙處在于,人物雖小卻分毫可辨,能使觀者輕易分辨人物之身份。

我國國畫之類別和技法,可分人物、山水、花鳥;其中,人物畫是歷史上最早形成的畫科,早于山水與花鳥。大家皆知西洋畫注重造型,而國畫注重傳神,可謂不注意精確之造型“由來已久”。我國最早創作的人物畫,多重人物之刻畫,力求逼真、傳神,講求氣韻之靈動,形神要兼備,故古代論畫著作中稱其為“傳神論”。

而分門別類中,人物畫又分為道釋畫(宗教畫)、仕女畫、肖像畫、歷史故事畫等。歷代之著名代表畫家,有東晉的顧愷之;五代的顧閎中;宋代的李唐;明代的仇英、唐寅;清代的費丹旭等大師。

2.宋元時期

(1)夏圭

夏圭,南宋畫家,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初學人物畫,后改繪山水;他將范寬、李唐的斧劈皴進一步發展,創立了“拖泥帶水皴”;其創作時除師法李唐而講求陽剛之風外,更講究水墨淋漓、清明透逸的效果,與馬遠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之杰出代表。寧宗時為畫院待詔,賜金帶。畫人物醞釀墨色如傅粉之色,筆法蒼老,墨汁淋漓;所畫雪景,全學范寬。畫院中人凡畫山水的,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與當時大畫家馬遠齊名,故稱“馬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阳县| 青龙| 长泰县| 泌阳县| 峨眉山市| 阳泉市| 隆昌县| 博爱县| 开封市| 侯马市| 三都| 德庆县| 无锡市| 西昌市| 南通市| 陵水| 壤塘县| 长海县| 邓州市| 日土县| 抚顺市| 建昌县| 四川省| 临汾市| 镇江市| 武穴市| 白银市| 郎溪县| 海南省| 鲜城| 长岭县| 葫芦岛市| 勃利县| 黄浦区| 汾阳市| 航空| 竹山县| 永胜县| 隆子县| 武山县|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