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大師談繪畫(3)

(4)委拉斯開茲

畫家委拉斯開茲(Diego de SilviaVelazqtJez,1599一1660),1599年生于塞維利亞。少年時曾師從著名畫家巴契科學習繪畫技法,17歲即獲得“藝術家”之稱號,可見其天賦不同一般。

其創作之時所觀之對象,多為下層平民,因之常與流浪者、老婦、商販走卒相往來,此從其畫作中可以窺之一二,亦可從中理會畫家之內心情感,如《賣水的人》(1617)即是此類作品。

1623年委拉斯開茲被任命為宮廷畫師,至61歲去世時,其在西班牙王宮度過幾近40年之久。1629年,委拉斯開茲結識大畫家魯本斯,在魯勸說之下,他先后兩次周游意大利,發掘前輩藝術大師之寶藏。

其一生創作了大量肖像作品,對象既有國王大臣、親朋好友,亦有平民百姓、下層傭人:其人格頗高,于描繪教皇或王公大臣亦無絲毫阿諛之態,描繪侍從、傭人亦無輕蔑或不遜,故可見其人品之端緒。

委拉斯開茲乃西班牙17世紀現實主義繪畫大師,亦為西班牙17世紀繪畫藝術之光榮典范。

(5)維米爾

維米爾(Jan Vermeer)乃荷蘭著名風俗畫家。代表作有《倒牛奶的婦女》《包頭帕的少女》《做花邊的女子》和《畫家和他的畫室》等。其作品多以市民、家庭女主人為主角,描繪其日常之生活細節,卻不流枯躁,并富生活之趣。運用色彩,維米爾喜用藍、黃色調;其作品構圖,多注重幾何形狀,且不愿于細節之上有意刻畫,給人以渾然天成之感,作品多以簡潔、精練、樸實抑或凝重見長。因其善于表達物態平凡樸實之美、故世人贊其為“描繪寧靜生活的詩人”“描繪光影變化的卓越大師”。

3.18世紀歐洲繪畫

18世紀的歐洲,封建制日益動搖、衰落,繼荷蘭、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之后,偉大的“啟蒙運動”導致了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爆發——它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全面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由于啟蒙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歐洲的18世紀被人們稱作“啟蒙時代”或“理性時代”。文化藝術中心也自意大利轉移到了法國。

在思想極度變革的背景下,歐洲的審美趣味卻依然具有頑強而鮮明的特性,在18世紀的文化藝術中,封建統治階級的藝術理念始終與新興資產階級的審美觀念發生對峙與碰撞;因而在那一百年間,歐洲的繪畫藝術并存著兩種不同的藝術潮流——即“羅可可藝術”和“市民美術”。

“羅可可藝術”是完全屬于上流社會的裝飾品與享樂物——它是一種追求藝術效果和裝飾感的藝術風格,可以說它是將巴洛克藝術中的“宮廷因素”和“豪華因素”推向了頂峰;但這種風格不像巴洛克在17世紀那樣盛行,它僅流行于王宮和貴族府邸,后來影響的面也不是很廣。

“市民美術”是一種在“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下的、于18世紀中葉形成的一種針對平民的藝術風格。它反映的是新興資產階級的美學理想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愿望,可以說它是一種與“羅可可藝術”完全對立的表現風格。

(1)亞森特·里戈

亞森特·里戈出生于彼爾比尼揚,青年時曾崇拜凡·代克之盛裝肖像作品,22歲時到巴黎從事創作;然,其29歲方肯接受王室之預訂,因畫技高超故而很快飲譽上流社會;31歲被聘為宮廷畫師,故其肖像畫作及卓越之才方能聲名遠播。

17世紀,法國尤重肖像藝術。至18世紀初,肖像畫已滲入各個階層,其時所出著名肖像畫家,如弗朗索瓦·德·特魯瓦、拉吉利埃、里戈等人皆為此一時期之杰出代表。

亞森特·里戈繼承拉吉利埃之遺風,亦畫穿著華麗、服飾高貴的人物,或以神話為體裁,能突顯被畫者之愛好或氣勢;其用色鮮艷強烈,造型準確細致,甚而所畫者比真人更顯高雅,因而大受王公貴族喜愛。

(2)弗朗索瓦·布歇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是繼華多之后最能代表“羅可可”風格之畫家。他喜歡神話或田園詩,在畫中喜借繆斯、狄安娜等女神形象表現嬌艷女性之嗣體。

人體畫在西方有著深厚傳統,無一文化能比西洋人對裸體表現有如此持久之興趣。18世紀,西洋畫之裸體女子多不遮掩,表現亦較自然,無東方女性之害羞表情,甚有挑逗之意味。布歇畫風即為此類,其人喜用明亮之藍色、玫瑰色或黃白色,以此類顏色調和而成之膚色足以刺激視者之感官。

《浴后的狄安娜》乃布歇表現女人身體作品中最好的一幅,其技法為法國繪畫之驕傲。布歇以藍色絲綢與女子之肌膚形成鮮明對比,令其膚色有紅潤、細膩之感。狄安娜即希臘神話中之阿耳忒彌斯,是月神和狩獵之神,為最高神祗宙斯之女,以貞潔而著稱。

《勤勞的母親》,此幅作品描繪的是一位勤勞的母親正在紡紗的情景。畫家想用這個題材,令欣賞者發現社會和生活中可貴的(或者說是平凡的)人與事,并用創作來加以肯定和說明。

(3)夏爾丹

夏爾丹乃18世紀法國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亦是西洋美術史上靜物畫大師。夏爾丹擅長創作風俗畫、靜物畫,其風俗畫多表現平民生活;其靜物畫則盡力將平凡化為優美;其主要作品有《勤勞的母親》《煙斗與茶具》和《鷂魚》等。

夏爾丹創作多不加修飾、崇尚自然,喜描繪平常之家庭用品,或日常之生活細節。其質樸之風格似接近伏爾泰、狄德羅等哲人,與其時先進之“啟蒙主義”思想相合。

以繪畫形式來表現普通市民的生活并能將自然、親切、樸實之美感表達出來,確屬不易,而夏爾丹之畫卻能使人易感畫中溫暖及生命氣息,此類沉穆、凝重、樸實之畫作反愈顯醇美動人,使閱者感受其自然而真切之表白——此點正是夏爾丹偉大及動人之處。

(4)弗拉格納爾

弗拉格納爾(Fragonard)為追求藝術,曾幾經轉輾——起初師從平靜樸實之畫家夏爾丹學畫,但老師并未發現他潛在之才華,甚至一度將其看成是無可救藥之浪蕩子;后來,弗拉格納爾又從師于畫家布歇門下,通過這位師長,弗拉格納爾找到了其渴望的一切。

《秋千》是為后人所提及最多之作,描繪了在樹陰濃密的花園里,衣著華麗的時髦女子蕩著秋千——如布歇筆下之狄安娜,所有明亮之光環皆集于該女子一身,粉色衣裙引人起浪漫之遐想;于畫面左下角,一青年男子與蕩秋千的少婦傳遞情意,而活潑的小愛神,則目睹了這一現場。構圖看似平淡無奇,卻能將其中之人物內心表達得淋漓盡致,實是高明之手法。

(5)戈雅

戈雅(Frarlcisco de Goya)出生于西班牙一農民家庭。15歲時在一畫家的工作室學習繪畫。1776年,只身前往首都馬德里,入宮廷掛毯織造廠任設計,畫有不少掛毯草圖。自1785年起,戈雅任馬德里皇家美術學院副院長之職,兼宮廷畫師,于此期間,為王公貴族描繪不少肖像。

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戈雅藝術創作漸趨成熟,其早期樂天無憂之心情漸為憤怒、激情及冷靜所代。其創作之肖像作品中,尤為突出者乃《何維蘭諾斯肖像》《斐德南·居耶馬赫德肖像》《穿衣的瑪哈》《裸體的瑪哈》及《伊薩貝爾·柯包斯·德·波賽爾肖像》等。1824年,戈雅僑居法國波爾多,直到1828年逝世。

戈雅乃近代歐洲繪畫史上偉大之先驅者,其鮮明“現實主義”畫風并“浪漫主義”激情,深刻影響了后來人;或說19世紀浪漫主義及現實主義推崇者,皆從戈雅之繪畫中獲過啟發。

《著衣的瑪哈》與《裸體的瑪哈》同為名作,亦是戈雅代表作之一;“瑪哈”乃當時西班牙社交場上對名媛淑女之通稱。戈雅所畫的“瑪哈”是誰,眾說不一,至今仍無定論。

(6)安格爾

安格爾(Jearm—Auguste-Domingiguelngres)乃法國古典主義畫派最后一位代表畫家。1780年生于蒙特龐省,早年曾向杜爾茲學習繪畫,17歲時到了巴黎,師從著名畫家達維特,深得賞識。

1806年,安格爾赴意大利,1824年方回巴黎;1834一1841年,其再度赴羅馬,深研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古典大師之作品,就中首推拉斐爾。受老師達維特及意大利古典藝術之啟發,安格爾對古法典繪畫理解更為精確。此后,當其師流亡比利時,便成為法國“新古典主義”之代表人物。

雖為19世紀“新古典主義”之楷模,安格爾并非照搬古賢之樣式,乃取融會貫通、取長補短之手法,將古典藝術造型美之精髓加以吸收、融化,并用自然之風格融入在寫實中,故而形成其洗煉、單純之畫風:其多以“靜穆偉大、崇高單純”為創作原則,故而其作品多能達到構圖嚴謹、色彩單純、造型典雅之特點,尤其于人體美之作品中表現突出,如《泉》《大宮女》《瓦平松的浴女》(或名《浴女》)《土耳其浴室》等。

安格爾繪畫必強調骨骼,而肌肉次之,其認為肌肉畫得過于精確易使造型失真,乃到庸俗,此為美學中重要之理論。安格爾崇尚自然,創作中往往不事雕琢,欲將自然形象與古典造型完美結合,又無造作與刻意,且經精練之筆法表達,故無神秘之虛構或信仰之成分,乃純粹之藝術創作。

或許,畫家想寄眷戀于青春形象,或向往雋永與安寧,其筆下之裸體,無纖毫之浮夸與做作,摒棄一切非自然之流露,故而創造之美感人至深,必將流傳亦久。

《泉》是其盛名之作,代表安格爾的藝術頂峰。而此畫創作頗為不易,此畫是其1820年在意大利創作,而到1856年在巴黎方完稿,前后歷時三十六年,不可謂不難得也!

此畫原名《維納斯》,后經數十年之漂泊,修改多次;又將秀發修改為倒傾之水瓶,使之成為具有“古典主義”象征之名作。

(7)德拉克羅瓦

德拉克羅瓦乃法國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其藝術繼承了文藝復興以來,威尼斯畫派、倫勃朗、魯本斯和康斯太勃爾等大師之成就,對后世畫家頗具影響。

德拉克羅瓦17歲拜格朗為師學習繪畫,后入美術學院。1822年,受席里柯《美杜薩之筏》之啟發,創作了著名畫作——《但丁之舟》。于1816至1823年間,師從“新古典主義”畫家皮埃爾桂安恩。其作品頗具魯本斯之風格。

1824年,以巨作《希阿島的屠殺》令人矚目,從而成為“浪漫主義”畫壇之主將,與以安格爾為首之古典主義畫派相抗衡。后陸續創作出《薩爾納塔帕爾之死》《十字軍進入耶路撒冷》《馬利諾·法利羅的死刑》等“浪漫主義”巨作,其畫驚人心魄,頗具震撼力。

此人善用色彩,其造型之精巧可與提香或魯本斯相媲美,作品極富浪漫氣息和表現力;《自由引導人民》即是作者為實現共和、爭取民主以及自由而創作,體現出革命意識及精神,又不失浪漫氛圍。

(8)米勒

米勒(Jean—Francois)乃法國杰出畫家,“巴比仲畫派”之代表。其一生多半定居鄉村,作品多為農民勤勞樸實之生活寫照,其畫作《拾穗》《晚鐘》《播種》,紊有“農村三部曲”之稱;除此之外代表作尚有《扶鋤的農夫》《樵夫之死》《喂食》《母與子》等。其所繪之人物皆不強調面部表情,或描述特定之景象,而以典型之姿態表現出其對農民深厚的感情,及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其素描用筆似斷似續,線條渾厚而淳樸,亦不泛抒情之內涵,善于表達藝術語言,而作品以親切、感人為特點;因貧困之故,其作多為小幅油畫或素描作品。

六.淺談國畫

1.緣起

應諸位同學盛情相邀,于此講談國畫歷史與繪畫之技巧,朽人只好勉而為主,權當與大家共學吧!

我國繪畫技法堪稱“一寶”,與書法并稱“雙絕”。只是,國畫不似西洋畫易于保存,多因國畫繪制于易碎的紙或絹上。

兩漢時期,我國藝術可稱謂“大家風范”,但那時的藝術多為壁畫,只可觀摩,不易攜帶,不似西洋畫之木板或布等材質易于流傳。

兩漢時期的藝術,材質多是石材或陶瓷、磚瓦,藝術水平極高,但多為笨重之材質,故可遇不可求,臨摹亦不易得。

至隋、唐之時,因國富民強、文化興盛,故藝術成就亦高,我國藝術方至前所未有之頂峰。當時的繪畫藝術延續了雕刻之藝術技法,創作作品多以宗教題材、人物肖像畫成就最大,亦開“山水畫”之先河。

及至宋、元,則為我國繪畫藝術之巔峰期,其中尤以山水畫為代表,花鳥繪畫成就亦不俗。至明代時,繪畫作品則以花鳥為卓著。清朝一代,則將山水畫發揮到極致,風格傾向寫意,雖寄托自然景觀之寫實,然而重在體現自我之心境,故而流派紛起、大師并出,大有百花齊放之勢。

以下,朽人就一些名家或名畫加以簡述與評析,以供同學欣賞,我們先從隋唐開始講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瓦提县| 金秀| 志丹县| 滦南县| 太仆寺旗| 和政县| 鲁山县| 威海市| 镇赉县| 西藏| 象州县| 三都| 宜兰市| 陆川县| 龙游县| 扶余县| 稻城县| 上蔡县| 苗栗县| 兖州市| 嵊州市| 葵青区| 临清市| 古交市| 盐亭县| 武强县| 于田县| 克山县| 青岛市| 麻栗坡县| 武安市| 屏东县| 塔城市| 长宁区| 保康县| 井冈山市| 宁安市| 长阳| 遂川县| 无为县| 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