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師談繪畫(2)
書名: 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詩詞(04)作者名: 弘一法師本章字數(shù): 4981字更新時間: 2016-11-02 21:21:50
其繪具箱之價格,最廉者一角八分,筆二枝,干制顏色十色附(日本制),然粗劣不適用。最昂者十元左右(英制或法制),煉制顏色十余色附。
(2)筆
毛筆——以貂毛為最良。此種筆專為水彩畫制,大小有十數(shù)種。擇購三四種已可敷用。其價格不甚昂,日本制者尤廉。
海綿筆——洗畫上之顏色用,大小有數(shù)種。
鉛筆——畫草稿用。H者,硬之記號,B者,柔之記號。若記號遞加者,其硬柔之度亦遞加。學者擇與自己順手者用之,不必拘泥。
(3)紙
第一種,OW紙——比種紙為英國水彩畫協(xié)會之特制,在日本購,每張四角。
第二種,Whatman紙(譯為“畫用紙”)——比種用者最多,其價亦稍廉。
此外各種紙,皆不適用。不贅述。
(4)畫板
有大小數(shù)種,或自制亦佳。惟木料須堅而平,俾不致有凸起之虞。
未畫之前,將畫紙裁好,鋪在畫板上,用凈水拂拭數(shù)次。迨紙質(zhì)濕透,用紙條抹漿糊,貼其四周,待干后再著色彩。
2.水彩畫之臨本
歐美新教授法,初學繪畫,即由寫生入手,不用臨本。然吾國人知識幼稚,以不諳畫法者,強其寫生,如墜五里霧中,有無從著手之勢。況水彩著色,最為復雜。倘不先用臨本,知其顏料配合之大概,即從事寫生,亦有朱墨顛倒之虞。故初學水彩畫,當先用臨本。迨稍諳門徑,然后從事寫生,較為便利。日本水彩畫臨本,無佳者,以余所見,英國倫敦出版水彩畫帖數(shù)種尚適用。
五.淺談西畫
1.緣起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繪畫
這次應馬先生之邀,來此與大家探討一些有關(guān)西洋繪畫藝術(shù)之話題,余雖所知尚淺,然承蒙諸位抬愛,盛情難卻,故敝人自得勉力為之!
首先,余從西洋繪畫史說起,并于中舉一些名作加以評析,以供諸君作一概貌之了解。西畫源流,亦如國畫一般久遠,可謂“源遠流長”。
言及西洋繪畫,多指歐洲歷史延伸下來之文明體系,而歐洲文明最早達到藝術(shù)高峰的是古希臘、古羅馬,西洋美術(shù)史稱為“古希臘、古羅馬藝術(shù)”,此中歷經(jīng)歐洲中世紀之變革,于14世紀初至16世紀末這段時期,迎來了西方藝術(shù)第二次頂峰——即偉大之“文藝復興運動?!?
以下,敝人將以西洋藝術(shù)大師生平或其代表畫作加以介紹與評析,以饗諸位!
因古史繁雜,難以考研,今從近代最具影響之“文藝復興”講起。首先,當略講述“文藝復興”之由來。
“文藝復興”一詞源自意大利語“Firlascia”,意為“再生”或“復興”。14~16世紀,歐洲發(fā)生的“文藝復興運動”,實為一場偉大之思想與文化的解放運動。于此運動,新興之資產(chǎn)階級將中世紀文化視為黑暗、倒退,而將希臘、羅馬之“古典文化藝術(shù)”評為“光明”“高雅”之典范,力圖將其復興。
“文藝復興”起源自意大利國,后蔓延至整個歐洲,于文學、繪畫、雕塑、音樂等多個領(lǐng)域均引起空前之革新,故而影響深遠,終成波瀾壯闊之文化景觀。
(1)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乃“文藝復興”時期,翡冷翠(今譯為佛洛倫薩)畫派的最后一位畫家。他于1486年創(chuàng)作的《維納斯的誕生》,可謂杰作。
該畫最大特色,是對人物神情之描寫,以及顏色搭配等,并能將人物內(nèi)心惟妙惟肖表達出來,給人一種美感或凈化之感受;其次,時值基督教會統(tǒng)治之下,因宗教保守之影響,袒露之畫法似有不妥,因赤裸之人體在當時被視為褻瀆或誘惑。
甚而成為“異教”,故此畫風大體不為世人所接受,可見此畫于彼時當屬創(chuàng)新之舉。
再者,此畫師之貢獻在于,其巧妙運用了新的繪法,在繼承并發(fā)展了中世紀之裝飾風格處,尚創(chuàng)造出一種線條明確、節(jié)奏感強之畫風,予人精致、明快、潔凈之獨特畫風,為世人稱道。
(2)達·芬奇
達·芬奇(Leorlardo da Vinci)乃文藝復興盛期之首位大師,其與畫家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共被譽為“文藝復興三杰”。其精力過人,多才多藝,除繪畫外,尚通曉力學、光學、天文學、地理學、解剖學、植物學、機械工程學、地質(zhì)學、兵器學、水利學和土木工程學,且在眾多領(lǐng)域多有建樹,真可謂是“奇才”。
達·芬奇是一位頗具人文思想的藝術(shù)家,有“為世服務(wù)、造福子民”之人生觀與藝術(shù)觀;且為理論與實踐、藝術(shù)與科學結(jié)合之典范人物。其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代表了達·芬奇在美術(shù)方面之輝煌成就。達·芬奇作畫,善于描繪局部之細微,尤善以人物肢體動作來表達其內(nèi)心之情感,往往在一舉手、一投足間留下深刻而豐富之蘊涵,《最后的晚餐》即是用如此手法,將畫中人物內(nèi)心表露無遺!多有畫作描繪基督與十二門徒之最后晚餐,然其中空前之作當屬達·芬奇所繪。其畫作構(gòu)思巧妙,布局卓越,細微寫實之處及嚴格的體面關(guān)系引人入勝。使觀者有如身臨其境。畫中人物舉手投足之神態(tài),亦刻畫得極細入微,惟妙惟肖。性格之描繪契合畫題之主旨,及構(gòu)圖多樣而統(tǒng)一,使之不愧為西畫作品之經(jīng)典。
(3)弗朗索瓦·克魯埃
弗朗索瓦·克魯埃(FrarlcoiS Clouet),乃16世紀法國楓丹白露畫派大畫家讓·克魯埃之子。楓丹白露畫派乃16世紀活躍于法國宮廷之美術(shù)流派。此流派形成于公元1530年前后,法國國王法蘭西一世將不少意大利畫家請至法國,為其位于楓丹白露之宮殿創(chuàng)作壁畫與雕刻。以此為緣,諸法國畫家與來法之意大利藝術(shù)家交往甚密,交流之余自然形成了一種獨特之畫風,此畫派后人稱之為“楓丹白露畫派”。所創(chuàng)作之作品多是體現(xiàn)“樣式主義”風格。
弗朗索瓦·克魯埃繼承其父之傳統(tǒng),其精美的堊筆素描頗具獨立之審美。除肖像畫之外,弗朗索瓦·克魯埃還創(chuàng)作了諸多神話故事題材?!顿F婦人出浴》為其代表作,畫中婦人雖袒露身體,構(gòu)圖卻依然予人寫實的半身肖像畫之感,構(gòu)思巧妙地展現(xiàn)了貴族的生活。
《貴婦人出浴》的作者是弗朗索瓦·克魯埃(Francois Clouet,1515——1572),他是法國楓丹白露畫派杰出畫家讓·克魯埃(Jean Clouet,1485一1540)的兒子。從這幅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是通過巧妙的構(gòu)思將宮廷貴婦的生活不動聲色地表達了出來。作品的背景是一間豪華閨房,房中的女仆正在收拾屋子;而那名貴婦在浴缸里裸著上身,右手握著一支羽毛筆;左側(cè)有一位正在哺乳的保姆,而旁邊一個小男孩正在偷竊浴缸擱板上的水果。據(jù)相關(guān)資料考證,這位貴婦實際上是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情人瑪利亞·圖舍。
2.17世紀歐洲繪畫
人云,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shù)家們是把“藝術(shù)從宗教拉回了人間”,那么也可以說,包括繪畫在內(nèi)的17世紀歐洲美術(shù),是對這一現(xiàn)實(或現(xiàn)世)人間藝術(shù)進一步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不過,隨著資本主義的快速成長、人文主義的深入傳播以及宗教勢力的頑固抵抗,使得這一發(fā)展充滿了曲折和多樣性。
最初,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在表達人文主義思想時,尚末脫離宗教題材;而至17世紀的歐洲繪畫,卻勇敢地走出了宗教影響,使得現(xiàn)實的世俗的人物畫、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乃至裸體人像畫普遍繁榮了起來,表現(xiàn)了上流社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安定、富足及享樂。
再者,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崇尚“和諧、寧靜、理想”之美;而17世紀的歐洲繪畫則強調(diào)打破和諧、崇尚自然,主張源于真實、自然之美,并因此豐富了繪畫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手段。于是,在此背景之下,意大利、荷蘭和西班牙相繼出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畫派。這些藝術(shù)家深入下層社會、了解百姓生活,因之,作品帶有明顯的寫實主義風格和社會批判色彩。
17世紀之歐洲素有“巴洛克時代”之稱,“巴洛克”是一種包括繪畫、音樂等在內(nèi)的美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因其符合民眾需求及宮廷貴族之好,終成為宗教和封建貴族的“正統(tǒng)藝術(shù)”,并在17世紀風靡歐洲。
(1)卡拉瓦喬
卡拉瓦喬乃17世紀意大利最偉大之現(xiàn)實主義畫家。生于倫巴第省卡拉瓦喬小鎮(zhèn)一建筑師家庭,11歲時移居米蘭,后隨著名畫家西蒙·彼得爾查諾學習繪畫。在西蒙·彼得爾查諾的影響下,卡拉瓦喬接觸過“樣式主義”藝術(shù);但對其影響最深的當屬文藝復興時一些大師之作,及倫巴第下層百姓悲慘現(xiàn)實之生活。
自1597年起,卡拉瓦喬進入其繪畫創(chuàng)作生涯之盛期。畫家徹底克服了“樣式主義”之影響,獨辟蹊徑,將其于風俗畫中所得之新法運用于宗教繪畫之中,從而在宗教繪畫創(chuàng)作上獲得重大突破。1592一1602年,卡拉瓦喬在一次爭吵中誤殺一人,故而不得不離開羅馬,遷移那不勒斯,至此開始流浪生涯。然則,流浪生涯亦使畫家有機會接觸下層百姓之真實生活,最終成為敢于歌頌普通百姓之偉大藝術(shù)家。
卡拉瓦喬盛期之作有《圣母之死》和《圣保羅的改革》等;從1606一1610年,在卡拉瓦喬創(chuàng)作晚期,其作品有《洗禮者約翰的斬首》《圣路喬的埋葬》等作品;其杰出之畫作為《基督的降臨》和《基督的笞刑》,作品中之畫面色調(diào)濃重,其特殊處理之法,亦被后人稱之為“黑繪法”。
卡拉瓦喬逝于1610年,年僅37歲;死后,其風格為各國“現(xiàn)實主義”畫家所繼承,時人稱其畫風為“卡拉瓦喬之現(xiàn)實主義”。
《基督在以馬忤斯的晚餐》亦為卡拉瓦喬代表作之一,描繪《圣經(jīng)》中“基督復活”之情節(jié)。在作品中,卡拉瓦喬選擇門徒突然認出基督后內(nèi)心的震驚作為創(chuàng)作主要點,采取的是短縮透視手法;畫面背景為暗黑色墻壁,一束亮光照于基督臉上,以紅、白對比之法,使之成為畫面中心,而擺在桌上的水果,有的已熟透,有的已裂開,有的則變質(zhì),籍此,表達畫家之精神或信仰上帝與基督乃永恒不滅之神。
卡拉瓦喬有一信念,即事實無論美與不美,畫者都應忠實于它,若能將其真實表現(xiàn),即是佳作。此番論述被時人批評為“粗魯之自然主義”,而后世之人則稱之為“卡拉瓦喬之寫實主義”,因其能令欣賞者從內(nèi)心生起虔敬之心。
(2)魯本斯
“巴洛克”(Baroque)一詞乃奇形怪狀、矯揉造作等意,其最初為18世紀末“新古典主義”藝術(shù)家用來嘲諷17世紀藝術(shù)之語,說此派畫風有違“古典藝術(shù)”之典范,為貶義之詞。
巴洛克美術(shù)源于17世紀意大利之羅馬,后盛行于全歐,其成就多體現(xiàn)于建筑、雕刻、繪畫、音樂諸方面,以熱情奔放、華麗大度及運動感強為典型風范。
“巴洛克美術(shù)”多講究光線之運用,強調(diào)作品中之局部或精神氣質(zhì),且追求寫實特性,注意人物之性格心理,且注意外部造型之勻稱,追求和諧;畫家們喜以寓意或象征手法來表達畫作內(nèi)涵,力圖表現(xiàn)人物深層之內(nèi)在心理,或表達神秘之視覺感受。“巴洛克”風格中,最杰出之代表為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畫作《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以動靜及色彩強烈對比而構(gòu)圖,于中尚有寧靜與神圣之表達,故而不覺野蠻,小天使之出現(xiàn),令人無暴戾之感,似為本能而延伸之游戲。魯本斯之天賦,可從其色彩及賦予作品以活力中得以窺見。
(3)倫勃朗
西洋畫師倫勃朗,早年曾師從威楞柏格、拉斯特曼學習繪畫,且吸收卡拉瓦喬之“明暗法”并有所創(chuàng)新,后形成自己獨特之藝術(shù)風格。1623年,倫勃朗因創(chuàng)作《杜普教授之解剖課》而一舉成名,并與貴族之女莎士基亞結(jié)成連理。此間,其佳作不斷,如《畫家和他的妻子》《基督受難》《圣家族》和《丹娜厄》等。
《丹娜厄》取材于希臘神話:被囚禁在銅塔中的丹娜厄,與化作金雨的神——宙斯結(jié)為情侶。長期以來。這一題材被許多畫家所喜愛。在這一幅畫中,倫勃朗(Rembrandt,1606一1669)以自己的妻子為模特,塑造了一位嫵媚的女性形象。
后因倫勃朗藝術(shù)之求與權(quán)貴產(chǎn)生矛盾;加之愛妻離世,倍受打擊;同年,其巨作《夜巡》因人物排列問題遭到訂畫人反對,故而心情憂郁。此后,倫勃朗開始創(chuàng)作《圣經(jīng)》故事畫作,同時亦有肖像畫與風景畫,其作品具色彩溫暖、明暗分明之特點,而體裁豐富、造型微妙。
晚年,乃為畫家生活最困難之時,因訂畫之人日少,收入幾無。1662年,倫勃朗第二位夫人不幸逝世;六年后,其愛子亦離人間,可謂不幸中之不幸。然而生活之不幸并未摧折倫勃朗之堅強意志和創(chuàng)造力;反之,其最偉大之肖像作品——《呢絨公會理事們的肖像》《大衛(wèi)在索羅門前彈琴》《浪子回家》等,即在此段艱難歲月所創(chuàng)。1669年10月10日,倫勃朗不幸病逝。
倫勃朗一生創(chuàng)作之作品極多,雖已遺失不少,尚留下五百余幅油畫、二百余幅蝕刻版畫及一千五百余幅素描,為荷蘭不可多得之“現(xiàn)實主義”作品。
說起此幅《夜巡》作品,尚有一段讓人省思之背景:雖《夜巡》花費倫勃朗之大量心血,而此畫卻為倫勃朗引來一場極為不利之訴訟——因此這幅之訂購者乃阿姆斯特丹射擊公會,而成員因同等之錢財卻不能占有同等顯著之地位,故而向倫勃朗提出抗議,討返畫金之余尚對倫勃朗大肆攻擊,由此可見藝術(shù)家之不易;加之倫勃朗曾以妻子為模特畫過宗教題材之作品,故而遭到維系傳統(tǒng)道德之人的非議。于是,不幸隨之而來,不僅訂畫者疏遠于他,而其愛妻不久亦離開人世,可嘆人世之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