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大師說律解經手書題記(3)
- 弘一法師全集之佛學·雜記(01)
- 弘一法師
- 4887字
- 2016-11-02 22:00:32
是歲七月初二日大慈弘一沙門演音,撰于新城貝各山中。時將藝室掩關,鳩工伐木。先夕誦無常經,是日草此敘文,求消罪業。
溫陵刻圓覺了義經跋
性愿大德,勸諸禪侶,共刊圓覺了義至梵式大字冊。敬題偈頌,以申稱贊。
如來決定境界,十方菩薩歸依。乃至分別半偈,所有功德難思。惟頗見聞歡喜,隨力讀頌宣說。現世金剛守護,當來花開極樂。歲次壬申五月大華寺沙門一音并志。
手書僧伽六度經跋
此經為燉煌寫本,今存英倫博物館。范成法師獲得攝影,將刊石置于南通狠山僧伽大圣道場。屬為書寫,余以簡短,未由辨其文字,后之賢者,幸審訂焉。丙子勝音并志。
書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
菩薩戒跋尾
庚申七月,同學弘傘義兄喪母,為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菩薩戒》一卷;并誦是戒,以為日課。惟愿幅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演音敬記。
書佛說大乘戒經跋
庚申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圣誕,演音剃染二年,敬寫此徑;愿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戒香熏修,往生極樂。
書十善業道經跋
庚申七月二十九日,地藏菩薩圣誕,演音敬寫《十善業道經》,廻向法界眾生,愿同修十善業道。以此凈業正因。決定莊生極樂。
閱大乘戒經十善業道經自跋
南皖崔居士,余故友也。遜國改元而后。余住錢塘湖上,數與居士函問往還。逮及彼剃,檢所庋藏圖書珍玩貽之。居士因奉佛法,集余貽物,別陳一室中佛像,焚香誦經。并串族眾,依余親教大慈老人稟受三歸。
為夏丐尊書地藏本愿經跋
戊午九月,入云隱山乞戒,受紙筆墨;時丐尊喪父。為書《地藏本愿經》一節,擇演音。
贊禮地藏菩薩懺愿儀跋
改元后十年,歲次辛酉四月二十一日,為亡母王太淑人六旬冥誕,敬寫《贊禮地藏菩薩懺愿儀》一卷,以此功德,回向亡母,早消業障,往生西方。弘一釋演音謹記。
大師說律解經題記(五)
凈宗問辨序
占德撰述,每設問答。遺除惑疑,翼贊凈土,厥功偉矣。宋代而后,迄于清初,禪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于此。今則禪宗漸哀,未勞攻破;而復別有疑義,盛傳當時,若不商榷,或致注亂。故于萬壽講次,別述聽見,冀息時疑。匪曰好辨,亦以就正有道耳。
凈宗問辨跋
十一年壬戎七月下旬,溫州颶風暴雨。檣屋倒壞者甚多。是夜(吳)璧華適臥墻側,默念佛號而眠。夜半,墻忽傾圮,磚礫泥土墜落溫身。家人疑已壓斃。相率奮力除去磚土,見璧華安然無恙,猶念佛號不輟。察其顏面以至肢體,未有毫發損傷。乃大驚嘆,共感佛恩。其時余居溫州慶幅寺,風火翌日,璧華親至寺中向余言之。
地藏菩薩圣德大觀序
后二十一年歲次壬申九月,余居峙山。上海李圓凈居土來書,謂將助編九華山志,屬為供其資料。自惟剃染已來,至心歸依地藏菩薩十又五載,受恩最厚,久欲輯鎳教跡流傳于世,贊揚圣德而報深恩,今其時矣。后二月,云游南閩,住萬壽嚴。乃從事輯錄,都為一卷,題曰《地藏菩薩圣德大觀》。將付書同別以刊布,并項諸圓凈居士備采擇焉。
近代緇素贊述菩薩化跡等書,已有數帙,然其取材,各據本愿一經。今則遍探大蔽并及諸家撰述,前詳言者今略指之。如本愿大旨及九華垂跡等是也。前闕遺者今補集之,如余諸文等是也。惟所感者,余于十數年來,凡菩薩化跡見于大藏及諸家撰述雖復留意,未嘗勦錄,今以疾遽屬稿,不擭遍檢,唯就其億及者略集一卷,未免有所遺忘耳。
大分十章。第一章,譯名辨異,以諸經傳譯地藏名號,文字小有增減不同,今為列舉,示其差別。第二章,十輪經大旨,提挈經義,錄寫較詳。序品贊地藏菩薩功德之文,錄者尤繁,惟愿見聞皆大歡喜,同生深信,至心歸依。第三章,占察經大旨,亦詳錄之。第四章,本愿經大旨,唯依閱藏知津,錄寫綱要,并錄付囑經文二節,以示我等今日得受化度之因。第五章,法身贊及儀軌大旨,并減定業真言。第六章,他經流傳。第七章,諸家章疏。第八章,諸家懺儀。第九章,諸家贊述,靈峰贊地藏菩薩別集,錄其原文有十之九,共涉十紙。可見萬益大師一生,銘心瀝血,歸信贊揚之跡。一冀后之學者,承斯遺范,精進修持,紹隆而光大焉。第十章,問答遣疑,唯有四問、當下止此,且從閃略也。
錄寫之時,亦以倉卒下及詳斟。故其布列形式高下未能盡善。具錄全文者低二格寫,撮錄原文大意及引文片段者皆頂格寫。微示區別。惟錄寫經文而低二格,非是尊經之道,頁用陳攫,未能釋懷。而又別無善法可以變易,且俟當來,重復輯錄,假以歲月審慎斟定,或可無大過耳。
是稿成就前二日,處世侯居上割指滴血,繪地蔽菩薩圣像一尊,捧奉入山,勝緣巧值,誠不思議。謹以寫影,冠于卷首,盧居士,一字虬兒。善繪畫。隨侍老父,旅居思明。天性醇厚,事爾親以孝聞。殆亦多生已來,常受地藏菩薩軟化者耶。
地藏菩薩本愿經白話解釋序
己巳九月,余來峙山,居金仙寺。翌日,宅梵居士過談,庸彼所作五言古詩一卷,余謂其能媲美陶王,求諸當世未之有也。是歲十月,天臺靜權法師蒞寺,講《地藏菩薩本頤經》義。余以本愿章疏,惟有科注一部,淵文奧理,未契初機。乃勸宅梵撰白話解,而為鈐鍵。逮于明年,全編成就,乞求禾中古農長者以別正之。邇將付刊,請書序言。為述昔日斯事因緣,以示后之學者。于時后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二月賢首院沙門勝臂。
寒笳集(又名漓益大師警訓略錄)序
壬戌之歲,嘗依靈峰宗論摭寫警訓一卷,顏曰《寒笳集》。辛未仲秋,又為覆纂,題曰《萬益大師警訓略錄》,今復改集,并存二名,挈錄之意,惟以自傷,故于嘉言,多有闕遺。后之賢者,幸為增訂焉。于時后二十二年歲次癸酉四月學南山律于禾山萬壽巖。晉水瓔珞院沙門善臂集。
福州鼓山庋藏經版目錄序
彿典雖鐫木版,昔人惟稱宋刻。近年于敦煌石室發見佛典,有唐末及五代刊者,乃知刻經始自唐末。然東西扶桑,于神護景云四年,已刊《無垢凈光經》《陀羅尼》四種。其古印本猶存法隆寺中。考彼時代,當吾唐國大歷五年,較敦煌發見者尤勝,遂為世界最古佛典雖版焉。爾后東國扶桑,歷宋迄清,雕版日盛,印傳之本,于今頓有存者,而珍逾球璧,殘楮一卷,值及數百,乃至千金。良由彼土學者,博聞好古,深識雕版意趣。近今且有《寧樂刊經史》等諸書傳布,為佛典離版系統之研考。而吾國緇素,猶未聞于此少加意者,不其憾歟?昔年余游鼓山,覽彼所雕法華、楞嚴、永嘉集等楷字萬冊,精妙絕倫。以書法言,亦足媲美唐宋,而雖工之巧,可稱神技。雖版角有少腐朗者,亦復何傷,彌益古趣耳。又復撿彼巨帙,有清初刊《華嚴經》及《華嚴疏論纂要》,憨山《夢游集》等。而《華嚴疏論纂要》為近代所稀見者。余因倡緣印布,并以十數部贈予扶桑諸寺,乃彼邦人士獲斯校寶,歡喜忭躍,遂為攝影鏤版,載諸報章,布播遐邇。因是爐邦命知震旦鼓山為庋藏佛典古版之寶窟。然鼓山經版雖馳于異域,而吾國猶復淹沒無聞。逮及前歲,李圓凈居士乃勸請觀本法師住鼓山,理整經版,并輯目錄,以開流布之端緒。邇者目錄輯就,虛云、觀本二老人,悉有敘言。圓凈復請余別書弁詞以贊鼓山雊版殊勝,為略述之,未畫意耳。歲次甲戌十二月晉水尊勝院沙門演音。
輻門崇行錄選輯序
明季禪宗最盛,而冬輕視德行。云棲撰《緇門崇行錄》以匡救之,厥功偉矣。近歲僧眾盛倡學問,不尚操覆。余嘗勸學院主任者,應用是錄為教本,以挽頹風。歲晚多暇,為選擇擬先講解者而標志之。十門之中,清素、嚴正、高尚、艱苦四門,選者較多。亦以針對時風,捕偏救弊耳。甲戎歲晚,居禾山萬壽嚴,勝音。
手書金剛經跋
歲次丙于三月二十一日敬書,四月初八日書訖。以此功德回向亡友金咨甫夢磚居士。愿彼業障消除,往生極樂世界,早證無上菩提,普度一切眾生。沙門演音弘一并記。
咨甫,浙金華武義人。弱冠游杭,學于高師藝術專科。扶桑本田氏授手工,贊其精絕,求諸彼邦,未之有也。爾后任杭州師范秉女學歇業教師二十年。嘗語余曰:“始任教師頓多佳輿,近惟頹倦耳。”余來南閩,曠絕音問。甲戊九月,印西上人書來,謂咨甫臥病半載,艱苦備歷,已謝世矣。遺囑請余寫經,為其回向佛道;忽忽二載,及于今夏,書寫乃訖,并志緣起焉。龍集玄枵木槿榮月演音,時掩室鼓浪日光院。
莊閑女居士手書法華經序
十法行中,一者書寫。考諸史傳,瑰唐之際,書寫經典,每極段誠誡。先修凈園,偏種楮樹,香草名華,間雜交植,灌以香水。楮生三載,香氣四達,乃造凈屋,香泥涂地,覓匠制紙,齊戎沭浴,盥漱熏香,易服出入。剝楮取皮,浸以香水,竭誠漉造,經歲始就。又筑凈臺,于上起屋,乃至材瓦,悉濯香湯。堂中莊嚴,旙蓋鈴珮,周布香華,每事嚴潔。書寫之人,日受齋戒。將入經室。夾路焚香,梵唄先引,散華供養,方乃書寫。香汁合墨,沈檀充管,下筆含香,舉筆吐氣。逮及書就,盛以寶函,置諸香廚,安于凈室。有斯精誠,每致靈感。或時書寫,字字放光;或見天神,執戟警衛;或感瑞鳥,街華供養。大眾仰瞻,咸發宏愿,掖函轉讀,恒燦異光。如是靈跡,史簿備載。嘗復尋覽,輒為忭躍。雖未能至,心向往焉。妙道女士,書《法華經》,端嚴精粹,得未曾有。邇將影印,宏傳流布。為記先范,冠于卷首。以勖來者,隨力奉行。陴獲感祐,利有情耳。后二十三年幾次甲戌晉江尊勝院沙門月幢,時年五十有五。
華嚴集聯三百序
割裂經支,集為聯句。本非所宜。午循道侶之請,勉以綴輯。其中不失經文原意者雖亦有之,而因二句集合,遂致變易經意者頗復不鮮。戰兢悚惕,一言三復,竭其駑力,冀以無大過耳。茲事險難,害冬利少,寄語后賢,毋再賡續。偶一不慎,便成謗法之重咎矣。
華嚴全經有兩譯,一晉譯有六十卷三十四品,二唐譯有八十卷三十九品。若其支流一品列譯者,凡三十余部。惟唐貞元譯《普賢行愿品》四十卷,傳誦最廣,蓋是晉唐譯全經中《人法界品》別譯本也。今所集者,都三百聯。自晉譯華嚴經偈頌中集輯百聯(附錄四聯原文連續非是集綴)。自唐譯經偈頌中集輯百聯《附錄集句二十五聯,為前百聯之余;又附八聯,原文連續,非是集綴)。自唐貞元譯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偈頌中集輯百聯(附錄二聯,原文連續,非是集綴)。后賢書寫者,于聯句旁,或題曰“某譯華嚴經偈頌集句”,或題曰“某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偈頭集句”,或題曰“某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某品某品偈頌集句”。集字勿冠經名之上,昭其敬重耳。
輯錄聯文悉依上句而為次第。惟唐貞元譯七言末四聯,補集后寫、未依經次。字音平仄,惟調句末。余字不論。一聯之中。無有復豐。晉譯八言第一,重如字。以義各異,姑附存之。
只句片言,文義不具;但睹集聯,寧識經旨。故于卷末別述《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一卷。睡愿后賢見集聯者,更復發心,讀誦研習華嚴大典,以茲集聯為因,得入毗盧淵府,是尤余所晞冀者焉。于時歲次鶉首四月二十一日大回向院勝髻書。
佛學叢刊序
甲丙之際,自扶桑國請奉古刻彿典萬余卷,多明季清初刊本,求諸彼邦,見亦罕矣,邇者世界局主纂輯佛學叢刊,乃檢三本,片以寫鈔鋟版。一日《釋門自鏡錄》,唐懷信述,彼邦沙門圓仁《入唐求法請來録》亦載是書,謂為唐惠詳集,未審何是。安永元歲王天八月維清乾隆三十七年,扶桑平安慶證寺玄智校刊,僻續補十七則附于卷末、一日《釋氏要覽》,宋道誠集,寬永十歲癸酉三月,稚明崇禎六年彫版。一曰《釋氏蒙求》,宋靈芝撰。元本有蠹減者,扶桑義空校補,竟保元歲辛酉三月,維清乾隆六年,模刻《自鏡錄》及《蒙求》。續藏經中雖亦輯存,而校審頗疏。今依古刻,儻差勝耶。局主纂輯業刊,其意至善。以末世學者恒厭煩廣,而樂簡文;又復艱于資財,晞求廉值,故輯叢刊,惟選經律論譯本,及此上撰述卷帙少而易領解者;復精密校刊,廉其值僵,廣以流布,闡傅佛法,利益眾生,局主宏顯,蓋如是也。余以夙幸,值斯勝緣,豈無忭躍?故述所懷,爰題敘三。后二十五年歲集玄枵木槿榮月沙門髻嚴,時掩室鼓浪日光別院。
觀自在菩薩章序
此《觀自在菩薩章》,依《華嚴經普賢行愿品》擷錄,是品即有三譯;一為晉譯,二為唐譯,皆名《人法界品》;三為唐貞元譯,即是今本,具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今取《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別為一卷,冀與《法華經普門品》并以流通焉。是章之前,為《毗瑟底羅居七章》。居士既為善財童子廣說三昧境界已,復謙已推勝;其次,乃勸教趣人指示后文,即是本章大文第一。
案清涼疏枓判,戀德禮辭已上之文,皆屬前草。而依此節錄,刪其前文,頓有未安。爾隆別檢云華《搜玄記》舊科:初明勸教趣入,二依教進入。即將前文括入此章之內,則辭義完整,極為適宜矣。故今甲、乙二科,悉宗云華舊式,丙科已下,仍依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