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附1 杜威講演(5)
- 胡適的北大哲學課(卷四)
- 胡適
- 4943字
- 2016-11-02 21:32:51
2.洛克
洛克他研究意見、信仰究竟在人的思想能力范圍的中間,還是在思想能力范圍以外的?那先要知道思想能力范圍的限制,哪一步能知道,哪一步不能知道,先知道知識是個什么東西。洛克說:“知識是從正確的經驗來的。”這答案和培根相同。但培根不曾細細研究細細分析究竟什么是經驗。洛克卻從心理學方面研究經驗究竟是怎么樣,他的影響所以大,就在能從心理方面說明經驗是什么。
洛克的邏輯學方法的根據是心理學;換句話說,他的邏輯學以心理學為根據。平常覺得有信仰和不信仰,這不能算什么,應當研究何以起這信仰?這信仰是什么?心的作用是怎樣?怎樣把信仰引起來?明白了才可解決這問題。然而要知道這一層,非先把心的官能作用和算賬一般的考察不可。明白究竟哪一部是心的能力所做得到的,哪一部是做不到的,才可講到應信仰和不應信仰。否則如暴君一樣,是命令的態度,或專制的手段,是自由的人類所不應該的。
現在講到這一層:究竟信仰和不信仰,從心理方面的研究,是怎樣?他的答案把經驗分做兩種:
一、外觀,研究外面的事物;
二、內審,自己觀察自己里面心的作用——感情和思想。
他說只有這兩種的經驗,就是外觀和內審。
以上這兩種:內審的根據,又根據外觀。先從外觀的意象,用心反審心的作用。只有這兩條路,是可以算這經驗的解決,可以作個標準,試驗一切的信仰和意見。假如我有個立說講得很圓滿很中聽,可以自成一說。若問這思想是從何處得來的?可否分析到后來,得到很明了、很簡單、很正確的經驗?如其不然,是靠不住,沒根據,不是可靠的知識。
洛克也是個文學家。他說無論一切思想,玄之又玄,飛到天上,騰到云上,無論怎樣的高超,總是根據于事實,根據于低低在下的事實;要是沒根據,總靠不住,他的立腳地總是站不住。這話對一種玄想表示不信用的態度,這是英人普通思想的共同性質,洛克可說是代表了。所以洛克又可說一方面是承上,一方面是啟下。承上的方面,是有定性的發揮;啟下的方面,是使得以后思想的發展格外容易。
洛克自己說:他重要的書,就是《人類知性研究》,他這書是討論知識。著這書的動機,起于一輩朋友的討論,到后來討論不下去,發生了許多困難,許多莫明其妙的困難。他因此推想究竟困難在何處?恐怕還是人心的困難。究竟人心能力的限度,不曾明白,哪一步能知,哪一步不能知,自然莫怪討論不下去了。
所以他著這書的目的,是要找出人心知識的限度范圍。超出范圍以外,心的能力便不中用,這些過了限度的推想,就是妄想。他最攻擊武斷、妄想、一切不根據于觀察經驗的學說。他以為凡是學說,都要有經驗作根據。
他這一派的哲學方法,是完全要打破一切妄想——飛到范圍以外去的妄想。他說:心的知識,不用一切都知道,只要知道一切東西,實用上可以應用就夠了。譬如說行為的規則是什么?不必知道人生種種的行為,只須知道他里面的光明——心——好似一支蠟燭,他的光雖不甚強,但應用上已很夠了,可以用不到存什么奢望。
今天不過講洛克哲學方法的背景的大要,不能細細講他的方法,這一層留到下次再講。但以前所講的,還不完全。要求完全,須得再講洛克所最反對的最攻擊的。他最反對最攻擊的,有兩項:第一項是先天的知識——這種天生的知識,就是不學而知的知識。
洛克根據于經驗,自然不承認天生的知識。但洛克的反對,還有特別的原因。他以為天生的知識,是一切種種武斷、迷信、荒謬學說的護身符。這種知識,本來是現成的,用不到去思想,用不到去研究。換句話說,就是禁止你的研究、觀察、思想。所以天生的知識,是造成天經地義的條件,是種種權力所憑藉,用來限制思想自由的。
我們方才講過這時期的戰爭,不論是英國,是大陸,大半的原因,都起于宗教的信仰意見的不同,但是無論在政治方面,宗教方面,都可以利用這種天生的知識,說是種種的規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用不到人批評的,更用不到人研究的,所以洛克要打破這種天生的思想,打破這種不用研究、不用考察的思想。
我們可以說洛克的哲學同他政治、社會的學說,都相聯貫的。他提倡自由主義的哲學,反對某種信仰、某種觀念是天生的,就因于一輩有勢力的,要制定某種學說某種信仰是天生的,使得他們可以安穩,使得他們可以享受特別權利。洛克要攻擊這一輩人,要恢復人的自由權。他以為這思想的自由是根本的自由,這個自由得不到,其余種種自由都是不穩的,都是假的,都是沒有根據的。
(1)濫用語言文字
洛克第二項最攻擊的是語言文字的濫用。
語言文字亂用的害處,可說是種種武斷、迷信、糊涂、荒謬學說的第二個護身符。
有許多荒謬學說所以能存在,完全是文字做保障。沒意思的文字,看似冠冕堂皇,實在這種空文的文字用不到研究。他說仆人作的事情,件件都很清楚的;凡是法令,都很不清楚,都是模棱兩可的,都是莫明其妙的。
最要緊的,是平常道德、宗教的觀念——道德上、宗教上的名詞——他說宗教、道德上的文字,都成了具文。許多學者的書,都是在這些空文字上爭論,費了許多的時間,費了許多的精力,有用都變做無用。他所以要改良語言文字,因為去了文字的障礙,社會上才有標準;宗教、道德都用明明白白的意思,才使社會有所依歸,宗教、道德有價值有用處。
至于他的方法,待下次續講。
最初的兩次講演,是講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整理派的邏輯;第三、第四次的講演,是講笛卡爾——代表理性派的邏輯;第五次的講演,是講經驗派的邏輯,這一派的代表是洛克——十七世紀末的洛克。
他講到知識的來源,以為完全由經驗得來,所謂先天的知識——良知——種種生成的供給,對人類用空泛的語言文字表示種種很復雜很空泛的意思,往往容易造成誤會,使人不能了解他的意思。這些都是上一次所講過的。這一次就是講這一派的方法——求知識的方法。
洛克這一派的方法論的起點,就是他對人類以為有“天生的能力”。上次講洛克反對先天的知識,以為人心很像一張白紙,并不是天生有什么良知,所有一切知識材料都是從觀察得來:一方面是觀察外面的事物,一方面是觀察內心的作用。
須經觀察才可以得到知識,這是洛克的主張。但洛克雖以為人是沒有先天的知識,同時卻又主張人有先天的能力,這個能力,即是求知識的能力,即是定人的知識的方法。凡是一切經驗,均根據這自然的能力來的。現在講這自然的能力,第一步先要明了自然的能力是幾種怎樣的能力。
(2)心的三種能力
人心的能力,照洛克講起來,說是有三種的能力:
(一)組合的作用。
這組合的作用,換句話說,就是聯合的作用,亦即是加的作用。把幾種簡單的觀念加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復雜的觀念,這就是組合的作用。譬如五宮,那官能的感覺,只可供給我們散漫的知識,這一種,那一種,是極雜亂的,所以單靠官能的感覺,是不濟事的。
像眼睛的看顏色,只知道紅的、白的;……耳的聽聲音,只知道高的、低的;……手的觸覺,只知道粗的、細的,……單是這些官能的感覺總沒有用。我們要知道這一張是桌子,那心便有加的作用,把眼、耳、手的感覺,加在一塊,組合起來才知道這是一張桌子。這便叫做“組合”,這就是總合的結果。
(二)比較的作用。
這一個意象同那一個意象比較;這一個感覺同那一個感覺比較,這就是比較的作用。那比較的作用,于空間性是可使同時存在。譬如桌子上有茶壺、茶杯、墨水瓶,心的比較可使這幾種的意象同時存在。又于時間性是有先后的關系。
譬如先看這一樣,再看那一樣,這亦是心的比較作用。于因果上是可以使得明了前因后果的關系,用手打一下桌子,有這個因,就可知道能得到發出聲音的這個果。這都是很簡單的,并不和人家講因果講得極神秘的一般。人的心因為有比較的作用,所以能看出時間的先后因果的關系。這并不希罕。不過是比較的作用罷了。
(三)抽象的作用。
抽象的作用,即是把許多意象中抽出一個意象來。譬如說桌子高,把其余的意象都丟了,單抽出高的觀念。許多人中間抽出個人性,許多樹中間抽出個樹性,至于普通的觀念是沒有什么高性、人性、樹性,只有心的抽象作用,是把復雜的組合中丟去其余的意象,單抽出一個意象來。這一節很是重要,就是他不承認“類”法,一切普通名詞、普通的觀念都沒有存在,都是人心抽象的結果。
這一種態度,不承認普通的觀念,不承認它們有實際的存在,這個態度在哲學史上極其重要。洛克以前幾個重要的哲學家均重視這個普通的觀念,以為全稱的普通的是最為重要。如希臘古代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諸氏,都以為個體不重要的,個體須靠全稱才有意思。即笛卡爾一班大陸派也是這般主張。
現在到洛克卻相反了:只有個體的東西是真的,全稱的都是人心為方便起見抽出來的。這種見解不獨在思想方面是開個新紀元,并且影響到社會上去,承認個人是真的,社會、國家均是人造的,均是為方便起見才發生的;所謂法律,所謂道德,都是普通的東西,全稱的東西,都是人造的東西,只有個人有實際的存在。
方才講的都是洛克方法論普通的起點。從這一點提出方法,這就是分析的方法。洛克以為許多復雜的意象,都是從簡單的意象聯合起來的。所以要知道復雜觀念的真假,是沒有法的,只有把這觀念分析為各部分,分析到極簡單的地方,才可知道他的底蘊;要找出他的緣起,找出他簡單的各分子,才可知道觀念是錯了,錯在什么地方。
譬如我們舉幾個例:哲學上許多繁復的觀念,什么時間的觀念,空間的觀念,或是物質的觀念和心靈的觀念,倫理學上又有什么公理、人道,政治上什么主權……等種種的觀念,都是很繁復的。
洛克以為一般學者用許多復雜抽象的名字,把人心弄糊涂了,弄不清了,所以他的方法要用極簡的分析方法,使得一些常識的人都可以明白的。他以為把這繁復的觀念解剖起來,究竟這個觀念是什么東西造成的,把這觀念完全的意義都明白了——他所由來的緣起亦懂得了,自然明白,不致糊涂了。
照洛克講,無論怎樣復雜的意思,都可這樣的分析起來。譬如一所很精致的屋子,是什么東西造成的?分析開來,什么磚哪、石哪、鋼哪、鐵哪,就可以研究,明了他的分子,知道他一步步的造成,那屋子的構造和內容,自然明白了。
意思亦是一樣,無論怎樣繁復,終可以分析開來,分析了便可找出他錯或假的分子了。從前所以容易受欺,就是被大名詞震駭住了,不去分析,如果分析,可以知他底蘊,明他真相,和屋子一樣,我們便不致受欺了。
(3)分析方法的兩個關鍵點
這方法我們要留心兩項重要的地方:
(一)是批評的方法。這方法要批評種種觀念,對社會上許多復雜不易解決的抽象名詞,都要分析開來,分成許多小分子,然后觀察他的真偽,明了他的底蘊,這就是批評的結果。
(二)是歷史的方法。這方法注重了分析解剖,因此連帶兼及到歷史的關系,看他發生了的原由,講論它的由來,從復雜的中間看他的組織,再每部研究他的所由來,這是歷史的方法。
(4)批評觀念
我人講他方法很簡單,很難使人知道他在歷史上的重要。但是我們要知道洛克是在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的初年,這個時期在西方史上是新舊過渡的時代。新文化發生了,這一種自由運動,差不多有到二百年的勢力;但是一方面在歐洲一千多年中古時代的舊思想舊迷信,還是很占勢力。這是自由主義和中古文化正在沖突的時候,新思潮已有了根據,舊勢力還沒有排除;自從洛克出世——這自由主義的哲學家產生了,才供給新思潮運動一種重要的武器。這個武器是什么?分析的方法。應用這個方法,把舊制度、舊思想、舊迷信分析起來,研究何以能成這種制度、思想、迷信,就容易明白錯處,這是破除迷信的重要武器。
洛克死后,他的學說在十八世紀的影響最大,影響到法國人的思想幾百年。十八世紀是破壞時代——理性的時代,對舊制度、舊思想、舊迷信竭力破壞。十八世紀人們把中古時代稱做“黑暗時代”,自己是“啟蒙時代”,從黑暗到光明。這個時代,洛克的方法應用得很多。不但學說思想上應用他的方法,政治、社會方面,應用也很多。對種種制度,都要分析起來,求個究竟,明了含義,真偽就自然清楚了。把從前很腐敗的東西看破,看破以后就容易掃蕩了。所以這時代洛克的學說很有影響。
(5)求取知識
方才是第一步——洛克分析的方法應用到種種觀念上定觀念的效用;第二步是求知識的方法。現在先講知識的定義:洛克說知識是認清兩個意思是否相合,是否不相合,這是一種知識簡單的定義,很容易看出。譬如現在說肯定的話:“杯是白的”,便要看杯和白是否相符合。說否定的話:“杯不是黑的”,我們便要看杯和黑是否不相符合。所以他說:“知識是找出兩個意象是否相合,是否不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