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附1 杜威講演(4)
- 胡適的北大哲學課(卷四)
- 胡適
- 4935字
- 2016-11-02 21:32:51
7.清晰的方法有哪些規則
他那方法的規則是:
一、不曾真知道是真的,不要當作真。
二、下判斷的時候,不要潦草,不要有成見。
三、下判斷的時候,除了真是認得“明白”、“分明”的東西之外,不能把旁的東西加入判斷里面去。
笛卡爾自己著一部書,講他自己“疑”的歷史,怎樣推翻掃蕩知識、思想界的垃圾。他記他以前的學校教育。他入最有名的學校,受過了完全的教育,待到畢業以后,把這標準——“明白”“分明”的標準即真知識的標準——去試驗他所受過的教育,沒一件能經得起這種試驗的。只有一項是能經得起這試驗,就是“代數”。其余無論哲學、科學,都經不起這試驗。
哲學、科學在二千年來從沒有一定的學說,這一派以為是的,那一派以為非的,終免不了旁人的攻擊。他對學校所受的教育,完全是“疑”。他再到各國去旅行,這個經驗,使他“疑”的觀念格外的重。沒有一國的思想、風俗、習慣、法令,和別一國是相同的。這一國以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一國以為是迷信;那一國看做神圣不可侵犯的,這一國又看做迷信。旅行的結果,見得世人沒一定公認的理,所以這一來除代數之外,沒有一樣經得起“疑”的試驗的。
他應用這種標準去試驗一切的思想,“疑”到萬無可疑的地位,才能相信。物質方面都不可靠,只有數學的“數”,形學的“形”,數量是明白的,分明的。精神方面也都靠不住,后來只有一個地方萬無可“疑”,這個就是“我”。“我”在這兒“疑”,“我”是有的。“我”起了意識作用。“我”這觀念萬無可“疑”。在精神方面,把“我”作基礎,從“我”方面去找出知識;物質方面,把“數量”作基礎,從“數量”方面去找出知識。
以上所講,都是笛卡爾第一項的觀念——直覺?,F在要講那第二項的“演繹”是什么。他所講的“演繹”,和平常邏輯學書上所講的不同。他是把最容易最簡單的基本觀念作基礎。所謂“演繹”,就是把基本觀念一個個的建筑起來;把“明白”、“分明”的觀念,依著自然的順序,一步步的做去。代數、幾何,都是如此,一步步都要分明,都要有一定的次序。這樣有順序的構造,從簡單容易的,漸漸到更復雜繁難的,謂之“演繹”。
普通邏輯學內所謂演繹法,是三段論法。就是“凡人皆有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要死”這一種的三段法,所以要格外注意,笛卡爾所謂的“演繹”不是這一種。他要一步步的步步得到“明白”“分明”的知識。有個比喻,像把一塊塊的磚堆成座橋,那一塊塊的磚代表那“明白”“分明”最簡單的觀念。處處要懂得堆的作用,這樣把簡單的分子、元子做基礎,逐漸造起來。這種方法,是笛卡爾所說的“演繹”。
笛卡爾對這方法的信仰心很重,他以為用這方法,照代數的理按步就班的做去,可以找出許多的知識。無窮知識的希望盡在這基本知識上面。平常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容易使得我們糊涂,如雷、電、光、熱,以及動、植物的生長,都是很復雜的理由,使我們莫名其妙。但照演繹的方法,先找出極簡單的地方,作基本知識,從明白簡單的再推到繁難復雜的,由簡而繁就明白了。步步清楚,就全部亦清楚了。
笛卡爾當真從最簡單的數理觀念作基本,要在這上頭建筑種種科學,這妄想未免太謬。現在他建筑的屋子,固是倒了,但他的基礎還在。他把自然界的現象歸到數理里。“凡用數理可以講的,是真知識”,這都永遠存在?,F在物理學里講顏色也要講數量、色彩的不同,由于顏色在光中轉動的數量不同。有這數量的關系,才知道色的真相。他這數理的觀念,是永遠存在。
8.笛卡爾方法的歷史貢獻
我們現在把這兩大部的大意都明白了?,F在加幾句笛卡爾哲學方法的價值,并不是批評,也并不是攻擊,是指出這方法在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
(1)“清楚”“明白”是檢驗思想的標準
第一層,是笛卡爾的方法提出“明白”“分明”的標準,去評判一切的知識在思想史的大貢獻,就是“化繁為簡”的大功用。從古代以來,直到笛卡爾的時候,人類思想結了許多的荒謬、迷信、遺傳,差不多挑了一副重擔,笛卡爾拿來快刀割斷,推翻那擔子,繁縟的便化成簡易了。
這消極方面說來,笛卡爾的方法有解放人類思想的大功。積極方面,養成人對人類思想起新的信仰。以前古代亞里士多德的作用,看做分類的,系統的,不能創造的。笛卡爾一步步求真理,是動的思想觀念,使人覺得思想能力有創造真理的活動的能力,這是在思想史上的大功。
還有一種也很重要。笛卡爾的方法注重“明白”“分明”,這一趨勢很重要。法國民族的習慣,以及文學、美學,都受這種注重“明白”“分明”方法的影響。這是法國人的民族性,但自笛卡爾以后,把這精神提出,做有意識的說明,自此以后,使這趨勢益為明顯。所以笛卡爾的思想,與法國的文學、美學以及宗教,都有關系,都要注重“明白”“分明”;反之,即是反對含糊、混沌的觀念。笛卡爾很避人家的注意,甚至他著的書,不合教皇意旨,被焚毀,別人不知道那種方法。在無形之中,這影響已很大了。
(2)天賦的理性觀念是思想的基礎
第二層,是笛卡爾的方法所以稱為理性派,因為注重理性觀念,看輕經驗,把理性的概念作重要思想的基礎。
這種概念——理性的概念作思想的基礎,他進行的方法是“演繹”,一步步照順序的建筑。研究一項事物,不必從這事物著手,從理性這方面著手,一步步的建筑。理性方面構造成的順序,自然會同自然界的順序一樣。
反之,自然界的順序,自然會符合理性的順序?!袄碓谛闹胁辉谕馕铩边@觀念——十分注重理性構造順序的觀念,是特別的。后來經驗派就同他成反對的地位。笛卡爾已趨極端了。后來一輩人更趨極端。譬如說一個笑話,不必講那一則、這一則的笑話,只要笑話的概念十分明白,自然會笑。這一輩注重理性的概念竟到這般田地。
(3)個人主義的知識論
第三層,是笛卡爾的哲學方法可算提倡知識、思想界的個人主義。他是注重理性,那理性是人人所同有的。所以各人不同的緣故,就因許多人被教育、成見、迷信、謬說所弄壞了,矇蔽了。他自己正確判斷的能力,辨別是非真偽的能力,自然是人人共有的,是平等的。
笛卡爾說:比如造一個城市,這有許多人住著的,是雜亂的,是沒有條例的。假使是一個人去安排的,有條理有次序,便整齊嚴肅了。所以他說:人類思想界最好自己替自己打算,自己為自己計劃。他一句,你一句,死人的意思,活人的意思,都是不可靠的。他希望人人能打算,能懷疑,把成見謬說一齊刷新,把自己理性建筑起來,人人能如此,社會便好了。
笛卡爾自己很守舊、很膽小、很怕事的,但他不知這方法,這思想,這“疑”的態度,這掃蕩的精神,就是革命的方法。他是很老成的一個人,但可算做法國大革命的始祖。
后來法國大革命的首領也說:“惘然們要把社會制度刷新,要把理性作為根據?!边@般影響,笛卡爾卻沒有想到,但這是很自然的結果。革命以后,法人在大禮拜堂內造一個“理性之神”?,F在在這些文學書里,常還見“理性”和“人道”這兩個字,經常連用。這個觀念代表理性是人類共有,這思想就是笛卡爾遺風。
四、經驗派哲學
1.培根
(1)經驗主義的方法論
這派是以洛克為代表。講洛克之前,先講培根。培根生在笛卡爾之前五十年光景。培根時代是英女王伊利莎白時代,和英國大詩人莎士比亞同時。這個時代,是英國種種情形的擴張時代,無論經濟方面、文學方面,都是十分發展。培根又是個政治家、法律家——是有名的律師,也做過司法總長,不是職業思想家。
他的興趣,是實踐領域的興趣。當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美洲發現不到一百年,正是歐洲人眼界初次擴充時代。不但政治方面、社會方面方在發展,即思想方面也是這樣,想要找個新方法——適宜于這發展和擴張的時代的新方法。
培根覺得那時代是個新世紀,所以要找個方法,找個可以造成這新世紀的方法,可以引進這新世紀的方法。他的時代——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是打破種種迷信的時代,所以他的興趣漸漸從天上歸到地上,從神學歸到人學,從“超于自然界”歸到自然界。
這種興趣所要找的方法,不是天堂的方法,是實地應用上找新世紀的方法,是要使得人類能有管理自然界的能力,利用自然界去造成人類的幸福,這是征服天行的興趣。培根有句格言說得好:“知識是權力?!彼?,他以為知識是要能征服天行,要能為人類造幸福。
笛卡爾以前講過是理性派的代表,他的興趣完全注重學理上的研究,社會上、政治上種種實際的事情,比較是不看重些。但笛卡爾很受培根的影響,他有些話,竟和培根一樣。
笛卡爾說:“推翻從前玄想的哲學,用實用哲學去替代他。這實用的哲學,可知道花、空氣、星象、天體的作用??繉嵱玫恼軐W,知道自然界種種的作用,我們便可利用自然界的力,提供人類的幸福。我們是做自然界的主人翁,自然界的業主。”這話竟與培根相同,也想征服天行,使人類做自然界的主人翁。
(2)傳統三段論的兩個缺陷
培根要找出新方法,找出根據經驗的新方法。他極端反對、攻擊古代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三段論法的邏輯。因為有兩項極大的缺點:
一、這是修辭學上的方法,不是思想上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目的,不過足以使我的主張、立說勝過別人的主張、立說。這種人同人的爭勝,究竟沒有什么用處。所以要找出新的方法,使人類足以征服自然才行。
二、這方法是把從前知道的知識整理起來,還沒有什么大用,依舊不能吸取分類的方法,整理的方法,有所發明。我們要找的是獲取新知識的方法。
培根以為亞里士多德的方法所以有以上兩項重大的缺點,他的根本錯誤,在當作自然界種種的秩序,自然會合到人類理性的秩序,他不從事實著手,不根據觀察的經驗,這是極大的錯誤。所以培根主張一切方法,都要根據事實,觀察要清楚,記載要明白,從事實里找出理性,條件,次序。我們應當觀察自然界種種事實,找出道理。
(3)培根的新工具
培根把舊時的方法——從理性著手去配合事實的方法,作為演繹法;他這種新的方法,——從觀察事物著手找出理性的方法,作為歸納法。受到培根的影響,數百年來才知道科學方法應注重歸納法,可見這種方法的影響。但培根卻并沒抹煞理性,不過把理性作后來的程序。應先觀察事實,再用理性,用理性去組織事實,用理性去找出道理來。
他有一段文章很有價值。他說舊方法偏重理性,還是沒用,這是懸空抽象,由肚子吐出來的,是蜘蛛的方法。至于偏重事實,把種種東西堆積起來的,也沒系統,這和螞蟻一樣,但知積聚東西,不能用理性去分配安排,這是螞蟻的方法。要照他自己的方法,像蜜蜂一般,采取了種種的材料,制造過,融化過,去變做蜜糖。所以要從事實組織過,整理過,再找出精彩的結果,這是蜜蜂的方法,是培根的方法。
但培根對科學方法的貢獻,并不是歸納方法。他沒有說出方法來,他當時的科學知識很淺,不能有具體的明白的主張,他不過知道這經驗重要,他是英國經驗派的大運動家。他這種運動的背景不可不知。英國哲學至今三百多年間,多是受經驗派的影響;至于大陸哲學至今三百多年間,比較是趨向理性派一方面。所以講培根只可作為英國經驗派大運動的背景。
(4)英國經驗主義背景
1688年,這一年是英國歷史上很大的紀念,是英國大革命的一年,把很專制的皇朝推翻了,造成個新朝代,比較是開明些、受人民擁戴些。洛克他最重要的著作,差不多都在這一年的前后出版,他的哲學,可謂英國大革命的哲學。
培根要征服天行,洛克卻沒有這樣野心。他是自由主義的哲學家,他提倡使得個人都有自由思想、自由觀察的能力。怎樣能使人和人的關系加深?怎樣使得人和人彼此互相敬愛、互相忍耐、互相容得?同時又能有團結力抵抗不正當的勢力,去保護自由,造成一種自由的國民?他的影響,不僅深深印入英國的自由主義,即美國獨立之戰時法國的思想界,也很受他許多影響,所以他可稱是英國、美國、法國的革命哲學家。
十七世紀我們知道很多戰爭的事實。十七世紀中葉,又是革命很長久的時期,不但是英國,即大陸上也是長期戰爭的時代。他這原因,一大半是帶些宗教的性質,——不僅僅關及政治——是宗教的戰爭。
這戰爭的起因,是由于人的信仰不同、意見不同的緣故。這多少年的血戰,多是帶宗教的性質。不過這種運動,往往牽到政治上面去,所以看來也似與政治問題有關系了。實在根本都由于人類信仰意見的不同。
洛克受了這時代的影響,因此他要研究究竟所謂信仰,所謂意見,是怎樣的造出和發生?是用人的心思能力可以解決的,還是不可以解決的?這超出人類的思想,究竟可以用人的思想去解決么?這種意見、這種信仰所以引起種種誤會的討論,他的原因又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