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論科學(1)
- 胡適的北大哲學課(卷三)
- 胡適
- 4943字
- 2016-11-02 21:39:27
第一章 科學的人生觀
今天講的題目,就是“科學的人生觀”,研究人是什么東西?在宇宙中占據什么地位?人生究竟有何意味?因為少年人近來覺得很煩悶,自殺、頹廢的都有,我比較至少多吃了幾斤鹽,幾擔米,所以來計劃計劃,研究自身人的問題。
至于人生觀,各人不同,都隨環境而必變,不可以一個人的人生觀去統理一切;因為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我們至少要以科學的立場,去研究它,解決它。
“科學的人生觀”有兩個意思:第一拿科學做人生觀的基礎;第二拿科學的態度、精神、方法,做我們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方法。
現在先講第一點,就是人生是什么?人生是啥物事?拿科學的研究結果來講,我在民國十二年發表了十條,這十條就是武昌有一個主教,稱為新的十誡,說我是中華基督教的危險物的。十條內容如下:
一、要知道空間的大
拿天文、物理考察,得著宇宙之大;從前孫行者翻筋斗,一翻翻到南天門,一翻翻到下界,天的觀念,何等的小?
現在從地球到銀河中間的最近的一個星,中間距離,照孫行者一秒鐘翻十萬八千里的速率計算,恐怕翻一萬萬年也翻不到,宇宙是何等的大?地球是宇宙間的滄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我們人類,更是小,真是不成東西的東西!
以前看得人的地位太重了,以為是萬物之靈,同大地并行,凡是政治不良,就有彗星、地震的征象,這是錯的。從前王充很能見得到,說:“一個虱子不能改變那褲子里的空氣,和那人類不能改變皇天一樣。”所以我們眼光要大。
二、時間是無窮的長
從地質學、生物學的研究,曉得時間是無窮的長,以前開口五千年,閉口五千年,以為目空一切;不料世界太陽系的存在,有幾萬萬年的歷史,地球也有幾萬萬年,生物至少有幾千萬年,人類也有二三百萬年,所以五千年占很小的地位。明白了時間之長,就可以看見各種進步的演變,不是上帝一刻可以造成的。
三、宇宙間自然的行動
根據了一切科學,知道宇宙、萬物都有一定不變的自然行動。“自然自己,也是如此”,就是自己自然如此,各物自己如此的行動,并沒有一種背后的指示,或是一個主宰去規范他們。明白了這點,對于月蝕是月亮被天狗所吞的種種迷信,可以打破了。
四、物競天擇的原理
從生物學的知識,可以看到物競天擇的原理。鯽魚下卵有幾百萬個,但是變魚的只有幾個;否則就要變成“魚世界”了!大的吃小的,小的又吃更小的,人類都是如此。從此曉得人生不受安排,是自己如此的行動;否則要安排起來,為什么不安排一個完善的世界呢?
五、人是什么東西
從社會學、生理學、心理學方面去看,人是什么東西?吳稚暉先生說:“人是兩手一個大腦的動物,與其他的不同,只在程度上的區別罷了。”人類的手,與雞、鴨的掌差不多,實是他們的弟兄輩。
六、人類是演進的
根據了人種學來看,人類是演進的;因為要應付環境,所以要慢慢的變;不變不能生存,要滅亡了。所以從下等的動物,慢慢演進到高等的動物,現在還是演進。
七、心理受因果律的支配
根據了心理學、生物學來講,心理現狀是有因果律的。思想、做夢,都受因果律的支配,是心理、生理的現象,和頭痛一般;所以人的心理說是超過一切,是不對的。
八、道德、禮教的變遷
照生理學、社會學來講,人類道德、禮教也變遷的。以前以為腳小是美觀,但是現在腳小要裝大了。所以道德、禮教的觀念,正在改進。以二十年、二百年或二千年以前的標準,來判斷二十年、二百年、二千年后的狀況,是格格不相入的。
九、各物都有反應
照物理、化學來講,物質是活的,原子分為電子,是動的。石頭倘然加了化學品,就有反應,像人打了一記,就有反應一樣。不同的,只在程度不同罷了。
十、人的不朽
根據一切科學知識,人是要死的,物質上的腐敗,和貓死狗死一般。但是個人不朽的工作,是功德:在立德,立功,立言。善惡都是不朽。
一塊痰中,有微生物,這菌能散布到空間,使空氣都惡化了;人的言語,也是一樣。凡是功業、思想,都能傳之無窮;匹夫匹婦,都有其不朽的存在。
我們要看破人世間、時間之偉大,歷史的無窮,人是最小的動物,處處都在演進,要去掉那小我的主張,但是那小小的人類,居然現在對于制度、政治各種都有進步。
以前都是拿科學去答復一切,現在要用什么方法去解決人生,就是哪哼生活?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但是,至少要有那科學的方法、精神、態度去做。分四點來講:
一、懷疑
第一點是懷疑。三個弗相信的態度,人生問題就很多。有了懷疑的態度,就不會上當。以前我們幼時的知識,都從阿金、阿狗、阿毛等黃包車夫、娘姨處學來;但是現在自己要反省,問問以前的知識是否靠得住?有此態度,對于什么主義都不致盲從了。
二、事實
我們要實事求是,現在像貼貼標語,什么打倒田中義一等,都僅務虛名,像豆腐店里生意不好,看看“對我生財”泄悶一樣。又像是以前的畫符,一畫符病就好的思想。貼了打倒帝國主義,帝國主義就真個打倒了么?這不對,我們應做切實的工作,奮力的做去。
三、證據
懷疑以后,相信總要相信,但是相信的條件,就是拿憑據來。有了這一句,論理學諸書,都可以不讀。赫胥爾的兒子死了以后,宗教家去勸他信教,但是他很堅決的說,“拿有上帝的證據來!”有了這種態度,就不會上當。
四、真理
朝夕的去求真理,不一定要成功,因為真理無窮,宇宙無窮;我們去尋求,是盡一點責任,希望在總分上,加上萬萬分之一,勝固是可喜,敗也不足憂。明知賽跑,只有個人第一,我們還要跑去,不是為我為私,是為大家。發明不是為發財,是為人類。英國有一個醫生,發明了一種治肺的藥。但是因為自秘,就被醫學會開除了。
所以科學家是為求真理。莊子雖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已”的話頭,但是我們還要向上做去,得一分就是一分,一寸就是一寸,可以有亞基米特氏發現浮力時叫Eureka的快活。有了這種精神,做人就不會失望。
所以人生的意味,全靠你自己的工作;你要它圓就圓,方就方,是有意味;因為真理無窮,趣味無窮,進步快活也無窮盡。
第二章 格致與科學
科學初到中國的時候,沒有相當的譯名,當時的學者就譯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縮寫。
《大學》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沒有說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樣做。到了宋朝,一班哲學家都下過“格物”的解說,后來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的界說。其中最有勢力的一個解說是程子(程頤)、朱子(朱熹)合作的。他們說,“格就是到”,格物就是到物上去窮究物的理。朱子說得最清楚: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吾心之明莫不有知。……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
即(就)物窮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極,是致知。
這確是科學的目標,所以當時譯科學為“格致”是不錯的。
有人問程子,格物的“物”有多大的范圍,程子答道:自一身之中,至萬物之理,都是物。他又說:一草一木都應該研究。就是近代科學的研究范圍也不過如此。
程子、朱子說的格物方法,也很可注意。他們教人: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今日窮一理,明日又窮一理。只要積累多了,自然有豁然貫通的日子。
程子、朱子確是有了科學的目標、范圍、方法。何以他們不能建立中國的科學時代呢?他們失敗的大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學者向來就沒有動手動腳去玩弄自然界實物的遺風。程子的大哥程顥就曾說過“玩物喪志”的話。他們說要“即物窮理”,其實他們都是長袍大袖的士大夫,從不肯去親近實物。他們至多能做一點表面的觀察和思考,不肯用全部精力去研究自然界的實物。
久而久之,他們也覺得“物”的范圍太廣泛了,沒有法子應付。所以程子首先把“物”的范圍縮小到三項:(一)讀書窮理;(二)尚論古人;(三)應事接物。
后來程朱一派都依著這三項的小范圍,把那“凡天下之物”的大范圍完全丟了。范圍越縮越小,后來竟從“讀書窮理”更縮到“居敬窮理”,“靜坐窮理”,離科學的境界更遠了。
明朝有個理學家王陽明(王守仁),他曾譏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說:“即物窮理是走不通的路。我們曾實地試驗過來。
有一天,一位姓錢的朋友想實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錢先生坐在竹子邊,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來。我就自己去試試,一連格了七天,也格不出道理來。我們只好嘆口氣,說,圣賢是做不成的了,因為我們沒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格物!”
王陽明這段話最可以表示中國的士大夫從來沒有研究自然的風氣,從來沒有實驗科學的方法,所以雖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終不能實行“即物窮理”,終不能建立科學。
十七世紀以后的“樸學”(又叫做“漢學”),用精密的方法去研究訓詁音韻,去校勘古書。他們做學問的方法是科學的,他們的實事求是的精神也是科學的。但他們的范圍還跳不出“讀書窮理”的小范圍,還沒有做到那“即物窮理”的科學大范圍。
所以我們中國人的科學遺產只有兩件:一是程子、朱子提出的“即物窮理”的科學目標,一是三百年來樸學家實行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與方法。
我們現在和將來的努力,要把這兩項遺產打成一片:要用那樸學家“實事求是”的精神與方法來實行理學家“即物窮理”的理想。
1933,12,19
第三章 實驗主義
現今歐美很有勢力的一種學說,英文叫做Pragma-tism,近來有人譯為“實際主義”。
這種譯名固然可用,但是這一派學說里面還有許多大同小異的區別,不是“實際主義”一個名詞所能包括,如william James一系的學說自稱為Pragmatism可譯為“實際主義”。
但是C.S.Peirce雖是這一學派的始祖,后來頗不滿意于James的說法,故把自己的學說叫做“Pragmaticism”,以別于James的Pragmatism。
還有John Dewey一系的學說,也不滿意于這個名詞,故另取一個名目,叫做“Instrumentalism”,譯出來便是:“工具主義”,又有人譯為“器用主義”。
還有英國的F.C.S.Schiller一系的學者,也另立名目,叫做“Humanism”,可譯為“人生主義”。這一系有時候又自為“Personal Idealism”,可譯為“人的唯心主義”。
總而言之,這一派學說有許多支流派別,不是James一系的實際主義所能包括,故我現今且用這個“實驗主義”的名稱來做一個總名,包括那些“實際主義”、“工具主義”、“人生主義”等等大同小異的各系支派。
“實驗主義”這四個字,嚴格說來,該應是英文“experimentalism”的譯名;所說的“實驗”就是化學物理學等等試驗室里所做的實驗。
上文所說的許多宗派,根本上都有一個相同的態度,這個相同的態度就是這一派始祖。
Peirce說的“科學試驗室的態度”(the laboratory attitude of mind)。因為他們同有這個根本的相同的態度,故我們可以用“實驗主義”做他們的總名。
本篇的目的在于演述“實驗主義”的基本學說。因為這種學說的成立始祖是C.S.Peirce,故先說他的學說;因為傳布這學說最有力的大功臣是William James,故次說他的學說;又因為這種學說中要算John Dewey一系研究得最精細,最高深,最精密無病,故最后說他的“工具主義”。
James曾說“Pragmatism”不過是思想的舊法子的一個新名稱。這話很不錯。這個名詞雖然是近二十年來方才通行的,其實這種學說幾千年前早就有了,不過沒有現在這樣詳細精密罷了。因此我又加上一章引論,略說古代的實驗主義。
一、古代的實驗主義
英國一系實驗主義的健將F.C.S.Schiller曾認希臘的“哲人”Protagoras為這一派的遠祖。Protagoras曾說“人是萬物的權度,有便是有,無便是無”。這句話被實驗派的人解說起來,便是說“如果一種事物于人生有可以覺得的影響,那種事物可算是有的,如果于人生沒有影響,那就是沒有的了。”但是Protagoras的書早就不傳了,如今所剩的不過是一些殘句,不能十分決定究竟他的學說該怎樣解說,Schiller一班人的解說,依我個人看來,總覺得有點牽強附會。
我以為主張實驗主義最早的應該要算中國的墨子。墨子的學說根本上只是一個實驗主義。
例如他講兼愛,便說,“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兼愛》下),又如他說,“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蕩口也。”(《貴義篇》《耕柱篇》同。常通尚,說詳吾所著《墨家哲學》頁十四。)
無論什么理論學說,須要能改良人生的行為,始可推尚。若不能增進人生的行為,便無用處,便無意義了。墨子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