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質疑法:學從問處始,問倒整個世界(2)

3.抓重點提問題

很多聰明的同學都能根據學習目標,抓住重點提出問題。例如,學習一篇課文時,他就會圍繞著這組課文的讀寫訓練重點去提出問題。

一些同學在學習一篇課文時,還會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去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例如,在初讀課文時,就會抓“寫什么”去提問;在深入理解課文時,就重點抓“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去提問。

學生會提問題,善于篩選問題,是學生多思善疑的過程,是綜合運用已學知識、遷移能力培養的過程,這也是更高層次的要求。處理好這一步,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得到充分調動,重點、難點也能較好地得到解決。

隨著問題的解決,不僅學生能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他們還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真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會學,勤問,善思考,能解疑,富有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才是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目的。

學語文的“質疑九法”

在學習英語、學習理化,甚至在學習史地時,都有不少疑問,可恰恰在學習語文時,提不出幾個問題。看來這里還是有一個方法的問題,方法對頭了,就善于發現問題;方法不對頭,也自然就提不出問題了。

那么,學習語文可從以下九種途徑對課文進行質疑:

方法一。從課題上質疑。課題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內容的縮影,是文章的文眼、靈魂。抓住課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問題。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爭氣”兩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即在“爭氣”上下工夫,可提問:

①誰“爭氣”?

②為什么“爭氣”?

③怎樣“爭氣”?

④“爭氣”說明了什么?

又如《旅行家樹》一課,當你看到這個有趣的題目時,會想到什么?善于質疑的同學回答: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想問,旅行家與樹是什么關系,為什么取名為旅行家樹?我想知道旅行家樹有什么特點?我想知道作者為什么要寫旅行家樹,它究竟具備了哪些品質……

方法二。從依據上質疑也就是知道結果,要找出其依據是什么。如《珍貴的教科書》一文,可引導學生質疑: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教科書的珍貴?

方法三。從文章的中心詞語或中心線索質疑文章的中心詞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強的輻射作用,全文都是圍繞著它展開的。如《海底世界》一課,“海底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中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兩個中心短語,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它質疑:

①為什么說海底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

②課文是怎樣描寫海底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

又如《草船借箭》一課,“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這句話中的“神機妙算”就是文章的中心短語。可引導學生在“神機妙算”上質疑:

①諸葛亮敢用草船借箭,他預先神機妙算算到了什么?

②為保證借箭成功,他還算到了什么?

③從“神機妙算”中看出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

再如《苦柚》一課,在學習課文時,即可依據中心線索提出下面的問題:

①伯父為什么要買小姑娘的柚子?

②伯父為什么會激動地說:“我買10個。”

③伯父為什么把小姑娘的一筐柚子全買下了?

④伯父所說的“孩子,憑著你這顆善良的心、誠實的心,苦柚也會變甜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⑤伯父意味深長的話是什么意思?

方法四。從課文的重點句段上質疑重點句子和重點段對表現中心、突出主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仙臺》一課中的:“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食宿操心。”抓住這句話可質疑:

①課文中從哪些地方寫“我”受到了優待?

②為什么又說學習生活艱苦?

③這是一種怎樣的優待?

方法五。從句子的有關表達形式質疑即比較是這樣寫好還是那樣寫好?為什么?如《荷花》一課中“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為什么不用“長”或“鉆”?又如《蝙蝠和雷達》中,為什么課文中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

方法六。從課文的標點符號質疑如《鳥的天堂》一課中,“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這句話里,為什么第一個鳥的天堂要加引號,而后面一個沒有加引號?

方法七。從文章的結果質疑即找出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如《五彩池》一課,為什么五彩池的水能呈現那么多的顏色?又如《我的戰友邱少云》里為什么邱少云被烈火燒身半個多小時卻像千斤巨石一般,沒挪動一寸地方?

方法八。從課文前后之間的關系質疑如《跳水》一課,課文一開始就介紹“這一天風平浪靜,水手們都在甲板上”。這句話和后面孩子跳水得救有什么聯系?

方法九。提出對課文的不同看法,甚至是修改意見。

至于質疑的好處,就不必多說了。

上課時多問幾個為什么

提問是人類獲得知識的途徑。

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在上學時,常常是舉手發問和第一個要求回答問題的人。他提問題,不是漫無目的或信口開河,而是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才舉手。有些問題,連老師都難以作答。他回答問題,更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認為比較有把握時才要求試答。

實踐證明,優等生總是有許多問題問老師,而你卻總覺得沒什么問題可問,提不出什么問題來。我們在學習時,要善于開動腦筋,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在質疑、解疑中長進。一般來說,解疑有以下四個途徑:

一是在上課開始時向老師提問。這通常是提問的最好時機,因為這些問題已被仔細考慮過了。措詞準確地提出有關前次講課或者閱讀作業中的問題,常常很快就能得到解答。此外,你感到困難的內容一般班上的其他學生也同樣會感到困難,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可能要求你們對此進行討論。但不要問類似“如何做這道題?”這樣的問題,如此提問能使你得到習題答案,但對你的理解沒有什么幫助。好的問題應當是“我解這道題的方法對嗎?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這樣的提問,會使你得到有用的信息——使你能掌握舉一反三的能力。

二是打斷講課。如有需要,可以用提問來打斷講課,不要為此而感到害羞。特別是當一些問題模糊難解的時候,使講課放慢速度或者停頓一下對整堂課來說是有益的。但也不能過多地打斷老師的講課,要確信你的問題對你來說是重要的。

三是課間休息向教師提問。要記住一件事:在你請求幫助之前必須先獨立地思考過這些問題,做過(或者試過)布置的作業中的難題。教師與學生的個人接觸只能補充你自己的疑難,主要部分必須由你獨立完成。

四是向其他同學提問。與其他同學討論可以有很大的幫助。

在質疑這個問題上,要重視預習這個環節。

一般說來,預習時即應在難點處求疑、困惑處求疑、關鍵處求疑、無疑處求疑、易錯處求疑。比如,對《白楊》一課,當學到“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是表白著自己的心”這個關鍵句時,不妨根據這個句子試著多問幾個“為什么”。提出“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到新疆工作?”“為什么爸爸要帶我們去新疆?”“爸爸為什么要介紹白楊樹?”等一系列頗有質量的問題。

在質疑這個問題上,還要重視答疑這個環節,最好是將自己(也可把別人提的好問題納入)提的問題分類,看哪些是查查工具書即可解決的,哪些需要問老師,而老師又是依據什么來解決你的問題的……這樣慢慢地,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有一個提高。

大膽懷疑小心求證

“學”和“疑”是治學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兩個階段,積“學”而生“疑”,“疑”是獲得真知的先導。看書有了疑問,自然要想得到正確的解釋,這就促使你多看書、多下工夫去鉆研。一個問題弄清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如此循環往復,不斷深入,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你的眼光就會變得越來越敏銳,經驗也會越來越豐富。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懷疑才有創新。如看書發現不了問題,研究也就無從談起。讀書發現了問題,下一步怎么辦呢?下一步就是考證工作的開始,那就是立假說。

以前,胡適有句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對我們學習很有指導意義。“大膽假設”,是說讀書要有懷疑精神。對舊說有懷疑,就想立新說,立新說就要有一個假設。

在中世紀的歐洲,幾百年來人們一直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球(包括太陽)都圍繞地球轉。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哥白尼,從小就和身為教堂主教的舅舅一起生活,并在教會學校讀書。因此他很熟悉神學理論宣揚的“地球中心說”。哥白尼進入大學后,開始學習天文學和數學。他掌握了很多天文學知識,學會使用各種天文儀器。

一次,他和玩伴們坐船游玩,驚奇地發現坐在船上看陸地時,陸地在不斷地移動。這種現象讓他對“地球中心說”產生了疑問,他想:“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運動會不會像船和陸地一樣呢?地球在運動,太陽是靜止的,只不過人類在地球上感覺是太陽在運動而已呢!”回到學校后,他對各種天文現象數據進行多次計算,發現神學的天文理論有很多不足,甚至相互矛盾。哥白尼大學畢業后,就開始專門研究天文,為創立“太陽中心說”不懈地努力。他自己制作了天文儀器,選擇了一座高樓的頂層作為天文臺進行觀察。經過長期的觀測、計算和反復的驗證,最終證明了“太陽中心說”理論,并寫成了《天體運行論》一書。

盡管這本書的出版時間推遲了30多年,但還是遭到了教會的強烈阻撓。但真理永遠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以其嚴密的論證,無可辯駁的事實,確立了它在自然科學史上的地位,推動了科學的跨越性發展。

哥白尼在宗教勢力的禁錮中提出“太陽中心說”,直接反對教會的“地球中心說”。這是天文學上從來未有的大革命,這個假設可以說是最大膽的了。當然,假設不僅大膽,關鍵還在于“小心求證”。“太陽中心說”是哥白尼和他以后的科學家們用越來越多的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的,是千真萬確的,這就是小心求證。沒有確鑿的證明,假設就成為空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岱山县| 盐津县| 察隅县| 聊城市| 江西省| 杭锦后旗| 元阳县| 旺苍县| 西林县| 福州市| 蚌埠市| 深泽县| 盈江县| 兴仁县| 福清市| 高台县| 温州市| 道孚县| 溧水县| 上栗县| 毕节市| 满洲里市| 石城县| 永顺县| 兴义市| 平乡县| 宜阳县| 迁安市| 天镇县| 霍山县| 汉寿县| 车致| 石楼县| 磐石市| 梁平县| 洛隆县| 石河子市| 乌什县| 紫云| 尚义县| 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