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質疑法:學從問處始,問倒整個世界(1)

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培根說:“如果一個人從肯定開始,必以疑問告終。如果他準備從疑問著手,則會以肯定結束。”

當人們問愛因斯坦他何以如此出色時,他回答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研究問題罷了。”他還說:“在科學研究中,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只是實驗手段的問題,提出問題則需要改變思維方法,有創造能力才行。”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對學問有這樣的理解:“學問”兩個字,第一個字是“學”,第二個字是“問”,就是一定要學著怎樣去問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學問。

早在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觀點。《中庸》中“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五個環節中,三個環節的實質是思。朱熹把多思善疑的主張闡述得更加具體:“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陸九淵也有“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見解。

戴震是清代著名的大學者,他自幼讀書時,就有敢于發疑、窮根究底的精神。王昶為他作的墓志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十歲受傅,受《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其塾師曰:“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先儒朱子所注云爾。”又問:“朱子幾何時?”曰:“南宋。”又問:“孔子,曾子何時人?”曰:“東周。”又問:“周去來幾何時?”曰:“兩千年。”又問:“然則朱子何以知其然?”師無以應。這種多疑善思的精神,正是他后來能作出成就的起點。

學習就是求學問,要學習得好,就要又學又問。連續不斷的問號是引領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向導。

質疑就是對于各種問題都持有懷疑、好奇的態度進行思考。喜歡質疑的人總是能夠取得成就的,他們的成功都是伴隨著神奇問號的:

英國大科學家牛頓,從蘋果落到地上的現象,提出物體為什么要向地下落的問題,經過反復論證,發表了“萬有引力”的理論;從肥皂泡被陽光一照五彩繽紛這個現象,研究出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組成,并根據這一原理制成了色盤、確定了新學說。

瓦特小時候就提出水燒開時壺蓋為什么會動的問題,后來發明了蒸汽機。

問號的確神奇,有人說它是探寶的鑰匙,有人說它是進步的階梯,有人說它是開山的“斧”、深耕的“犁”……

懷有好奇心,就會產生問題

好奇心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卻對人的智力活動和其他實踐活動有著積極的作用,它能促使人去學習、去研究、去設想、去探討。

有成就的人同一般人的區別,是他們及時將童年時代的好奇心向求知時期的好奇心轉化,因而,他們的好奇心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升華了,甚至直到晚年。

好奇心是人們對不了解的事物所產生的一種新奇感和興奮感,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種感情狀態,往往表現為對新事物的注意,以及為了弄清它們的因果關系而提出的各種問題。

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具體表現,又是潛在的創造力,它總是通過驚奇、疑問等心理活動,誘導人們有選擇地、主動頻繁地接觸使人產生新奇感的客觀事物,進而激勵人們尋求這一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在認識過程中,好奇心可以使人們孜孜不倦地對特定的事物進行長時間和深入的觀察,使認識不斷深化,直到把握事物的本質。

對一個研究者來說,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可以引導他去不斷地選擇新目標,連續進行科學研究活動,不斷取得新的發現或新的發明。一個人好奇心越強烈,其成就往往也越大。

蘇格蘭的外科醫生亨特就是一個極富好奇心的解剖學家。

一天,亨特在倫敦郊外的里士滿公園看見一只鹿的角正在生長。他好奇地想:“如果切斷頭部一側的血液供給,將會發生什么情況呢?”于是,他做了一個實驗,系住鹿頭一側的外頸動脈。頓時,該側的鹿角冷了下來,不再生長。但是過了一會兒,鹿角又暖了過來,繼續生長。亨特查明,系帶并未松動,而是鄰近的血管擴張了,向該側鹿角輸送了充足的血液。側支循環的存在及其擴張的可能性就這樣被亨特發現了。

在亨特之前,沒有人敢用結扎法治療動脈瘤,害怕引起壞疽。而現在亨特看到了這種可能性,他用結扎處理膝蓋動脈瘤,確立了今天外科上稱為亨特氏法的手法,也奠定了現代外科學的基礎。

發明大王愛迪生的好奇心故事更是人所皆知。他對大人提出問題,如果大人搖頭說“不知道”,那么他一定要追問一句:“你為什么不知道?”有一回學校上算術課,老師教同學說“二加二等于四”。愛迪生馬上站起來問:“老師,二加二為啥等于四呀?”老師被問得目瞪口呆,將他視為故意搗亂,結果愛迪生被學校開除了。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每一個正常人的兒童時代,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學齡前兒童提出的問題最多。他們見到外面的任何一件新鮮事物,都要問一個“為什么”。如果這種純真的好奇心能夠保持到成年以后,或許很多人都能取得比現在要大得多的成就。

學習中培養問題意識

在實際中,有些人學習得很認真,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強,就是因為他們習慣于按照書本的思路走,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不能夠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所以我們要主動研究學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時,要能夠獨立畫批、聯想、分析;在解答填空、判斷、選擇題時,可采用驗證、知識遷移、舉反例、推導、計算、設數等方法進行思考。

要做到這些,則需要在學習中善于質疑問難。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一個好學生。”現代教育的學生觀要求“學生能獨立思考,有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提出問題固然可以促進學生思考,但總是被動的,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感到有問題存在,自己不得不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的時候,思維就被啟動了。學生質疑能力越強,思維就越活躍、越深刻,也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反過來又能促使學生不斷質疑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始終處在不斷解決新的問題情境和原有認識水平構成矛盾的良性循環之中。正如愛因斯坦提出的:“在科學研究中,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難得多,意義也更大。”因此,培養我們的問題意識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切入點。陶行知先生說:創造始于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

怎樣質疑問難

我們要能提出問題,光有勇氣還不行,還要掌握質疑問難的方法。在學習時我們可以從不同書本與不同理論之間,不同推導與敘述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原有知識與新學知識之間進行比較,從正面敘述的反思去思考;從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結構上去分析;從論述的原因和結果中去驗證,用多種辦法去提出疑問、去發現問題,從而求得提高。如對一個新課題,可以問這個知識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這個知識;學習這個知識有什么用;哪些舊知識和它有聯系;這個知識與相鄰知識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人的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循序漸進的,學會提問也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要有耐心慢慢來,如果能有老師在旁邊指導和示范,這個過程會相對縮短許多。

除了要敢于提問,更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提出與眾不同的有較高質量的問題。

提問的方法很多,例如:

1.從矛盾處提問題

《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有這么一段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

一位同學提出了問題:焦急是著急的意思,而耐心是不著急,“焦急而又耐心”,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在老師指導下議論起來。后來大家都明白了:焦急是老奶奶希望早一點看到周總理的靈車,耐心是她不管等多長時間,也要等到靈車開來。這兩個詞看起來有矛盾,但實際上是統一的,都表現了老奶奶對周總理的一片誠心。

2.從比較中提問題

一位同學在讀《第一場雪》這篇課文時,比較了下面兩句話:

①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靜,只聽見雪花簌簌地不斷往下落……

②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美麗的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

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兩句話中“簌簌”的意思是不是有什么不同呢?

他反復細讀了這兩句話,發現第一句中的“簌簌”表示聲音,第二句卻表示樣子。他又查了詞典,結果明確了“簌簌”真的是有兩個意思,一是指風吹葉子等的聲音,一是指紛紛落下的樣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日县| 独山县| 郁南县| 泰州市| 英山县| 同仁县| 浦北县| 瓮安县| 廉江市| 商水县| 三门县| 攀枝花市| 江口县| 贵阳市| 石城县| 同仁县| 莱芜市| 青铜峡市| 邵阳县| 大宁县| 丹凤县| 湘阴县| 车险| 长沙县| 高雄市| 蓬莱市| 井冈山市| 正定县| 枣庄市| 遂溪县| 泽库县| 江达县| 诏安县| 平原县| 灵山县| 五指山市| 辛集市| 嘉定区| 三门县| 五河县|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