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贏得死亡游戲:破解華為的創新之道
- 楊忠等
- 2164字
- 2019-01-02 14:36:18
2015年4月15日,諾基亞以156億歐元的價格收購法國電信設備制造商阿爾卡特-朗訊,這意味著一家擁有100多年輝煌歷史的電子通信企業即將消失。而這種分分合合,在瞬息萬變的電子通信行業并不稀奇。比如此次合并的雙方,諾基亞其實是由諾基亞和西門子組成的,阿爾卡特-朗訊則是由阿爾卡特和朗訊組成的。這些以往威名赫赫的行業巨頭,如今已經到了必須抱團取暖的地步。而在此之前,北電網絡(Nortel Networks)、摩托羅拉、3COM等巨頭企業已經轟然坍塌,消失在殘酷的競爭之中。總之,電子通信行業注定是場“死亡游戲”,活到最后的才是贏家。
在世界的東方,1987年誕生了一家名叫華為的通信設備制造商,僅僅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成長為世界500強企業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2012年,華為在全球通信業低迷期逆勢而上,銷售收入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制造商。2013年,華為全球手機銷量躋身前三,緊隨蘋果和三星。2014年,華為成為國際品牌集團(Interbrand)“Top100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中首次上榜的中國品牌(位居94名)。2015年的今天,華為已占據了全球無線通信設備制造市場的頭把交椅,利潤比緊隨其后的四家企業的利潤總和還要多。目前看來,華為似乎最有希望在新一輪“死亡游戲”中勝出。
華為為何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通過很多公開信息,我們可以發現華為的創新能力是其能取得今日成就的關鍵因素。全球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發布的“2014年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中,華為是唯一上榜的中國大陸企業;聯合國機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報告顯示,華為2014年申請國際專利3442件,在全球企業中排名第一;截至2014年年底,華為累計獲得專利達到38 825件,其中40%是國際標準組織或歐美專利,90%以上為發明專利。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胡厚崑也在第14屆慕尼黑經濟論壇上表示:“創新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并已經成為華為‘基因’的一部分?!?/p>
時至今日,我國人均GDP已達7800美元,走過了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轉向并探索由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無疑將成為我國積極應對、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力量。2014年8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指出,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更是樹立了以創新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發展理念。而創新的主體和核心力量是搏擊于競爭市場的各類企業,華為的成功為中國企業樹立了創新的標桿,其成功之路對于眾多中國企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剖析華為的創新能力,總結華為的創新經驗對實現我國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然而,創新對企業往往是一種兩難選擇:一方面,創新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必要性,企業如果不投入創新,其產品和服務就存在被取代的風險;另一方面,創新也意味著高額投入,犧牲現階段的財務利潤,企業在短期內可能面臨生存壓力。中國企業家甚至用“不創新就是等死,創新就是找死”來表達他們所面臨的創新窘境,而參與創新也常被看作一種“死亡游戲”。那么,華為在這個死亡游戲中是如何勝出的呢?換言之,華為有哪些獨特的創新之道呢?破解華為的創新之道,可以給今天的中國企業提供借鑒,教會它們如何在創新游戲中死地求生。
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胡厚崑指出,要想取得良好的創新成果,企業必須堅持長期研發投入,同時聚焦客戶需求。我們認為,研發投入和聚焦客戶需求雖然重要,但并不能涵蓋華為創新之道的全貌。企業的創新成功不僅依賴于研發投入和聚焦客戶,更依賴于企業內部行之有效的創新體系。我們認為,華為的創新之道依賴于一套完整的創新體系,它不僅體現在創新觀和創新文化的建立、創新戰略的制定過程中,也體現在企業管理機制和流程的設計與運行之中,更體現在對創新華為人的選拔、培養和激勵之中。
在本書中,我們用天、地、人三大篇章對華為的創新體系進行剖析。天者,創新的理念與戰略也;在天之篇中,我們將探討華為的創新觀、創新文化和創新戰略,以及它們為企業發展所指明的方向。地者,創新的制度保障也;在地之篇中,我們將關注華為創新制度體系的建立、運作以及完善。人者,企業的創新之本也;我們將在人之篇中具體探討華為如何選拔、培養和激勵人才,以保障企業的持續創新發展。
為了向讀者立體展示華為的創新之道,本書的創作歷經兩年時間,通過觀察、訪談、問卷、文本分析等多種形式的研究方法,走訪了華為公司多個部門和領域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搜集了數十萬字的訪談數據和資料,在廣泛討論的基礎上,我們提煉出了華為的創新體系。猶記得我們遠赴深圳,走進華為總部進行全方位的體驗觀察;我們披星戴月,體味長達十個小時的高強度訪談;我們閱讀、整理、編碼了幾百萬字的華為公開文獻;我們定期討論,歷經數次“推翻—重建”的艱難寫作過程,最終形成現在的全書框架?;蛟S這歷時兩年的觀察走訪未必能探清華為創新的全貌,或許這最后的十多萬字書稿只是揭開華為創新之道的冰山一角,但我們真誠地希望我們在華為的所見、所聞、所思的成果可以有助于關注華為創新并致力于實現中國創新的管理實踐者能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我們感謝艱苦奮斗的華為人,他們的成功為中國企業的創新征途樹立了榜樣與信心;我們也感謝接受訪談并不辭勞苦地為我們提供了豐富資料的華為員工,他們的辛勞奉獻是本書撰寫的基礎。最后,我們還要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71272106)對本書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