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好政府主義(5)

  • 容忍與自由
  • 胡適
  • 4691字
  • 2016-11-01 16:48:57

第三件大事,可算是中國古代極權政治的起來,也就是集體主義(極權主義)的起來。在這個期間,墨子“上同”的思想(這個“上”字,平常是用高尚的“尚”字,其實是上下的“上”字),就是下面一切要上同,所謂“上同而不下比者”就是一種極權主義。以現在的新名詞說,就叫“民主集權”。墨子的這種理論,影響到紀元前四世紀出來了一個怪人——商鞅。他在西方的秦國,實行這種“極權政治”;后來商鞅被清算死了,但這種極權制度還是存在,而且在一百年之內,把當時所謂天下居然打平,用武力來統一中國,建立所謂“秦帝國”。帝國成立以后,極權制度仍繼續存在,焚書坑儒,毀滅文獻,禁止私家教育。這就是第三件大事。所謂極權主義的哲學思想:極權國家不但起來了,而且是大成功。

第四件大事是,這個極權國家的打倒,無為政治的試行。秦王政統一天下之后,稱他自己為秦始皇,以后他的兒子為二世,孫子為三世,以至于十世、百世、千世、萬世、無窮世。殊不知非特沒有到萬世、千世、百世,所謂“秦帝國”,只到了二世就完了。這一個以最可怕的武力打成功的極權國家,不但十五年就倒下去了。第一個“秦帝國”沒有安定,第二個帝國的漢朝卻安定了。什么力量使他安定的呢?在我個人的看法,就要回到我說的第一件大事。

我以為這是那個無政府主義、無為的政治哲學思想來使他安定的。秦始皇的帝國只有十五年;漢朝的帝國有四百二十年:為什么那個帝國站不住而這個帝國能安定呢?最大的原因,就是漢朝的開國領袖能運用幾百年以前老子的無為的政治哲學。漢朝頭上七十年工夫,就是采用了這種無為而治的哲學,秦是以有為極權而亡;而漢朝以有意的、自覺的實行無為政治,大漢帝國居然能安定四百二十年之久,不但安定了四百二十年,可說二千年來到現在。今天我們自己稱“漢人”,這個“漢”字就是漢朝統治四百二十年后留給我們的。在漢朝以前,只稱齊人、楚人、衛人,沒有“中國人”這個名詞。漢朝的四百二十年,可說是規定了以后二千多年政治的規模,就是無為而治這個觀念。這可說是兩千多年前祖先留下來的無窮恩惠。這個大帝國,沒有軍備、沒有治安警察,也沒有特務,租稅很輕。(講到這里,使我想起我在小時,曾從安徽南部經過浙江到上海到了杭州,第一天才看到警察;以前走了七天七夜并沒有看到一個警察或士兵,路上一樣很太平。)所以第四件大事,可說是打倒極權帝國而建立一個比較安定的國家;拿以前提倡了而沒有實行的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來安定四百二十年大漢帝國,安定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

現在我就這四點來姑妄言之,諸位姑妄聽之。

第一件大事是老子的無為主義。最近幾十年來,我的許多朋友,從梁任公先生到錢穆、顧頡剛、馮友蘭諸先生,都說老子這個人恐怕靠不住,《老子》這部書也恐怕靠不住。他們主張要把《老子》這部書挪后二三百年。關于這個問題,我也發表過一篇文章,批評這幾位先生考定老子年代的方法。我指出他們提出來的證據都站不住。(現在臺灣版《胡適文存》第四集第二篇,就是討論考證老子這個人的年代,和《老子》這本書的年代的。)但這二三十年來中國學者的提倡,居然影響到外國學者。外國學者也在對老子年代發生懷疑。你看西洋最近出版的幾種書,差不多老子的名字都不提了。

在我個人的看法,這個問題很復雜;如果將來有機會,可再和各位詳細的討論。今天簡單的說,我覺得老子這個人的年代和《老子》這本書的年代,照現在的材料與根據來說,還是不必更動。老子這個人恐怕要比孔子大二三十歲;他是孔子的先生。所謂“孔子問禮于老聃”是大家所不否認的;同時在《禮記·曾子問》中有明白的記載。那時孔子做老子的學徒,在我那篇很長的文章《說儒》里,老子是“儒”,孔子也是“儒”。“儒”的職業是替人家主持喪禮、葬禮、祭禮的。

有人認為“儒”是到孔子時才有的,這是錯誤的觀念。我為了一個“儒”字,寫了五萬多字的文章;我的看法,凡是“儒”,根據《檀弓》里所說,就是替人家主持婚喪祭祀的贊禮的。現在大家似乎都看不起這種贊禮。其實你要是看看基督教和回教,如基督教的牧師、回教的阿訇,他們也是替人家主持婚喪祭祀的。在古代二千五百年時,“儒”也是一種職業。在《禮記·曾子問》中都講到孔子的大弟子和孔子的老師都是替人家“相”喪的。《禮記·曾子問》中記:孔子自說有一天跟著老子替人家主持喪禮,出喪到半路上,遇到日食;老子就發命令,要大家把棺材停在路旁,等到日食過去后再往前抬。下面老子又解釋為什么送喪時遇到日食應該等到太陽恢復后再往前抬。各位先生想一想:送喪碰到日食,這是很少見的事;而孔子跟著老子為人家主持喪禮,在路上遇見日食,也是一件很少見的事,記載的人把這話記載下來,我相信這是不致于會假的。從前閻百詩考據老子到周去問禮到底是哪一年,就是根據這段史實來斷定的。同時《檀弓》并不是一本侮蔑孔子的書;這是一本儒家的書。孔子的學生如曾子等,都是替人家送喪的。替人家送喪是當時的一種吃飯工具,是一種正當的職業。

至于《老子》這部書,約有五千字左右,里邊有四五個真正有創造的基本思想;后來也沒有人能有這樣透辟的觀念。這部只有五千字左右的書,在我個人看起來,從文字上來看,我們也沒有理由把他放得太晚。在思想上他的好幾個觀念,可說是影響孔子。譬如老子說“無為”,孔子受其影響甚大。如《論語》中的“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些話都是受了老子“無為而治”的影響的。還有孔子說,我話說得太多,我要“無言”。這也是老子的思想。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就是自然主義的哲學。

我們考證一部書的真假,從一個人的著作中考據另一個人,并不是我一個人的辦法。譬如,希臘古代在哲學方面有許多著作,后來的人考據哪幾部著作是真的,哪幾部著作是假的,用什么標準呢?文字當然是一種標準;但是重要的,就是如果要辨別柏拉圖著作的真偽,須看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是否曾經引過他老師的話,或者看亞里士多德是否曾提到柏拉圖某一部書里的話。這是考據的一種方法。我們再看孔子說的“以德報怨”。這完全是根據老子所說的“報怨以德”。諸如此類的話多得很;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苦無,實若虛,犯而不校”等都可以說是老子的基本觀念;尤其“犯而不校”,就是老子提倡的一個很基本的觀念,所謂“不爭主義”,亦即是“不抵抗主義”。(我就是犯了這個毛病:說不考據,現在又談考據了。不過我現在說這些話,只是替老子申申冤而已。)

老子的主張,所謂無政府的抗議,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件大事。他的抗議很多。大家總以為老子是一位拱起手來不說話的好好先生,絕對不像個革命黨、無政府黨。我們不能太污蔑他。你只要看他的書,就知道老子不是好好先生。他在那里抗議,對于當時的政治和社會抗議。他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這就是提倡無政府主義的老祖宗對于當時政治和社會管制太多、統制太多、政府太多的一個抗議。所以大家不要以為老子是一位什么事都不管的好好先生、太上老君;他是一位對于政治和社會不滿而要提出抗議的革命黨。

而且他僅僅抗議還不夠;他還提出一種政治基本哲學。就是說,在世界政治思想史上,自由中國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產生了一種放任主義的政治哲學,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不干涉主義的政治哲學。

在西方恐怕因為直接、間接地受了中國這種政治思想的影響,到了十八世紀才有不干涉政治思想哲學的起來。近代的民主政治,最初的一炮都是對于政府的一個抗議:不要政府,要把政府的力量減輕到最低,最好做到無為而治。我想全世界人士不會否認:在全世界的政治思想史上,中國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不干涉主義,這個政治哲學,比任何一個國家要早二千三百年。這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

老子說:我們不要自己靠自己的聰明;我們要學學天,學學大自然。“自然”這兩個字怎樣解釋呢?“然”是如此,“自然”就是自己如此。天地間的萬物,都不是人造出來的,也不是由玉皇大帝造一個男的,再造一個女的,而都是無為,都是自己如此。一切的花,不管紅、黃、藍、白,各種顏色的花,絕不是一個萬能的上帝涂上了各種顏色才這樣的,都是自己如此。也就是老子的所謂“天道”,孔子所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就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說:“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就是無為的政治。

而老子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太上,下知有之”。就是說:最高的政府,使下面的人僅僅知道這個政府。另外一個本子把這句話多加了一個字,作“太上下不知有之”。就是說:上面有個政府,下面的人民還不知道有政府的存在。下面又說:“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就是,比較次一等的政府,人民親近他,稱譽他;第三等政府,人民畏懼他;第四等政府,人民看不起他。所以第一句“太上,下知有之”六個字是很了不得的,是人類政治思想史上最早有這個觀念。

這種政治思想,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有思想文化的民族都還要早;同時,由這個觀念而影響到我們后來的思想。所以我們中國在政治思想上舍不得把《老子》這部書抹殺掉,我們歷史上第一個政治思想家,就是提倡無政府主義、不干涉主義的老子。同時,我頗疑心十八世紀的歐洲哲學家已經有老子的書的拉丁文翻譯本:因為那時他們似乎已經受到老子學說的影響。

第二件大事是孔子以下的自由思想,個人主義。孔子與老子不同。孔子是教育家,而老子反對文化,認為五音、五色、五味的文化是太復雜了,最好連車船等機器都不用,文字也不必要。這種反文化的觀念,在歐洲十八世紀時的盧梭,十九世紀時的托爾斯泰也曾提出;而老子的反文化觀念要比任何世界上有文化的民族為早。老子不但反文化,而且反教育,認為文明是代表人民的墮落。而孔子恰恰相反,他是一個教育家、歷史家。雖然做老子的學生,受無為思想的影響,孔子在政治思想上的成就比較平凡,并沒有什么創造的見解。但是孔子是一個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學,將人看做是平等的。《論語》中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說,除了絕頂聰明與絕頂笨的人沒有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一樣。孔子提出四個字,可以說是中國的民主主義教育哲學,就是“有教無類”。“類”是種類,是階級。若是看了墨子講的“類”和荀子講的“類”然后再來解釋孔子的“有教無類”,可以知道此處的“類”就是種類,就是階級。有了教育就沒有種類,就沒有階級。后世的考試制度,可以說是根據這種教育哲學為背景的。

孔子的教育哲學是“有教無類”,但他的教育“教”什么呢?孔子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字。孔子的著重“仁”字,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是了不得的地方。這個“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嚴。孔子說:“修己以敬。”孔子的學生問:“這就夠了嗎?”孔子又說:“修己以安人。”孔子的學生又問:“這就夠了嗎?”孔子又說:“修己以安百姓。”這句話就是說教育并不是要你去做和尚,去打坐念經那一套。“修己”是做教育自己的工作;但是還有一個社會目標,就是“安人”。“安人”是給人類以和平、快樂。這一個教育觀念是新的。教育并不是為自己,不是為使自己成為菩薩、羅漢、神仙。修己是為了教育自己,為的社會目標。所以后來儒家的書《大學》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修身的工作;而后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社會的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南区| 金乡县| 闻喜县| 报价| 措勤县| 奎屯市| 龙口市| 普定县| 浦北县| 城市| 镇安县| 东光县| 阳曲县| 横峰县| 鹿泉市| 海淀区| 木里| 施甸县| 五华县| 三明市| 桐乡市| 名山县| 旬阳县| 锦州市| 泌阳县| 沿河| 扎囊县| 拉萨市| 阿尔山市| 扎兰屯市| 秦皇岛市| 寿宁县| 富源县| 保定市| 宝兴县| 南开区| 体育| 那曲县| 镇原县| 达尔|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