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0章 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3)

(二)由特別會議立即設法,以便從速籌備,廢除厘金,并履行1902年9月5日中英商約第八款,1903年10月8日中美商約第四款、第五款及1903年10月8日中日附加條約第一款所開之條件,以相征收各該條款內所規定之附加稅。特別會議由簽字本約各國之代表組織之,凡依據本約第八條之規定,愿參與暨贊成本約之政府,亦得列入。該會議應于本條約實行后三個月內,在中國會集,其日期與地點由中國定之。

(三)特別會議應考量裁厘,履行第二條所載,各條約諸條款所定條件之前,所應用之過渡辦法,并應準許對于應納關稅之進口貨,得征收附加稅,其實行日期用途及條件,均由特別會議議決之。此項附加稅,一律值百抽二又五,惟某種奢侈品,據特別會議意見,能負較大之增加,尚不致有礙商務者,得將總額增加,惟不得逾值百抽五。

(四)中國進口貨海關稅表,按照第一條,立即修改完竣。四年后,應再行修正,以后每七年修改一次,以替代中國現行條約每十年修改之規定。

(五)關于關稅各項事件,締約各國應有切實之平等待遇及機會均等。

(六)中國海陸邊界,劃一征收關稅之原則,即予以承認,特別會議應商定辦法,俾該原則得以實行。凡因交換局部經濟利益,曾許以關稅上之特權,而此種特權,應行取消者,特別會議得秉公調劑之。一切海關稅率,因修改稅則而增加者,與各項附加稅,因本約而增收者,陸海邊界均應一律。

(七)第二條所載辦法,尚未實行以前,子口稅一律值百抽二又五。

(八)凡締約各國,從前與中國所訂各條約,與本條約各規定有抵觸者,除最惠國條款外,咸以本條約各條款為準。

所謂切實值百抽五者,吾國關稅雖協定為值百抽五,然因貨物估價之關系,實只值百抽一二。《辛丑條約》乃有切實值百抽五之說,于是年修改一次。民國七年,因加入參戰,對協約國要求實行值百抽五,又將稅則修改一次。據熟于商情者評論,其結果亦不過值百抽三又七一五而已。其時歐戰未平,貨價異常,外交部及各國駐使均備文申明,俟歐戰終結后兩年,再行修改。九國條約改定修改稅則委員會,于十一年(1922)三月二十一日在上海開會,我國派蔡廷幹為委員,與會者有英、法、意、荷、西、葡、比、丹、瑞、挪、瑞士、美、日(并中國,凡十三國)。所修稅則于十二年(1923)一月十七日實行(近人云南京條約后,入口稅則,共修改四次。出口稅至今未改,或云1858年,即咸豐八年,曾隨進口稅修改一次,未知然否?又云我國出口稅,皆系從量,故隨物價之變,征稅輕重,大有不同。如茶自1806年以前,由中國壟斷,其時茶價最高,自此以后,遂逐漸降低。而茶之從量征稅如故,則加重。又如絲價逐漸高漲,而其從量征稅如故,則減輕是也。我國出口稅率,無原料、制造品……分別,概從一律協定,以致欲免某物之稅,或欲加重某物之稅,以圖保護,皆有所不能,實一大缺點也)。

關稅特別會議,民國十一年(1922)十二月五日派顧維鈞為籌備處處長,八日許顧辭,以王正廷代之。先是五月間,黑河華僑商會請各省商會各派代表在京開關稅研究會議,財農兩部從之。九月九日成立商會,所推副會長張維鏞,又邀各商會代表及全國商會聯合會駐京評議員開商約研究會,于十月一日成立。

關稅研究會中,所爭論最大者,為產銷稅問題。商會代表欲廢產銷稅,以營業所得兩稅代之。其理由現有常關43,又50里內常關19,合分關分卡,約340—350(其收入50里內常關500余萬,50里外常關700余萬),實為厘金之變相,存之仍不免留難。又英約常關以清會典所有為限,沿邊及有海關處,雖可添設,內地則可移動而不能增設。關既有限制,征收必難普遍公平,且厘局長由省委任,要求撤換較易,關監督由中央委任,呼吁赴訴更難也(邊遠省份尤為不便)。又英約無出產稅,日約第一款雖有出產字樣,而訂明悉照中國與各國商定辦法,毫無歧異,則出產稅可辦與否尚屬疑問。至于銷場稅,則如何辦法,約文未言。當時總署飭赫德,即謂未知議約大臣意旨所在,難以擬具。何者厘既裁矣,查驗為約文所禁,有限之常關,斷不能遍征全國之銷場稅也。政府之意,主就條約所許,存留常關,以征產銷兩稅。財部所擬辦法,產稅于起運后第一常關征收,銷稅于最后常關征收,惟特種大宗貨物得就地征收產稅(此據英約第八款第三第七第八節)。又產稅得于最后常關征收,并征銷場稅。距常關遠者,并得由當地商會代征(補征產稅亦然)。通商口岸現有海關而無常關者,沿邊區域(包水陸沿海三者)及內地自辟商埠,一律添設(各常關管轄區域另定,有海關處,常關仍照現在辦法,輪船由海關收稅,民船由常關收稅)。其稅額,產稅為百之二又五,銷稅競爭品(如絲茶)、需要品(如糧食)百之二又五,資用品百之五,奢侈品百之七又五。此省運至彼省,途經通商口岸,在海關完過出口稅者,如已滿產銷兩稅總額,即免征銷場稅,否則照不足之數補征。將稅司兼管50里內常關之權解除,而照英美約,由省長官在海關人員中選一人或數人為常關監察員(不限外人),當時政府及商會代表爭持不決,后乃融通定議,謂于兩年以內,將所得稅、營業稅、出產稅、銷場稅等同時籌備,而究行何稅,則俟特別會議議定。土貨出口稅,照約尚可加抽二又五,合為七又五之數,商會代表要求分別貨物之性質(原料競爭品、手工制造品等),以定或應減輕,或應全免,議決由政府與商民合組商品研究會,隨時討論施行。《九國條約》第六款,所謂關稅上之特權,應指中英續議滇緬條約及中法會議越南邊界通商章程續議專條內,彼此允讓之利益而言,議決此事,須為進一步之要求于特別會議,提出局部經濟交換之利益,與最惠國條款不相沖突。各國對于商約中關稅部分,不能引機會均等各例,要求利益均沾,如此辦法并可由單制協定漸入于復制協定。迭次修改稅則,派員協定貨價,時間每慮匆促,辦理易致遷延。議次各財政討論會所議,預定公布洋貨進口貨價辦法,由政府于上海、漢口、天津、廣州、大連五口設立調查機關,求平均之貨價,供隨時之修改(按此案后僅辦到上海一處)。過渡期內值百抽二又五之進口附加稅。華會宗旨欲以整理外債,或可提出一部為行政必要經費及教育公益事業之處,商會代表欲存為裁厘擔保。議決將來會議時,如能擬出擔保或裁厘辦法,地方長官不致顧慮反對,則亦可將增收之附加稅,撥充整理公債之用。

民國十四年(1925)八月五日九國公約批準文件全到華盛頓,按該約第十條,該約即發生效力。政府乃于八月十八日召集各國開特別會議,十月二十六日開會,我以王寵惠為全權代表,與會者凡十二國,會中組織四委員會,第一委員會處理關稅自主問題,第二委員會處理關稅自主以前應用之過渡辦法,第三委員會處理其他有關事件,第四委員會為起草委員會。當1922年太平洋與遠東問題委員會開第十七次會議時,中國委員宣言,對于關稅條約,雖予承認,并無放棄關稅自主之意,召集照會中即報此,再行提出。關稅會議既開,中國政府提出:(一)與議各國向中國政府正式聲明,尊重關稅自立,并承認解除現行條約中,所包含之關稅束縛,并中國國定關稅條例于1929年1月1日發生效力。(二)我國政府允裁厘,與國定關稅定率條例同時實行。(三)未實行國定關稅定率條例以前,于現行值百抽五外,加收臨時附加稅。普通品值百抽五,甲種奢侈品,即煙酒值百抽三十,乙種奢侈品值百抽二十。(四)臨時附加稅條約簽字后,三個月開始征收。

關于(一)十四年(1925)十一月十九日,在第一、二委員會議合通過,中國亦公布關稅定率條例(據某當局談話云:實附有數種保留條件,其時法、意代表知會我國代表團,謂法意政府,只能照下列條件贊同上項議案,即:一、已納關稅之洋貨,不得加征捐稅。二、各種條件互相維系。三、裁厘應由雙方承認與實行。四、意國單獨提出整理外債互惠稅率問題。駐京日使館與外交部于十五年〈1926〉一月二十日、二十七日先后換文兩次,文內所列原則:1、此互惠辦法之施行,系為締約國雙方之利益。2、締約國之某種貨物,得享互惠稅率之利益。3、互惠協定期間之規定,必須能符合締約國兩方經濟變遷之情形之需要。4、互惠協定一俟中國關稅定章實行,即行有效)。(二)中國政府曾正式聲明,盡十八年(1929)一月一日前切實辦竣。又宣言拋棄不出之土貨之出口稅,復進口半稅,以為裁厘初步。關于(三)中國嘗公布煙酒進口稅條例,日主實行華約第三條第二款,美主立即征收二又五附加稅,奢侈品可值百抽五,水陸一律(英亦主水陸一律)。又日欲于過渡期內,議訂新條約,規定某物互惠的協定稅率與國定稅率,同時施行。海關施行附加稅后之進款,美主(1)只補各省裁厘損失。(2)各省違背裁厘復行征稅,對于被稅者予以賠償。(3)整理無抵押借款。(4)中央行政費。后各國允將附加稅增至“收入可增至7000萬元至9000萬元之間”之數,未能正式決定。政變作,我國代表多不能出席。七月三日英美法意日比西荷葡宣言,俟中國代表能正式出席時,立即繼續會議。我國政府乃修正關稅會議委員會組織條例,派蔡廷干、顧維均、顏惠卿、王寵惠、張英華、王蔭泰為全權代表,然各國代表多已出京,迄今未曾開會。會中提出者,又有(一)外僑納稅案。自與各國通商以來,無論何項條約,均未許外人在租界內租界外免納稅捐。邇年中國推行稅務,外僑輒借口租界,托詞未奉本國政府訓令,抗不交納,租界外鐵道附屬地亦然,華人住租界鐵道附屬地者,亦不令納稅。中國政府不得已,暫在租界及鐵道附屬地周圍,設卡征收,于外國商務,實亦有關礙。故政府宣言,凡外僑在中國領土居住者,無論在租界內或租界外,或鐵道附屬地及其他區域,均與中國人民同一服從中國政府公布之辦法,負擔其一切捐稅。(二)從前遍訂貨價,亦出協定(1)集會愆期。(2)會議中間停頓。(3)已訂施行遲延,以致多所延擱。華府會議業經要求先收回調查貨價之自由,并應用自動修改之原則,今者1929年1月1日后當然修改,亦依中國法令,在此過渡期間,仍依據華會精神,擬具修改稅則章程草案提交關會第二委員會,希望予以同意。

南方對于關余。民國八年至九年(1919—1920)三月之關余,本曾分付廣東政府(占全額百分之十三又七),后因七總裁意見分歧,政府瓦解,遂仍付諸北方。九年底南方政府恢復,要求照撥,并還以前積欠。總稅務司暨外交團謂須請示本國政府,后美政府電謂應交外國所承認之政府,關余遂盡歸北方。十二年(1923)九月五日南方政府照會北京外交團,請“各使訓令代理關稅各銀行,將關余撥交總稅務司,由本政府訓令總稅務司,分解南北”,并令總稅務司“以政府轄境內之關余,須另行存儲,并將1920年3月以后之關余補撥,否則將另委員海關總稅務司”。外人疑南方政府將干涉海關行政,外交團令駐華海軍赴廣州,電領事團轉復南方政府,謂關余為中國所有,外交團不過保管人,如欲分取,當與北京政府協議云云。此事遂未有結果(當時實業界,因民國十年〈1921〉北方政府曾定以關余為國內公債基金,頗反對南方分用。據南方政府之言,則謂此項基金,尚可以1400萬元鹽余及1000萬元煙酒稅充之,且北方政府本不應自由處置南方應得之關余也)。迨五卅案起,廣東又有六月二十二日之沙基慘案,粵人封鎖港澳。十五年(1926)中央政治會議第二十六次會議,決定征收入口貨之消費稅,普通貨物百分之二又五,奢侈品百分之五,以為解除封鎖最低限度,交換條件于十月十一日施行(照會中仍申明無意干涉海關行政)。封鎖亦即于是日取消。駐粵首席總領事曾秉承駐京首席公使之訓令,向粵政府提出抗議,粵政府以不能承認北京首席公使駁覆之(領袖公使亦曾向北方政府提出抗議,以廣東與山東及其他地方官吏并言)。

歐戰后,中國于對德和約未曾簽字,十年(1921)五月二十日所結中德協約第四條,兩國有關稅自主權,惟人民所辦兩國間或他國所產未制已制貨物,其應納之進口出口稅,不得超過本國人民所納稅率。奧約則我仍簽字,奧放棄1902年8月29日關于中國關稅之協定。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第十三條,兩締約國政府允在本協定第二條所定之會議中,訂立商約時,將兩締約國關稅稅則,采取平等相互主義,同意協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沧市| 牡丹江市| 治县。| 宜兰县| 潜山县| 甘南县| 乐东| 武汉市| 开鲁县| 云林县| 黄石市| 甘德县| 鹤壁市| 肃北| 武威市| 新安县| 淮南市| 鄂托克旗| 民乐县| 汶上县| 池州市| 迭部县| 上虞市| 汶川县| 天津市| 永靖县| 黄骅市| 利辛县| 黄石市| 济宁市| 钟山县| 盐池县| 邢台市| 宜兴市| 青岛市| 池州市| 抚顺县| 如东县| 霍林郭勒市| 三台县|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