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銀盤:形容中秋月圓而亮。
素娥:嫦娥的別稱。
澹佇:淡雅寧靜。
丹桂:傳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
玉露:白露,露珠。
金風:秋風。五行中秋屬金,故稱秋風為金風。
晁端禮的《綠頭鴨·詠月》是一首描寫中秋月景兼而懷人的佳作。此詞以清婉和雅的語言,對中秋月景和懷人情思作了細膩傳神的描寫。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對本詞給予了高度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然其后又豈無佳詞?如晁端禮《綠頭鴨》一詞殊清婉,但樽俎間歌喉,以其篇長憚唱,故湮沒無聞矣。”
開頭兩句“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一筆宕開,為下邊的鋪敘開拓了廣闊的領域。晚云收盡,淡淡的天空里出現了一片琉璃般的色彩,這就預示著皎潔無倫的月亮即將升起,以下的一切景和情都從這里生發出來。接著“爛銀盤”句寫海底涌出了月輪,放出了無邊無際的光輝,使人們胸襟開朗,不覺得注視著天空里的玉盤轉動。“瑩無塵、素娥淡佇,靜可數、丹桂參差”寫嫦娥素裝佇立,丹桂參差可見,把神話變成了具體的美麗形象。“瑩無塵”、“靜可數”和上邊所說的“晚云收”、“千里澄輝”的脈理暗通。到這里,月光和月中景已經寫得很豐滿。中秋是露水初降,天氣已涼未寒時,是四季中最宜人的節候,良辰美景,使人流連。“疏螢時度,烏鵲正南飛”化用了曹操“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和韋應物“流螢度高閣”的名句,寫出了在久坐之中、月光之下所看到的兩種景物,這是一片幽寂之中的動景,兩種動態的景物顯得深夜更加靜謐。“瑤臺冷,欄干憑暖,欲下遲遲”中的“欄干憑暖”表明,賞月人先是坐著的,而且坐得很久;后來是憑欄而立的,立的時間也很長,以致把欄干都偎暖了,從而委婉地表現出詞人不單單是留戀月光,而是在望月懷人。結語直抒詞人的懷人情意,曰“欲下遲遲”。
“念佳人、音塵隔后,對此應解相思”這兩句,上承“欲下遲遲”,下啟對情思的描寫。過片接得自然妥帖,渾然無跡,婉轉情致。下面主要從對方寫起。遙想對方在此夜里“最關情”的當是“漏聲正永”,“暗斷腸”的應為“花影偷移”。隨著漏聲相接、花影移動,時間在悄悄地消逝,而兩人的相會仍遙遙無期,故而有“暗斷腸”之語。料想明天月夜,清光也未必會減弱多少,只是明天夜里是陰是晴,誰能預料得到呢?兩人之所以共同留戀今宵清景,是因為今年一別之后,只能等到明年再相見了。這是接寫對方的此夜情,自己懷念對方的情思,不從自己方面寫出,而偏從對方那里寫出,對方的此夜情,也正是自己的此夜之情;寫對方也是寫自己,心心相印,雖遙隔兩地而情思如一,越寫越深婉,越寫越顯出兩人音塵別后的深情。歇拍三句“人強健,清樽素影,長愿相隨”,結得雍容和婉,有不盡之情,而無衰颯之感。這首詞的結句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結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從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來。但蘇詞勁健,本詞和婉,藝術風格迥然不同。
這首長調詞在詞人筆下操縱自如,氣脈貫串,不蔓不枝,徘徊宛轉,十分出色。其佳處在于起得好,過得巧,而結得奇。正如沈義父評說長調慢詞時所說的,“第一要起得好,中間只鋪敘,過處要清新,最緊是末句,須是有一好出場方妙”(《樂府描述》),這首詞的末句堪稱“一好出場”,顯露了全詞的和婉之妙。
夜晚,天上的云彩都已經飄散,淡淡的天空出現一片琉璃的光彩。明亮皎潔的月亮從海底升起來了,光輝照耀千里。月亮是那么的安靜而美麗,仿佛可以看見嫦娥佇立其中,桂樹參差搖曳。露水悄悄落下,秋風也并不寒冷,這是一年中最好的時節。靜靜地坐著,螢火蟲不時飛過,烏鵲向南邊飛去。天氣漸冷,憑欄遠眺把欄桿都偎暖了,但是仍久久不愿離去。想念佳人,自從分別之后,相思之情就纏繞著我,時光流逝,思念之情與日俱增,然而相會卻遙遙無期。想象明天的月夜,清光未必會減少,但是明天夜里的天氣誰又能知道是什么樣呢?之所以留戀今天的光景,是因為今天一別要一年之后才能相見。一杯清酒,對影而飲,只愿能夠長相廝守。
嫦娥奔月與吳剛砍桂
相傳,遠古時候的這一年,天上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大地都被烤得冒煙,海水也枯竭了,老百姓眼看就無法生活下去了。
這件事情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
后羿因此立下了蓋世奇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都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了傳藝狩獵以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了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即刻就能夠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自己的妻子,于是就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長生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刻就飄離了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嫦娥仙子。
傍晚,后羿回到家里,侍女們向他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情。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夜空呼喚著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一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聽說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了。
而古籍中關于嫦娥的傳說則與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完全不同,如《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高誘對此注釋說:“嫦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嫦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
“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占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后,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在眾多關于月亮的傳說中,還有一種是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一個叫吳剛的人,他長年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于是就被貶到月亮里砍月桂樹,但是月亮中的月桂隨砍隨合,砍伐不盡,因而后世的人才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地砍伐月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