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耐基經典作品系列·人性的優點
- (美)戴爾·卡耐基
- 3806字
- 2019-12-20 10:37:57
運用亞里士多德方法
雖說威利·卡瑞爾所傳授的方法很有效,可以稱之為萬靈公式,但它畢竟不能適應所有情況,解決所有有關憂慮的問題。
那么,當這個奇妙公式不起作用時,我們還該怎么辦呢?我們還可以使用下面三種分析問題的基本步驟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困難:
首先,弄清事實;
其次,分析事實;
最后,達成決定,爾后依此行事。
這是亞里士多德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方法。我們如果想解決那些逼迫我們、使我們日夜像生活在地獄中一樣的問題,我們就必須運用這幾個步驟。
首先來看清事實,為什么把它列為首要一條,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因為弄清事實是明智解決問題的前提。沒有弄清事實,我們就只能在混亂中摸索。已故的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學院院長赫伯特·郝基斯,曾幫助二十多萬名學生解決了憂慮的問題。他說,世界上的憂慮,多數情況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事實來作決定而產生的。
“混亂是憂慮產生的重要原因。”他告訴我說,“例如,我有一個必須在下周二之前解決的問題,那么,在下周二之前我根本不去試著做什么決定。我要做的是集中全力去搜集有關這個問題的所有事實。我不會發愁,不會為這個問題而難過,更不會失眠,只會一心一意去搜集所有的事實。等周二到來之時,如果我已經弄清所有的事實,一般說來,問題本身就會不攻自破了。”
“是不是這樣就可以擺脫憂慮的纏繞呢?”我問郝基斯院長。“是的,”他說,“我想我可以樂觀地告訴你,我現在的生活完全沒有憂慮。我發現,如果一個人能把他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以一種十分超然、客觀的態度去找尋事實的時候,他的憂慮就會在事實的面前消聲匿跡。”
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卻是,絕大多數人不去弄清事實,甚少主觀上不努力去做。愛迪生曾鄭重地說:“一個人為了避免花工夫去思想,常常無所不用其極。”——如果我們專心去考慮事實,通常我們的潛力只能集中在我們已經想到的問題上,而忽略其他的一切——我們只需那些能夠適合于行動的事實,那些只符合我們的如意算盤、符合我們原有偏見的事實。
“一切和我們個人欲望相符合的,看來都是真理,其他的一切都會使我們感到憤怒。”安德烈·馬羅斯如是說。
怪不得我們會覺得,要得到問題的答案是這樣困難。如果我們一直假定3加3等于7,那不是連做一個二年級的算術題目都會有問題嗎?可事實上,世界上就有很多很多的人硬是堅持說3加3等于7——或者是等于70——結果不僅自己煩,周圍的人也跟著煩。
我們如何面對這種錯誤傾向呢?最好的辦法是把感情排除于思想之外,以一種“超然、客觀”的態度去弄清事實。
但是,要在我們憂慮的時候那樣做,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因為當我們憂慮的時候,往往會情緒激動。不過,我還是找到了兩個可以幫助我們像旁觀者一樣很清晰、客觀地看清所有事實的辦法:
第一,假設是在為別人搜集各種事實資料,而不是為自己,這樣可以保持冷靜而超然的態度,也可以幫助自己控制情緒。
第二,在找尋導致憂慮產生的各種事實時,你可以把自己當作自己的律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也要搜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那些有損于你的希望和你不愿面對的事實。然后,你把兩方面的所有事實都寫下來——我常常發現,真理就在這兩個極端之間。
弄清事實真的是需要所有人要注意的,如果不先看清事實的話,不僅僅是你,就連我、愛因斯坦,甚至美國最高法庭,都無法對任何問題作出很明智的決定。愛迪生非常清楚這一點,他死后留下了2500本筆記簿,里面詳細記述了有關他面臨的各種問題的事實。
因此,在解決問題之前,讓我們效仿郝基斯院長的辦法——弄清事實。在沒有以客觀態度搜集到所有的事實之前,不要去嘗試解決問題,因為那將是徒勞無益的。
當然,如果不對事實加以分析和詮釋,對我們也絲毫沒有好處。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把所有的事實都寫下來之后,再做分析,事情就會明朗許多,解決的途經也不再那么遙不可及。這正如查爾斯·凱特林所說:“只要能把問題弄清楚,就已經把問題解決了一半。”
單憑用嘴說你可能不容易理解,中國有句古語:“百聞不如一見。”下面我就講一個實例來告訴你一個人是怎樣把我們剛剛所說的那些真正付諸于行動的。
幾年前,我認識了一位在遠東地區非常有名的美國商人蓋倫·利奇費爾德。1942年,日軍侵入上海租界,利奇費爾德正在中國,下面就是他在我家做客時給我講的一個故事:
日軍侵占上海時,他們剛剛轟炸了珍珠港,氣焰很囂張。我那時正任上海亞洲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理,他們派來一位海軍上將——命令我協助他清算我們的財產。擺在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跟他們合作,要么就算了,而所謂算了,也就是與日軍對抗,最后可能只有死。
權衡利弊后,我決定跟他合作。不過,有筆大約75萬美金的保險費,我沒有填在那張要交出去的清單上。我那樣做,是因為這筆錢是屬于我們香港公司的,跟上海公司的資產無關。盡管如此,我還是有些惴惴不安,萬一讓日本人發現了這件事,可能對我會非常不利。果不其然,他們很快就發現了此事。
當他們發現時,我因外出辦事而不在現場,不過我的會計主任在場。他告訴我說,那個日本海軍上將大發脾氣,拍桌子罵人,說我是個強盜,是個叛徒,說我侮辱了日本皇軍。我知道我將面臨著什么,我知道我會被他們關進憲兵隊去。
日本憲兵隊是日本秘密警察行刑室的代名詞,是個讓人恐懼的地方。我有幾位朋友寧愿自殺,也不愿被送到那個地方去。我還有些朋友,在那里被審問了10天,受盡了苦刑以后,死在了那個地方。可是現在,我也要做好進那個恐怖地方的準備了。
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正是星期天的下午,你們是不是以為我一定被嚇得六神無主,的確,如果我沒有可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一定會被嚇壞的。多年來,每次我擔心的時候,總是坐下來用打字機打下兩個問題以及問題的答案:我擔心什么?我能怎么辦呢?
所以,在那個下午,我直接回到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我住的房間,取出我的打字機。我打下第一個問題:我擔心的是什么?
我有可能明天被關進那個令我恐懼的地方。
然后我打下第二個問題:我該如何應對?
經過幾個小時深思熟慮,我寫下了四種我可能采取的行動,以及每種行動可能帶來的后果。
其一,我可以嘗試著去跟那位日本海軍上將解釋。可是他不會說英文,若是我找個翻譯跟他解釋,他很可能不耐煩起來,那我可能連一絲生存下來的希望都沒有。因為他是個暴徒,所以我寧愿被關進憲兵隊,也不愿去跟他談。
其二,我可以逃走。但這點很快就被我否決了,日本特務一直在監視著我,我從基督教青年會搬出搬進都需要登記。如果我打算逃走的話,很可能會被他們抓住而立即槍決。
其三,我可以留在房間里,不再去上班。可是如果我這樣做的話,那位日本海軍上將馬上就會起疑心,說不定立刻就會派兵把我抓進憲兵隊而不給我說話的機會。
其四,像平常一樣,星期一早上照常去公司上班。如果我這樣做的話,很可能那個日本海軍上將正在忙著,而忘掉了我那件事情。即使他想到了,也可能已經冷靜下來,不會來找我的麻煩。這是最好的結局。退一步講,即使他還來煩我,我仍然還有機會去向他解釋,所以應該像平常一樣,在星期一早上到辦公室去,就好像根本沒發生任何事,這樣可以給我兩個逃避憲兵隊的機會。
我決定采取第四個方案——像平常一樣,星期一早上去上班。做了這個決定之后,我覺得輕松了許多。
第二天早上,我走進辦公室的時候,那個日本海軍上將正坐在椅子上蹺著二郎腿吸著一支香煙,像平常一樣看了我一眼,什么話都沒說。6個星期以后——謝天謝地,他被調回東京去了,我的麻煩也隨之結束。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能撿回一條命,大概就是因為在那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坐下來寫出各種不同的情況,以及每個步驟所可能帶來的后果,然后很鎮定地做出了決定吧。如果我沒有那樣做的話,就可能會很慌亂,遲疑不決,會失眠。然后星期一早上上班的時候,一定會極不自然,滿面驚慌和愁容。僅這一點,就可能會引起那位日本海軍上將的疑心,而使他立刻采取行動。
以后,一次次的經驗證明,分析事實做出決定的確有莫大的價值。我們都是因為不能實現預定目標,不能控制自己,回旋在一個令人難過的小圈子里,才會精神崩潰和生活難過。我的經驗告訴我,一旦很清楚、確定地做出一種決定之后,50%的憂慮就會消失,再按照決定去做以后可以排除40%的憂慮。
也就是說,采取以下四個步驟,就能消除我90%的憂慮:
清楚地寫下我所擔心的是什么;
列出我所能采取的各種辦法;
選擇決定采取的辦法;
馬上就照決定去做。
現在蓋倫·利奇費爾德已是亞洲最重要的美國商人之一。他很誠懇地告訴我,他的成功主要歸功于他這種分析憂慮、正視憂慮的方法。威廉·詹姆斯說:“一旦做出了決定,馬上就要付諸行動,同時要完全不理會責任問題,也不必考慮后果。”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那就是當你以事實為依據,客觀做出決定后,就要付諸實施,不要再重新考慮,不要遲疑、擔憂和猶豫,不要懷疑自己,否則就會引起其他的懷疑,不要回頭看。
我問韋特·菲利浦——俄克拉荷馬州最成功的石油商人——如何把決心付諸行動,他回答說:“我發現,如果超過某種限度以后,還一直不停地去思考問題的話,勢必會造成混亂和憂慮。當調查和多加思考對我們有害時,也就是我們該下決心、付諸行動、不再回頭的時候了。”
記住蓋倫·利奇費爾德所講述的擺脫憂慮的方法吧!
首先,我擔憂的是什么?
其次,我如何應對?
第三,我決定該怎么做?
第四,我應什么時候開始做?
你想遠離憂慮,遠離疾病嗎?你想擁抱年輕,擁抱健康嗎?那你就應該好好琢磨一下亞歷西斯·戈銳爾博士的話:“在紛繁復雜的現代城市中,只有那些能保持內心平靜的人,才會免遭精神疾病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