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棘鱗魚、海魴、黃鱔、棘魚和甲頰魚

剩下的各科刺鰭魚在形態和生活習性上都具有很大的差異,包括從棘魚到奇異魚和高度變異的鲉形目等各種魚類群體。

棘鱗魚及其同類

金眼鯛目

金眼鯛目(包括5個科)是在熱帶和溫帶海洋中發現的頭特別大的海魚類,許多生活在深海中,以穴居生活為主。正如其中一科松球魚科所顯示的一樣,該目多數科的魚都具有厚硬的魚鱗。松球魚科只包括2個屬(松球魚屬和光頜松球魚屬)的4個物種。它們是體形圓滾的以小群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中的小型魚類。它們的體表覆蓋著不規則的骨質盤狀鱗,在柔軟的背鰭之前是許多巨大的可以隨意改變角度的刺,臀鰭厚大、直立。盡管松球魚不會長到超過23厘米長,但是它們在日本具有商業價值,可以作為食用魚出售。它們的下顎兩側各有2個微小的發光器官,發光器官內具有許多發光細菌,能發出藍綠色光,松球魚可以通過張開或閉上嘴巴來打開或關閉光線。

著名的發光金眼鯛科的發光魚眼睛下面也具有發光器官。這些發光器官在白晝是特殊的無光白色,在夜晚卻發出藍綠色的光芒。有些種類通過旋轉整個腺體來控制發光器官的關閉或打開,而有的種類則是通過打開或閉合眼皮狀的眼膜來控制發光器官的開閉。光亮以重復的模式打開和關閉,通常典型的模式是打開10秒鐘左右然后關閉5秒鐘左右。這些具有發光器官的魚的發光特性有3個主要作用:首先,發光可以把魚類在完全黑暗的空間中聚集在一起;其次,發光可以吸引浮游甲殼類生物到面前,從而將其捕食;最后,發光可以迷惑獵食者,以保護發光魚免遭獵捕。發光魚生活在紅海、印度洋-太平洋的暗礁中,通常以20~50條魚的規模群居。它們通常生活在海面以下30米的深處。除了少量作為養殖觀賞魚外,它們的商業價值不高。如果被捕捉后,它們的發光器官可以被取下作為漁夫的釣餌。

知識檔案

棘鱗魚、海魴、黃鱔、棘魚和甲頰魚

系 鱸形系

總目 棘鰭總目

目 金眼鯛目、海魴目、奇金眼鯛目、合鰓魚目、刺魚目、鲉形目

包括6個目,53個科,大約355個屬,至少1 858個物種。

金眼鯛科的魚生活在海洋中部和深處,這些魚類眼睛巨大、身體扁平。常見的種類有金眼鯛。金眼鯛科的多數魚類都是紅色或粉紅色的,因此有時被當做“紅魚”或“紅鯉魚”出售。金眼鯛科魚類肉味鮮美,在市場上以高價出售。2種非常相似的金眼鯛即紅金眼鯛和金眼鯛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洋的環地圈中。

所有金眼鯛目魚類中最著名的魚是科的棘鱗魚以及鋸鱗魚。66種已知的該科魚類中絕大多數都是在微光環境和黑夜活動的棲息在珊瑚礁中的魚類。它們白天躲藏在暗礁洞穴或裂縫中,由于它們鮮亮的紅色圖案在巖縫間非常顯眼,因此很容易被潛水者發現。它們生命力頑強,可以在水族缸中作為觀賞魚飼養,但是由于性格貪婪不能真正流行和受歡迎。盡管在全世界的魚類市場上都有銷售,但由于體型相當小并且多刺,它們作為食用魚的需求量也并不是太大。

海魴及其同類

海魴目

海魴目包括一些身體極度扁平的魚類,最常見的魚類是海魴,澳洲海魴具有可發聲的前突的頜顎,以小魚和浮游動物為食。這種魚的俗名的來源廣受爭議。有些人認為它們的名字取自于法語jaune d’oree(即具有黃邊的意思),來自于它們黃色的身體。在一些國家它們的俗名為“圣彼得魚”(法語中是Saint-Pierre, 西班牙語中是pezde San Pedro),這個名字來自于它們身體兩側各有一個黑斑,這被浪漫地認為是圣彼得的拇指和食指印記,因為圣彼得曾稱從它們的嘴中取出了貢金。但其他國家的黑線鱈也具有相同的特點(盡管《圣經》中的故事是發生在加利利海中,而加利利海是淡水海)。海魴生活在大西洋東部和地中海中,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中也具有相近、相同或略有差異的海魴。海魴可以制成容易脫骨的味道鮮美的白色魚肉片,在地中海和澳大利亞地區售價昂貴。

⊙ 鲉形目的紅獅魚是一種可怕的捕食者。它們通常在夜間捕獵,用扇狀突出的胸鰭困住較小的獵物,然后用有毒的胸鰭將它們刺暈,最后再將它們整個吃掉。

⊙ 底棲魚類遠東海魴可怕的外表會使許多人不敢吃它們,但實際上它們是一種味道極其鮮美的食用魚類。它們的體長可以長到66厘米。

奇金眼鯛、仿鯨口魚及其同類

奇金眼鯛目

奇金眼鯛目(其中有些科的魚被單獨劃分為一個目即鯨頭魚目)的魚知名度并不高,但其中包括一些迷人的深海魚類。孔頭鯛科的孔頭鯛,包括大約33個品種,它們都是非常著名的。它們是小型的(體長最長為15厘米)近圓柱體狀的魚,具有碩大的腦袋、又鈍又短的鼻子和非常窄長的尾梗。魚鱗通常非常巨大,清晰可辨。奇金眼鯛目的另一種特殊魚類是異鰭魚科的披發異鰭魚,它們的特征是短小的發髻狀的刺覆蓋全身,它們還有分為兩半相互重疊的尾鰭和巨大的翼狀臀鰭。通常認為這種魚絕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極深的海水中,人們只是通過在亞述爾群島北部所捕獲的一條長約5.5厘米的這種魚的標本才對它們略有了解。

黃鱔及其同類

合鰓魚目

合鰓魚目包括一些類似于鱔魚的淡水魚類。黃鱔(合鰓魚科)生活在美洲中部和南部、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它們的俗名來自于它們的形狀以及事實上它們通常生活在氧氣貧乏的水中的特性。它們不是在頭頂兩側各有一個可以開口的腮,而是在頭頂下部有一條裂口。有些種類在腮腔內部又利用一個隔墻(隔膜)將每個腮腔劃分為兩半。腮腔通常很膨大,因為里面充滿水,這種魚在陸地上穿行時可以“呼吸”。生活在滯水中的種類可以通過富有充血血管的變異的內臟呼吸空氣,或者通過腮腔中突出的肺狀腮室進行呼吸。在這2種情況下,空氣都是通過嘴巴進入的。

至少有一種鱔魚即斑紋黃鱔在泥中挖洞,并且如肺魚一樣夏眠以躲避干旱。黃鱔的胸鰭和腹鰭已經退化消失,背鰭和臀鰭也退化成皮膚邊緣狀而沒有鰭列。

亞洲的米紋黃鱔占據著稻田中的灌溉溝渠。它們可以長到1米長,并且是重要的食用魚,只要保持潮濕,它們就能存活,保證肉味鮮美。雄性米紋黃鱔可以制造一個泡沫巢穴,讓雌性鱔魚在里面產卵。雌性鱔魚和新孵化的小鱔魚受到雄性良好的保護。

刺鰍科的魚在一些地區是頗有價值的食用魚。許多色彩鮮艷的魚類被當做觀賞魚。刺鰍的棲息地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從東非內陸清澈的湖泊中到沼澤地帶。許多種類都可以呼吸空氣,因此可以利用這一本領在缺乏空氣的水中或泥沼中存活。小刺鰍通過身體的扭曲擺動下潛挖掘出泥洞,和許多其他種類一樣,它們白天躲藏在泥洞中,只把鼻孔露在外面。

合鰓魚目的代表物種

1.小刺鰍生活在東南亞的大型河流中;2.南亞的米紋黃鱔是一種頗有價值的食用魚,在干旱季節它們在泥中打洞夏眠。

棘魚

刺魚目

刺魚目最常見的魚是棘魚。“微不足道”的棘魚生活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大多數淡水和咸水中,有時甚至是海水中。它們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異性,以至于有些權威認為它們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種群,而不是單一物種。盡管多數是“三鰭”和“兩鰭或四鰭”的個體,但在加拿大也有一些是完全沒有臀鰭的。淡水種類通常比咸水和海水種類具有更少的骨鱗。通常棘魚的體長不會超過7.5厘米,但是在英屬哥倫比亞海岸附近的女王夏洛特群島的湖中,有些黑色棘魚可以長到30厘米長。

十五鰭棘魚是獨居的海洋魚類,生活在歐洲大西洋海岸附近的海水中。九鰭棘魚(它們通常具有10個鰭)最多只有一些很小的鱗,它們的分布幾乎和三鰭棘魚一樣廣泛,但是很少生活在咸水和海水中。有2個屬只生活在北美:溪棘魚(通常具有5個鰭)分布相對廣泛,甚至可以在北部鹽分較低的海水中發現它們的身影;四鰭棘魚只生活在北美的東北部。盡管具有保護性的背鰭和腹鰭,棘魚卻是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它們是較大魚類、鳥類和水獺的食物。

在北太平洋寒冷的海水中,管吻刺魚是刺魚近緣種。美國的管吻刺魚與歐洲十五鰭棘魚非常類似,它們生活在巨大的淺灘中。它們不建造巢穴,但是雌性產的卵具有黏性,可以粘在巨大海藻的葉柄上,這些葉柄首先被折彎然后被黏結起來。雄性會保護卵。它們的日本親戚日本管吻刺魚少為人知,但一般認為它們是將卵產在海藻上。

盡管與棘魚具有密切的聯系,海蛾魚(海蛾魚科)在外表上卻與之有很大不同。它們是小型的熱帶海水魚,具有內嵌入身體的骨鱗和奇特的高度發達的鼻吻。海蛾魚科只有2個屬5種魚。因為它們古怪的外表,再加上被取出內臟曬干后也會保持外形,它們在遠東地區通常作為古玩被出售。除了知道它們是生活在海底的產卵魚類,以無脊椎動物如蠕蟲和軟體動物為食外,人們對它們的生物學特性知之甚少。

在緬甸、哥倫比亞、馬來西亞西部和泰國,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被稱為披甲棘魚的魚類。它們生活在具有柔軟底部和茂密植物的淡水池塘中。這種魚在分類體系中的位置曾經廣受爭議。從表面上看來,這種魚非常類似于上面提到的管吻刺魚,但形態學上的證據表明它們可能與合鰓魚目具有更近的關系。目前通常認為這種魚與海蛾魚具有最近的關系。

三鰭棘魚的紅胸

三鰭棘魚最著名的可能是它們特殊的繁殖方式。雄性在春季繁殖時胸部會變成紅色,身體變成閃亮的藍色,能被它們的幼魚輕易地辨認出。雄性用分泌物將水生植物的枝條黏結起來,做成一個粗糙的圓形巢穴。選擇筑巢的位置各不相同,奇怪的是有些證據表明具有更多骨鱗的雄性更喜歡在沙質的地方建造巢穴,而具有較少骨鱗的則喜歡在泥質的地方建造巢穴。雄性鮮艷的顏色既可以向雌性宣告巢穴的位置,又可以警告其他雄性,讓它們遠離巢穴。雄性會向被吸引來的雌性求愛,展示巢穴,如果雌性許可則會把卵產在巢穴中。將會有多個雌性被吸引到巢穴中產卵。受精卵將受到雄性的保護,雄性會翻動它們并移除壞死的卵。在守護受精卵期間,雄性的體色變成不引人注意的暗色。當卵孵化出后,雄性會逐漸破壞掉巢穴,而在孵化出幾天后,小魚就會被留在一邊獨自生活。

甲頰魚

鲉形目

甲頰魚或鲉形目魚是一種主要生活在海洋淺水中的魚類,但是該目中也包括一些著名的深海魚類,例如大西洋紅魚就是一種生活在北大西洋100~1 000米深處的魚類。和紅魚一樣,其他許多的鲉形目魚的身體顏色也主要是紅色的。另外,它們的外表和鱸形目魚非常相似,具有刺形背鰭、櫛狀鱗,頭部有刺并且腹鰭前伸。鲉形目中包括25個科,包括魴鮄、美麗迷人的珊瑚礁獅魚、有劇毒的澳大利亞石頭魚、杜父魚以及甲魴 和八角魚。

杜父魚科的一些杜父魚是常見的淡水魚類,英國的大頭魚就得名于其碩大的腦袋。杜父魚大約有300個種類,它們都生活在海水中。沿北太平洋海岸線具有最大的物種多樣性,但在大西洋海岸地區也有許多種類。多數杜父魚生活在淺海中,但是也有一些種類生活在深達2 000米的海洋深處。盡管有許多種杜父魚可以做成湯食用,但其商業價值并不大。在格陵蘭島,體型巨大的短角杜父魚(可達60厘米)可用烹飪鱈魚一樣的方法烹制,味道鮮美。

飛角魚(飛角魚科)其實并不是魴魚,它們也不會飛。它們能夠滑翔的秘密在于其極大膨脹、色彩鮮艷的扇狀胸鰭,這些鰭的實際作用其實是恐嚇潛在的獵食者。飛角魚是體型沉重的底生魚類,有著一個重型的多刺頭顱。它們多數時間都在水底的沙地上“漫步”,用它們變形的手指狀腹鰭去捕捉藏在水底的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和蠕蟲。真正的角魚或魴(魴鮄科)也具有類似的習性。

多數鲉形目魚都具有有毒的鰭刺,可以給人類造成嚴重的傷害,這一點許多有此經歷的漁民都了解到了。有些種類的毒素是致命的。對于印度洋-太平洋石頭魚來說,毒素致命這一點更是確定無疑的,印度洋-太平洋石頭魚具有魚類中最強的毒素和最復雜的毒素器官。從第9到第13條背鰭刺上具有毒腺,如果不小心碰觸或踩到這些偽裝得很好的底棲魚具有毒腺的鰭刺,即使是極輕的觸壓也會使毒液噴出。刺傷后馬上會有灼燒感,通常還伴隨有淋巴腺發炎、呼吸困難、嘔吐和肌肉痙攣等癥狀,甚至導致死亡。即使是輕度刺傷,其恢復期也需要幾個月。

⊙ 暗礁石頭魚胸鰭刺上的毒液具有強毒性,有時甚至會致人死亡。即便如此,它們也不能避免被體型更大的鯊魚和鰩魚捕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越西县| 星子县| 金昌市| 子洲县| 泽库县| 汝州市| 崇礼县| 博白县| 郎溪县| 盐池县| 东兴市| 时尚| 吴旗县| 进贤县| 宜宾市| 玛纳斯县| 浏阳市| 阿勒泰市| 定襄县| 田阳县| 红桥区| 株洲市| 什邡市| 喀喇沁旗| 仙桃市| 双流县| 彰化市| 介休市| 闵行区| 聂拉木县| 若羌县| 尉犁县| 道孚县| 长顺县| 衡山县| 长岛县| 吕梁市| 威宁| 瓮安县| 全州县| 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