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人已選準,時機已到,出山!(2)
- 陽謀天下劉伯溫
- 華胥公子
- 4494字
- 2016-03-08 10:19:37
“若他劉伯溫也像楓林先生(朱升)一樣雖然有才干但胸無大志,得過且過,來我這里打打醬油就走了,豈不是辜負我一腔期望?”
朱元璋這才說出了自己的擔憂。“主公多慮了,”李善長仔細分析道,“人各有不同,朱楓林先生當初提出‘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堪稱至理,只是他原本生性愛好平和沖淡,喜于教書授徒、著書立說,因此并無大志于功名。劉伯溫則不同,他出身官宦世家,必然要走仕途道路,而他在元朝廷混跡多年,屢受排擠打壓,郁郁不得志,必有滿腔抱負企望施展,方不虛此生。臣敢保證,劉伯溫此人必定會以功名事業為上,他既首肯出山來輔佐主公成就大業,必是下了偌大決心,也認定了主公是他的主公。他骨子里是個讀書人,還是講究些儒家忠信之道的,最看重的就是面子,他已經從元朝廷跳過一次槽,是為讀書人最不齒的,再跳就要受到世人更大的恥笑了,因此他此次投奔主公必會竭心盡力,忠實效勞,斷不會再輕易跳槽辭職!”
李善長對每個人都分析得頭頭是道,足以見得他考慮事情相當周密和精明。相信大家都可以看出,李善長的經濟學實在不是白學的。從他的分析,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他已經將數學的精密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人是個數學天才、經濟學天才,放在今天也絕對算得上郎咸平、吳曉波之流的人物。
朱元璋聽了李善長的分析相當滿意,相當高興。他高興的原因并非僅僅是因為他聽到了李善長的精彩分析,而是他以天生的敏銳,突然發現了一個很細小卻很值得咀嚼回味的問題——李善長對朱升和劉伯溫都分析得頭頭是道,尤其對劉伯溫更是了如指掌!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他對朱升了解是正常的,因為他跟朱升同事了幾年,不了解才怪,但對于一個素未謀面的人,他卻了解得比對相處了幾年的同事還要透徹。
正常嗎?不正常。合理嗎?不合理。按說,劉伯溫即將成為李善長的同事,同為高級顧問,必然會與他形成激烈的競爭,而且李善長是安徽人,劉伯溫是浙江人,李善長應該會對他心生jidu 妒猜疑、多加防范才對。但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長不但沒有表現出絲毫這方面的情緒,反而對他夸獎有加,實在太匪夷所思。
這里面一定隱藏著一個秘密!他們之間一定會產生競爭!即使現在不會,將來也會!他們將來一定會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朱元璋對此深信不疑。因為他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魔——權力和利益。只要有魔,就會有鬼。
所謂“鬼”,就是斗爭。魔鬼始終是在一起的。為了權力和利益,所有存在利益競爭的人一定不會相處融洽、相安無事,他們終將亮出自己的獠牙,互咬互撕。朱元璋突然覺得很不對勁,突然覺得自己被事實的表象欺騙。緊接著,他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李善長是在戴著好人的面具,隱藏了兇惡的獠牙!沒錯,就在剛才朱元璋放出一枚煙霧彈的同時,李善長也放出了一枚煙霧彈。
李善長是個相當精明的人,既然朱元璋想看到他對劉伯溫的到來產生恐懼和嫉妒,那么,他就反其道而行,對劉伯溫一通猛夸,并表示熱烈歡迎。這樣朱元璋的希望就會落空,就會認為他是一個度量很大、沒有私心之人。但到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盡管李善長考慮周密,但還是露出了一絲破綻。很不幸,這一破綻被朱元璋識破,并被他牢牢抓住。朱元璋瞬間醍醐灌頂:差一點上了李善長的當!這個李善長,實在太過狡猾,可是要跟我玩還太嫩了。但朱元璋沒有表現出任何異樣,而是保持鎮靜,撫了撫須,最后點了點頭,對李善長說了一句:“好,現在就等他來面試了!對了,那你說說其他三個如何?”
李善長知道這只是此次會談的落幕,已經沒有必要再多說什么,于是一筆帶過道:“宋濂此人長于文章經史,其他二人臣不是很清楚,一切還望主公自己定奪!”朱元璋再次點了點頭,示意會談結束。李善長帶著自己剛才施放煙霧彈迷惑朱元璋的得意離開。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得意注定是失意。他之所以對朱元璋施放煙霧彈,是因為他熟知歷史,懂得一個深刻的道理:
所有領導都是喜歡看下屬斗爭的,一來可以維持下屬之間的平衡,二來好從中撿便宜。而他們又不想看到下屬斗爭太猖、太失衡,所以一定要制衡,不能讓一方獨大,不然就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李善長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只可惜,他搞錯了碼頭,遇到了朱元璋,煙霧彈注定失效。朱元璋想從李善長身上得到的答案,已經得到了。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自古以來,大臣相斗是免不了的,君臣相斗也是免不了的,但最終的勝者只能是一個人,只會是一個人,那就是君!
接下來,就等劉伯溫一行人到達應天府了。
應天的第一次會面
朱元璋有所不知的是,就在他翹首以盼之時,朱升已經帶著劉伯溫一行四人到了應天府。
應天,也就是現在的南京。這個地方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龍盤虎踞”。一聽這四個字,就知道這是一個好地方。的確,自古以來幾乎所有的史書都無一例外地稱贊這里是個好地方,因為這里“興王氣”。為什么“興王氣”?原因很簡單:風水好。風水好、興王氣的地方,當然是好地方但我當看了很多史料之后,忽然發現了某種很詭異的歷史規律:凡是在這里建都(注意:是建都)的王朝,沒有一個長壽的,多不過百余年,少則十幾年,滅得相當快。于是,我不禁想問一句:南京用來立國建都,真的是好地方嗎?答案我們可以從以下歷史事實中尋找:
此地歷來地位險要,從古代直到近代,可謂歷經腥風血雨、歷史變遷。春秋時此地屬于吳國,到了戰國時屬于越國。越國滅亡之后,歸屬楚國,楚國在此設置金陵邑。到了漢代,在這里設置了秣陵縣。晉朝時,改為建康縣。
看了這些,有人會說:這有什么?不就是各個朝代在此建立行政機構,很正常地興亡嗎?的確非常自然,就以上史料記載,確實看不出有啥特別之處。但請注意:這些都是沒有在此建都的朝代和國家,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們再來看看以下事實,相信就能看出一些奧妙:
222年,孫權立吳稱王,229年遷都于此,稱“建業”。280年,亡。存世時間:
58年。
317年,司馬睿成立東晉,建都于此,稱“建康”。420年,亡。存世時間:103年。此后,宋、齊、梁、陳均相繼建都于此,很快紛紛滅亡,是為南朝。存世時間都相當之短。
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南京為天京,建都11年。1864年,亡。存世時間:13年。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政府建都南京,1937年,日軍侵華,威逼南京,國民政府遷都重慶,1946年遷回南京。1949年,亡。存世時間:37年。
看到這里,我相信有心的人已經發現了一個殘酷的歷史定律——但凡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幾乎沒有一個能長久(除了東晉長點兒)的,遷都算輕的,滅亡才是要命的。或許是巧合,或許是宿命,或許是地理位置決定的命運……幾十年后,朱元璋已不在人世,一幕他看不到的悲劇就在這里發生:他的第四個兒子推翻了他的孫子,奪走了皇位,幾年之后從南京遷都北京。此后,大明王朝延續兩百余年。每每看到這段歷史,我就想如果當時推翻建文帝的不是老朱家自己人而是外人,那么情況就絕對不是遷都這么簡單,改朝換代都不在話下。所以,我斗膽下一個結論:南京確實能興王氣,但只限于興王氣,只適合立業,不適合守業。朱元璋是古人,當時當然不會有我們現在這樣的覺悟,他看中應天,原因就是這里能興王氣。畢竟能興王氣就能發家,就可以成就大業。現在,朱升就領著劉伯溫四人來到了應天府,幫助朱元璋成就大業。當他們踏進朱元璋府邸的門檻時,只見老遠一人蓬頭散發、衣衫不整、光著腳丫子大步往這邊沖過來,嚇得朱升連忙向后退了幾步,同時張開雙手擋在劉伯溫幾人前面護住他們,卻不料由于退得急,差點摔個人仰馬翻,多虧劉伯溫扶住他才站穩。
朱升仔細一看眼前這人,突然認出他就是吳國公朱元璋,連忙招呼身后的劉伯溫幾人向他跪下行禮。
劉伯溫這才知道,原來他就是朱元璋!歷史將會永遠銘記:至正二十年(1360年)春三月,劉伯溫與朱元璋的會晤,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晤!
面試
朱元璋為了迎接他們一行近乎瘋狂的舉動,讓劉伯溫相當感動和欣慰。古有周公求賢心切,為了迎客連飯都來不及吃就往外奔。蔡邕見王粲,倒屣相迎。曹操見許攸,赤腳狂奔。如今,朱元璋尺度更加夸張,蓬頭散發、衣衫不整地奔出來,就為了見他們幾人。
這樣的待遇,朱升、李善長都沒有過,足以見得朱元璋對劉伯溫幾人的重視。準確地說,是對劉伯溫一人的重視。
在劉伯溫看來,這樣一個懂得借助他人力量求取進步的人,是一個很有前途的人,是一個值得自己輔佐的人。
劉伯溫相信,這一次,自己沒有選錯。有沒有選錯,要到多年之后才見分曉。此時,大體是沒錯的。朱元璋見到劉伯溫到來,相當興奮,大有喜新厭舊之意,對朱升也不加理睬,上前一步緊緊拉住劉伯溫的手,欣喜若狂道:
“得知先生幾人前來,我不及梳洗更衣就奔出來迎接,朱某一介粗人,不懂那些禮節,直來直去。我為天下屈四先生!有唐突不當之處,還望諸位先生海涵!”
當朱元璋拉住劉伯溫手的那一刻,劉伯溫感到莫名的驚喜、興奮和緊張:他就是我要找的那個值得我輔佐之人,他以他的禮賢下士證明了他任人唯賢的氣度!
為了這一天,我等待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忍受了多少痛苦的煎熬?如今,我終于與你會面了!過去所受的所有挫折磨難,所有痛苦,所有失意,在這一刻都變得輕如鴻毛,不值一提。
劉邦有張良,終成大業;劉備有孔明,乃建蜀漢。當我和你組成黃金搭檔,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必能擊敗各路敵手,共創統一偉業!
我要讓你知道,你是我要選中的天下之主,我是你要找的智慧之光!當今亂世,只要我們同心協力,一定可以戰勝所有敵手!
是的,一切都將從今天開始!命運之輪也將從這里開始轉動!當劉伯溫抬起頭正眼看他時,他發現面前的這個人有一副奇特的長相。剛才他蓬頭散發,劉伯溫沒看清楚,但現在,看得一目了然。此人的長相,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鬼斧神工”。
具體來說,是這樣的:身材高大魁梧,長身虎背,粗腰窄肩,厚手細指,高鼻闊額,兩耳肥大,厚唇闊嘴,面部頰骨凸出,下巴像一塊山石從懸崖上凸出來。
面對如此一副怪異的長相,劉伯溫反復搜索記憶,然而對于同類長相,他的記憶卻是一片空白。由此,他不得不得出一個現實的結論:盡管有生以來閱人無數,見過無數奇怪的長相,但還從未見過怪異得如此極致的長相。一般說來,一個人要長出一副怪異得慘絕人寰的長相,概率是很小的,因為普通人都是普通長相,哪怕丑一點,也丑得自然,不會給人太大的突兀感和恐怖感。但要長出一副怪異到巧奪天工那種境界的長相,那是不太容易的。雖然上天從不輕易眷顧一個人,讓他貌比潘安,但也絕不會胡作非為,直接讓他一生下來就是豬八戒。
然而,劉伯溫看出眼前這個人的面部結構相當復雜,集高山、盆地于一體,面相實在是“巧奪天工”。
這是一副奇崛之相,非常人所能有。劉伯溫根據自己看過的相術古書總結出的經驗,突然在心里下了一個大膽的判斷:如此長相,既有大賢之仁厚,同時也有大奸之兇殘!這是一副非凡之相,常人斷難擁有!此乃仁君之相!雄主之相!暴君之相!
如果你夠了解朱元璋這個人的一生,你就會對劉伯溫的這個判斷佩服得五體投地。
是的,劉伯溫與朱元璋見面的第一時間,就斷定這個人將來必定會干出一番大事業,必有一番大作為。這個人,終將成就一代偉業,但手段會相當之狠。
可是,在這個世界,心不黑、手不狠,如何能成大事?成了大事,心不黑、手不狠,又如何能坐穩江山?一切都是既定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