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四年十二月,朱元璋親征婺州。他知道婺州是理學中心,一向有“小鄒魯”之稱并擁有大批富有學問的儒士,把這些人拉攏過來,不僅有助于穩固對當地的統治,也可以擴充自己的智囊團。所以,攻克婺州后,朱元璋迅即召見了儒士范祖干、葉儀,詢以治道,接著又聘請許元、葉瓚玉、胡翰、吳沉等13名學者為他講解儒家經典和歷史書籍,并把范祖干、王冕、許瑗等納入幕府,讓他們參議軍國大政。他還下令開設郡學,禮聘名儒葉儀、宋濂為五經師,戴良為學芷,吳沉、徐原為訓導,恢復了因戰亂久已廢毀的教育體系,深受當地士人歡迎。
龍鳳五年十一月,胡大海向朱元璋推薦劉基、葉琛、章滏。劉基,字伯溫,青田人,元統年間考中進士,歷官高安丞、江浙儒學副提舉、處州路總管府判等,因才學不為上司賞識,無法施展平生抱負,棄官歸隱,讀書著述。葉琛,字景淵,麗水人,協助石抹宜孫守處州,授官行省元帥。章滏,字三益,龍泉人,曾組織鄉兵抵抗農民起義軍,授官浙東都元帥府僉事,推辭未受,退隱匡山。朱元璋接到胡大海的推薦后,當即派人前往禮聘,葉琛和章滏表示愿意出來,但影響最大的劉基卻不愿為他所用,不肯出山。朱元璋命人再三敦請,陶安和宋濂也分別寫信勸他應聘,劉基不得已,只好勉強應允。
朱元璋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每到一處都會招攬當地的人才。在與人才的交往中,他禮賢下士,獲得了各地人才的好感。他們要么真心投靠,要么誠意獻策,為朱元璋的統一大業增磚添瓦,并最終在多人的幫助下建立了明王朝。
古人云:“數步之內,必有芳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用則滿目俊才,棄則遍地糟糠。”很多時候,人才就擺在眼前,關鍵在于欲成大業的人會不會發現他們、重用他們。
用人管人一點通:
作為一個現代企業的管理者,也應該像古代有成就的帝王這樣,能夠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去發現人才并主動求得人才的幫助,從而推動企業的飛速發展。
3.打鳳撈龍,招攬能為自己所用的人才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招攬一批英才、奇才,而要得到這樣的人才,僅有求才若渴的心情和伯樂般精湛的眼光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個睿智的管理者,還要學會運用各種手段來得到你想要的人才。
戰國中期,齊國國君齊宣王在位時,國勢昌盛。齊宣王野心勃勃,欲稱霸天下。燕國與齊國相鄰,隨時都有可能成為齊國攻擊的目標。
正當此時,燕國發生內亂。燕國國君姬噲聽信讒言,將王位傳給相國子之。子之即位后,獨斷專行,引起民憤。齊國乘燕國太子姬平舉兵攻打子之的時機,假借助燕平亂的名義攻打燕國,使燕國面臨更大的危機。后來,燕國軍民同心協力將齊軍趕出燕國,太子姬平即位,成了后來的燕昭王。
燕昭王是一位胸懷大志的國君,他發誓要使燕國重新崛起。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他決定任用一個有治國才能的人。于是,燕昭王找到了老臣郭隗,希望他能夠給自己推薦一位賢士。郭隗當時并沒有直接為燕昭王推薦人才,而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國君,非常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匹千里馬。然而,他派人苦苦找尋了近三年的時間,卻沒有絲毫收獲。一次,一位親信對他說:‘我打聽到了一匹千里馬的下落,愿意為您將它買回。’這位國君很高興,命令親信立即去辦理此事。”
“親信帶著從國君那里要來的一千兩金子出發了,但不幸的是,當他來到這個地方時,這匹名貴的千里馬卻因病而死。親信頓時不知所措,為了向國君有個交代,他拿出五百兩金子,買回了這匹千里馬的骨頭。”
“國君看到親信帶回的馬骨后,頓時憤怒地對這位親信說道:‘你可知自己犯下了欺君之罪?我要的是能跑能跳的活馬,而不是一堆毫無用處的馬骨!’此時,這位親信并不緊張,他向國君娓娓道來:‘當我趕到那個地方的時候,那匹千里馬已經病死。我本想空手而歸,但轉念一想,如果我用高價將千里馬的馬骨買回,人們必定會認為大王您是真心求馬,到時候不用我們到處尋找,自然有人將千里馬獻上。何樂而不為呢?’”
“國君覺得親信的話并不是毫無道理,認為試驗過后再將其治罪也不遲。接著,國君派人喬裝到各處傳播自己五百金買馬骨的消息。結果,正如親信所料,這位國君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得到了幾匹千里馬。”
講完這個故事后,郭隗接著對燕昭王說:“大王目前求賢若渴,而我此時也沒有合適的人選向大王推薦。與其花費精力到處去尋找賢人,不如讓賢人不請自來。大王愿不愿意出高價買我這塊馬骨呢?”
燕昭王生來聰慧,一點就通。他回朝后,立即為郭隗造了一座華麗的房子,并拜郭隗為師。燕昭王的做法正是他求才若渴的心跡表現,各國賢士自然愿意投奔明主。很快,燕昭王身邊就有了許多賢士。其中,有來自趙國的樂毅,此人才能出眾,正是燕昭王迫切需要的治國之才。后來,燕昭王聽從了樂毅的建議,主動與趙、韓、魏、秦四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結果大獲全勝。樂毅立下大功,被燕昭王封為昌國君。
燕昭王在招攬人才的過程中,巧妙抓住了賢士的心理。在當時諸侯紛爭的這種情形下,賢士們更看重自己的才華能否得到施展。他們聽說燕昭王拜郭隗為師后,能夠從中體會到燕國缺少人才。正因為如此,他們認為燕國是一個施展個人才華的好地方。于是,眾多賢士前來燕國投靠燕昭王。
燕昭王這種招攬人才的方法之所以有效,不僅在于方法本身,而且在于當時的實際情況。首先,賢士投奔的是一個國家,他們在施展才華的同時能夠享受到很好的待遇,根本不用過多考慮個人利益。其次,諸侯國的數量是有限的,賢士的選擇機會不多,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選擇對象。
如今,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企業不計其數,人才的選擇空間很大。因此,要想招納到合適的人才,必須要下一番工夫。
首先,必須認清目前的形勢和實際情況,應該主動通過各種方式去尋找人才,而不是等著人才自己送上門來。其實,尋找人才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在知名的人才網站或人才報上登載詳細的招聘信息,應聘者一旦覺得條件符合,就會前來應聘的。再比如,積極打聽當地招聘會的召開時間,然后預定席位,等到開招聘會的時候,就可以與應聘者進行交流了。
其次,要想使人才真正為己所用,就要具有吸引人才的方面。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承擔能力盡量給人才創造有利的條件,當人才的需要得到滿足時,他們便會留下來為企業奉獻自己的力量。否則,即使人才被招納進來,也會因對企業的失望而離去。
用人管人一點通:
企業的強大不單純靠的是決策層的決策,員工兢兢業業的工作更是不容忽視的因素,所以,企業在得到員工之后,一定要給他們合理的酬勞和起碼的尊重,這樣,才能夠得到員工全力以赴地配合工作。
4.相貌不重要,才華最可貴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的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但是,企業在選擇人才時,相貌固然重要,但品行和才華更加重要,管理者在招攬人才的時候千萬不能忽略。
自古以來,人人皆有愛美之心,到現在仍是如此。一個漂亮的女孩子走在大街上,會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會像磁鐵一樣吸引住周圍眾多人的眼球。當然,一個帥氣的男孩子同樣具有這種焦點效應。
或許,迷人的長相具有養眼的功效。但是,作為一個承擔著為公司選拔人才的領導者,絕對不可以為了時時養眼而以貌取人,畢竟公司選拔人才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公司的效益,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有所幫助。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為了能夠得到有才能的人,在選人過程中最好將容貌放在次要位置。因為,容貌好的人并不一定有才能。
西漢末年,哀帝劉欣貪圖享樂,根本無心打理朝政。當時,有一個叫董賢的太子舍人,雖為男兒身,卻生得一副女子般的好面容。一日,哀帝在宮殿中偶爾看到了他,喜愛之情由然而生。董賢不僅面容酷似女子,而且言行舉止中也處處顯得柔弱嬌氣。哀帝在與其交往的過程中,愈來愈喜歡他,甚至達到了形影不離的地步。雖然董賢為太子舍人,哀帝對他卻絲毫沒有嫌棄之意,反而對他寵愛有加。他們二人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在同一張床上睡覺。也正是由于哀帝對董賢的寵愛,董賢一家人在當時被加官晉爵,榮耀萬里。
哀帝對董賢的寵愛遠不止如此,據說,一天中午,與往常一樣,哀帝和董賢又在一起休息。哀帝醒后,正準備起身,卻發現董賢壓住了他的衣袖。看見董賢睡得如此香甜,哀帝不忍心將其叫醒。于是,他索性讓人拿來刀子,將自己的衣袖割斷,然后才悄悄起身。這就是著名的“哀帝斷袖”的故事。
然而好景不長,哀帝在25歲的時候駕崩。哀帝駕崩之后,董賢非常傷心。哀帝在世的時候,他只顧享受榮華富貴,根本沒有學習到任何本領,以至于不能夠料理哀帝的喪事。雖然他對哀帝是一片忠心,卻從沒有為朝政做點什么。
相反,有一些人雖然沒有悅人的容貌,卻不乏智慧和才干。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鐘離春的女子。她頭發稀少,額頭寬大,雙目凹陷,還長著一只鷹鉤鼻。不僅如此,她的皮膚黑得像煤炭一樣。正因為生得丑陋,以至于到了中年仍然嫁不出去。鐘離春的出名不僅在于她的容貌,而且在于她的才干。當時,齊國國君為齊宣王。齊宣王對國事非常關心,對有才之人非常重視。他聽說鐘離春才干過人,即刻召見了她,欲與其共商國是。在交流的過程中,鐘離春才華盡顯。她能夠以長遠的目光看問題,站在未來的角度上分析齊國國策的利與弊。她的論點獨到,論證鮮明有力,足以讓齊宣王信服。后來,齊宣王在鐘離春的建議下,遠離享樂,廣開言路,鼓勵直諫,大大振興了朝綱。再后來,齊宣王立了太子,并將鐘離春封為皇后。在鐘離春的輔佐下,齊國國勢日益昌盛,并最終能夠與當時實力雄厚的秦國分庭抗禮。
其實,無貌有才的人并不在少數。他們雖然不耐看,卻很耐用,三國時的龐統便是這樣一個人物。
吳國的大都督周瑜死后,魯肅見吳國正需要用人,于是向吳王孫權進諫說:“我魯肅不過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庸才,承蒙當年周公瑾錯愛,被推薦并擔任要職。其實,我的能力并不能夠使我勝任現在的職位。因此,我想推薦一人給主公您,以輔佐您成就大業。這個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有著淵博的學識。不僅如此,他謀劃策略的能力可以與管仲、樂毅平分秋色,他的心機可以與孫臏、吳起相提并論。周公瑾在世的時候,常常會思考他說過的話,諸葛孔明對他的過人才智也深表佩服。這個人現在就在江南一帶,如果不趁著如此的便利重用此人,以后定會被劉備、曹操所用,豈不可惜?”
孫權聽了魯肅對此人的描述后,心中大喜,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在自己的統治范圍內竟然有如此奇才,于是向魯肅問起此人姓名。魯肅答道:“這個人是襄陽人氏,他叫龐統,字士元。”孫權對龐統這個人早有耳聞,于是讓魯肅去邀請龐統。
孫權見到龐統后,立即感到不悅。因為龐統臉面黝黑,眉毛濃厚,鼻孔朝天,兩腮的胡須比較短,模樣非常古怪。但礙于魯肅推薦,孫權難以直接回絕,于是問龐統:“聽說先生學識淵博,不知道先生的學識以什么為主?”龐統回答說:“我在求學問的時候,從不拘泥,可以靈活應變。”孫權又問:“先生的才學能否與公瑾相比?”龐統笑著回答說:“我學的東西和公瑾有很大的區別。”孫權向來非常喜歡周瑜,容不得他人說他半點壞話,如今龐統竟然輕視他,自然更加不悅,于是婉言回絕了龐統。龐統對孫權比較失望,長嘆一聲便出去了。龐統出去后,魯肅問孫權:“不知主公為什么不愿意用此人?”孫權說:“龐統是個狂人,重用他沒有什么好處!”魯肅為其辯解,非但沒有說服孫權,反而使得孫權發誓一定不會重用龐統。
魯肅從室內出來后,問龐統有何打算。當龐統說要投奔曹操時,魯肅勸他前往荊州投靠劉備,以便孫劉兩家聯合破曹。龐統聽了魯肅的話,拿著魯肅的薦書去了荊州。在前往荊州的途中,龐統與諸葛亮相遇。諸葛亮有要事在身,不能陪龐統一同去見劉備,于是替他寫了一封薦書。
龐統帶著兩封薦書來到荊州后,求見劉備。劉備聽說龐統來投靠,非常高興,因為他久聞其名。然而與龐統相見后,他與孫權一樣,同樣對龐統的面貌感到不悅,敷衍道:“先生遠道而來,是不是很不容易啊?”龐統沒有將薦書呈給劉備,只是答道:“早就聽說皇叔求才若渴,樂意招賢納士,所以特意前來投靠。”劉備以“荊楚稍定,苦無閑職”為由,將龐統安排在距荊州一百三十里地的耒陽縣做縣官。龐統礙于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勉為其難地前往耒陽縣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