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欲得真正的千里馬,自己先做伯樂(1)
- 識人用人管人并不難
- 張易山
- 4851字
- 2016-03-22 10:32:38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才就是真正的千里馬。作為一個管理者要充分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以企業的根本為立足點,選擇能夠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大力量的可用之才。
1.選擇能真正創造出效益的人才
《孫臏兵法·戰略》:“問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意思是說天地間沒有比人更寶貴的了。的確如此,正因為人的存在,才有了社會,人是社會的創造者和改變者。無論在任何時候,人的作用都不容忽視。
戰國初期,魏國首位國君魏文侯是個比較有為的國君,他將百姓看得很重。
魏文侯在一次巡游的時候,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一次,他外出巡游遇見一個背著草料的人從對面走來。他發現這個人的穿衣方式與常人不同,因為此人反穿著羊皮衣。
待此人走到跟前時,他攔住這個人問:“你怎么這樣穿羊皮衣呢?是不是因為你沒有見過別人怎么穿才自認為應該這么穿呢?”
此人笑了笑說:“羊皮衣又不是很稀罕,我當然見過別人如何穿它了。不過,我認為他們那樣穿容易脫毛,所以我就把有毛的一面穿在里面了。”
聽了這個人的解釋后,他關切地說道:“你的這種做法是不合適的。因為羊皮板是羊毛附著的地方,將羊毛穿在里面,羊皮板自然就露在外邊。如此下去,羊皮板更加容易磨損。一旦羊皮板被磨破,羊毛就會脫落。你的羊皮衣還如何保暖呢?”
這個人對他的一番提醒并不理睬,繼續趕路了。
第二年年底,魏文侯又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按照魏國條例,每年年底,各縣都要向朝中進貢。這年年底,有個大縣的進貢物品竟然是往年的數倍。朝中大臣認為此事象征著國運昌盛,可喜可賀,但魏文侯卻不這樣想。他認為,該縣既沒有增加土地,也沒有增加人口,即使該縣有一些新產業出現,也不可能征收到如此豐厚的進貢。于是,魏文侯認定,一定是當地的官吏為了邀功從而增加了征收數量。如果不及時制止這種現象,各地官員一定會爭相效仿,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從而會影響到魏國的興亡。
第二天上朝后,魏文侯便向眾大臣講述了他巡游過程中遇到的那件怪事。聽完他講述的事情后,眾大臣并不知道國君有何用意。魏文侯看到他們一臉迷惑的樣子,正言說道:“我之所以把我遇到的這件事情告訴你們,是想讓你們明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是國家的依附所在。如果百姓不能夠安居樂業,國家便會消亡。為了眼前的暫時利益而放棄了國家昌盛的大計,是不足取的。”
眾大臣這才醒悟過來,深感君主英明。
“皮之不存,毛將附焉?”這短短的一句話就證明了魏文侯以人為本的治國方針。趙威后同樣是這樣一位國君,從下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
戰國末期,趙威后掌管趙國國事之初,齊王田建派遣使臣到趙國進行友好訪問。趙威后一見來訪使臣便問:“齊國收成如何?百姓怎樣?齊王身體可好?”使臣不悅,反問趙威后:“威后不先問齊王,卻先問年景與收成,這不是先問卑賤,后問尊貴嗎?”趙威后莞爾答道:“一個國家無收成,怎么能養活百姓呢?如果沒有百姓,哪里還有國君呢?如果先問齊國君主,豈不是舍本求末嗎?”
趙威后以民為尊的思想值得推崇,因為百姓如同海中水,而國家和君主如同水上舟。海中的水干涸后,舟就無法航行;沒有了百姓的支持,國家將會一步步走向滅亡,沒有了國家,也就沒有了君主。
百姓對國家的重要性正如同人才對企業的重要性。一個缺乏人才的企業,正如一輛沒有汽油的汽車,哪怕再豪華也不過是廢鐵一堆。那么,什么樣的人才算得上是人才呢?
其實,人才的含義是很廣泛的。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人才就是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的人。因為企業是一個整體,它是一個由多個崗位組成的共同體,任何一個崗位的缺失都有可能給企業效益造成嚴重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一個企業管理者在認識到每個工作崗位重要性的同時,應該把任何一個在其崗位上有優秀表現的員工看作人才。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才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可以說,21世紀的企業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沒有了人才,再強大的企業也會一步步走向末日。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夠保證企業不會在強烈的社會競爭中被殘酷地淘汰。
松下電器的一次例會上,松下幸之助向一位中層雇員問道:“你在與客戶交談的時候,如果客戶問到松下電器公司的主要產品是什么時,你如何回答?”
會議室的人都覺得奇怪,松下電器公司的主要產品當然是各種電器了,這還有疑問嗎?這位下屬與其他人的想法一致,開口便說道:“各種電器。”
松下幸之助聽了這位中層雇員的回答后,很不滿意。他說:“你的回答從根本上就錯了。”這話使大家感到莫名其妙,松下電器公司不是生產電器又是生產什么的呢?
松下幸之助接著說:“如果有人問你們松下電器公司主要生產什么,你們要說松下公司主要是培養人的公司,兼做電器。”
松下幸之助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認識到了人才是企業成長并昌盛不衰的核心競爭力。在他看來,人才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要能夠保證企業有大量的人才,就能夠生產出質量更好、更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當然,得到人才的方式有很多,培訓員工只是其中的一種。
簡而言之,人才是企業的命脈。安德魯·卡內基曾經說過,在員工和工廠之間,他愿意選擇員工。因為工廠離開了員工,很快就會被遺棄,進而會變得雜草叢生,成為廢墟;如果有了員工,就算沒有工廠,員工也會以其充滿智慧的雙手建造一個大工廠。當然,安德魯·卡內基在這里所指的員工,都是稱職的員工,都是工廠的人才。
用人管人一點通:
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是累積資本、獲得利潤,而不是為了保證企業能夠常存于今天的企業之林中。既然企業經營是以利益為前提,就理所當然地要重視能夠創造出真正利潤的人才。
2.人才難遇,遇見就留下
要想得到人才,首先必須重視人才。如果一個管理者不具備重視人才的心理,就難以發現人才。即使人才擺在眼前,他也只會看到人才的短處,對人才的長處視而不見,從而浪費了人才。
隨手翻閱一下我國的歷史就會發現,在歷代王朝中,凡是英明的君主時時都會懷有一種求才若渴的心情。一旦發現人才,他們就會立即起用。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非常注重人才的皇帝,他認為人才沒有出身、學歷之分。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天下大旱,久不下雨。按傳統的想法,這一定是朝政出了問題,所以上天以此示警,提醒皇帝檢查自己為政中的不當之處。唐太宗李世民坐立不安,于是頒布詔書,令文武百官上書議論朝政得失。
對于文武百官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可以趁機顯示自己的才干,于是紛紛上書。這下可急壞了一個人,無論他如何努力,就是寫不出一個字,這人便是中郎將常何。
常何在玄武門之變時適值宿衛北門,支持太宗奪取玄武門有功,得以升任中郎將要職。他是個武夫,雖然官職不小,但不善文理,即使對朝政有看法,也難以用文字表述。這時,一個叫馬周的門客替他解了圍。
馬周是山東人,早年便失去父母,孤身一人長期生活在貧困中,他的才華也因而難以顯露。不久前,馬周流浪到長安,在常何家中做門客。
這天,馬周見常何在室內獨自發愁,便去看看有什么可以幫忙的。他向常何問明了情況后,笑著說:“這事容易,我來替你寫這份奏章。”于是立即代常何起草了一份奏章。
唐太宗知道常何寫不出什么來,對他呈上來的奏章并不抱有多大興趣,但為表示負責,他還是要打開看一看。出人意料的是,奏章里所陳的二十多件事,件件合乎自己的意思。而且這篇奏章條理分明,批評和建議都很中肯,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唐太宗在興奮的同時感到有些奇怪,因為他對常何的學問很清楚。于是,唐太宗馬上傳旨宣常何上殿。常何不知皇上因為何故召見他,心神不安地隨傳旨官進殿面君。
見了常何后,太宗問:“這奏章寫得很好!是你寫的嗎?”
常何松了一口氣,老老實實地回答:“我哪有這個能耐!是我的門客馬周替我寫的。”
唐太宗一聽,非常高興,連忙召馬周進宮,等了一會兒不見來,又派使者去催促。馬周進宮后,太宗與其進行了一番交談,感到馬周的確是個人才,于是立即委以重任。常何實事求是,讓唐太宗得到了馬周這樣的人才,唐太宗認為他薦人有功,賞賜他三百匹絹帛。
后來,馬周在任職過程中見事敏速,能言善辯,深識事端,處世平允,又敢于直言進諫,得到了唐太宗的器重,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中書侍郎、中書令的要職。提起馬周時,太宗曾說:“我于馬周,暫時不見,則便思之。”
從任用馬周的這一過程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確是一位求才若渴的君主。他得知常何的奏章是馬周所寫后,便立即召見馬周。當發現馬周的確有非凡的才能后,他根本沒有計較馬周的卑賤身份,而是直接任用。正是因為他的求才若渴,在他執政期間,朝中人才濟濟,為唐朝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從另一方面講,人才如果得到了重用,一定會對領導者抱有濃厚的知遇之恩,從而竭盡全力為領導者效勞。反之,如果人才不能夠得到重用,難免會產生一種懷才不遇的心理。同是唐朝人,中唐詩人李賀卻沒有馬周那樣幸運。他總是渴望得到重用,卻始終不能如愿。正因為如此,他十分羨慕馬周。他曾在一首詩里歌詠“馬周昔做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希望自己也能像馬周一樣有朝一日能得到皇帝的重用。然而,最后他還是在無限的郁悶中赍志而歿,難怪韓愈發出了“其真不知馬也”的疾呼!
為了完成大業,為了不讓人才寒心,就應該主動去發現并重用人才。與唐太宗相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求才若渴同樣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初朱元璋聽了馮國用、馮國勝兩兄弟以及李善長論述的平定天下之道后,頗有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之感。他隱約看到了一條通向未來的光明大道,并深深認識到了讀書人的重大作用。此后,他便特別注意網羅人才,向他們垂詢問計,請他們出謀劃策。他曾對人說:“予思英賢,有如饑渴。”這話絕非是他的自我標榜,而是他招攬英才的真實寫照。
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朱元璋攻占滁州以后,儒士范常到軍門拜謁。朱元璋熱情款待,并將其留置幕下,以便向他討教。范常也盡心盡責,只要朱元璋有問題,他必然會詳加剖解。
龍鳳元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渡江攻取太平后,耆儒李習、陶安率父老出城迎接。朱元璋次日召見他們,與他們談論天下大事。陶安獻策說:“當今四海翻騰,群雄并起,攻城奪邑,互爭雄長。然皆好子女玉帛,無撥亂救民之心。將軍您若能一反群雄所為,不燒殺擄掠,順天應人,民心悅服,必能平定天下。”朱元璋又問陶安:“我想攻取金陵,您以為如何?”陶安回答說:“金陵是古代帝王建都之所,龍盤虎踞,又有長江為天然屏障,若攻取以為根據地,然后出兵四方,定當戰無不勝。”朱元璋對陶安的話十分贊賞,將他留在自己的幕府中。李習也受到重用,被任命為新建立的太平府知府。
龍鳳二年三月,朱元璋占領應天后馬上宣布:“賢人君子有愿意跟隨我建功立業的,我都尊禮重用。”消息傳開,夏煜、孫炎、楊憲等十幾個儒士前來謁見,朱元璋均加以錄用。他聽說曾擔任元朝江南行臺侍御史的洛陽名儒秦從龍,字元之,隱居于鎮江,便特意囑咐率軍攻打鎮江的徐達說:“鎮江有一個秦元之,才器老成,你要尋找到他,轉達我希望見到他的心愿。”徐達在攻克了鎮江以后訪得秦從龍,朱元璋立刻讓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帶著重禮前去拜望,秦從龍抵達應天時,朱元璋親自到城門外將他迎入,與他朝夕相處,向他咨詢軍政事務。
龍鳳三年四月,鄧愈率軍進入皖南,他聽說徽州名儒朱升學問淵博,于是特地向朱元璋推薦此人。朱升,字允升,學者稱楓林先生。他是休寧人,后移居歙縣,早年曾拜著名學者陳櫟為師,刻苦好學,至正四年參加科舉考試,登鄉貢進士第二名,曾出任池州學正,后見天下擾攘,便棄官回到家鄉,隱居于石門山,閉門著述。朱元璋對朱升早有耳聞,現在聽了鄧愈的介紹,知道朱升果有才學,便效仿劉備三顧茅廬,登門拜訪朱升,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大計。朱升雖身在山中,卻一直關注著時局的變化,心中有所謀劃。
他被朱元璋的誠意打動,遂進言三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頭一策是讓他加強根據地建設,鞏固后方;第二策是讓他發展生產,積蓄經濟力量;第三策是讓他韜光養晦,不過早地樹立目標。這三策言簡意賅,為朱元璋經營江南指明了方向。朱元璋將朱升的建議作為自己一個時期內奉行的基本方針,牢記于心。后來,他把朱升請回幕府,參與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