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歷苦難才能造就非凡的成就
一個人,要確定前進的目標并不難,難的是,在前進的路上,不被問題和困難嚇倒,不被失敗所擊退,勇往直前,永不放棄,這樣他才有可能獲得最后的成功。追求成功需要磨練,就如同一粒種子,它在什么地方生根、發(fā)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生長的過程中是否能夠經(jīng)受得住各種氣候與自然條件的磨練。
在同一座山上,本來有兩塊幾乎是從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沒什么差別的石頭,卻在三年之后有了天壤之別的身價。一塊石頭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外一塊石頭卻遭受別人的唾罵。那塊境遇不好的石頭心理極不平衡,它忍不住對自己的同伴抱怨:“老兄啊,三年前我們幾乎沒什么區(qū)別,今天我們的差距是如此巨大,這讓我痛苦極了。”另一塊石頭回答道:“老兄,你還記得嗎?三年前,來了一個雕刻家,你害怕一刀刀割在身上的痛,所以你告訴他只要把你簡單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那時我總在暢想并期待自己未來的模樣,一點也不在乎割在身上的痛,所以今天咱們之間才會產生如此大的區(qū)別呀!”
因為害怕苦難而逃避的人,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會過得很輕松,但是相對與那些經(jīng)歷苦難,使自己更強大的人來說,這些人的愚懦造成了無盡的后悔,他們抱怨自己不如意的時候,是否想過,他們眼中那些上帝的“寵兒”是如何緊緊抓住苦難這筆財富,在忍受了痛苦后,逐步收獲自己的幸福的。苦難是我們的一生中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無論是誰,總是多多少少有一些坎坷等著我們,而沒有經(jīng)歷苦難的人生肯定是不完整的人生。有苦難肯定就有成功,如果你將這些苦難看成是人生最痛苦的回憶,而不去把它好好利用的話,那么你就是在白白浪費自己的寶貴資產。
現(xiàn)在的汽車輪胎之所以能經(jīng)得起長途輾磨,主要是因為它的彈性。在剛開始的時候,人們設計出的是那種很硬的抗震車胎,但是用不了多久,這些所謂的抗震輪胎就被震得七零八落。后來,人們總結了教訓,既然“對抗”不了,那就改進攻為防守吧,于是,人們就造出有彈力的防震車胎,這才經(jīng)得住磨損。如果我們也能像輪胎一樣,把對抗苦難改變?yōu)椤胺朗亍保涂嚯y耐心的對抗,那么我們也會生活得穩(wěn)定和長久,在路途中摸爬滾打時,不怕風雨,不怕坎坷。
門列捷夫說過:“平靜的湖水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huán)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也許我們無法成為偉人,但是生活的苦難卻讓我們告別平庸。如果你是一位強者,如果你有足夠強大的勇氣和毅力,那么在苦難面前,你就會越戰(zhàn)越勇,并且讓你的骨骼更堅硬,肌肉更結實,讓你更強大。
美國的一所大學進行過一項測試南瓜抗壓能力的實驗。實驗員在南瓜還很小的時候就用一個非常堅固的鐵絲網(wǎng)將南瓜箍住,然后記錄南瓜的生長情況。隨著南瓜逐漸長大,鐵絲網(wǎng)也必須不斷加固,這說明南瓜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當實驗進行到最后,實驗員弄斷鐵網(wǎng)后發(fā)現(xiàn),南瓜的表面早就凹凸不平,等他們費盡力氣打開南瓜,他們發(fā)現(xiàn)南瓜本來可以食用的那部分肉已經(jīng)變成了堅韌牢固的纖維,拉都拉不斷。
更令人吃驚的是,這株南瓜的根部延展超過了八萬英尺,布滿了整個花園。
也許我們并不知道自己能夠變得多么的堅強,南瓜都可以承受如此龐大的外力,那么,我們人類又能夠承受多少的壓力呢?
馬云曾說:“每次打擊,只要你扛過來了,就會變得更加堅強。”俞敏洪在面對兩次復讀成績都不理想的情況,能夠堅持第三次復讀,考上了北京外語系;在出國留學經(jīng)費不足的情況下頂住壓力到培訓學校做英語老師;在被北大警告的情況下果斷丟掉別人眼中的“金飯碗”,辭職創(chuàng)業(yè);在新東方經(jīng)費不足的情況下自己又當老板又當打工仔。每一個人生低谷,在常人看來,都可以使人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可是他一次一次扛了過來,這才能將新東方打造成中國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培訓學校。曲折的經(jīng)歷使俞敏洪給我們講述了他著名的“揉面定律”:“人剛開始沒有任何社會經(jīng)驗,也沒有任何痛苦,就像一堆面粉,手一拍,它就散了,可是你給面加點水,不斷揉搓,它就有可能成為你需要的形狀,雖然它還是面,卻不會輕而易舉地折斷。不斷被社會各種各樣的苦難所搓揉,揉到最后,結果是你變得越來越有韌性。”
另外,我們還要培養(yǎng)自己擁有盡最大的努力,接受最壞結果的心理準備能力。那樣,就算明天真的有打擊來了,也就不會害怕了。這些困難除了打擊我,又能怎樣呢?練就自己抗打擊的能力,磨練自己的韌性,才能讓自己從內心真正強大起來。
苦難是我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上帝愛你,才會給你苦難”。當我們學會了承受生命中的苦難時,我們就可以用非凡的氣度、堅強的毅力、寬闊的胸懷去承受生活中所有的狂風巨浪,承受人生旅途中一切的磨難挫折。
將幸福的韁繩握在自己的手中
幸福是什么?每個人都想知道,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有的人認為有錢就幸福,有的人認為有家人陪伴就幸福,有人認為一生平安健康就幸福……你聽過一種叫作“暴富綜合癥”的病嗎?那些贏了巨獎頭彩、繼承了千萬遺產或者因為其他原因而一夜暴富的人就會患上此病,這些覺得自己有錢就會幸福的人,在轉瞬暴富后發(fā)現(xiàn):錢買不來持久的幸福。
這正是我們的問題,我們以為幸福是我們必須去追求和獲取的,它就如同金錢、尊貴顯赫的地位、生理愉悅和有趣的體驗。我們以為自己跨出校門或走進婚姻就會有幸福。但是即使我們最終都得到了這些,我們仍發(fā)現(xiàn),它不能持久地使我們的余生得到自己期盼的幸福。
其實說到底,幸福不過是我們心底的一種情感體驗。幸福是睜開眼睛時能看見窗外的風景;幸福是看到家人健康地生活;幸福是為了生活而不辭辛苦的奔波;幸福是心甘情愿為一個人煮飯燙衣服;幸福是那個人愿意陪你一起慢慢變老;幸福是半夜被朋友的騷擾電話吵醒;幸福是靜靜地聽著別人或悲或喜的傾訴;幸福是回報曾經(jīng)幫助過自己的人們;幸福是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幸福還是……既然幸福是自己內心的感受,那么幸福與外界無關,它也并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虛無縹緲。幸福是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由自己定義的。
有些人在和最愛的人分手的時候,總覺得天都要塌了,因為他們會認為,自己實在是深愛著對方,失去了愛人,就像沒有了空氣一樣,活不下去。真的是這樣嗎?
有一本書叫《我們都有心理傷痕》。在書中,一位叫作派克的博士對失去愛的對象而“活不下去”的人說:“哦,你搞錯了,你根本不愛你的丈夫(妻子、男友、女友)。”對方很生氣,并質問作為咨詢師的派克為什么褻瀆自己神圣無比的愛情。派克則耐心解釋說:“你說的那不是愛,那是寄生。”
的確,我們沒有了對方會有“活不下去”的想法?這就如派克的理解,“我們都是別人身上的寄生蟲”,因為我們把自己的幸福系在別人的身上了,這樣的關系,沒有自由,只有附庸。我們的幸福應該握在自己手中,兩個人在一起,并不意味著彼此依附,其中的哪一個人離開了,也應該完全獨立生存。
有人認為,找到了一個可以過日子的人就找到了幸福,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無論是什么情況,幸福只能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那些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的人,那些依賴對方來支撐自己幸福的墻垣的人,注定會發(fā)生悲劇。因為一旦這種“寄生”關系結束,那么你的情感的靠山倒了,你在短時間內肯定無法獨自站立。
我們要清楚地知道,“這世界離了誰都能活”,只有你自己強大了,你才有資格談幸福;只有你自己真正獨立了,你才能構造堅固的幸福堡壘。依靠別人給你的幸福,往往都是不可靠的,它如同蟻穴附堤,狂風巨浪瀕臨時必將毀于一旦。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會真正地陪你一輩子,不要總是輕信那些諾言,輕易許諾的話有很多都不靠譜,因為,一個人的諾言真的很輕很輕,他如果兌現(xiàn)不了的話,也不可能會去坐牢。世界變化得太快,山盟海誓也可能是花言巧語,而且這個社會的壓力非常的大,沒有人敢保證能承載對方一輩子的幸福,所以你不要寄希望于別人,最主要的還是要強大自己,一旦別人卸下了你放在別人肩上的幸福,那么到最后損失最慘重的人只有你自己。
所以,最保險的幸福就是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幸福寄托在自己身上。
舒婷在《致橡樹》中這樣寫道:“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緣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我們從成人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在向世界宣布獨立了,我們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不要妄想別人能夠給你什么,依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種束縛,它就像一顆糖衣炮彈,外表看起來是非常的幸福,但是,一旦外面的那層糖化開,很可能會為你帶來痛苦。比爾·蓋茨曾說:“依賴的習慣,是阻止人們走向成功的絆腳石,要想成大事,你必須把它們一個個踢開。只有靠自己取得的幸福感,才是真正的幸福感。”一個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的人,肯定會懂得怎樣去恪守自己的獨立性,這樣的人肯定知道,“對別人的依賴,就是對幸福的出賣”。為什么有的人在別人看起來是很幸福的,但是自己卻覺得沒有安全感?這主要就是因為,我們對別人太過依賴,過分的依賴有時候會讓心里產生自卑和不信任感,所以就會就得不安全。要知道,我們的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旦過分依戀拴在別人身上的那根“繩子”,只會迷失幸福的方向。所以,我們只有學會堅強,學會獨立,才能掌控自己的幸福,才能掌握“遙控器”。
要記住:你的幸福只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你就是主宰你自己的上帝。